- 元匯醫鏡
- (清)敲蹻道人
- 1569字
- 2020-01-17 11:53:43
論識標本
先病者為本,次病者為標。病發有余,本而標之,先治本,緩治標。病發不足,標而本之,先治標,緩治本。
凡未診病,必嘗貴后賤,雖不中邪,病從內生,名曰脫營。嘗富后貧,名曰失精,五氣留連,病有所并。診之不在臟腑,不變形軀。診之而疑,不知病名。身體日減,氣虛精枯,病深無氣,灑灑然時驚 ,病深者,以其外耗于衛 ,內奪于榮是也。
凡病,問其晝增而夜減,乃陽病有余,氣病而血不病也;夜增而晝減,乃陰病 [73] 有余,血病而氣不病也。
問晝則發熱,夜則安靜,是陽氣自旺于陽分也;晝則安靜,夜則發熱煩躁,是陽氣下陷于陰中也,名曰熱入血室。晝則發熱煩躁,夜則發熱煩躁,是重陽無陰也,當亟瀉其陽,峻補其陰。
問晝則惡寒,夜則安靜,是陰血自旺于陰分也;晝則安靜,夜則惡寒冷戰,是陰氣上溢于陽中也,名曰寒入氣。夤夜 則惡寒冷戰,晝則惡寒冷戰,是重陰無陽也,當亟瀉其陰,峻補其陽。
晝惡寒,夜煩躁,飲食不入,病名陰陽錯交 [75] 。陰陽錯交變者,死也。
《甲乙經》云:所問病者,問所思何也,所懼何也,所欲何也,所疑何也。問之以察陰陽之虛實,辨臟腑之寒熱。疾病之所生,不離陰陽。臟腑寒熱虛實,辨之分明,治之亦無誤,可保無過,是其道也。
王海藏曰:常人求診,拱默 ,惟令切脈,試其能知病否。且脈,人之血氣附于經絡,熱勝則脈疾,寒勝則脈遲,實則有力,虛則無力。至于得病之由,及所傷之物,豈能以脈知之乎?故醫者不可不問其由,病者不可不說其故。
東坡蘇軾有云:脈之難明,古今所患也。至虛有盛候,大實有羸狀 。疑似之間,便有死生之異。士大夫多秘所患,以驗醫之能否。吾未修道之先 [78] ,平生有疾,請醫療治,必盡告 所患,使醫 了然,知疾所在,虛實寒熱,先定于胸中,然后診脈,疑似不能惑也。吾求疾愈而已,豈以困醫為事哉?
問病欲得寒,欲見人者,病在腑也;病欲得溫,不欲見人者,病在臟也。
問其發熱惡寒,寒熱間作,蒸蒸燥熱,發于肌肉之間者,內傷也;發熱惡寒,寒熱并作,拂拂 [81] 發熱于皮毛之上者,外感也。
問其口不知味,飲食不下,手足不和,兩脅俱熱者,內傷之證也。
問其飲食知味,腹中亦和,二便如常,筋骨疼痛,不能動搖,非扶不起,外感證也。
問其惡風,身居露地,大風起處,卻不知惡,惟惡窗隙些小賊風,亦是內傷證也。
問 其鼻流清涕,頭痛自汗,日久或漸漸鼻中氣短,微喘,乃元氣不足以息,怯不欲言,是為內傷證也。
問其小便頻數而不渴,初以勞役得之,漸漸食少,或小便黃赤,大便常難,或澀或結或虛坐,常有些,如痢非痢,或泄黃糜,或溏泄,或結而不通者,皆內傷證也。
問其心下痞,或胸中閉塞,如刀割之痛,二者亦互作而不并出,有時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如刺,四肢不收,無力以動,而懶倦嗜臥,皆內傷證也。
問其臍下相火氣動,直上沖胸而不可遏,其氣無止息,甚則高喘,皆內傷證也。
問其頭痛常常有之而不間者,外感證也。
問其積痛不移者,血病也;走痛不常者,氣病也。
問其痛處,按之而已者,虛病也;按之而痛愈甚者,實病也。
問其走注則為風,拘急則為寒,煩渴則為暑,重澀則為濕。或好于喜淫,或觸于驚恐,或傷于飲食,或深居簡出而傷暑,皆為受病之因,所以貴乎問之也。
昔人有喉間痛癢,諸醫不效。偶遇一醫,問其平日好食班 鳩,乃知鳩愛食半夏之苗而貽毒,治以生姜而愈。
唐汝正治小兒風熱,通身俱愈,惟頭頂不痊。問其因,乳母好飲熱酒,知其貽毒,仍用本方,倍加葛根、黃連而遂愈。
婦人產后,先問坐草難易,惡露多少,飲食遲早,生子存亡。當辨形傷血傷各有不同,補氣補血各有其異。飲食失節宜調中,生子不存兼開郁。
問其所欲,以知其病。如欲熱者知為寒,欲冷者知為熱;如好靜惡動者知為虛,煩躁不平者知為實;惡食宜知傷食,惡風須知傷風;嗜甘脾虛,嗜辛肺病,嗜酸肝虛,嗜咸腎弱,嗜苦心病。此皆順應而易治。若心病受咸,肺傷欲苦,脾虛喜酸,肝病好辣,腎衰嗜甘,此為逆候,病輕必危,危者必死。治得其法,服藥預防,可以回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