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學匯函:全3冊(上)
- (明)聶尚恒
- 20011字
- 2020-01-10 11:42:53
儒 醫
秦漢以后,有通經傳史,修身慎行,聞人鉅儒,兼通乎醫。
張機 字仲景,東漢南陽人。舉孝廉,官至長沙太守。作《傷寒論》,醫方大備,扁鵲、倉公無以加焉,后世稱為醫圣。其門人衛沈撰《四逆三部厥經》及《婦人胎臟經》《小兒顱囟經方》。
皇甫謐 幼名靜,字士安,西晉安定朝那人,漢太尉嵩之曾孫也。居貧,年二十,始感激讀書,帶經而鋤,博通典籍百家,以著述為務。沉靜寡欲,高尚其志,征辟不就,號玄晏先生。后得風痹羸疾,知醫,著《甲乙經》及《針經》。
裴顏 字逸民,西晉河東人也。多學術,善醫經,官至尚書左仆射。校正《太醫權衡》及上古藥物輕重分兩。
范汪 字玄平,東晉穎陽人,雍州刺史略之孫也。博學,善譚性理,以拯恤為心,著方書百余卷。
殷仲堪 東晉陳郡人。性至孝,善屬文談理。祖融,吏部尚書。父師,驃騎諮議參軍。因父病精醫,執藥揮淚,遂眇一目,孝武帝召為太子中庶子。
殷浩 字深源,陳郡長平人。好古《易》,精醫術,妙解經脈,著方書。
徐熙 南宋東海人。早好黃老,隱秦望山,遇道士,授以《扁鵲鏡經》。晚精心學,名振海內,官至濮陽太守。世醫徐秋夫、道度、文伯、徐雄、之才等皆其子孫也。
褚澄 字彥通,齊河南陽翟人,宋武帝之甥,尚書左仆射湛之子。博學善醫,官尚書。論僧道尼姑,異乎妻妾,求嗣必有子。婦人如未笄之女,則不宜也。著《醫論》一帙,發身中造化之秘。治一人服雞子多而得奇疾,煮蘇汁一斗飲之,吐涎升許,其中有一雞雛,翅距已全而能走,后吐三十余枚而瘳。
王顯 字世榮,后魏陽平樂平人。好學精醫。少歷本州從事,明敏有斷才,領軍有功,遷廷尉御史,官至太子詹事兼吏部行事,仍在侍御營進御藥。著《藥方》三十五卷,頒行天下。
徐之才 字士茂,后周雄之子。幼雋發 [27] ,年十三召為太學生,通《禮》《易》,善醫術,兼有機辯,藥石多效。官尚書,贈司徒公,錄尚書事,謚曰文明。撰《藥對》。治一人患腳跟腫痛,諸醫莫識。公曰:蛤精疾也,由乘舡入海,垂腳水中而得。為剖出二蛤子而愈。治一人酒色過度,眼見空中有五色物,稍近變成一美婦人,去地數尺,亭亭而立。公曰:此色欲多,大虛所致。乃制補藥,飲之數劑而愈。
孫思邈 唐京兆華原人,幼稱圣童。隋文帝召,不拜。太宗即位,召見,拜諫議大夫,固辭。隱太白山,學道養氣,求度世之術,洞曉天文,精究醫業,著《千金方》三十卷、《脈經》一卷,獨于《傷寒》不及。朱子《小學箋注》謂:思邈為唐名進士,因知醫,貶為技流,惜哉!孟詵、盧照鄰師事之,與論心欲小、膽欲大、智欲圓、行欲方之語。
狄梁公 妙針術,有富兒鼻端生贅,為腦下針,贅應手而落。
王績 字無功,絳州人,王通之弟。唐太宗秘書正字,不樂在朝,還里蒔藥,自供或以濟人。以《周易》置床頭,他書罕讀。游北山東皋,著書自號東皋子。
孟詵 唐汝州梁人。舉進士,累遷鳳閣舍人。睿宗即位,加銀青光祿大夫,后致仕,以藥餌為事。常曰:保養身性者,善言莫離口,良藥莫離手。年九十三卒。著《補養方》《必效方》各三卷,《食療本草》。
陳藏器 唐開元中京兆府三原縣縣尉,撰《神農本經》,總曰《本草拾遺》,共一十卷。
許胤宗 唐義興人。仕陳,為新蔡王外兵參軍,后為散騎侍郎。王太后病風不能言,脈沉難對,醫家告術窮。公以黃芪防風煮湯數十斗置床下,氣如霧熏薄之,是夕語。關中多蒸骨病,遞相傳染,得者皆死,公療必愈。或勸其著書貽后世者,答曰:醫者意也,思慮精則得之。脈之候幽而難明,吾意所解,口莫能宣也。古之上醫,要在視脈,病乃可識。病與藥值,惟用一物攻之,氣純而愈速。今人不善為脈,以情度病,多其物以幸有功。譬獵不知兔,廣給原野,冀一人獲之。術以疏矣,一藥偶得,他藥相制,弗能專力,此難愈之驗也。脈之妙處,不可言傳,虛著方論,終無人能悟,此吾所以不著書也。卒年九十余。
許叔微 字知可,宋白沙人。嘗獲鄉薦,省闈不利而歸。舟次吳江平望,夜夢白衣人曰:汝無陰德,所以不第。何不學醫?吾助汝智慧。歸踐其言,果得扁鵲之妙。人無高下,皆急赴之。后紹興登科第五。著《本事方》,撰《傷寒辨疑》。
鄭樵 莆田人。博學強記,搜奇訪古,好著方書。紹興中以薦召對,授樞密院編修。嘗居夾漈山,學者稱夾漈先生。
紀天錫 字齊卿,宋秦安人。棄進士業,精醫,注《難經》五卷,太定十五年上其書,授醫博士。
楊文修 字中理,浙人。性純孝,因母病遂棄舉業,讀軒岐氏書,藥不效,割股和 粥以進,母疾即起。母死,廬墓有群鳥,隨文修起止。府縣旌表其宅,修曰:某之事親,不足以起名哉!朱文公就見,與談性理及天文地理醫學之書,竟夕乃去。晚年著《醫衍》二十卷,編地理《撥沙經圖》,卒年九十九。
李惟熙 舒州人。博學通醫,善窮物理。云:菱、芡皆水物,菱寒而芡暖者,菱花開背日,芡花開向日故也。又曰:桃、杏雙仁輒殺人者,其花本五出,六出必雙仁,草木花皆五出,惟山梔、雪花六出,此殆陰陽之理。今桃、杏六出雙仁殺人者,失其常也。
麻九疇 字知己,金莫州人 [37] 。三歲識字,七歲能草書,作大字,有神童之目。章廟召見,問:汝入宮殿懼否?對曰:君臣,父子也。子寧懼父耶?上大奇之。弱冠,往太學,有聲場屋間。南渡后,讀書北陽山中,始以古學自力。博通五經,于《易》《春秋》為尤長。少時有惡疾,就道士學服氣數年,疾遂平復。又從張子和學醫。子和以為能得其不傳之妙,大率九疇于學也專,故所得者深。饑寒勞苦人所不能堪者,處之怡然,不以略其業也。
劉完素 字守真,金河間人。少聰敏博學,忽遇異人,以酒飲之,大醉,及寤,洞達醫術。撰《運氣要旨論》《精要宣明論》《素問玄機原病式》。然好用涼劑,以降心火、益腎水為主,自號通元處士。
張元素 字潔古,金易州人。八歲試童子舉,廿七試經義進士,犯廟諱下第,乃學醫。洞徹其術,治病不用古方,其說曰:運氣不齊,古今異軌,古方新病不相能也。自為家法云,故其書不傳,其學則李東垣深得之。
李慶嗣 洛人。少舉進士,不第,棄而讀《素問》,洞曉其義。著《傷寒纂類》四卷,改正《活人書》二卷,《傷寒論》三卷,《針經》一卷。年八十,無疾而逝。
李杲 字明之,號東垣,元之鎮人也。幼好學,博經史,尤樂醫藥。捐千金從張元素,盡傳其業。家富自重,人不敢以醫名之。大夫、士或病其資性高謇,少所降屈,非危急之疾,不敢謁也。其學于傷寒、癰疽、眼目病為尤長,當時稱為神醫。《東垣十書》,多其著述。治傷寒發熱,誤服白虎湯,面黑脈細,小便不禁。公曰:白虎湯大寒,非行經之藥,止寒臟腑,不善用之,則傷寒本病隱曲于經絡之間,或更以大熱之藥救之,則他癥必起,但宜溫藥升陽行經。蓋病隱于經絡,陽不升則陰不行,經行而本癥見矣,治之何難?又治十五歲人,病傷寒煩渴目赤,脈七八至,按之不鼓,用古姜附湯冷飲而愈。
王好古 字進之,號海藏,元古趙人,任趙州教授兼提舉管內醫學。性識明敏,博通經史,篤好醫方,師事李東垣,盡得所學,遂為明醫。著有《醫壘元戎》《醫家大法》《仲景詳辨》《活人節要歌括》《湯液本草》《此事難知》《斑疹論》《光明論》《標本論》《小兒吊書》《傷寒辨惑論》《守真論》《十二經絡樂圖》。
滑壽 字伯仁,世為許襄城大家,元初祖父官江南,自許徙儀真而公生焉。性警敏,習儒,日記千言,操筆為文,尤長于樂府。受王居中習醫,而理識契悟過之。著《素問鈔》。治婦人病小便澀,中滿喘渴,脈三部皆弦而澀,醫投以瞿麥、梔、苓諸滑利藥而秘益甚。公曰:水出高源,膻中之氣不化,則水液不行,病因于氣,徒行水無益,法當治上焦。乃與朱雀湯,倍枳、梗,長流水煎,一服而溲,再服氣平而愈。治一婦人,年六十余,亦病小便秘若淋狀,小腹脹,口吻渴,脈沉且澀。公曰:此病在下焦血分,陰火盛而水不足,法當治血。血與水同,血有形而氣無形,有形之疾,當以有形法治之,乃與滋腎丸,服之而愈。治一婦人有孕,九月病帶下,日五七十起,后重下迫。公以消氣導滯丸藥下之,病愈而孕不動,《素問》曰“有故無殞”是也。殞者,損也。治一婦,經水將來三五日前,臍下?痛如刀刺狀,寒熱交作,下如黑豆汁,既而水行,因之無孕,兩尺沉澀欲絕,余部皆弦急。公曰:此下焦寒濕、邪氣搏于沖任。沖主血海,任主胞胎,為婦人血室,故經事將來,邪與血爭作痛,寒濕生濁,下如豆汁,宜治下焦。遂以辛散苦溫理血之藥,令先經期日日服之,凡三次而邪去,經調有孕。治一人因心高志大,所謀不遂,怔忡善忘,口淡舌燥,多汗,四肢疲軟,發熱,小便白濁。諸醫以內傷不足,擬進茸、附。公視其脈,虛大而數,曰:此思慮過多,厥陽之火為患耳。夫君火以名,相火以位,相火代君火行事也。相火一擾,能為百病,況厥陽乎!用補中益氣湯、朱砂安神丸,空心則進坎離丸,月余而愈。治一孕婦,五月病咳痰氣逆,惡寒,胸膈不利,不嗜食者浹旬,脈浮緊,形體瘦。公曰:此上受風寒也。投以辛溫,與之致津液、開腠理、散風寒,而嗽自止矣。治一婦,暑月身冷自汗,口干煩燥,欲臥泥水中,脈浮而數,沉之豁然虛散。公曰:脈至而從,按之不鼓,為陰盛格陽,得之飲食生冷,坐臥風露。乃與玄武湯,冷飲三服而愈。治一婦,病寒疝,自臍下上至心皆脹滿攻痛,而脅疼尤甚,嘔吐煩滿,不進飲食,兩手脈沉結不調。公曰:此由寒在下焦,宜亟攻其下,無攻其上。為灸章門、氣海、中脘,內服玄胡索、官桂、胡椒,佐以茴木諸香、茯苓、青皮等而愈。
葛乾孫 字可久,平江吳人。膂力絕倫,擊刺戰陣,百家眾技,靡不精究。及長,折節讀書,應進士亞選,遂不復應試。傳藥書方論,有《醫學啟蒙》,又《經絡十二論》《十藥神書》。勇力之士,爭言其長于武;縫掖之士,爭言其長于文;方論之士,爭言其長于醫。然皆未睹其學之所至也。君于血氣既定、資質既變之時,方將舉圣人之道而修之,凡所稱譽,皆君所厭棄而羞道者,使當世知君而用之,功業豈少哉!治傷寒疾不得汗,發狂循河而走,公就摔置水中,便禁不得出,良久出之,裹以厚被,得汗而解。
呂復 字元膺,號滄州,呂東萊之后。其先河東人,后徙婺徙鄞,習《尚書》《周易》,后以母病,攻岐扁術。師事鄭禮,受讀一年,診治效無不神。治一男,睡則心悸神攝,如處孤壘,而四面受敵兵,達旦目眵眵無所見,耳聵聵無所聞,雖堅臥密室,睫未嘗交也。診其脈,在關陽浮而虛;察其色,少陽之支外溢于目眥。公曰:此得之膽虛而風,諸醫獨治其心,而不祛膽之風,非法也。因投烏梅湯、抱膽丸,熟睡而愈。治一女孩病嗜臥,面頗赤而身不熱,醫以慢驚治之,兼旬不愈。公診其脈,右關獨滑而數,他部大小等而和,曰:此女無病,關滑為有積食,意乳母嗜酒,酒后輒乳,故令女醉,非風也。及詰其內,果然。遂以枳殼、葛花日二三服而愈。治病傷寒,身熱人靜,脈伏而無,舌胎滑,而兩顴赤如火,語言不亂。公曰:此子血為熱搏,氣無可依,必大發斑,而后脈出。及揭其衾,赤斑爛然。即用化斑湯,繼投承氣湯下之。發斑無脈,長沙未論,公以意消息耳。治一婦病喘不得臥,氣口盛人迎一倍,厥陰弦動而疾,兩尺俱短而離經。公曰:得之毒藥動血,以致胎死不下,奔迫而上沖,非風寒作喘也。乃用催生湯倍芎、歸,煮二三盞服之,夜半果下一死胎,喘止。治一人下利完谷,脈兩尺俱弦長,右關浮于左關一倍,目外眥如草滋。蓋肝風傳脾,因成飧泄,非臟寒所致。以小續命湯損麻黃加術,三五服而愈。治一室女,經閉五月,腹大如有孕。公診之,面色乍白乍赤者,鬼也,非有異夢,則鬼靈所憑耳。乃以桃仁煎,下血如豬肝,五七枚而愈。治一人偶搔腘中疥,出血如泉不止。公視時已困極,無氣可言,脈惟尺部如絲,他部皆無。乃以四逆湯加荊芥、防風,其脈漸出;更服十全大補湯,一劑遂痊。治因見殺人,驚風入心,疾作奔走,不避水火,或哭或笑,脈上部皆弦滑,左部徑于右。公曰:乃痰溢膻中,灌于心包,因驚而風纏五臟耳。即為涌痰一斗許,徐以驚氣丸服之而愈。治一人嗜酒善食,忽瘦,前溲如脂,脈兩手三部皆洪數,而左寸尤躁。公曰:此三陽病,由一水不勝五火,乃移熱于小腸,不癃則淋。乃以琥珀、滑石、石膏、黃柏之劑清之,繼以龍腦、辰砂末、椑柿蘸食方寸匕即愈。治因驚恐,飧泄彌年。眾皆謂休息痢,治以苦堅辛燥,弗效。公診其脈,雙弦而浮,非飲食勞倦所致,乃驚風也。以肝主驚,故虛風自甚爾,困脾而成泄,當平木太過,扶土之不及,其泄自止。乃用黃 牛 [57] 肝和以攻風健脾之劑,服之逾月而愈。治一婦癃病,小腹痛,眾皆以為瘕聚。公循其少陰脈如刀刃之切手,胞門芤而數,知其陰中痛,癰結小腸,膿已成,腫迫于玉泉,當不得前后溲,溲則痛甚。遂用國老膏加將軍、血竭、琥珀之類以攻之,膿自小便出而愈。治一貴客,患三陽合病,脈皆長弦,以方涉海為風濤所驚,遂吐血一升許,且脅痛、煩渴、譫語,適是年歲運,左尺當不應,諸醫以為腎絕。公曰:此天和脈,毋憂也。遂投小柴胡湯減參、加生地半劑,后俟其胃實,以承氣湯下之,得利而愈。治一人傷寒逾月,既下而熱不已,脅及小腹偏左滿,肌肉色不變。俚醫以為風。浹四旬,其毒循宗筋流入睪丸,赤腫若瓠子,瘍醫刺潰之,而脅腫痛如故。公診尺中皆數滑而芤。脈數不時,則生惡瘡;關內逢芤,則內癰作,季脅之瘇癰作腫。經曰:癰疽不得頃時,急下之,慎勿晚。乃與云母膏作丸,衣以乳香,而用硝黃煎湯送下。下膿五升,明日再下余膿而愈。治一婦人病,公切其脈,左寸口弦而芤,余部皆和。痛作,陰中痛而出血,且少陰對化在玉泉,心或失寧,則玉泉應心痛,痛則動血,而與經水不相干。蓋得之因大驚,神攝而血菀 [61] 。乃制益榮之劑,再納藥幽隱中,再劑而愈。
周真 字子固,號玉田隱者,儀真人。性敏好學,元貞間被薦,不仕,乃取醫書習之,每遇奇疾,以意與藥輒效。治一婦,因產子舌出不能收,公以朱砂傅其舌,令作產子狀,以兩女扶掖之,乃于壁外置瓦盆,墮地作聲,聲聞而舌收矣。治一女子,或嗜食泥,日食河中污泥三碗許。公取壁間敗土調飲之,遂不食。
黃子厚 江西人,與滑壽同時。至治天歷間,其術甚行,與虞文靖公相善。治富家子,年十八,病遍身肌肉折裂。公乃屏人詰病者曰:幼童時曾近女色否?曰:當十二三歲,曾近之矣。公曰:古云,精未通而御女,則四體有不滿之處,后日有難狀之疾,在法為不可治。后果惡汁淋瀝,痛絕而死。治一富翁,病泄瀉彌年,公診治浹旬不效。忽一日讀《易》,至乾卦“天行健”朱子有曰:天之氣運轉不息,故閣得地在中間,如人弄碗珠,只運動不住,故在空中不墜,少有息則墜矣。因悟向者富翁之瀉,乃氣不能舉,所以脫下。即為灸百會穴,未三四十壯而泄止矣。
朱震亨 字彥修,學者尊之曰丹溪先生,元末婺之義烏人也。自幼好學,日記千言。稍長,從鄉先生治舉業,后聞許文懿公得朱子四傳之學,講道八華山,復往拜焉。蓋聞道德性命之說,宏深密粹,遂為專門。一日文懿公謂曰:吾臥病久,非精于醫者,不能起。子聰明異常,肯游于醫乎?公以母病脾,于醫亦粗習,及聞懿公之言,即慨然曰:士茍精一藝,以推及物之仁,雖不仕于時,猶仕也。乃棄舉業,一于醫致力焉。有《丹溪心法》《日用纂要》《格致余論》《局方發揮》《傷寒辨疑》《本草衍義補遺》《外科精要論》等書傳世。其論臟腑氣化有六,而于濕熱相火三氣致病最多。有陰虛火動,有陰陽兩虛,濕熱自甚者,又當消息而用。謂李東垣論飲食勞倦,內傷脾胃,則胃中之陽不能升舉,并及心肺之氣,陷入中焦,而用補中益氣湯之劑治之,此亦前人之所無也。然天不足于西北,地不滿于東南。天,陽也;地,陰也。西北之人,陽氣易于降;東南之人,陰火易于升。茍不知此,而徒守其法,則氣之降者固可愈,而于其升者亦從而用之,吾恐反增其病。乃以張、劉、李三家之論去其短,又參之以《內經》,而作《相火論》。治病痢忽昏仆、目上視,溲注而汗瀉,脈無倫次。公曰:此陰虛陽暴絕也,得之病后犯酒色。與灸氣海,頃之手動,又頃唇動,更以人參膏三服而蘇,后服盡數斤而愈。治婦人病不知人,稍蘇即號叫,數欠而復昏,肝脈弦數且滑。公曰:此得之怒后強酒也。乃與流痰降火之劑,加香附散肝分之郁,立愈。治一女子,病不食,面北臥者半載,肝脈弦出寸口。公曰:此思夫不歸,氣結于脾也。必激其怒,怒之氣屬木,故能沖土之結。怒已進食。公曰:思氣雖解,必得喜,庶不再結。乃詐言夫旦夕且歸,遂愈矣。先生道學淵源,醫其一藝也。其詳見于宋太史濂溪墓志。
盛寅 字起東,國朝姑蘇吳縣人也。少習舉子業,五試弗售,遂攻軒岐諸經。受業戴元禮,得丹溪先生正傳,治奇疾輒效。始為醫學正科,升太醫院御醫,賜為醫中狀元,祀南京太醫院名宦祠 [66] 。
周敷 字時榮,號煦庵,無錫人。初習進士業,經史皆涉大義。既而業醫,患近世醫家止于《局方》,遂究炎、黃、岐、雷、越人諸書,治病十愈八九,又不責報。
劉溥 字元博,吳郡人。幼不好弄,舉止異于常兒。稍長,博學善吟,常慕濂溪窗前草不除 [67] ,故以草窗自號。用藥惟主東垣,守而不攻,薦為御醫。
汪機 字省之,號石山居士,渭之子。邑庠生,屢科舉,父命棄舉業。嘗言:士不至于相,則其澤之所顧,不若醫之博耳。乃肆力醫書、《周易》性理。所著有《重集脈訣刊誤》二卷、《內經補注》《本草會編》。治一人中滿,用參、術,初服覺脹,久則寬矣。或問參、術之性,曰:藥無定性,以血藥引之則從血,以氣藥引之則從氣,佐之以熱則熱,佐之以寒則寒,在人善用之耳。治一人體瘦,左腹痞滿,谷氣偏行于右,不能左達,飲食減,大便滯。用補脾瀉肝、和血潤燥、寬脹散郁之劑而安。治癇發晨時,見黃狗走前,則昏瞀仆地,良久乃蘇,諸醫無效。公曰:早晨,陽分;狗,陽物;黃,土色;胃,屬陽土;土虛為木火所乘矣。經云“諸脈皆屬于目”,故目擊異物,宜實胃瀉肝,而火自息。遂以參、術、歸、芪、陳皮、神曲、茯苓、黃芩、麥門冬、荊芥,服月余而安。治一婦,忍饑勞倦發狂。公曰:二陽之病發心脾。二陽者,胃與大腸也。忍饑過勞,胃傷而火動矣,延及心神,脾意擾亂,安得不狂?用獨參湯加竹瀝飲之,愈。
程明祐 字良吉,號巖泉,歙人,梁忠公、莊公之后。幼好讀性理,后攻醫。嘗曰:人皆知補之為補,而不知瀉之為補;知瀉之為瀉,而不知補之為瀉。陰陽迭用,剛柔互體。故補血以益榮,非順氣則血凝;補氣以助衛,非活血則氣滯。蓋脾為中州,水火交濟,而后能生萬物。真妙論也。
陳景魁 字叔旦,號斗嵓,句曲人,陳太丘之后。幼習舉業,授《易》于陸秋崖,拜湛甘泉講學。因父病習醫,善針灸,著《五診集》。授王府良醫,竟不赴任。每成詩文,以樂其志。治素無病,忽吐血半斗,脈弦急,薄厥癥也。得于大怒氣逆,陰陽奔并,服六郁湯而愈。治遍體生癗瘣,歲久罔效,乃太陰風邪化為蟲也。以百部、蛇床子、草烏、楝樹葉,煎湯浴洗,越月,遍身如白癜風狀而愈。治孕婦墮下,逾旬復腫,發熱氣喘,脈洪面赤,舌青口臭。公曰:胎未墮也。面赤,心火盛而血干也;舌青口臭,肝氣竭而胎死矣。遂用蛇退煎湯,調平胃散,加芒硝、歸尾一倍服之,須臾胎下,痛亦獲安矣。
劉純 字宗厚,關中人。博學群書,尤精醫道。父叔淵,得丹溪之業,公繼之,纂《傷寒治例》《醫經小學》《玉機微義》等書。
王綸 字汝言,號節齋,浙江慈溪人。弘治時,官至廣東布政。因父病精醫。著《明醫雜著》,發丹溪所未發,后世甚尊信之。方古庵重刻于《心法》之后,名曰《丹溪附余》。又著《本草集要》,盡皆大行于世。兄經,舉進士第,亦知醫。
明 醫
醫極其明者也。
扁鵲 姓秦,名越人,號扁鵲,秦之盧國渤海郡鄭人。得仙客長桑君之傳,知俞跗之術。發明《素問》《靈樞》之旨,設為問答,作《八十一難經》,以釋疑義。不待切脈、望色、聽聲、寫形,言病之所在。聞病之陽,論得其陰;聞病之陰,論得其陽。不出千里,決者至眾。虢太子尸厥已死,而治之復生。齊桓侯未病,而知其后五日不起。名聞天下。過邯鄲,聞貴婦人,則為帶下醫;過洛陽,聞周人愛老人,即為耳目痹醫;入咸陽,聞秦人愛小兒,即為小兒醫。嘗曰:病有六不治:驕恣不論于理,一不治也;輕身重財,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適,三不治也;陰陽臟氣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藥,五不治也;信巫不信醫,六不治也。后世脈理由此而起,為醫之祖,后學當祀之,而配以張、劉、李、朱。
淳于意 臨淄人。西漢文帝時為太倉長,篤信扁鵲,精醫道及導引法。司馬遷備志之。封贈倉公。
郭玉 廣漢洛人。和帝時,為太醫丞。帝奇之,試令嬖臣美手腕者與女子雜處帷中,使玉各診一手,問所疾苦。玉曰:左陰右陽,脈有男女,狀若異人,臣疑其故。帝嘆息稱善。
醫緩 春秋時秦人也。姓高,名緩。晉景公疾,求緩治之。未至時,夢二豎子,相謂曰:我居肓之上,汝居膏之下。緩至,曰:疾在膏肓,藥不可為。
醫和 春秋時秦人也,未詳其姓。晉平公疾,醫和視之。知其近女室,內熱蠱疾,不可為也。
文摯 戰國時宋之良醫也。洞明醫道,亦兼異術,觀人之背,而能知人之心竅也。
華佗字元化,漢末沛國譙人。舉辟不就,通五經,養性術,精方脈,善導引。嘗體中不快,起作五禽戲,微汗而愈。年百歲有壯容,人以為仙。其療病,合湯不過數種,心解分劑,不復稱量,煮熟便飲,語其節度,舍去輒愈。若當灸,不過一兩處,每處七八壯,病亦應除。若當針,亦不過一兩處,下針言:當引某許,若至,語人。病者言已過,即便拔針,病亦行瘥。若病結積在內,針藥所不能及,當須刳割者,便飲其麻沸散,須臾便如醉死,無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腸中,便破腸洗浣,縫腹摩膏,四五日瘥,不痛,人亦不自寤,一月間即平復矣。《魏志》曰:甘陵夫人有孕六個月,腹痛不安,召公診。曰:胎已死矣。使人手摸所在,在右則女,在左則男。其人曰:在左。于是為湯下之,果男形而愈。又治一郡守篤疾,以為盛怒則瘥,乃多受其貨,無何棄去,留書罵之。郡守嗔恚,吐黑血數斗而愈。治一人腹中攻痛十有余年,鬢發皆墮。公診之曰:是脾之半腐,可刳腹治之。使病者服藥穩臥,以刀破腹,不覺痛,既視脾果半腐。以刀割去惡肉,然后以膏敷之,更以藥,縫之數日即愈。魏太祖聞而異之,召公常在左右。太祖一日苦頭風,每發作,心亂目眩,針其膈,其疾應針而愈。后召不至,竟為所害。漢魏以來,名醫益眾,張機、華佗輩始因古學,附以新說,編藥品三百六十五種,謂之《神農本經》《華佗內照》。門人吳普撰《寒溫五味本草》一卷,李當之修《神農本經》。
紀朋 觀人顏色談笑,知病淺深,不待診脈。玄宗聞之,召于掖廷中。看一宮人,每日昃則笑歌啼號,若狂疾,而足不能履地。朋視之曰:此必因食飽而大促力,頓仆于地而然。乃飲以云母湯,令熟寐,覺而失所苦。問之,乃言因太華公主載誕,宮中大陳歌吹,某乃主謳,懼其聲不能清且長,吃 [80] 蹄羹,飽而當筵歌大曲,曲罷覺胸中甚熱,戲于砌臺上,高而墜下,久而方蘇,病狂,足不能步也。
范九思 業醫善針。昔人母患喉生蛾,只肯服藥不許針,無可奈何。九思曰:我有一藥,但用新筆點之,暗藏鈹針在筆頭內,刺之蛾破血出即愈。醫者貴乎有機也,學者知之。
于法開 善醫。治產難,令食羊肉十余臠而針之,須臾胎從羊 [82] 裹下。
任度 不知何許人,老醫也。有患者嘗饑,吞食則下至胸便即吐出,醫作噎疾、膈氣治之,無驗。任視之曰:非此疾,蓋因食蛇肉不消而致斯病,但揣心腹上有蛇形也。病者曰:素有大風,嘗求蛇肉食,風稍愈,復患此疾矣。遂用硝、黃合而治之,微利則愈。醫皆記其驗,而知蛇瘕也。
莫君錫 大業中為醫丞。煬帝好色,服丹發燥,進劑治之。又置冰盤于前,俾朝夕觀望,亦治煩燥之一術也。
張苗 不知何郡人。雅好醫術,燒地鋪葉,出汗,其法也。
唐慎微 字審元,蜀之華陽人也。貌陋言訥,中極明敏,治病百不失一。著《備用本草》及《經史證類》。
王叔和 西晉高平人,為太醫令。性度沉靜,博通經史,精研醫道,洞徹修養,纂岐伯、華佗等書,為《脈經》《脈訣》,次《仲景傷寒方論》,遂使其本書不行于世,后人不免有遺議焉。
馬嗣明 南齊河內野王人。善診脈,知一年前死生,針灸孔穴與明堂不同,藝術精妙,一時明醫皆為所輕。治背癰腫,煉石涂之便瘥。其法以粗黃色石如鵝鴨卵者,猛火燒令赤,入醇醋中,自有石屑落醋里,頻燒至石盡,取石屑曬干為末,醋調涂腫上,無不效。
姚僧垣 字法衛,后周吳興武康人。仕梁,為太醫正,歷魏、周,隋,進爵北絳郡公。年八十五乃卒,贈本官加荊湖三州刺史。先生醫術高妙,諸蕃外域,咸請托之。著《集驗方》十二卷,撰《行記》三卷。其長子察,《南史》有傳。
姚最 字士會,僧垣次子。博通經史,官學士。天子敕習家業,十余年中,略盡其妙,效驗尤多。
李修 字思祖,本陽平館陶人。得沙門姚僧垣針灸術,撰《藥方》百卷。官太醫令,贈青州刺史。
巢元方 隋人,大業中為太醫令。撰《病源》五十卷,不為無見,但言風寒二氣,而不及濕熱之文,后人不免遺議。治風逆坐起不得,用半年羔羊,殺而取腔,以和藥末,藥未盡而病愈。
韋訊 號慈藏,唐人。醫中之圣,人皆仰之。今醫家多圖其像以祀之。
元珠 先生,王冰之師,洞明《素問》。
王冰 號啟玄子,唐寶應中為太仆令。注《素問》,作《玄珠密語》,其大要皆論五運六氣,《皇極經世》注亦載其語。
張鼎 補孟詵《食療本草》。
張文仲 唐之洛州洛陽人。少與李虔、韋訊并以醫知名。則天時為侍御醫,特進蘇良嗣,方朝疾作,仆廷中,公診曰:憂憤而成,若脅痛者,殆未可救。頃告脅痛。又曰:及心則殆。俄心痛而死。公論風與氣尤精,風狀百二十四,氣狀八十,治不以時,則死及之。惟頭風與足氣,藥可當御。病風之人,春秋末月可使洞利,乃不困劇,自余須發,則治以時消息。乃著《四時輕重術》凡十八 [86] 種,《隨身備急方》三卷。
蕭炳 唐之蘭陵處士。撰《四聲本草》。
楊損之 唐開元后人,潤州醫博士,兼節度隨軍。撰《刪繁本草》。
陳士良 為唐陪戎副尉,劍南醫學助教。取諸家本草有關于飲食者類之,附以調養臟腑之術,名《食性本草》。
于志寧 字仲謐,京兆人。唐永徽間遷太傅,與李勣修定本草并圖,合五十四篇,其書大行。
甘伯宗 撰歷代明醫姓氏,自伏羲至唐,凡一百二十人,出《輟耕錄》。
孫兆 宋時官殿中丞,尚醫奉御太醫令用和之子。父子皆以醫知名。治平中間,有顯官坐堂,忽耳鳴,公診曰:心脈太盛,腎脈不能歸耳。以藥涼心,則腎脈復歸,耳鳴立愈。
王纂 宋海陵人。少習經方,尤精針石。治一女子,每夜被獺精假作其夫迷惑,鬼穴一針,獺從被出。
龐時 字安常,宋靳水人,世醫。不足父所授《脈訣》,獨取《素》《難》,通其說,時出新意。注《難經》,辨數萬言;作《本草補遺》,補仲景論。嘗言華佗術非人所能及,乃史氏之妄乎!治難產,以手隔腹捫兒手所在,針其虎口,既痛即縮手產下。治富家子走仆刑尸,大驚發狂,時取絞囚繩燒灰,酒調服而愈。
朱肱 號無求子,宋吳興人。深于傷寒,著《活人書》,道君朝詣闕投進,授奉議郎醫學博士。在南陽時,太守疾作,用小柴胡為散,連進三服,胸滿。公曰:小柴胡湯煎清汁服之,能入經絡,攻病取快,今乃為散,滯在膈上,宜乎作滿。因煮二劑與之,頓安。
吳廷紹 為太醫令。烈祖食飴,喉中噎,醫莫能療,公進楮實湯而愈。或叩之,答曰:噎因甘起,故以楮實湯治之。
許希 開封人,以藥為業。宋景佑元年,仁宗不豫,公為針心包絡之間而愈,命為翰林醫官。著《神應針經要訣》。
趙自化 宋德州平原人。高祖嘗 [93] ,為景州刺史,后舉家陷于契丹。父知嵓脫身南歸,寓居洛陽。習經方名藥之術 [94] ,官翰林醫學。撰《四時養頤錄》及《名醫顯帙 [95] 傳》三卷。
陳文中 字文秀,宋宿州人。為安和郎,判太醫局兼翰林良醫。明大小方脈,于小兒疹痘,尤精其妙。淳佑中,與保安翰林醫正鄭惠卿同編《幼幼新書》,又著《小兒病源方論》一卷。
宋道方 字毅叔,宋南京人。以醫名天下,不肯赴請,病者相攜以就求脈。政和中,有太守母病在膏肓,能以良藥緩其旬日乃死。
僧智緣 隨州人。善《太素脈》,診父而能道其子之吉兇。王安石信之,曰:昔醫和診晉侯,而知其良臣將 [96] 死,覲父知子,何足怪哉?
皇甫垣 蜀之夾江人。以善醫目疾,高宗、孝宗皆稱皇甫先生而不名。對高宗言:心無為則身安,人主無為則天下治。又言:長生之術,先禁諸欲,勿令放逸,丹經萬卷,不如守一。
王克明 字彥昭,饒州樂平人。初生時,母乏乳,餌粥得脾疾,長益甚,醫以為不治。乃讀《素》《難》,刻意處藥乃愈。針灸尤精。有難療者,必沉思得其要乃與藥。病雖數癥,只用一藥以除本。亦有不藥,期某日自安者。任內翰醫官。
張銳 字子剛,宋鄭州人。官成州團練使,以醫知名。政和中,治傷寒已死一晝夜而面赤者,即用藥灌之,次早遺屎尿而蘇。更進平胃散一帖,遂安。治一產婦,大泄喉閉,用附子理中丸裹以紫雪,一服兩疾皆愈。
郝允 宋博陵人。授異人醫術,世稱神醫。有一婦,夜間口噤而死。公曰:血脈滯也,不用藥,聞雞鳴自愈。一行碪踔 [97] 輒踣,公曰:脈厥也,當治筋。以藥熨之,自快。一孕婦極壯健,公診曰:母氣已死,壯健者恃兒氣耳。如期子生母死。
王貺 字子亨,本士人,乃宋道方之婿,盡傳其術。后以醫得幸,宣和中為朝請大夫。著《全生指迷論》。有鹽商失驚,吐舌不能入,經旬不食,尫羸日甚。公為針舌之底,抽針之際,其人若委頓狀,頃刻舌縮如故。
楊介 字吉老,泗州人。以醫聞四方,著有《存真圖》。徽廟因食冰,嘗苦脾疾,諸醫用理中湯不效。公以冰煎與服,立愈。治廣州府判楊立之,喉間生癰,膿血流注,寢食俱廢。公以生姜一片,試嘗甘香,服至半斤,痛處已寬,一斤始覺辛辣,膿血頓盡,飲食無滯。蓋因其居南方,多食鷓鴣、竹雞,此二禽好啖半夏,久而毒發,故以姜制之。
孫琳 路鈐,本殿前司健兒,善醫。宋寧宗為郡王,病淋,日夜凡三百起,遂以淡豆豉、大蒜、蒸餅三物研爛為丸,溫水下三十丸,日進三服,三日而愈。或問其說,公曰:小兒何緣有淋?只是水道不通利,蒜、豉皆通利,無他巧也。
劉元賓 號通真子,宋人。著《脈訣》。
程約 字孟博,宋婺源人。世工醫,精針法,著《醫方圖說》。
張濟 無為軍人。善用針。治孕婦,因仆地而腹偏左,針右手指而正。脫肛,針頂心而上。傷寒,反胃、嘔逆,累日不食,針眼眥立能食。凡草木金石,悉辨酸、咸、淡、甘、辛等味。
唐與正 不知何許人。治因飲熱酒頂高數寸,用葛花倍服自愈。治因服黑錫丹,臥則小便微通,立則不能涓滴,服諸通利藥不效。公診曰:乃結砂時鉛不使硫黃飛去,鉛入膀胱,臥則偏重,猶可溲,立則正塞水道,故不能通。用金液丹三百丸,分為十服,煎瞿麥湯下。蓋膀胱得硫黃,積鉛成灰,從水道下,累累如細砂,其病即愈。
潘璟 字溫叟,名醫也。治一婦孕五歲,一婦孕十有四月,俱未育。公視曰:疾也。作大劑飲之。孕五歲者,墮肉塊百余枚,有眉目狀。孕十四月者,墮大蛇而愈。
劉從周 韶州曲江人。醫有自得之見,著書十篇。論痢疾以手足和暖為熱,厥冷為寒。如盛夏發熱,有進退者為冒暑,一向熱不止者為傷寒,至當之言也。
僧奉真 四明人,良醫也。天章閣侍制許元,為江淮發運使,奏課 [101] 于京師,方欲入對,而子病亟不治,元強公延壽數日。公曰:諸臟皆衰,惟肝臟獨過脾,為肝所勝,急瀉肝補脾,可緩二日,過此無術也。
周順 鄱陽人,醫有十全之功。治士人得腳弱病,積藥如山,悉令屏去。用杉木為桶濯足,及令排樟腦于兩股間,以布系定,月余腳健如故。
趙巒 晉陽山人,善診候。治一病因邊水行次,有大蛤蟆躍高數尺,驀作一聲,忽驚叫,便覺右脅牽痛,脅下作聲,尚似蛤蟆聲,聲聲相接,以手按之則可。其脈右關伏結。公用利藥,取下青涎類蛤蟆之衣,遂愈。
石藏用 蜀人。一士人因承檐溜洗手,覺為物觸入手爪中,初若絲發,至數日稍長如線,伸縮不能如常,始悟其為龍藏伏也,乃求公治之。公曰:方書所不載,當以意去之,歸可末蜣螂涂指,庶不深入胸膈,他日免震厄之患。士人如其言,后因迅雷見火光遍身,士人懼怕,急以針穴其指,果見一物自針穴躍出,遂不為害。
趙卿 不知何許人,良醫也,有機警。一少年眼中嘗見一小鏡子,諸醫不效。公視之,與少年期,來晨以魚鲙奉候。少年及期赴之,延于內,且令從容,俟客退方接。俄設臺,施一甌芥醋,更無他味,公亦未入。迨日中,久候不至,少年饑甚,且聞醋香,不免輕啜之,逡巡又啜之,覺胸中豁然,眼花不見,因竭甌啜之。公方突入,少年以啜醋慚謝。曰:郎君先因食鲙大多,芥醋不快,又有魚鱗在胸中,所以眼花,適所備芥醋,欲郎君因饑以啜之。鲙會,詐權也。
杜任 汶陽人。善醫,尤精于幼科。多先溫胃,令進飲食,而后攻治他疾。
竇太師 諱漢卿,金朝合肥人。善針術,撰有《標由論》。
成無己 金之聊攝人。家世儒醫,注《傷寒論》十卷、《明理論》三卷、《論方》一卷。
張從政 字子和,金之睢州考城人。精《素》《難》,法宗劉河間,著六門三法。
羅天益字謙甫,東垣先生之高弟,元朝真定人。著《衛生寶鑒》《藥誤》《永鑒》《藥類法象》。
吳恕 號蒙齋,元之仁和人。著《傷寒指掌圖》。
直魯古 吐谷渾人。初元太祖破吐谷得之,淳欽皇后收養。長能針灸,官太醫。撰《脈訣》《針灸書》。
危亦林 號達齋。元時其鼻祖自撫遷于南豐,高祖云仙,游學東京,遇董奉二十五世方脈,至公五葉 [109] ,而學益備,技益工,所活者益眾。官本州醫學教授,刻苦幾十稔,編成《世醫得效方》十有九卷。
徐文中 字用和,宣州人。始為縣吏,復為安陸府吏,授紹興路知事,善針灸。
王仲光 吳郡人,志不愿仕,自壞其面貌,終身獨居無妻子,髽髻布袍游行市中,賣藥自給。郡守求見,逾屋逸出,他日卻儀,獨候門下,始接焉。據坐受拜,以道誨之,若師弟子也。姚少師廣孝既貴,歸亦來訪,弗肯見之。
葛應雷 字震父,吳人。攻醫,官醫學提舉,著《醫學會同》二十卷。
項昕 字彥昌,號抱一翁,元之東教人。世醫,年未成童,暗誦岐扁《素》《難》、叔和《脈經》。稍長,學《易》。因母誤藥,勵志醫術。拜越江大儒韓明善,又往浙見葛可久,論劉、張之學,授太醫院使。善按摩。作《脾胃論》,以補東垣未備。治一病脅痛,眾以為癰,投諸香、姜、桂之類,益甚,陽脈弦,陰脈微澀。公曰:弦者痛也,澀者腎邪有余也。腎上薄于脅不能下,且腎惡燥,今服燥藥過多,非得利不愈。先用神保丸,下黑溲,痛止,更服神芎丸。或疑其太過,公曰:向用神保丸者,以腎邪透膜,非全蝎不能引導,然巴豆性熱,非得硝、黃蕩滌后遇熱必再作,乃大泄數次病愈。經曰:痛隨利減,是也。治一婦腹脹如鼓,四體骨立,醫以為孕、為蠱、為瘵。公診曰:此氣搏血室耳。服血藥多而失于順氣,經曰:氣血同出而異名。故治血必先順氣,俾經遂得通,而后血可行。乃以蘇合香丸投之,三日而腰痛作。曰:血欲行矣。急以硝、黃峻逐之,下瘀血如瓜者十余枚而愈。所以知其病者,以其大脈弦滑而數。弦者氣結,滑者血聚,實邪也,故氣行而大下之。又一女子病同而診異,公曰:不治,法當數月死。向者女子脈滑為實邪,今脈虛為元氣奪矣。又一女子病亦同而六脈獨弦,公曰:真臟脈見,法當逾月死。后皆如其言。治一人夏月病甚,眾以為瘵。公診其脈,細數而實。細數者,暑也。暑傷氣宜虛,今不虛而反實,乃熱傷血氣為之也。與白虎湯,飲之立瘥。治一人胸膈壅滿甚篤,昏不知人。公診其脈,陽脈浮滑,陰脈不足。浮為風,滑為血聚,始為風傷肺,陰脈不足,乃過于宣逐也。諸氣奔肺,肺氣治則出入易,菀陳除,故行其肺氣而病當自已。初以杏仁、薏苡之劑灌之,立蘇;繼以升麻、黃芪、桔梗消其膿,服之逾月而愈。
趙良字以德,號云居,元之浦江人。從丹溪先生,著《醫學宗旨》《金匱方衍義》。
王履 字安道,國朝昆山人。學醫于丹溪先生,盡得其術,博學能詩。著《溯洄集》《百病鉤玄》《醫韻統》。
周漢卿 國朝松陽人,善針灸。治一女子生瘰疬,環頸及腋,凡十九竅,竅破白沈出,右手拘攣不可動,身體火熱。公為剔竅母長二寸,其余以火次第烙之,數日成痂而愈。治一人背苦曲,杖而行,人以風治之。公曰:非風也,血澀不行也。為針兩足昆侖穴,頃之投杖而去。
張頤 字養正,國朝吳下明醫。中年以瞽廢,而氣岸峭直不衰。周文襄公巡撫吳中,賓禮之,議論侃侃不屈。其醫大概以保護元氣為主,處劑多用參、術,而每著奇效。能預刻年、月、日時,決人生死,往往奇中。嘗嘆世言東垣、丹溪醫中王道,信然。以其效遲也,然善用,故著奇效。
錢瑛 字良玉,世傳顱囟醫。宣德中入太醫院。寧陽侯孫生九月,驚悸、頻啼而汗,百方莫效。公命坐兒于地,使掬水為戲,驚啼頓止。人問之,曰:時當季春,兒豐衣帷處不離懷抱,其熱郁安所泄?使之近水,則火邪殺,得土氣則臟平,故不藥而愈。吳下小兒醫善錢氏云。
劉遵道 國朝草窗先生 [119] 族弟。有漁人誤吞釣鉤,公令溶蠟為丸,以線灌下,鉤銳入蠟,即曳而出。
吳杰 字士奇,國朝武進人,自號旸谷。谷者,谷神也。世醫,薦入御藥房,與唐荊川相善。
殷傅 字朝相,號壺仙,國朝瓜州人。治傷寒誤服熱藥將死,舌黑不硬,兩頰腫而咽尚通。公曰:舌不硬,咽尚通,太陰、少陰經尚未絕。乃與火劑,一飲汗出,二飲熱去,三飲病已。治淋瀝忽變口噤厥逆,他醫以為風。公診尺脈沉大,知病屬下焦,投以八正散而愈。
汗沈字益敬,號孚庵,國朝歙人。因體弱與母病習醫,著《折肱錄》。
倪維德 字仲賢,號敕山,國朝三吳明醫。宋和州防御使昌嗣之后,其家世業墳典丘索 [123] ,著《醫說》及《原機啟微》。公尤以急濟為務。治小兒八歲,忽得昏憊疾,數日方蘇。族戇如木偶人,寒暑饑飽皆不知,嘗食土炭至口,不得出音,用疏風助脾之劑,數服而愈。蓋脾藏智意,挾風則不知人事矣。
呂復 國朝四明人,深于醫道。有因大醉甚大吐,熟睡至次早,眼中視物皆倒植。診其脈,左關浮促,復用藜蘆、瓜蒂,平旦吐之,視物如常。蓋傷酒吐時,上焦反覆,致倒其膽腑,故視物皆倒。法當復吐,以正其膽。
胡重禮 真州人,國朝初以醫名世。
沈繹 字誠莊,吳郡人,好學篤行。洪武中,肅王嗜乳酪獲疾,飲濃茶數碗,蕩滌膈中而愈。王神之,奏授本府良醫。
何彥征 諱淵,字以行,鎮江丹徒人。家世醫。永樂中以名醫征,隸太醫院院使。
黃 字夢祥,號熙春,存禮之子。業儒精醫。正統初,征為太醫院太醫,其術愈精。
陸彥功 國朝歙人。世醫,至公尤精。征太醫,不拜。晚年編《傷寒類癥便覽》十卷。
陶華 字尚文,號節庵,余杭名醫。幼讀儒書,旁通百氏,著《傷寒瑣言》,大行于世。正統間被征,引疾歸,時論高之。
鄒福 字魯濟,國朝甌寧人。善察脈,著《經驗良方》。仲子遜亦傳其業,有司薦為醫官,不就。
熊宗立 號道軒,國朝建陽人。從劉剡學,兼通陰陽醫卜之術。注解《難經》《脈訣》,撰《藥性賦補遺》,集《婦人良方》。
王時勉 善觀色察脈,能預言人病。
張至和 精醫。二人俱國朝吳郡人。
劉毓 字德美,號益齋,國朝金陵人。徙蘇之長州,業儒既成,不忍違養,乃學醫,薦為太醫。善學丹溪者也。
汪渭 字以望,號古樸,國朝祁門臨清之樸墅人,出唐越國公之后。世醫,至先生益精。嘗曰:東垣主于升陽補氣,丹溪主于滋陰降火,若陰虛陽亢,當合東垣、丹溪兩法治之。
劉全備 字克用,國朝柯城人。編注《病機》,編注《藥性》。
虞搏 字天民,號恒德老人,正德花溪人。著《醫學正傳》《醫學權輿》《醫學集成》。
方廣 字約之,號古菴,嘉靖休寧人。讀儒之暇,留意醫經,為名醫。善用丹溪法,著《丹溪心法附余》《藥性書》《傷寒書》。
薛己 字新甫,號立齋,吳郡人。家世明醫,至公盡會諸家之法。嘉靖時官南京太醫院院使。著《外科樞要》。
程伊 字宗衡,新安人,國朝淮府良醫。纂《醫林史傳》《外傳》《拾遺》。
世 醫
以醫為業,世代相承者也。
樓護 字君卿,西漢人。少隨父為醫,游五侯家,咸得其歡心,后以經學 [126] 為京兆令。
徐秋夫 南宋徐熙之子,為射陽令。醫術尤精,曾針鬼腰。
徐道度 秋夫長子,以醫官蘭陵太守。
徐叔向 秋夫次子,亦精醫。
徐謇 字成伯,道度次子,后魏丹陽人。家本東莞,善醫藥,以醫官至光祿大夫,贈東將軍、齊州刺史。謚曰靖。
徐踐 字景升,襲爵建興太守,亦精醫。
徐雄 德醫徐文伯之子,傳父術尤精。
徐之范 儒醫徐之才之弟,以醫官太常寺卿。
徐敏齊 之范之子,工醫,博覽多藝,隋贈朝散大夫。
禇該 字孝通,禇澄之弟。善醫術,仕梁,歸周,與姚僧垣同時進授車騎大將軍。其子則亦傳其家業。
許智藏 隋高陽人。因母疾覽醫,歷仕梁、陳、隋,皆為員外散騎侍郎。煬帝即位時,致仕。年八十卒于家。
許澄 智藏宗人,以醫術與姚僧垣齊名,拜上儀,同三司。
甄權 唐許州扶溝人。以母病,究集方書,遂為高醫。仕隋,為秘書省正字,稱疾免。魯州刺史庫狄嵚風痹不得挽弓,公使彀矢響堋 [128] ,立針其肩髃一穴,進曰:可以射矣。果如言。貞觀中,公已百歲,太宗幸其舍,視飲食,訪其術,擢朝散大夫,賜幾杖衣服,尋卒,年百三歲。撰《脈經》《針方》《明堂》等圖。
甄立言 權之弟,為太常丞。撰《本草音義》七卷、《古今錄驗方》五十卷。治一道人,心腹煩滿,彌二歲,公診曰:腹有蠱,誤食發而然。令餌雄黃一劑,少選,吐一蛇,如拇無目,燒之有發氣乃愈。
江嚞 字明遠,宋婺源人,以醫名家十五世。公蓋通儒書,務以其術活人,則大所居為施藥室,抗層樓,扁以登云。遠近病者群集,一劑輒瘥。理宗召至賜坐,屢官之,不愿,賜宅一區。其子世良,為供檢郎。其孫靁,舉進士。
劉翰 宋滄州臨津人,世習醫業,為翰林醫官。著《經用方書》三十卷、《論候》十卷。
張擴 字子充,宋歙縣人。受業于龐時及王樸之脈 [134] ,善《太素》,與弟張揮同著《醫說》。
張揮 字子發,就學于兄,盡究其術,以醫名家。亦精于《太素》。
徐樞 字叔拱,國朝南橋人。其先世遇異人,授《扁鵲神鏡經》,公傳其術,召為太醫院院使。
徐彪 字文蔚,徐樞之子,亦以醫知名,官至御醫院判。
程明助 字良輔,國朝儒醫程明祐之弟,世居新安巖鎮。少嬰寒疾,醫誤投附子,幾殆,遂成熱病,鼻赤如火,藥之弗效。乃發憤學醫,博極古先禁方。以世承平,早婚、厚味、重茵,故多痰火、陰虛之病,法遵河間、丹溪。
殷榘 字度卿,號方山,國朝儀真人。家世名醫,讀軒岐書,暗解默誦,診脈用藥,以意消息,不尚奇怪。
蔣武字用文,國朝楊之儀真人。世業儒醫,祖孟雷,楊州醫學教授,父伯雝,舉進士。公少有穎悟,過目成誦,肆力經籍,得圣人深意,善詩文,乃習醫業,郡縣交辟不就。父母沒,始薦入太醫院,尋升院判,為戴原禮所重,贈奉議大夫、太醫院使。特謚恭靖官。其長子主善為院判。
祝仲寧 號橘泉,四明人。世為醫家,至公益精。永樂初被召。治小兒八歲,哮喘不得臥,喉中聲如拽鋸,用瀉火清氣之劑而愈。或云:小兒無火。公曰:人有老稚,諸氣賁郁,肺火之氣則同。治墜馬不省人事,他醫用理傷斷續之藥,不效;公與降火消痰,立愈。治周身百節痛,及胸腹脹滿、目閉肢厥、爪甲青黑,醫以傷寒治之,七日昏沉弗效。公曰:此得之怒火與痰相搏,與四逆湯加芩、連,瀉三焦火而愈。
顧俊 字時雍,國朝長洲人。世業醫,早以孝友聞,不專祖上世,一以丹溪為主。
許國禎 字進之,世醫,征至瀚海留守,掌醫藥。
德 醫
乃明醫、世醫中之有德者。
徐文伯 字德秀,南宋道度之子,有學行,雖精醫術,不以為業。治患腰痛牽心,每至輒氣欲絕,眾以為肉癥。公曰:此發癥。以油投之,即吐物如發,稍引之,長三尺,頭已成蛇,能動,掛門上,滴盡一發而已。治孕婦,欲去其胎,瀉足太陰、補手陽明,胎便應針而下。
徐嗣伯 字叔紹,南宋叔向之子,有孝行,善清言,位正員郎、諸府佐。治服玉石劑患冷,夏月常復衣。公診曰:伏熱,須水發,非冬月不可。至十一月冰雪大盛之時,令二人夾捉病者,解衣坐石,以冷水從頭澆之,盡二三斗,病人口噤氣絕,家人啼哭請止。公遣人執仗,敢有諫者撾之。又盡水百斗,病人始覺能動,而見背上彭彭有氣,俄而起坐,曰:熱不可忍。乞冷飲,公與水飲之,一飲一升,病愈。后冬月猶單衣,體更肥壯。治一嫗體痛,而處處有?黑無數。公曰:此疔疽也,二日后必死。乃與十余湯服之,服后痛勢愈甚,跳投床者無數,須臾黑處拔出疔,長寸許,以膏涂之,三日而愈。治一病,積滯久年不愈,公曰:尸注也。一病腹脹而黃,公曰:石疣也。一病眼痛,多見鬼物,公曰:邪氣入肝也。三病不同,皆用死人枕煎湯,服之而瘥。蓋尸注者,鬼氣伏而未起,故令沉滯。得死人枕促之,魂氣飛越,不得復附體,故尸注可瘥。石疣者,久蛔也。醫療既癖,蛔蟲轉堅,世間藥不能遣,須鬼物祛之,然后可散。邪氣入肝,使眼痛而見鬼物,須邪物以鉤之,氣因枕散,復埋于冢間也。
錢乙 字仲陽,宋之錢塘人。父顥,善針醫,然嗜酒,一旦匿姓名,游東海不歸。公時三歲 [147] ,隨母嫁醫呂氏 [148] ,稍長,從呂君問醫。母將沒,告以家世。公號泣,請往跡父。三十余年往返六次,迎父以歸。后身患周痹,杜門閱書史,非獨醫可稱也。得仲景之閫奧,建為五臟之方,各隨所宜。謂肝有相火,則有瀉而無補;腎為真水,則有補而無瀉。皆啟《內經》之秘。厥后張元素、劉守真、張從政,盡皆取法。今人但知其為嬰兒醫也。著《傷寒指微論》五卷、《嬰兒》百篇。治一乳婦,因大恐,目張不能瞑,公煮郁李酒飲之,使醉則愈。所以然者,目系內連肝膽,恐則氣結,膽衡不下,惟郁李去結,隨酒入膽,結去膽下,則目能瞑矣。
楊士瀛 字登父,號仁齋,宋三山名醫,以濟人利物為心,著《仁齋直指》。
劉潤芳 字仲陽,宋之饒州鄱陽人,以醫為隱。治貧家疾,輒懷金置席下,別時令其家人自得之,病者一喜,而疾已解半。其子孫繁盛,世傳家業。
吳源 字德信,休寧人,號神醫。任翰林醫官,晚棄官隱于儒。嘗曰:五世活人,功已積,一經教子,意難忘。乾道癸巳冬,自診無春脈,至期果攝衣而逝。
陸蒙 不知何許人,號東園散人。博學經史,精篆隸。遇異人,得子午按摩法,療疾不施針灸,對坐談笑,頃疾即脫。未嘗須人直。或勸其仕,則嘿不應。
王珪 字均章,號中陽老人,吳郡人。元盛時,制行高,見道明,壯歲慕丹術,尤邃于醫。屏世累,隱吳之虞山,居環堵二十年,目瞳炯然,身不踐廛間。著《泰定養生主論》,制滾痰丸。
李仲南 字乃季,號碧山,元之天池人。平生無世俗嗜好,欲壽雙親。與孫允賢著《永類鈐方》。
戴原禮 號復菴,國朝浦江人。生儒家,習詩禮之訓,惓惓有志于澤物,乃從醫丹溪先生。先生見其穎悟倍常,傾心授之。公自是識日廣,學日篤,出而治疾,往往奇效。永樂初,召為太醫院使,著《證治要訣》。嘗謂:醫道本于《內經》,一壞于開元,再壞于大觀,習俗相仍,惟執《局方》,惡事《內經》,惟錢、劉、李、朱出,而后發明《內經》之學。治一人,六月患大熱,譫語發斑,六脈浮虛無力,用附子理中湯冷飲,大汗而愈。治瘧疾多汗,因怒遂昏厥若死,灌以蘇合香丸而蘇。后聞人步、雞犬聲亦發厥,乃汗多亡陽也。以參、芪日補之,其驚漸減,浹旬而安。治一婦人免乳后,病驚,身翩翩然,如升浮云上,舉目則室亦旋轉,持身弗定。醫以補虛治驚,弗效。公曰:左脈雖芤澀,神色不動,是因驚致心包絡積瘀血耳,法宜下之。下積血如漆者一斗,即愈。
徐鏊 不知何許人,太醫院醫士。正德時諫南巡,下獄,戍邊忠臣也。
沙金 字廷璽,號杏軒,國朝儀真人。以醫濟人,不責其報,貧甚或反資給。其子稷登第,贈工部主事。
沈鶴 字壽祥,國朝揚之昭陽人。家世醫,通軒岐及仲景、河間術,恫瘝切身,勤于活人,名齒公卿。年未四旬,喪偶不娶,有司扁其門曰義夫。
胡宗仁 字彥德,國朝晉陵人。父禎,善醫術,常州路醫學錄。母徐氏,亦知醫,學錄早喪,守節四十余年,嘗藥濟人。至公醫業尤精。其配李氏有婦德,亦知醫。
陸仲遠 國朝九華山人,挾倉公、扁鵲之技。常曰:醫家之書近于仁,醫家之事近于利。不志于利,仁者心也。
陳立興 國朝姑蘇蠡口人。家貧篤孝,因母病,遇異人授以藥瓢,方藥濟人如神。及卒,鄉人立祠祀之。
沈以潛 明醫沈繹之侄,以醫名家。太醫蔣武病革 [160] ,薦以自代,遂拜御醫。長于詩律,杜門不妄與人交接。謠言騎驢教學張公瑾,閉戶行醫沈以潛。
黃孝子 國朝余姚人。生兩歲,其母不乳,鞠于祖母馮居常成人。父繼娶厲氏,生三子。父為后母所惑,孝子泣不忍號于門,往復不納,乃勉力醫經,以給衣食。當道薦入春官,直尚醫事。父母沒,廬墓三年,奏旌其門,曰孝子。
仙禪道術
長桑君 姓長桑,名過,扁鵲師也,以禁方傳之。
鳳綱 漢陽人。常采百草花水漬之,甕盛封泥,自正月始至九月末,又取甕埋之百日,煎膏為丸。有卒死者,以此藥納口中,水下之皆生。
玄俗 西漢河間人。餌巴豆,賣藥都市,七丸一錢,治百病。河間王病瘕,買藥服之,下蛇十余頭。問藥意,俗云:王病,乃六世余殃下墮,非王所招也。王嘗放乳鹿麟母也,仁心感天,故遭俗耳。王家老舍人,自言父世見俗,俗有形無影,王乃呼俗,日看實無影。王欲女配之,俗夜亡去,后人見于常山下。
董奉 字君異,吳之侯官人。居廬山,有道術,為人治病,愈者令種杏五株,輕者一株,數年杏已成林,號臺仙杏林。杏熟,易谷以賑貧乏。
幸靈者 西晉豫章建昌人。父母鄉人初以為癡,后有靈術,濟人不取報謝,長不娶妻。及受貨賂,娶妻,蓄車馬奴婢,其術稍衰。
葛洪 字稚川,號抱樸子,丹陽句容人。少貧窮,自伐薪以貿紙筆,抄書誦習,以儒學知名。性寡欲,無所愛玩。閉門卻掃,不妄交游,惟尋書問義,不遠千里,期于必得。遂究典籍博文,深浩江左絕倫。仕晉,為勾漏令,善為政治。后隱于羅浮山,尤好神仙導引之法。著《金匱藥方》《肘后救卒方》《備急方》。
單道開 東晉敦煌人,有禪學。療目疾頗驗,贊曰馬明龍樹。
陶弘景 字通明,丹陽秣陵人。十歲得葛洪《神仙傳》,晝夜研尋,便有養生之志。既長,辭相祿,掛冠神武門,隱于茅山中。梁武帝即位,書問不絕,謂山中宰相。年逾八十而有壯容,注《本草效驗方》《肘后百一方》。
陸法和 梁時辭刺史,隱于江陵百里洲。信道術,采藥療人。
李筌 號少室山達觀子,唐人。于嵩山虎口巖石壁得《黃帝素問》《陰符經》。本題云:魏道士寇謙之傳,諸名山至驪山老姥傳其說。
馬湘 字自然,唐之杭州鹽官縣人。世為縣吏,湘獨好經史,攻文學,善詩,有神術,治病以竹杖打之,應手便愈。
賣藥翁 唐人,不知姓名。有自童稚見之,迨于暮齒,復見其顏狀不改。常提一葫蘆賣藥,人告疾求醫,得錢不得錢悉與之。或無疾,戲而求藥,得必失之。嘗罵人曰:有錢不買藥吃,盡作土饅頭去。人莫曉其意,益笑之。后于長安賣藥,抖擻葫蘆已空,內只有一丸出,極大,有光明,安在掌中,無人肯買,遂自吃,騰空而去。
日華子 宋開寶中明人,不著姓氏,但云日華子。撰《諸家本草》。
王懷隱 宋州雎陽人。初為道士,善醫,為翰林醫官。宋太宗時,吳越遣子惟浚入朝,被疾,詔公視之得愈。與陳承、裴宗元、陳師文同著《太平圣惠方》。
許遜 字敬之,為旌陽令。郡中大疫,乃以所授神方拯治之,沉疴之病,亦無不痊者。
施岑 字太玉,沛郡人,旌陽弟子,善治療之術。
薩守堅 蜀西河人。少學醫,誤用藥殺人,遂棄醫,學虛靜張天師及建昌王拱宸、福州林靈素三人道法,有咒棗之術,治病如神,稱曰真人。
李诇 字孟言,國朝錢塘人,號樗散生。善為詩,賣藥金陵市,咸稱其為知道者。
韓懋 號飛霞道人,國朝蜀之瀘州人。本將家子,弘治成化時,少為諸生,因不第,褫縫掖往峨眉山中訪醫。升庵楊太史稱之曰:真隱世傳道人也。《醫通》二卷,特其土苴云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