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卷 一

調經上

月經先期

經以月至為常,若陽太過而月經趲前,一月忽早一月,則其形色多赤,或紫而濃,其臟氣飲食喜冷畏熱,乃為血熱。如證夾痰火,宜服加味調經丸。

加味調經丸

香附五斤,分作五股,以酒、醋、鹽湯、童便、米泔各浸三日,仍用原汁煮干。再用蔥五斤,取白細切,拌香附焙干,以蔥白香黃為度 當歸 白芍 生地黃各四兩 黃連 黃芩各三兩 川芎 杏仁 柴胡各二兩 白芷二兩五錢 青皮一兩五錢 荊芥 滑石水飛凈。各五兩

共為末,醋面糊丸,空心,白湯下。

月經后期

婦人以血為主,唯能謹于調護,則氣血周流,月水自然如期。若陰不足而月經退后,一月忽遲一月,則其形色不鮮,或澀滯而少,其臟氣惡寒喜暖,宜服正經養(yǎng)血湯。

正經養(yǎng)血湯

白芍酒炒 當歸酒洗 茯苓 白術蜜炙黃 阿膠蛤粉炒。各一錢 五味子 川椒 甘草蜜炙。各二錢 半夏姜汁制 人參各七分 柴胡八分

姜三片,水煎,食前服。如五心煩熱,日晡發(fā)熱,加胡黃連五分;不思飲食,加神曲、麥芽各五分;頭痛加川芎七分。

月經或前或后

脾土不勝,不思飲食,由此血衰,故月水往后,或次月飲食多進,月水又往前矣。治宜理脾,脾旺則血勻氣順,自然應期,宜用紫金丸。

紫金丸

青皮 陳皮各五錢 蒼術 檳榔 砂仁 紅豆(1)各六錢 良姜 烏藥 香附各八錢 三棱一兩 蓬術二兩 枳殼八錢

共為末,粳米糊為丸,食后米湯下百丸。一方無蒼術、蓬術、香附。

月經愆期

經來或前或后,名曰愆期。此由脾胃虛弱,沖任損傷,氣血不足,宜服加減八物湯,兼服調經烏雞丸。

加減八物湯

人參三錢 白術 茯苓 甘草各五錢,炙 白芍 當歸身 陳皮 香附 牡丹皮各一錢

水煎,食前服。

調經烏雞丸

白毛烏骨未鐓(2)雄雞一只,約重一斤。以糯米喂養(yǎng)七日,勿令食蟲蟻,以繩縊死,干捋其毛,去肚內雜臟不用。納生地黃、熟地黃、天門冬、麥門冬各二兩于雞肚內。以好酒十碗,文火煮爛,取出肚內藥,將雞連骨用桑柴火焙干,仍以前煮過生地黃等藥酒,又浸又焙,至雞骨肉枯為度,研極細末。再用人參五錢,肉蓯蓉酒洗凈、破故紙炒、砂仁、當歸身、白術、川芎、丹參、茯苓、甘草、杜仲鹽水炒各一兩,香附米醋制四兩。共為細末,入雞骨肉末和勻,酒面糊丸。空心,米湯下五十丸。

過期經行

婦人德性溫和,有痰而過期經行,此氣血兩虛也,宜服八物湯。如性躁多怒而過期經行,亦氣血虛也,宜服八物湯加青皮、香附,兼服蒼附丸。

八物湯

人參 茯苓 白術 甘草 熟地黃 當歸 川芎 白芍各一錢二分

姜三片,棗二枚,水煎服。如性躁者,加青皮、香附。

蒼附丸

蒼術二兩,炒 香附三兩,童便制 條芩一兩,酒炒

共為末,神曲糊丸,白湯下。

形瘦經不調

形瘦多熱,致經不調,素無他癥,此水虧血少,燥澀而然,宜服加味四物湯。

加味四物湯

熟地黃 當歸 白芍 川芎 黃芩 黃連 黃柏酒炒。各一錢 字甘草五分

水煎,空心服。

形瘦過期經行

形瘦,素無他癥,而過期經行者,此氣血不足也,宜服十全大補湯。如食少而脾胃虛弱,過期經行者,此氣衰血少也,宜服異功散合芎歸湯,兼服地黃丸。

十全大補湯

人參 白術 茯苓 甘草 黃芪 肉桂 熟地黃 白芍 當歸 川芎

姜三片,棗二枚,水煎服。

異功散

人參 茯苓 白術 陳皮 甘草

姜、棗為引,食前服。

芎歸湯

當歸身 川芎 香附 枳殼各一錢,炒 滑石二錢

姜、棗(3)為引。

地黃丸

熟地黃四兩 山藥 山茱萸各二兩 牡丹皮 茯苓各一兩五錢 澤瀉 香附童便制。各一兩

形肥過期經行

形肥,飲食過多,而過期經行者,此濕痰壅滯,軀脂逼迫也,宜服六君子湯合芎歸湯。

六君子湯

人參 白術 茯苓 炙甘草 陳皮 半夏

芎歸湯

當歸身 川芎 香附 枳殼各一錢,炒 滑石二錢

姜、棗為引,空心服。

一月經再行

性躁,多氣傷肝,而動沖任之脈,宜服九味四物湯,兼服滋陰丸。如誤食辛熱藥物,致經再行,亦用九味四物湯,更服三補丸。

九味四物湯

熟地黃 當歸 川芎 白芍 人參 柴胡 黃芩 黃連 甘草

水煎,空心服。

滋陰丸

知母 黃柏

等分,蜜丸,滾湯下。

三補丸

黃芩酒炒 黃柏酒炒 黃連酒炒

蜜丸,白湯下。

每月經來二三次

經來幾點而止,過五六日或十日,又來幾點,一月之內常行二三次,面色青黃。先服膠艾湯一二劑,次服紫金丸。

膠艾湯

阿膠 白芍 熟地黃各一錢 艾葉三錢 川芎八分 大棗三枚

水煎,空心服。

紫金丸

青皮 廣皮各五錢 蒼術 檳榔 砂仁 紅豆(4)各六錢 良姜 烏藥 枳殼 香附各八錢 三棱一兩 蓬術一兩

粳米糊丸,食后米湯下百丸。一方無蓬術、蒼術、香附。

經來不止

經來十日半月不止,乃血熱妄行也。當審其婦,曾吃椒、姜熱物過度,治之猶易,宜用金狗湯。

金狗湯

金毛狗脊 川續(xù)斷 阿膠 地榆 川芎 當歸 白芷各一錢 白芍 黃芩各八分 熟地黃二錢

水煎,空心服。

數(shù)月行經

形盛多痰氣虛,至數(shù)月而經始行者,宜服蒼附六君湯,兼服蒼附導痰丸。若形瘦脾胃虛弱,氣血兩虧,至數(shù)月而經始行者,宜服十全大補湯。

蒼附六君湯

人參 白術 茯苓 甘草 半夏 陳皮 蒼術米泔浸 香附童便制 條芩酒炒 川芎 當歸 枳殼麩炒

水煎,食前服。

蒼附導痰丸

蒼術 香附 枳殼各二兩 陳皮 茯苓各一兩五錢 膽星 甘草各一兩

共為末,姜汁和神曲丸,淡姜湯下。

十全大補湯

人參 白術蜜炙 茯苓 甘草 熟地黃 當歸 川芎 白芍 黃芪蜜炙 肉桂

姜、棗為引。

經來色紫

經來色紫者,熱也,慎勿作風冷,而行溫熱之劑,宜服四物連附湯。

四物連附湯

當歸尾 赤芍 香附童便制 黃連 丹皮 甘草

水煎,食前服。

經來色淡

經來色淡者,血虛也,宜服加味八物湯,兼服地黃丸。

加味八物湯

人參 白術蜜炙 茯苓 甘草 熟地黃 當歸 川芎 白芍各一錢二分 黃芪 香附四制。各一錢

姜為引,水煎服。

地黃丸

熟地黃四兩 山藥 山茱萸各二兩 丹皮 白茯苓各一兩半 澤瀉 香附童便制。各一兩

形瘦經少

形瘦經少,此氣血弱也,宜服加味四物湯。

加味四物湯

熟地黃 當歸 川芎 白芍 人參 香附童便制 甘草

姜、棗為引。

形肥經少

形肥經少,此痰凝經隧也,宜服二陳湯合芎歸湯。

二陳湯

陳皮 半夏制。各二錢 茯苓 炙甘草各一錢

芎歸湯

川芎 當歸身 香附童便制 枳殼各一錢,炒 滑石二錢

姜為引,合二陳湯,水煎服。

經來過多

經多不問形肥形瘦,皆屬于熱,宜服增味四物湯,兼服三補丸,或單服增味四物湯亦可。

增味四物湯

熟地黃 當歸 川芎 白芍各一錢 黃芩 知母酒炒 黃連姜汁炒 黃柏酒炒 甘草各五分

姜為引,水煎服。

三補丸

黃芩酒炒 黃柏酒炒 黃連

蜜丸,白湯下。

經來如豬肝水

經來如豬肝水,五心煩熱,腰腹疼痛,面黃肌瘦,不思飲食,此氣血皆虛也。先用黃芩湯退其煩熱,后用調經丸調其氣血。

黃芩湯

黃芩六分 當歸一錢 川芎八分 天花粉 知母酒炒 蒼術 白芍各七分

水煎服。一方無蒼術、白芍,有甘草七分。

調經丸

生地黃 熟地黃 當歸 白芍 三棱 蓬術 玄胡索 白茯苓各一兩 川芎 砂仁 烏藥各八錢,炒 香附一兩二錢 大茴 小茴各二兩

共為末,粳米糊丸,如梧子大,每服百丸,酒下。

經來如屋漏水

經來如屋漏水,頭昏目眩,小腹作痛,更兼白帶,咽中臭如魚腥,惡心吐逆,此血虛有熱也。先用理經四物湯,次用內補當歸丸。

理經四物湯

川芎 當歸 白芍 生地黃 白術蜜炙 柴胡 香附童便制 玄胡索各一錢 黃芩 三棱各八分

水煎,臨臥服。

內補當歸丸

續(xù)斷 阿膠 蒲黃炒黑 肉蓯蓉酒浸焙 厚樸姜汁炒 山茱萸 白茯苓 香附童便制 當歸 白芷各一兩 川芎 白芍各八錢 甘草 干姜各五錢 熟地黃一兩五錢

共為末,煉蜜為丸,白湯下八十丸,空心服。

經來如黃泥水

此大虛證也,最忌涼藥,宜用加味四物湯,以暖其經,以和其血。

加味四物湯

川芎 當歸 玄胡索 烏藥各一錢,炒 白芍酒炒 小茴各八分 熟地黃二錢 生姜二片

水煎,空心服。

經來如銅綠水

經來全無紅色,乃大虛大冷也,忌用涼藥,宜服烏雞丸半月,非特病愈,且有孕。

烏雞丸

烏雞肉去皮油不用,酒蒸熟,三兩 山藥 肉桂 肉蓯蓉酒洗凈,炒 蒲黃炒黑 當歸 山茱萸 白芍各一兩 熟地黃一兩五錢 大附子三錢,制 鹿茸一錢,酥炙 川芎五錢

共為末,粳米糊丸,空心酒下百丸。

經來全白色

經來白色,五心煩熱,小便作痛,面色青黃,乃血氣虛也,亦忌涼藥,宜服烏雞丸方見前,半月即有孕。

經來成塊如蔥白色

經來成塊,如蔥白色,或如死豬血黑色,頭昏目暗,口唇麻木,此虛冷也,藥忌寒涼,急服內補當歸丸。

內補當歸丸

續(xù)斷 阿膠炒珠 蒲黃炒黑 肉蓯蓉酒洗凈,炒 厚樸姜汁炒 山茱萸 白茯苓 香附童便制 當歸 白芷各一兩川芎 白芍各八錢 甘草 干姜各五錢 熟地黃一兩二錢

共為末,煉蜜丸,空心白湯下八十丸。

經來臭如腐肉

此乃血弱,更傷熱物。譬如溝渠水干,天氣無雨,久則臭也。身衰舊血少,新血不生則臭,如夏月腐肉,宜服龍骨丸,兼服通瘀飲。

龍骨丸

龍骨 海螵蛸 生地黃各一兩 白芍 當歸酒炒 牡蠣粉 川芎 黃芩 白茯苓各八錢

共為末,煉蜜丸,空心酒下百丸。

通瘀飲

當歸酒洗 三棱 莪術 赤芍 丹皮 白術蜜炙 香附童便制 豬苓 陳皮 木通各八分 生姜一片

水煎服。

經來如魚腦髓

經來如魚腦髓,雙腳疼痛,不能舉動,乃下元虛冷,更兼風邪所致,當行血行氣,宜服蘇風止痛湯。

蘇風止痛湯

天麻 僵蠶 紫金皮 烏藥 牛膝 獨活 川芎 當歸 乳香去油 南藤 補骨脂 生姜三片 蔥白二莖

酒煎,空心服。

經來如牛膜片

經來不止,兼下物如牛膜片,昏迷倒地,乃血氣結聚,變成此證。證雖驚人,卻無大事,宜服朱雄丸。

朱雄丸

朱砂水飛 雄黃各一錢 白茯苓二兩

共為末,水丸,姜湯下五十丸。

經來下肉胞

經來不止,忽下肉胞三五個,狀如雞子大,軟如絮,用刀剖開,內如石榴子,昏迷不省人事,證亦驚人,宜服十全大補湯,五劑即安。

十全大補湯

人參 白術 茯苓 甘草 熟地黃 當歸 川芎 白芍 黃芪 肉桂

姜三片,棗二枚,溫服。

經從口鼻出

經不往下行,而從口鼻中出,名曰逆經。此由過食椒、姜辛熱之物,熱傷其血,則血亂上行,宜服犀角地黃湯數(shù)劑。

犀角地黃湯

犀角 白芍 牡丹皮 枳殼各一錢,炒 生地黃三錢 黃芩 桔梗 陳皮 百草霜各八分 甘草三分

水煎,空心服。

逆經咳嗽氣急

經從口鼻出,五心煩熱,咳嗽氣急,治宜推血下行,先服紅花湯七劑,再服款冬湯止嗽下氣,四五劑可安。

紅花湯

紅花 黃芩 蘇木各八分 天花粉六分

水煎,空心服。

款冬湯

款冬花(5) 桔梗 粟殼蜜炙 蘇子 紫菀 知母各八分 石膏 桑白皮蜜炙 杏仁去皮尖,各一錢

水煎,溫服。

經從大小便出

經來大小便俱出,名曰差經。此因食熱物過多,積久而成,治宜解其熱毒,順其陰陽,宜服分利五苓湯。

分利五苓湯

豬苓 澤瀉 白術蜜炙 赤芍各一錢 阿膠 當歸酒洗 川芎各八分

水煎,空心服。

經來吊陰痛

經來有兩條筋從陰吊至兩乳,痛不可忍,身上發(fā)熱,宜服川楝湯,二劑即安。

川楝湯

川楝子 大茴 小茴 豬苓 澤瀉 白術各一錢,蜜炙 烏藥 檳榔 乳香去油 玄胡索各八分 木香五分 麻黃六分

姜三片,蔥一根,水煎服

經來小便痛

經來小便痛如刀割,此乃血門不通,人皆用八珍散,不效,急服牛膝湯。

牛膝湯

大牛膝三兩 麝香一分 乳香一錢,去油

水一盞半,煎牛膝至一盞,臨服,磨麝、乳二香入內,空心服。

經來脅氣痛

經來脅內有一塊如杯作痛,其血淡黑色,宜治塊為先,急服四物玄胡湯。

四物玄胡湯(6)

熟地黃 當歸 白芍 川芎各七錢五分 玄胡索四兩 沉香五錢

每服三錢,水煎服。

經來遍身痛

經來二三日,遍身疼痛,此寒邪入骨,或發(fā)熱,或不發(fā)熱,俱宜解表,服烏藥順氣湯。

烏藥順氣湯

烏藥 僵蠶 川芎 白芷 陳皮 枳殼各八分,麩炒 干姜 甘草各五分 麻黃四分

姜三片,蔥一根,水煎,溫服。

經前腹痛

經水將來而臍腹絞痛,此血澀不行以作痛也,宜服通經湯。

通經湯

熟地黃 當歸 川芎 白芍 川楝子 小茴香 檳榔 玄胡索 木香各七分

水煎,食前服。

經來腰腹痛

經來腰腹痛而氣滯血實者,宜服桃仁湯。

桃仁湯

當歸尾 赤芍 生地黃 香附童便制 牡丹皮 紅花 玄胡索 桃仁另搗如泥,沖服

水煎,臨服時入桃仁泥,空心服。形瘦有火,加條芩、黃連;形肥多痰,加枳殼、蒼術、半夏。

經來小腹痛

經來小腹結成塊,或如皂角一條橫過,痛不可忍,面色青黃,不思飲食,宜服玄胡散,半月可愈。

玄胡散

玄胡索四兩 頭發(fā)灰四錢

為末,酒調下。

經來未盡腹痛

經來一半,余血未盡,腹中作痛,或發(fā)熱,或不發(fā)熱,乃氣血俱實也,宜服紅花當歸湯,破其余血,而熱自止。

紅花當歸湯

紅花 當歸 牛膝 蘇木各一錢 川芎五分 枳殼六分,麩炒 莪術 赤芍 三棱 芫花各八分

水煎,臨臥服。

經來潮熱氣痛

經來一半,遍身潮熱,頭痛口渴,小便作痛,此因傷食生冷,故血滯不行,內有余血,忌服補劑,宜服莪術湯。

莪術湯

莪術 三棱 紅花 蘇木 牛膝

水煎,空心服。

經來盡后作痛

經盡作痛,手足麻痹,乃腹中虛冷也,血虛衰甚者,宜服四物湯加吳茱萸滾湯泡,炒一錢。

四物湯

熟地黃 當歸各三錢,酒炒 白芍二錢,酒炒 川芎一錢

姜棗為引,水煎服。

經后腹痛

經后腹痛,此虛中有滯也,宜服加味八物湯。

加味八物湯

人參 白術蜜炙 茯苓 甘草 熟地黃 當歸 白芍 川芎 木香 香附童便制 青皮

姜、棗為引,水煎,食前服。

經來嘔吐

經來時常嘔吐,不思飲食,宜服丁香散,半月方愈。

丁香散

丁香 干姜各五分 白術一錢,蜜炙

為末,每晨米湯調下三匙。

經來飲食后即吐

此因痰在胸脘,阻隔米谷不能下胃,急服烏梅丸,化其痰涎,后服九仙奪命丹。

烏梅丸

朱砂水飛 雄黃水飛 木香各五錢 硼砂 乳香去油 沒藥各一錢,去油 草果一個 胡椒 綠豆各三十五粒

共為末,烏梅肉丸,如楊梅大,每服含化一丸。

九仙奪命丹

豆豉 木香 陳皮 山楂各一錢 草果一個 枳殼麩炒 白茯苓 厚樸姜制 蒼術各三錢

共為末,姜湯調下。

經來浮腫

經來遍身浮腫,此乃脾土不能克化,水變?yōu)槟[,宜服木香調胃湯。

木香調胃湯

木香 陳皮 車前子 甘草 三棱 莪術 紅豆 大腹皮 砂仁 蒼術 木通 山楂 萆薢 姜皮

水煎,空心服。

經來泄瀉

經來之時,五更泄瀉,如乳兒尿,此乃腎虛,不必治脾,宜服理中湯七劑。

理中湯

人參 白術各八分,蜜炙 五味子 甘草各三分 干姜五分

水煎,空心服。

經來常咳嗽

經來時常咳嗽,名曰血咳,此肺燥金枯也,急用茯苓補心湯,止其嗽,再用雞蘇丸,除其根。

茯苓補心湯

茯苓 川芎 當歸 白芍 生地黃 蘇葉 人參 前胡 陳皮 干葛 甘草 半夏 桑皮 桔梗 枳實 生姜三片

水煎,空心服。

雞蘇丸

川貝母四兩 蘿卜子一升

共為末,蜜丸,滾湯下五十丸,空心服。

經來下白蟲

經來血內有白蟲,形似雞腸,滿肚疼痛,先用追蟲丸通其蟲于大便而出,后用建中散補之。

追蟲丸

大黃一兩 續(xù)隨子 檳榔 牽牛 大戟各五錢 芫花一錢 麝香五分

為末,面糊丸,如圓眼核大,每服一丸,酒下。

建中散

黃芪蜜炙 肉桂 甘草各五錢,炙 白芍一兩

為末,白湯調下。

經來吐蛔蟲

經來寒熱,四肢厥冷,大汗不止,嘔吐蛔蟲,痰氣緊滿,百無一生,不治之證也。

經來潮熱不食

經來胃氣不開,潮熱旬日,不思飲食,當以開胃為先,宜服鴨血酒。

鴨血酒

白鴨一只,用銅刀取血,調熱陳老酒(7)服。

經來傷寒厥冷

經來誤食生冷,忽然作渴,遍身潮熱,痰氣急滿,惡寒,四肢厥冷,名曰觸經傷寒,急服五積湯。

五積湯

厚樸八分,姜汁炒 陳皮一錢 桔梗八分 蒼術二錢 川芎七分 白芷七分 白茯苓八分 當歸八分 香附酒炒,八分 半夏七分,姜汁制 枳殼八分,麩炒 肉桂七分 甘草六分 白芍酒炒,八分 麻黃一錢,去節(jié) 青皮八分

姜三片,蔥一莖,水煎,溫服。

經來狂言譫語

經來怒氣觸阻,逆血攻心,不知人事,狂言譫語,如見鬼神,先服麝香散定其心志,后服茯神丸以除其根。

麝香散

麝香 甘草 辰砂各三分。水飛 木香不見火 人參 茯神 桔梗 柴胡各八分 遠志一錢,制

研末,白湯調服二錢。

茯神丸

茯神 茯苓 遠志各八錢。制 砂仁三錢

粳米糊丸,如綠豆大,金銀湯(8)下五十丸。

經前經后痢疾

月經將臨,傷食椒、姜辛熱毒物,熱攻五臟,變作痢疾,諸藥不效,宜服甘連湯二三劑。

甘連湯

甘草(9)五分 黃連二錢,姜制

水煎服。

熱入血室

婦人傷寒,或勞役或怒氣,身體發(fā)熱,適遇經行,以致熱入血室,或血不止,或血不行,晝則安靜,夜則譫語,如見鬼神者是也。若熱因外邪,由表而入者,宜一柴胡飲;若或怒或勞,火由內生,其人多汗而無表證者,宜清化飲;若病雖漸愈而元氣素弱,熱未退,血未止者,宜補陰益氣煎;若脾氣素虛者,宜歸脾湯;若血熱多滯者,宜加味柴胡湯。

一柴胡飲

柴胡 白芍各二錢 黃芩 生地黃 陳皮各一錢五分 甘草八分

水一盅半,煎七分,溫服。如內熱甚者,加連翹去心一錢;外邪甚者,加防風一錢;熱在陽明而兼渴者,加天花粉一錢,或葛根一錢。

清化飲

白芍 麥冬去心。各二錢 牡丹皮 茯苓 黃芩 生地黃各一錢 石斛七分

水一盅半,煎七分,食遠溫服。如骨蒸多汗,加地骨皮一錢五分;如兼外邪發(fā)熱,加柴胡一錢;熱甚頭痛者,加石膏一錢;小便閉澀者,加木通一錢。

補陰益氣煎

人參 當歸 山藥酒炒。各二錢 熟地黃三錢 陳皮 炙甘草 柴胡各一錢 升麻炒,三分

水二盅,加生姜三五片,煎八分,食遠溫服。如無外邪,除去柴胡;如火浮于上,除去升麻。

歸脾湯

人參 黃芪 白術蜜炙 茯苓 棗仁各二錢 遠志 當歸各一錢 木香 炙甘草各五分

水二盅,加圓眼肉七枚,煎七分服。

加味柴胡湯

柴胡 半夏 黃芩 人參各一錢 牡丹皮 當歸各七分 紅花 甘草各四分

姜三片,棗二枚,水煎服。

石瘕證治

石瘕,因經來之后,寒入陰戶,客于胞宮,血凝不行,而腹?jié)u大,如有胎孕。在壯盛之婦,半年之后,氣力強健,不治自消。若虛弱者,必成腫脹,宜服加味溫經湯。

加味溫經湯

當歸尾 赤芍 川牛膝 肉桂 莪術醋炙 破故紙鹽水炒 小茴香 香附四制者 烏藥 川芎各一錢 甘草五分

姜三片為引,水煎服。

血結成瘕

沖脈、任脈起于胞中,為血之海,寒氣沖之,血澀不行,成瘕作痛,若暫見停蓄而根盤未固者,宜服濟川煎。

濟川煎

當歸三錢 熟地黃 牛膝各二錢 烏藥 肉桂各一錢 桃仁七粒,搗如泥

水二盅,煎八分,食前服。

腸覃證治

腸覃,亦行經時寒入陰戶,客于大腸,以致血凝,經雖行而血少,其腹?jié)u大,亦如有孕,俗名胎漏。其婦壯盛,半年自除,若虛弱者,必成脹滿,宜服桂枝桃仁湯。

桂枝桃仁湯

桂枝 檳榔 枳殼 白芍 生地黃各一錢半 炙甘草五分 桃仁三十粒,搗如泥

姜三片,棗二枚,水煎,空心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互助| 黔西县| 浑源县| 五寨县| 宁德市| 南乐县| 镇巴县| 东阿县| 沈丘县| 正宁县| 开鲁县| 凉山| 油尖旺区| 荥经县| 石嘴山市| 陇西县| 青岛市| 汉阴县| 宁明县| 邛崃市| 方正县| 石棉县| 吴江市| 镇雄县| 黔西| 原平市| 炎陵县| 随州市| 宁国市| 邵武市| 肇源县| 三门县| 黔西| 墨竹工卡县| 石楼县| 温泉县| 六安市| 辽宁省| 丹寨县| 临沧市| 涿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