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注說明
1.作者與成書
原題清·葉桂(天士、香巖、南陽先生)撰,書名亦冠以“葉天士”,據陳克正等醫家考證,實非葉氏著作。
本書有《葉氏女科證治》《葉天士女科證治》《葉天士女科證治秘方》《葉天士女科全書》等不同的書名,但各書目錄、版框及內文多明示為“葉氏婦科證治”。
1817年本書曾以《竹林女科》之名刊行,而后有多種翻刻本。1913年鴻文書局將此書改為《葉氏竹林女科》,有石印本問世。
本書成書年代約與葉天士同一時期或稍后。因托名葉天士,使得該書廣泛傳播。《中醫婦科學》講述中醫婦科學的起源發展,謂“葉天士的《葉天士女科》是重要的婦科著作”。《中醫婦科方歌》蒼附導痰丸歌“蒼附導痰葉氏方,陳苓夏草南星姜,燥濕祛痰行氣滯,痰濁經閉此方商”,標引出處為《葉天士女科》,據考證,該方出自《葉氏女科證治》卷一。
本書分述調經、安胎、保產、求嗣及保嬰,內容涉及經帶胎產及新生兒護養和男子不育,每一病有證有方,其中和氣散、參術二陳湯、梔子散、扁豆散、安胎飲等影響較著。本書不失為一本較好的臨床著作,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和臨床實用性。
2.版本簡況
據《中國中醫古籍總目》載,本書印本有石印本和鉛印本兩種。石印本又有上海文宜書局本、上海鴻文書局本、上海文益書局本、上海廣益書局本、上海章福記書局本、上海錦章書局本和上海著易堂書局本7種,鉛印本有上海廣益書局本和上海同仁書屋本2種。
對比石印本和鉛印本,形式上有一冊、兩冊及四冊的不同,但均為四卷,內容出入不大。
本次校注,以上海文宜書局石印本為底本(浙江省中醫藥研究院圖書館藏本,簡稱“文宜石印本”),上海廣益書局石印本為主校本(浙江省中醫藥研究院圖書館藏本,簡稱“廣益石印本”),上海章福記書局石印本(南通大學醫學院圖書館藏本,簡稱“章福記石印本”)、上海廣益書局鉛印本(安徽醫科大學圖書館藏本,簡稱“廣益鉛印本”)為參校本。
3.校注方法
(1)校勘以對校為主,輔以本校、他校。
(2)凡底本與校本互異,義均可通,以校本義勝者,不改原文,出校記說明;底本確為訛錯,則在文中改正,出校記說明。
(3)原書引用他人論述,每有剪裁省略,凡不失原義者,一般不予改動,不出校記;若與原義有悖,或與事實不符者,出校注說明。
(4)本次整理,統一改為簡體橫排,加以規范標點。原文中注文為小字雙行,今改為小字單行。
(5)底本中的異體字、俗體字統改為簡化字,不出校記。通假字出注說明。
(6)凡底本中表示書中方位的“右”“左”,均徑改為“上”“下”,不再出校。
(7)原書除總目外,每卷首均列分卷目錄,本次保留總目,分卷之首不再出現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