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校注說明

《眼科開光易簡秘本》(以下簡稱《秘本》),成書始于清代早中期,內容源于多人,前后跨越百余年。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眼科醫生胡梅臣內弟(佚名)得眼科名醫李文盛外障之術,及周元瑜內障之法,“內外兼全,行世二十五載,悉將秘傳口訣,與夫經驗之方,匯成一冊”。后胡梅臣傳書于劉集福。劉集福(1771—約1845),字祐堂,安成(今江西安福)人。年輕時設館江西宜春,得胡梅臣授《秘本》,遂業眼科。行醫數十年,每多治驗。道光二十年(1840),從其弟子彭道本、彭國道二人之請,將《秘本》整理成冊,刊行問世。

全書共三卷。卷一為眼科總論和內外障五十六癥。總論之下列有五十六種眼科內外障之癥,并述其病機、證候及治療。卷二為眼科問答十一條及部分總論內容。問答十一條除大綱外,另十條通過問答形式詳細闡述眼病發生發展的因機癥治及眼睛自身的病理變化等。卷三為臨證醫案,包括眼病醫案十四則及腰痛、痘疹、吐瀉等各癥醫案十三則,末列諸方便覽七十首和保嬰出痘第一簡易良方。

《秘本》現存世版本僅有清代光緒元年(1875)廬陵段述繼堂刻本,為孤本,存于上海中醫藥大學圖書館。考察中發現,1934年《眼科易簡補編》和1947年《眼科捷要》兩書與《秘本》在內容與體例上有諸多相同相近之處。因而本次整理以廬陵段述繼堂木刻本為底本,以1947年四川張育三萬育堂鉛印本《眼科捷要》(簡稱“《捷要》”)和聶子因1934年韭松別墅《眼科易簡補編》之鉛印本(簡稱“《補編》”)為參校本,使用對校、本校、他校、理校的校勘方法,對書中衍、脫、倒、誤等問題進行校勘注釋整理。

本次整理校勘將《審視瑤函》和《目經大成》等眼科重要古籍作為他校本,同時利用《中華眼科方劑全書》《中醫眼科學》《中國醫籍大辭典》等工具書,對內容進行線索輔助查證。

校注原則:

1.將底本繁體豎排本改為簡體橫排本,采用現代標點方法,對原書進行標點。

2.本著保全底本原貌的原則出校注。凡底本無誤,校本有誤者,不出校記;底本與校本互異,但文義皆通,以校本義勝,或難以判定何者為勝,出校存異;底本與校本皆出現錯、訛等問題時,據文義、醫理出注存疑。

3.鑒于底本原無目錄,且諸校本有異,故本次整理據底本正文標題編制目錄。正文插圖部分,除“部位圖”和“相兼圖”來自底本,其余插圖,因底本皆為同一圖,不可用,《捷要》圖形生動準確,故據《捷要》補入。

4.對其中異體字、古今字等,統一以規范字律齊,不出校注,如“仝”改為“同”、“沈”改為“沉”等;難字、僻字、通假字保留原字,注字音,首見處出注,如“剞劂”等,并進行簡要解釋。

5.底本中的中醫藥專業名詞一律改為規范用字,如“逗”改為“痘”、“連召”改為“連翹”等,不出校記。

6.對于刊刻時形近小誤,均徑改不注。

7.書末附病癥及方劑名稱索引。

8.原書篇前有“光緒元年新鐫,李文盛、周元瑜先生同訂,廬陵段繼述堂敬刊”,刪去。卷三醫案,每則之前原列“一”,全部刪去。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仪陇县| 晋中市| 外汇| 保靖县| 江门市| 义乌市| 吴江市| 临颍县| 永寿县| 翁源县| 石狮市| 崇信县| 农安县| 老河口市| 泸水县| 汨罗市| 天峻县| 南华县| 麻阳| 原平市| 台山市| 兴仁县| 甘孜| 吉林省| 仙居县| 东明县| 牟定县| 大港区| 井陉县| 南漳县| 盐城市| 尉氏县| 琼中| 元朗区| 宝兴县| 许昌县| 文昌市| 亳州市| 军事| 老河口市| 兴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