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

自古以來,以重慶為中心所轄地區稱為“巴”,以成都為中心的四川地區稱為“蜀”,合稱“巴蜀”或“西蜀”。隋代盧思道曾云:“西蜀稱天府,由來擅沃饒。”巴蜀大地,不僅山川雄險幽秀,江河蜿蜒回繞,物產豐富獨特,而且文化燦爛悠久,民風淳樸安適,賢才匯聚如云。現代文學家郭沫若曾謂:“文宗自古出西蜀。”“天府”巴蜀,不僅孕育出了大批橫貫古今、閃耀歷史星空的大文豪,如漢之司馬相如、揚雄,宋之“三蘇”等,也讓“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杜甫等戀棧不舍。

更令人驚嘆者,巴山蜀水,不僅群賢畢集,復名醫輩出,代有傳人。早在《山海經》中已有“神醫”巫彭、巫咸,其后,漢之涪翁、郭玉,唐之昝殷、杜光庭,宋之唐慎微、史崧,清之唐宗海、張驥、曾懿等,舉不勝舉。尤其在近現代,名噪一時的中醫學家,如沈紹九、鄭欽安、蕭龍友、蒲輔周、冉雪峰、熊寥笙、李重人、任應秋、杜自明、李斯熾、吳棹仙等,均出自川渝巴蜀。如此眾多出類拔萃的中醫前輩名宿,其醫德、醫術、醫學著述、臨床經驗、學術思想及治學方法,都是生長、開放在巴蜀這塊大地上的瑰麗奇葩,為我國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增添了光輝篇章,是一份十分值得珍惜、借鑒和弘揚的、獨具特色的寶貴民族文化遺產和精神財富。

“自古巴蜀出名醫”,何也?

首先,巴蜀“君王眾庶”歷來重視國學。巴蜀地區歷史文化厚重,廣漢三星堆、成都金沙遺址等,不斷有考古學新發現揭示著本地文化的悠久。西漢之文翁教化為巴蜀帶來了中原的儒道文化,使巴蜀文化漸漸融入了中華文化之中。而漢之司馬相如、揚雄之文風,又深深體現著巴蜀文化的獨特性。巴蜀人看重國學,文風頗盛,即使在清末民國之初,傳統文化橫遭蹂躪時,巴蜀仍能以“國學”之名將其保留。另外,蜀人喜愛易學,宋朝理學家程頤就說“易學在蜀”,體現出易學是巴蜀文化的重要特征。“醫易同源”,易學在巴蜀的盛行,使巴蜀中醫尤易暢曉醫理并發揮之。就這樣,巴蜀深厚的文化底蘊為生于斯、長于斯的巴蜀中醫營造了一塊沃土,提供了豐厚的精神濡養。

其次,巴蜀地區中醫藥資源得天獨厚。四川素有“中藥之庫”的美稱。僅藥用植物就有5000余種,中藥材蘊藏量、道地藥材種類、重點藥材數量等,均居全國第一位。“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豐富的中藥材資源,巴蜀中醫就有了充足的“利器”,藥物信手拈來,臨床療效卓著,醫名自然遠揚。

最后,巴蜀名山大川眾多,風光旖旎,道學興盛,道教流派頗多,“仙氣”氤氳。魯迅先生曾謂“中國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道學、道教與中華文化的形成有著密切的關系,與中醫學更具“血肉聯系”。于道而言,史有“十道九醫”之說;于中醫而言,中醫“至道”中有很大部分內容直接源于道,不少名醫精通道學,或身為道教中人,典型者如晉代葛洪及唐代孫思邈。巴蜀地區,道緣尤深。且不說漢成帝時,成都嚴君平著《老子注》和《道德真經指歸》,使道家學說系統化,對道學發展影響深遠。僅就道教名山而言,“蜀國多仙山”,如四川大邑縣鶴鳴山為“道教祖庭”,東漢張道陵于此倡“正一盟威之道”,標志著道教的形成;青城山為道教“第五洞天”,至今前山數十座道教宮觀完好保留;峨眉山為道教“第七洞天”,今仍保留有諸多道教建筑。四川這種極為濃厚的道學氛圍,洵為名醫成長之深厚底蘊。

自古巴蜀出名醫,后人本應承繼其學,發揚光大。然而,即使距今尚近的現代巴蜀名醫,其學術經驗的發掘整理現狀堪憂。有的名醫經驗瀕于失傳;有的以前雖然發表、出版過,但如今難覓其蹤;間或有一些得以整理問世,也多由名醫門人弟子完成,呈散在性,難保其全面、系統、完善。如現代已故巴蜀名醫中,成都李斯熾、重慶熊寥笙、達縣龔益齋、大邑葉心清、內江黃濟川、三臺宋鷺冰等,這些醫家,雖有個人專著行世,但一直缺乏一套叢書將其學驗進行系統匯總與整理。

此外,現有的名醫經驗整理專著,多將其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分冊出版,較少賅于一書,全面反映名醫的學術特點。而有些名醫在生前喜手錄醫悟、醫論與醫方、醫案,因未得出版,遂留贈門人弟子,幾經輾轉,終瀕臨失傳。如20多年前去世的名醫彭憲彰,雖有《葉氏醫案存真疏注》一書于1984年出版,但此書僅為幾萬字的注解性專著,只反映了彭老在溫病學方面的學術成就。而他利用業余時間,手錄的大量臨床驗案,至今未得到全面發掘整理,近于湮沒無聞,遑論出版面世。痛夫!這些乃巴蜀杏林的巨大損失!

吾從小跟名師學中醫,于20世紀60年代末參加醫療衛生工作,70年代在成都中醫學院畢業留校從事醫、教、研工作至今。在此期間,與許多現代巴蜀名醫熟識,常受其耳提面命和諄諄教誨。幾十年來,深感老前輩們理用俱佳,心法獨到,臨床卓有良效,遺留資料內容豐富多彩,具有頗高的學術和應用價值,若不善加搜集整理,匯總出版,則有絕薪之危。有鑒于此,我們早冀系統搜集整理出版一套現代已故巴蜀名醫叢書,這也是巴蜀乃至全國中醫界盼望已久的大事。適逢中國中醫藥出版社亦有此意愿,不謀而合,頗為相惜。此套叢書的出版幸蒙年逾九旬的巴蜀中醫泰斗李克光教授垂青、擔綱主審,并得到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四川省中醫藥管理局、重慶市中醫藥管理局、四川省中醫藥科學院、成都中醫藥大學等的政策支撐,以及重慶金陽等企業的資金支持。尚得到不少名醫之后或其門生弟子主動提供文獻資料和相關素材之鼎力相助,更因成功申報為四川省社科課題而順利完成了已故巴蜀現代名醫存世資料的搜集、整理研究工作。對此,實感幸甚,誠拜致謝!

恰逢由科技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等15個部委主辦的“第五屆中醫藥現代化國際科技大會”在成都隆重召開及成都中醫藥大學60年華誕之際,雙喜臨門,盛事“重慶”,愿以是書為賀,昭顯巴蜀中醫名家近年來的成果,尤可貽饗同道,不亦快哉!

叢書付梓之際,撫稿竊思,前輩心法得傳,于弘揚國醫,不無小益,理當欣喜;然仍多名醫無繼,徒呼奈何!若是叢書克竟告慰先賢,啟示后學之功,則多年伏案之苦,亦何如也!

紙牘有盡,余緒不絕,臚陳管見,謹作是敘!并擬小詩以紀之:

巴蜀醫名千載揚,濟羸獲安久擅長;

川渝杏林高翥日,岐黃仁術更輝煌。

叢書主編馬烈光

2016年8月于成都中醫藥大學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定襄县| 麻栗坡县| 平果县| 牡丹江市| 德令哈市| 镶黄旗| 全南县| 黔西县| 凤凰县| 丹阳市| 林甸县| 大冶市| 闽清县| 营口市| 时尚| 平湖市| 永兴县| 凌源市| 聂荣县| 许昌县| 诸暨市| 香港 | 南雄市| 涪陵区| 沿河| 木兰县| 峨眉山市| 桃园县| 克东县| 康保县| 利辛县| 福安市| 新密市| 阿拉善右旗| 象山县| 东辽县| 高淳县| 金湖县| 大埔县| 清涧县| 大埔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