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溫熱病指南集
- (清)陳祖恭
- 2099字
- 2019-12-26 12:16:07
校注說明
《溫熱病指南集》是清代著名溫病學家陳祖恭(平伯)的代表著作。
一、陳祖恭與《溫熱病指南集》
陳祖恭(平伯),淞濱(今屬上海市)人,其名、字文獻記載不一,生平不詳,約生活于清乾隆、嘉慶年間。
《溫熱病指南集》初刻于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封面有“嘉慶己巳新鐫”字樣,題“淞濱陳祖恭平伯父著,古疁沈之煒丹彩氏參,江白仙先生鑒定”,全書不分卷,僅1冊,包括《溫熱病大意》《風溫證條例》《濕溫證條例》3篇。
二、版本源流及底、校本的選擇
1.版本源流
嘉慶十四年(1809)的《溫熱病指南集》刻本是該書的最早刻本,即初刻本,該本保存完整,印刷清晰,簡稱“嘉慶本”。
初刻本問世后,道光十一年(1831)吳子音(字金壽)刊刻《三家醫案合刻》,將《溫熱病指南集》附刊于后,名《溫熱贅言》,簡稱“贅言本”,該本個別文字與“嘉慶本”不同。
王孟英的《溫熱經緯》收錄了《溫熱病指南集》,使該書和陳平伯贏得了廣泛的聲譽。《溫熱經緯》成書于咸豐二年(1852),該書取《溫熱病指南集》中的《溫熱病大意》《風溫證條例》合為1篇,名《陳平伯外感溫病篇》,《濕溫證條例》則易名為《薛生白濕熱病篇》,簡稱“經緯本”。
《溫熱病指南集》后由錢樹芝刊行,因“遭寇后版片已毀,印本鮮存”,故后錢氏之孫錢培蓀從其堂弟錢培廉處偶獲該本以為底本,取《溫熱贅言》作為校本進行校注,于光緒二年(1876)重新付梓。封面有“光緒丙子夏鐫,云間復園藏板”字樣,卷首署“淞濱陳祖恭平伯父著,金山錢樹芝愚庵氏校”,簡稱“錢本”。
光緒十八年(1892)的《溫熱指南集》由他人恭楷抄錄,與《溫熱病指南集》相比,其書名脫一“病”字。
《中國醫學大成》收集的《溫熱病指南集》,其所據的版本為“金山錢樹芝愚庵校,同里顧尚之觀光評”,簡稱“大成本”。
2.底、校本的選擇
底本:選用嘉慶十四年之刻本,即“嘉慶本”。該本既系初刻,又系足本,字跡清晰,故作為此次校注的底本。
主校本:選用光緒二年的云間復園刻本,即“錢本”。該本經錢培蓀校注,內容完整,印刷精良,故作為本次校注的主校本。
參校本:《中國醫學大成》所收集的《溫熱病指南集》,即“大成本”。該本經前人認真核對,且印刷清晰,故此次校注用作參校本。
他校本:咸豐二年(1852年)的《溫熱經緯》是收載《溫熱病指南集》的較早的版本,也是《溫熱經緯》的最早的版本。該本晚底本(嘉慶本)43年,早主校本(錢本)24年。其中相關內容或多于或少于《溫熱病指南集》,故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此次校注取其為他校本。
三、校注的原則與體例
1.原則
以尊重原著、盡量保持原貌為基本原則,注重醫理與文理并重,準確表達醫理,力求文理暢達。在此前提下,對《溫熱病指南集》的初刻本進行標點、校勘、注釋。
2.體例
(1)將底本的繁體、豎排本,整理為簡體、橫排本。
(2)用規范的現代標點符號對其標點。
(3)將底本中的異體字徑改為正體字。
(4)對底本中的字、詞、句等方面的錯誤予以糾正。底、校本不同者視情況而定,底本義勝者保留,校本義勝者出傾向性校記,底、校本一致,但按文義疑有誤又缺乏依據未能確定者,保留原文,存疑。
(5)對底本中的冷僻、費解及具有特定含義的字詞、術語等進行解釋,包括注字音,釋通假(用“…通…”表示),解字、詞義(用現代漢語或淺顯的文言注釋),詳出處(對成語、典故等指明出處)及明句義(解釋難以理解的句義)等。
(6)同一字(詞)需多次校注者,且該字(詞)在本書中為同一含義(用法),則在首見處出校注記并注明“下同”,余者不一一出校。如該字(詞)在不同的句子中其含義(用法)不同,則另出校注記。
(7)校勘記及注釋記排列于當頁之末,混合編碼。
四、具體問題的處理說明
1.底本無目錄,本次整理據正文增編。
2.底本無跋,本次整理據云間復園刻本即“錢本”增入。
3.底本第2篇和第3篇的具體形式均為條文,每條條文下均有自釋,即自條自辨的形式。為使原著更有條理、更加清晰,故遵其順次為條文增加阿拉伯數字序號。
4.“癥”與“證”字的處理
(1)底本第2篇《風溫證條例》與第3篇《濕溫證條例》的標題中的“證”字皆作“癥”,而錢本、大成本等版本的相應之處已經改作“證”,且“證”字較符合現代中醫的普遍認知,故第2篇與第3篇的標題中的“癥”字皆從錢本、大成本等版本改為“證”。
(2)底本條文及自注中的“癥”或“證”據文義酌定。《風溫證條例》有10條條文前3個字為“風溫癥”,其中每條的“癥”字皆改為“證”;《濕溫證條例》有17條條文前3個字為“濕溫癥”,其中每條的“癥”字皆改為“證”。
上述“癥”與“證”之處理既利于體例之統一,又符合中醫之今識(“癥”乃癥狀,“證”為證候),且錢本、大成本等已經作改,故從之。
5.底本《風溫證條例》第9條按原本體例疑脫“風溫癥”3字,為尊重原著,不補。
6.底本《濕溫證條例》第2、3、17、18、20、21、22、23、24、25、26、27條前均無“濕溫癥”3字,為保持原貌,不補。
7.底本《濕溫證條例》第13條、第30條前3個字均為“濕熱癥”,而錢本及大成本均為“濕溫癥”。據本次對“癥”與“證”字的處理原則,“癥”字均改為“證”。恐曲解陳氏原意,而“熱”字均不改。
8.底本《濕溫證條例》第31條前3個字為“濕熱病”,“熱”“病”2字均不改。
9.底本中出現次數較多的不規范的中藥名,不作改動,亦不出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