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區中醫體質辨識與養生
- 王進東
- 9字
- 2019-12-27 17:04:47
第一章 中醫體質辨識
第一節 中醫體質的概念
所謂中醫的體質概念,就是在個體生命過程中,在先天遺傳和后天獲得的基礎上表現出的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心理狀態方面,綜合的、相對穩定的特質。這種特質反映在生命過程中的某些形態特征和生理特性方面,在自然、社會環境的適應能力相對疾病的抵抗力方面,以及發病過程中對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和病理過程中疾病發展的傾向性等方面。體質現象具有個體差異性、群類趨同性(群類性)、相對穩定性和動態可變性等特點,它是人類生命現象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
體質概念的這一表述方式,是基于中醫學對人類體質觀察的論述和現代中醫體質研究的基本認識,結合了有關學科中對體質的認識以及醫學科學的性質、研究目的和任務而提出來的。
作為“體質”這一概念,就自然科學而言各學科分別有著各自不同的內涵。
1.體質人類學
體質人類學是人類學中的一個分支學科,也稱“自然人類學”或“人體學”。它研究的是現代人類體質特征和類型,以及人群的生理、生化特征行為等,是研究人類群體體質特征及其形成和發展規律的一門科學。通過對人類群體體質特征、結構的剖析,探討人類自身的起源、分布、演化與發展,人種的形成及其類型特點。從所涉及的內容上來看,體質人類學中的體質概念包括了形態結構特征、功能、代謝特征,并兼及了心理行為特征等方面的內容。
2.解剖學
解剖學是涉及生命體的結構和組織的生物學分支學科。人體解剖學中的“體質”概念,從中國解剖學會體質組的研究內容來看,主要是指人體的形態結構特征,包括人體各個組成部分及各組織、器官和各功能系統的形態特征與正常范圍。其重點是生命體的結構和組織。
3.現代醫學
醫學,是處理健康相關問題的一種科學,以治療和預防生理和心理疾病、提高人體自身素質為目的。現代醫學是通過長期的醫療實踐總結出來的,主要包括醫藥學概述、醫學倫理學、社會醫學、流行學、急癥醫學、法醫學、生物醫學工程、超聲醫學、航海醫學、航空航天醫學、潛水醫學、精神病學。
現代醫學中的“體質”概念尚無統一定義,應用也比較混亂,有時則屬“素質”的同義詞,體質是機體在形態、生理及精神上的特性和本質。有時“體質系指在遺傳素質的基礎上,個體在發育過程中,內外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整個功能狀態和軀體形態特征”。從近年西醫院校和科研單位對體質的臨床應用研究來看,其“體質”含義,又沿用了體質人類學中的概念內涵。現代醫學各個分支學科對體質的詮釋有所不同。
4.醫學人類學
醫學人類學是人類學的一個分支,以患者對疾病的社會、心理反應為重心,而不是以疾病本身為重心,主要關注生病行為,即患者對疾病的社會、心理反應。醫學人類學是國際人類學領域發展最快的一門學科。從醫學人類學研究的內容及包括的范圍來看,其仍使用了體質人類學中的概念,有時也與解剖學中的體質含義等同,是以“人”為出發點和著眼點來認知健康與疾病,將人類體質的研究置于自然、社會的整體背景下,尊重且關注生物遺傳、外界環境等各種因素及由此產生的差異,目的同樣旨在防治疾病、恢復健康。
5.體育科學
中國體育科學學會體質研究會,對體質有一個明確的概念,指出:“體質是指人體的質量,它是在遺傳性和獲得性的基礎上表現出來的人體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的綜合的、相對穩定的特征。”在體育科學中,體質概念強調的是外界影響因素對人體干預后,人體適應性變化的結果。
以上各學科中的體質概念,顯然其內涵是有差別的,但其內涵的確定方法,都是由本學科研究的性質和目的所決定的,而學科性質與研究目的也就成為該學科中概念的定義原則,體質醫學亦是如此。
醫學中的體質概念,其定義原則,同樣是由醫學科學的性質和目的所決定的,也應從醫學研究的對象、任務和目的去考慮。醫學(包括中、西醫學)是以人類的生命、健康和疾病為研究對象,其任務即在于解決人類的健康和疾病問題,目的即在于維護和增進人類健康、保護勞動力。就學科性質來看,“很明顯,醫學也不是純粹的自然科學,而是兩大科學門類(即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相結合的科學,因為醫學的對象,一方面是作為自然界物質的人,另一方面,這個人又是在一定的社會中生活的,他的健康和疾病受到社會環境的嚴重影響,有些疾病甚至完全是由于社會的原因引起的”(轉引于光遠《關于科學分類的一點看法》)。“現代科學的發展,使人們從人的生物與社會的雙重屬性中,逐漸認識了人體生命過程中內在的復雜聯系,并能夠從整體上來把握個體的生命特征。隨著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日益發展,要求必須把人看作是包括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在內的生態系統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從生物、心理、社會和自然環境等不同角度去綜合考察和認識人類的健康與疾病問題,采取綜合的措施來防治疾病,增進人類的健康,更加主動自覺地把醫學發展從生物醫學水平推向生物-自然-社會-心理醫學的新高度,這已是醫學發展的必然趨勢。而這種新的醫學觀,不僅是對人類體質現象從醫學上作出定義所應遵循的原則,無疑也成為體質醫學研究所應遵循的原則。從中醫學來看,形、氣、神三者在生理上是相互依存、相互為用的,在病理上又是相互影響的,中醫學的這種“形神合一”“心身統一”的醫學觀和人體觀也決定了體質概念應具有的基本內涵。所以現代醫學觀的發展和醫學科學研究的性質和目的,決定了對體質醫學中體質概念的定義。至少應從人的形態結構、功能、代謝、心理等幾方面綜合去考察,否則是難以適應整個醫學科學發展要求的。
總之,對體質概念的認識,應從醫學角度去認識,從體質醫學的學科性質、任務和研究目的去認識,而不應單純根據字面去引經據典,亦不能離開醫學的范疇,單純從生物學的角度去解釋。中醫體質學的體質概念是以醫學為主體內容而產生的概念,應依據醫學研究的任務和目的去把握,離開了醫學,則不屬醫學研究的范疇。中醫體質學研究的是人類體質與健康、疾病的關系問題,對人類體質的認識和研究方法是綜合性、整體性的,它既考慮到了人體形態結構方面的特征,又充分考慮到了人體的生理功能、代謝方式和人體心理活動方面的特征,綜合地去認識人類的體質特征、差異規律及與健康、疾病的關系。現代醫學模式,把人的心身與社會、自然環境統一起來,作為一個整體看待,從而更加全面地去認識人類的健康與疾病的本質,已成為醫學深刻揭示人類如何戰勝疾病、維護健康的科學原則。無論是人的生理功能,還是人的心理特征,為了研究的便利,劃分為不同的層次、不同的學科是允許的,但在醫學學科內將兩者區別開來,單純從某一方面去認識人類體質現象,并以此來建立起體質醫學的觀點,顯然也是不全面的,這無異于割裂了人體健康、疾病與心理因素的關系,也是不符合中醫體質學研究的目的、任務和性質所要求的。
關于體質,在中醫學史上有過幾種不同的用詞,如明代醫家張景岳以“氣質”而論;清代醫家徐大椿則“氣體”“體質”合用;尤在涇則言“氣體”;葉天士、華岫云始直稱“體質”,而近人陸晉生復以“體氣”相稱。所以,體質一詞在古代醫家曾有過混稱現象,其所指內容亦有差異,受古代醫學發展及客觀歷史條件的限制,概念的不統一也是必然的。在現代,自20世紀70年代末中醫體質學說提出以來,盡管其學科理論已被中醫學界所廣泛承認并促進了中醫學的理論和臨床學的發展,但對體質概念問題,并沒有得以圓滿解決。中醫體質學說,其理論雖形成于《黃帝內經》時代,但在《黃帝內經》中也沒有對體質給出一個明確的概念,只是在其近兩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出現過幾個內涵類似的概念。近幾年來,隨著體質學說、學科的確立和研究工作的不斷深入,體質概念日趨明朗,但分歧依然存在,其原因主要在于指導思想上的偏差,即對這一學科認識的角度不同而造成的,這也是自然科學發展過程中的正常現象。但作為一門新興學科的理論體系,其基本概念必須是相對穩定和統一的。鑒于目前國內中醫體質學說研究過程中實際存在的問題,有必要對中醫體質學中關于體質概念的定義、原則進一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