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紹派傷寒名家醫話精編
- 沈元良
- 747字
- 2020-01-03 16:04:10
黃疸四證說
黃之大要有四:曰陽黃,曰陰黃,曰表邪發黃,曰膽黃也,古人多言為濕熱……大驚,大恐,及斗毆傷而傷膽,膽傷則膽氣敗而膽液泄,故為此證……其證則無火無濕,其人則昏沉困倦,其色則正黃如染。
按: 歷代醫家對于黃疸的分類可謂繁多,《傷寒雜病論》有五疸之說,《諸病源候論》又提出九疸三十六黃,景岳之前的醫家陸續提出過陰黃、急黃。景岳在《景岳全書·雜證謨·黃疸》把黃疸分為四種。認為前人雖有五疸之分,但究其病因,古人多言為濕熱,故五疸之分本質上沒有多大區別,遂大膽提出了黃疸分為四證的觀點,并首創膽黃之說。至于膽黃一證,張氏認為乃由大驚、大恐,及斗毆傷而傷膽,膽傷則膽氣敗而膽液泄,故為此證。認識到一些外部因素,包括外傷,亦會引起膽道系統的損傷,以致膽汁外溢而發為黃疸,且認為這種黃疸其證則無火無濕,其人則昏沉困倦,其色則正黃如染。并對膽黃的提出,進一步整理了黃疸的分類,對后世醫家在黃疸的證治上都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陰黃全非濕熱,不可以黃為意,專用清利,但見色黃,不察脈證,遂云黃疸同是濕熱,而治以茵陳梔子瀉火利水等劑,則無有不隨藥而斃者……宜調補心脾腎之虛,以培氣血,血氣復則黃必自盡退。
按: 陰黃一證,臨床較為常見,故歷代醫家對此多有闡述,《景岳全書·雜證謨·黃疸》中認識到此證最多,占用了較大篇幅討論陰黃的證治。張氏認為,陰黃全非濕熱,可因于寒濕,且多伴有內傷不足、氣血虧敗,臨床治療上不可以黃為意,專用清利,若但見色黃,不察脈證,遂云黃疸同是濕熱,而治以茵陳梔子瀉火利水等劑,則無有不隨藥而斃者。建議陰黃必須綜合治療,宜調補心脾腎之虛,以培氣血,血氣復則黃必自盡退。在治陰黃方面,并未專注于清利濕邪,而是結合辨證論治,以調補心脾腎等他臟之虛為先,以期氣血復而黃自退。糾正了治黃專用清利之偏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