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國中醫婦科流派名方精粹
- 胡國華 羅頌平
- 1118字
- 2019-12-26 11:16:49
陳氏清肝通經湯
【方源】浙江陳木扇女科。
【組成】炒生地10g,炒白芍10g,炒當歸10g,炒川芎6g,炒丹皮10g,焦山梔10g,炒黃芩10g,制大黃10g,柴胡6g,制香附10g,紅花6g,絲瓜絡10g,炒艾葉6g。
【主治】由肝郁氣滯,氣郁化火或素體陰虛內熱,肝火上炎,氣滯血瘀所致的痛經,常月經來潮時痛劇。
【方解】陳氏清肝通經湯由陳木扇女科第二十三代傳承人陳韶舞先生所創。他認為,女子“以血為用”“以肝為先天”“氣有余便是火”,故將滋陰清熱、清熱瀉火等清法靈活運用于許多難治性痛經患者,取得良好的療效。方中四物湯養血和血,調經止痛;炒丹皮、焦山梔、黃芩、制大黃清熱涼血,瀉火止痛;柴胡、香附、艾葉、紅花、絲瓜絡理氣逐瘀,通絡行滯止痛。全方寒熱并用,瘀去新生,疼痛自止。痛經用藥須處處顧護精血,講究溫而不燥,補而不滯,清而不留瘀。
【醫案】吳某,女,30歲,護士。1991年8月2日初診。
患者已婚,經行腹痛6年余。順產1胎,6年前曾流產1次。月經提前7~10天,量多,色紫,夾有大血塊,臨期少腹墜脹疼痛難忍,牽及腰部,肛門下墜有灼熱感,每年進行性加劇,痛甚則嘔吐,甚則肢厥休克;伴有口苦,心煩,大便干燥,帶下黏穢,舌質尖紅,苔薄黃,脈弦數。曾經中西醫藥治療無效,劇痛難忍時,注射杜冷丁鎮痛。曾行B超示:子宮內膜異位癥。西醫診斷:子宮內膜異位癥。中醫診斷:痛經。證屬肝郁化火,熱瘀相搏,不通則痛。適將經行,治以清熱瀉火,化瘀行滯止痛。方用家傳“陳氏清肝通經湯”加減。處方:炒白芍10g,炒當歸10g,炒川芎6g,炒丹皮10g,炒牛膝10g,焦山梔10g,炒黃芩10g,炒川楝子10g,制香附10g,炒延胡索10g,制大黃10g,紅花6g,絲瓜絡10g,炒艾葉6g。10劑。藥后當月患者自覺腹痛十去其八,未服止痛藥。
按:治痛經須注重調和氣血沖任,以通為用。現代女性的生活工作壓力越來越大,女子之病易從熱化,重癥痛經以肝郁、肝火、血熱居多,臨床中靈活運用滋陰清熱、清熱瀉火等法治療痛經可取得較好的療效。苦寒清熱之清法主要用于經前期,至于經期和經后期則應遵《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有故無殞,亦無殞也”的治療原則運用,須配伍得當。該患者適將經行,以陳氏清肝通經湯為主方加減。方中四物湯既有補血和血,又有活血止痛的作用;同時注重理氣活血藥的配伍運用,如香附、白芍配伍理氣解郁、調經止痛,香附、當歸配伍行氣而不破氣、養血調經止痛;適將經行,經期一般慎用寒涼藥,方中恐生地過于寒涼滋膩留瘀而暫去之,同時,一定要注意寒涼藥物炮制的運用,臨床常用炒過的藥以緩和藥性,如炒丹皮、焦山梔、炒黃芩等;同時配伍溫通之藥艾葉,使陰陽調和。運用清法時,還須顧及脾胃。苦寒之藥,慎投重劑,尤其在經期,須中病即止。久用寒涼之劑,易戕傷脾胃和陽氣,誠如程鐘齡所云“療熱未已,而寒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