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青囊藥性賦
  • (明)羅必煒
  • 1357字
  • 2019-12-26 10:33:19

校注說明

一、作者簡介

《青囊藥性賦》題署為明代羅必煒參訂。羅必煒,或名羅右源,字光國,明代萬安人,生卒年不詳,大致活動于明代萬歷年間,曾任太醫院院使。羅氏現存主要著作是其參訂的《青囊藥性賦》《醫方捷徑》,以及這兩種著作的合刊本《醫方藥性合編》《醫門初學萬金一統要訣》。

二、底、校本的選擇

本書版本絕大部分是清代版本,明代版本只有明閩建書林余慶堂刻本、明閩建書林黃燦宇刻本和《醫方藥性合編》明末泰和堂本。其中明閩建書林黃燦宇刻本為早期單行版本,雖有少許漫漶,但字體端正,故以之為底本。

主校本則選用《醫方藥性合編》明末泰和堂本(簡稱為醫方泰和堂本)。參校本選用《醫方藥性合編》清代經綸堂本(簡稱為醫方經綸堂本)、《醫門初學萬金一統要訣》清代光緒二十年三讓堂本(簡稱為醫門三讓堂本)。另外,本書內容與明代《醫要集覽》中的《藥性賦》及其附《珍珠囊》、錢允治校訂并由明末唐翀宇梓行的《珍珠囊指掌藥性賦》、《壽親叢書》中胡文煥校訂的《新刻藥性賦》有較多重復之處,故亦選取上述諸書為他校本,并分別簡稱為醫要藥性本、醫要珠囊本、錢珠囊本、胡藥性本。

三、校注方法

1.原書為兩層樓版式。因上、下欄內容無明顯關聯,故分別著錄,先著錄上欄,后著錄下欄。

2.原書分為三卷,主要依據下欄內容進行分卷。為方便閱覽,現根據內容,將上欄合并為“卷之首”,不再分卷。下欄仍依原書,分為三卷,且將原書上欄之上卷“禽獸部”“果品部”“米谷部”“蔬菜部”調整至下欄之下卷“蟲魚部”后,以使部類藥性賦體系完整。原書每卷之首參訂者及刊行者名諱(見校注后記),現均刪除。

3.原書無目錄。現根據各級標題,在正文前新建目錄。

4.原書封面題為《(珍珠囊)刻太醫院增補藥性全賦》,每卷卷首題為《鼎刻京板太醫院校正分類青囊藥性賦》,現將書名改為《青囊藥性賦》。

5.全書轉換成簡化漢字,并加新式標點。原書著重符徑行刪改,重文符改回原字。行末為節省版面所排的小字雙行,改回單行。

書中部分敘述可析為歌賦與注解兩部分,原書字體基本一致。為便于閱讀理解,現將其分別排為宋體和楷體兩種字體。

6.本次整理中,底本與校本互異,若底本無誤,校本有誤者,一律不出校記。若二者文義皆通,難以判定何者為勝,而校本之文有參考價值者,可出校記以存異。底本與校本雖然一致,但按文義疑有訛、脫、衍、倒之屬,又缺乏依據未能遽定者,保留原文不作改動,出校存疑。

凡底本引用他書,而與原書有文字差異,則視情況分別處理。若雖有異文,而含義無變化,底本文句完整,則不出校記;若含義雖有差異而底本無錯誤,則保留底本原字,出校記;若引文錯誤影響文義者,則對底本加以改正,并出校記。

書中若干有一定學術研究價值的爭議之處,適當出注探討。

7.書中出現的難字、生僻字詞,均于首見時進行詮注,以后出現者不再加注。文字注音采用漢語拼音加直音法。

底本中的常見異體字、某些古今字統一以規范字律齊,如“痺”改為“痹”、“噉”改為“啖”、“欬”改為“咳”等,不出校記。底本中字形屬一般筆畫之誤,如屬日、曰混淆,己、巳不分者,予以徑改,不出校記。通假字均于首見時出注,以后復見者不再注。部分中醫文獻習用而含義明確的通假字,不出注。

8.原書中藥名,若以音同、義近字代替,原則上徑改為現行通用藥名。某些藥名與不同朝代避諱及其他原因相關,則保留原貌,如恒山、玄胡索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香港| 徐闻县| 屯昌县| 石楼县| 上饶市| 芦山县| 田东县| 镇赉县| 东乡族自治县| 达尔| 万山特区| 衢州市| 韩城市| 图木舒克市| 烟台市| 阜城县| 盐城市| 通化县| 临朐县| 城步| 织金县| 九龙坡区| 玉龙| 南宁市| 锡林浩特市| 柳河县| 牟定县| 监利县| 交城县| 来凤县| 花莲县| 博兴县| 伊宁市| 江孜县| 山东省| 麻城市| 神池县| 洛宁县| 壶关县| 于都县| 井冈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