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學萬金一統(tǒng)要訣
萬金者,萬象之精粹也。一統(tǒng)者,總括之大機也。
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
天者,輕清而上浮也;地者,重濁而下凝也。陽之精者為日,東升而西墜也;陰之精者為月,夜見而晝隱也。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陰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滿東南,故東南方陽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
天氣下降,地氣上升也,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也。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征兆也;金木者,生成之始終也。玄氣凝 [50] 空,水始生也;赤氣炫空,火始生也;蒼氣浮空,木始生也;素氣橫空,金始生也;黃氣際空,土始生也。天地缊 [51] ,萬物化醇也;男女媾精,萬物化生也。
三才者,天、地、人也。人者,得天地之正氣,靈于萬物者也。命者,天之賦也;精者,身之本也;形者,生之舍也;氣者,生之元也;神者,生之制也。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也;肺者,相傅之官,治節(jié)出也;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也;膻中 [52] 者,臣使之官,喜樂出也;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也;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也;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也;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也;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也;膀胱者 [53] ,州都之官,津液藏也;氣化則能出矣。命門者,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
三陽者,太陽、陽明、少陽也;三陰者,太陰、少陰、厥陰也。陽明者,兩陽合明也,兩陽合明曰明;厥陰者,兩陰交盡也,兩陰交盡曰幽。
手太陰病,肺經也。本臟經絡起中府穴,終少商穴,傳手陽明大腸經。手陽明,大腸經也。起商陽穴,終迎香穴,傳足陽明胃經。手少陰,心經也。起極泉穴,終少沖穴,傳手太陽小腸經。手太陽,小腸經也。起少澤穴,終聽宮 [54] 穴,傳足太陽膀胱經。手厥陰,心胞絡也。起天池穴,終中沖穴,傳手少陽三焦經。手少陽,三焦經也。起關 [55] 沖穴,終耳門穴,出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也。起睛明穴,終至陰穴,注足少陰 [56] 腎經。足少陰,腎經也。起涌泉穴,終腧府穴,傳手厥陰心包絡經。足少陽,膽經也。起瞳子髎穴,終竅陰穴,傳足厥陰肝經。足厥陰,肝經也。起大敦穴,終期門穴,復傳手太陰肺經。足陽明,胃經也。起頭維穴,終厲兌穴,傳足太陰脾經。足太陰,脾經也。起隱白穴,終大包穴,傳手少陰心經。
頭者,諸陽之會也。鼻者,屬肺,鼻和則知香臭也;目者,屬肝,目和則知黑白也;口者,屬脾,口和則知谷味也;舌者,屬心,舌和則知五味也;耳者,屬腎,耳和則知五音也。肺開竅于鼻也,心開竅于舌也,脾開竅于口也,肝開竅于目也,腎開竅于耳也。齒者,腎之標,骨之余;發(fā)者,屬心,稟火氣也;須者,屬腎,稟水氣也;眉者,屬肝,稟木氣也;毛者,屬肺,稟金氣也;咽者,咽物,通水谷,接三脘,以通胃也;喉者,候氣,有九節(jié),通五臟,以 [57] 系肺也;聲音,根出于腎也。善嚏 [58] 者,肺氣也;善噫者,胃 [59] 氣也;呵欠者,胃也。發(fā)者,血之余也;爪者,筋之余也;神者,氣之余也。
目得血而能視也,耳得血而能聽也。手得血而能攝也,掌得血而能握也,足得血而能步 [60] 也;臟得血而能液也;腑得血而能氣也。
魂者,神明之輔弼也;魄者,精氣之匡佐也。榮者,水谷之精氣也;衛(wèi)者,水谷之悍氣也。
直行者,謂之經也;旁行者,謂之絡也。
脈者,天真委和之氣也。三部,寸、關、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五臟者,心、肝、脾、肺、腎。六腑者,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也。左手寸口,心與小腸之脈所出,君火也;左手關部,肝與膽之脈所出,風木也;左手尺部,腎與膀胱之脈所出,寒水也;右手寸口,肺 [61] 與大腸之脈所出,燥金也;右手關部,脾與胃之脈所出,濕土也;右 [62] 手尺部,命門與三焦之脈所出,相火也。每部中各有浮、中、沉三候也。三候,三而三之,謂九候也。浮者,主皮膚,候表及腑也;中者,主肌肉,以候胃氣也;沉者,主筋骨,候里及臟也。寸為陽,為上部,法天,為心肺,以應上焦,主心胸以上至頭之有疾也;關為陰陽之中,為中部,法人,為肝脾,以應中焦,主膈以下至臍之有疾也;尺為陰,為下部,法地,為腎命,以應下焦,主臍以下至足之有疾也。
四時之脈者,弦、鉤、毛、石也。春脈弦者,肝,東方木也;夏脈鉤者,心,南方火也;秋脈毛者,肺,西方金也;冬脈石者,腎,北方水也。四時 [63] 脈遲緩者,脾,中央土也。四時平脈者,六脈俱帶和緩也。一謂有胃氣,有胃氣曰生,無胃氣曰死。一呼一吸者,為一息也。一息四至者,為平脈也。太過、不及者,病脈也。關格覆溢者,死脈也。三遲二敗,冷而危也。六數七極,熱生多也。八脫九死十歸墓也,十一 [64] 十二絕魂也,兩息—至死脈也。
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相生者,謂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是也。相克者,謂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是也。相生者,吉也;相克者,兇也。心若見沉細、肝見短澀、腎見遲緩、肺見洪大、脾見弦長,皆遇克也。心若見緩、肝見洪、肺見沉、脾見澀、腎見弦,皆遇我之所生也。
男子左手脈常大于右手者,為順也;女子右手脈常大于左手者,為順也。男子尺脈常弱,寸脈常盛,是其常也;女子尺脈常盛,寸脈常弱,是其常也 [65] 。男得女脈,為不足也;女得男脈,為太過也。男子不可久瀉也,女子不可久吐也。
左手屬陽,右手屬陰。關前屬陽,關后屬陰。汗多亡陽,下多亡陰。諸陰為寒,諸陽為熱也。
人迎者,左手關前一分是也;氣口者,右手關前一分是也。人迎以候天之六氣,風、寒、暑、濕、燥、火之外感也。人迎浮盛,則傷風也;緊盛,則傷寒也;虛弱,則傷暑也;沉細,則傷濕也;虛數,則傷熱也。氣口以候人之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之內傷也。喜者,則脈散也;怒者,則脈激也;憂者,則脈澀也;思者,則脈結也;悲者,則脈緊也;恐者,則脈沉也;驚者,則脈動也。人迎脈緊盛大于氣口一倍,為外感風與寒,皆屬于表,為陽也,腑也;氣口脈大于人迎一倍,脈緊盛,為傷食,為勞倦,皆屬于里,為陰也,臟也。人迎、氣口俱緊盛,此為夾食傷寒,為內傷外感也。男子久病,氣口克于人迎者,有胃氣也;女子久病,人迎克于氣口者,有胃氣也。病雖重可治,反此者逆。
外因者,六淫之邪也;內因者,七情之氣也;不內外因者,飲食勞倦跌撲也 [66] 。
六脈者,浮、沉、遲、數、滑、澀 [67] 也。浮者,為陽,在表,為風、為虛也。沉者,為陰,在里,為濕、為實也;遲者在臟,為寒、為冷、為陰也;數者在腑 [68] ,為熱、為燥、為陽也。滑者,血多氣少也;滑為血有余。澀者,氣多血少也。澀為氣濁 [69] 滯。
八要者,表、里、虛、實、寒、熱、邪、正是也。八脈者,浮、沉、遲、數、滑、澀、大、緩是也。表者脈浮,以別之病不在里也;里者脈沉,以別之病不在表也。虛者脈澀,以別之五虛也;實者脈滑,以別之五實也。寒者脈遲,以別之臟腑積冷也;熱者脈數,以別之臟腑積熱也。邪者脈大,以別之外邪相干也;正者脈緩,以別之外無邪相 [70] 干也。洪、弦、長、散,浮之類也;伏、實、短、勞 [71] ,沉之類也;細、小、微、敗,遲之類也;疾、促、緊、急,數之類也;動、搖、流、利,滑之類也;芤 [72] 、虛、結、滯,澀之類也;堅、實、鉤、革,大之類也;濡、弱、柔、和,緩之類也。
七表者,浮,芤、滑、實、弦、緊、洪也。
浮者不足,舉有余也;芤者中空,兩畔居也;滑者如珠,中有力也;實者偪偪 [73] 與長俱也;弦者始按弓弦狀也;緊者牽繩轉索初也;洪者按之皆極大也。浮為中風芤失血也,滑吐實下分明別也,弦為拘急緊為疼也,洪大從來偏主 [74] 熱也。
八里者,微、沉、緩、澀、遲、伏、濡、弱也。
微者,如有又如無也;沉者,都無按有余也,遲緩息間三度至也;濡者,散止 [75] 細仍虛也;伏者,切骨沉相類也;弱者,沉微指下虛也;澀者,如刀輕刮竹也 [76] 。遲寒緩結微為痞也,澀因血少沉氣滯也,伏為積聚濡不足也,弱則筋痿少精氣也。
九 [77] 道者,長、短、虛、促、結、代、牢、動、細也。
長者,流利通三部也;短者,本部不及些也;虛者,遲大無力軟也;促者,來數急促歟也;結者,時止而遲緩也;代者,不還真可吁也;牢者,如弦沉更實也;動者,鼓動無定居也;細者,雖有但如線也。長為陽毒三焦熱也,短氣壅郁未得倡也,促陽氣拘時兼滯 [78] 也,虛為血少熱生驚也,代主氣耗細氣少也,牢氣滿急時主疼也,結主積氣悶兼痛也,動是虛勞血崩利也。
六死脈,雀啄、屋漏、彈石、解索、魚翔、蝦游也。
雀啄連來三五啄也,屋漏半日一點落也,彈石硬來尋即散也,解索搭指即散亂也,魚翔似有亦似無也,蝦游靜中跳一躍也。
奇經八脈者,陽維、陰維、陽蹺、陰蹺、沖脈、任脈、督脈、帶脈也。陽維者為病,苦寒熱也;陰維者為病,苦心痛也。陽蹺者為病,陰緩而陽急也;陰蹺者為疾,陽緩而陰急也。沖之為病,氣逆而里急也;督之為病,脊強而厥冷也;任之為病,其內苦結,男為七疝 [79] ,女為瘕聚也;帶之為病,腹?jié)M腰脹,溶溶若坐水中也。
中風宜遲浮 [80] ,忌急實也。傷寒宜洪大,忌沉細也。咳嗽宜浮濡,忌沉伏也。腹脹宜浮大,忌虛小也。下痢宜微小,忌浮洪也。狂疾宜實大,忌沉細也。霍亂宜浮洪,忌微遲也。消渴宜數大,忌虛小也。水氣宜浮大,忌沉細也。鼻衄宜沉細,忌浮大也。心腹疼痛宜沉細,忌浮大也。上氣浮腫宜浮滑,忌沉細也。唾血宜沉弱,忌實大也。金瘡宜微細,忌緊數也。中惡宜緊細,忌浮大也。中毒宜數大,忌微細也。吐血宜沉小,忌實大也。腸癖宜沉遲,忌數疾也。內傷宜弦緊,忌小弱也。風痹宜虛濡,忌緊急也。溫病發(fā)熱,忌微小也。腹中有積,忌虛弱也。病熱,忌脈靜也;病泄,忌脈大也。翻胃 [81] 宜浮緩,忌沉澀也。咳逆宜浮緩,忌弦急也。諸氣宜浮緊,忌虛弱也。痞滿宜滑脈,忌澀脈也。
婦人帶下宜遲滑,忌虛浮也。婦人妊娠宜洪大,忌沉細也。產婦面赤舌青,母活子死也;面青舌青沫出,母死子活也;唇口俱青,子母俱死 [82] 。婦人已產,宜小實,忌虛浮也。婦人虛勞,右寸數者,危也;魚口氣急者,死也。循衣摸床者,死也;口 [83] 臭不可近者,死也;面腫、色蒼黑者,死也;發(fā)直如麻者,死也;遺尿不知者,死也;舌卷卵縮者,死也;眼目直視者,死也;面無光者、牙根黑者,死也;汗出身體不涼者,死也;頭面痛、卒視無所見者,死也;黑色 [84] 入耳、目、鼻,漸 [85] 入口者,死也;溫病大熱,脈細小者,死也;溫病汗出不至足者,死也;瘦脫形發(fā)熱、脈堅急者,死也。
人病脈不病者,名內虛也;脈病人不病者,名行尸也。病若閉 [86] 目不欲見人者,宜強急而長,忌浮短而澀也;病若開目而渴,心下牢者,宜緊實而數,忌浮澀而微也;病若吐血復衄血者,宜沉細,忌浮大而牢也;病若譫言妄語,身當 [87] 有熱,脈宜洪大,忌手足厥逆、脈細而微也;病若大腹而泄者,宜微細而澀,忌緊大而滑也。
諸風掉眩者,皆屬于肝也。諸寒收引者,皆屬于腎也。諸濕腫滿者,皆屬于脾也。諸氣郁 [88] 者,皆屬于肺也。諸痛癢瘡者,皆屬于心也。諸厥固泄者,皆屬于下也。諸痿喘嘔者,皆屬于上也。諸熱瞀瘛 [89] ,皆屬于火,手少陽三焦經也。瞀,昏也。瘛,跳動也。諸禁 [90] 鼓慄 [91] ,如喪神守,皆屬于火,手少陰心經也。禁,冷也。諸逆沖上,皆屬于火,手厥陰心包絡經也。諸痙強直,皆屬于濕,足太陽膀胱經也。
一損損于皮毛,皮聚而毛落也。二損損于血脈,血脈虛少,不能榮于臟腑也。三損損于肌肉,肌肉 [92] 消瘦,飲食不能為肌膚也。四損損于筋,筋緩不能自收持也。五損損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也。從上下者,骨痿不能起于床者,死也;從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也。
肺主皮毛,損其氣者,益其氣也。心主血脈,損其心者,調其榮衛(wèi)也。脾主肌肉,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 [93] 其寒溫也。肝主筋,損其筋者,緩其中也。腎主骨,損其骨者,益其精也。
憂愁思慮,則傷心也。形寒飲冷,則傷肺也。恚怒氣逆,則傷肝也。飲食勞倦,則傷脾也。坐濕入水,則傷腎也。亢則害,承乃制也。寒極則生熱也,熱極則生寒也。木極而似金也,火極而似水也,土極而似木也,金極而似火也,水極而似土也。
五郁者,泄、折、達、發(fā)、奪也。木郁達之謂吐之,令其條達也;火郁發(fā)之謂汗之,令其疏散也;土郁奪之謂下之,令無壅凝也;金郁泄之謂滲泄,解表利小便也;水郁折之謂抑之,制其沖逆也。心下逆滿者,下之過也;氣上沖胸,起則眩暈者,吐之過也;肉 [94] 筋惕,足捲 [95] 惡寒者,汗之過也。
脫陽者見鬼,氣不守也;脫陰者目盲,血不榮也。
諸腹脹大,皆屬于熱,足太陰脾 [96] 經也。諸燥狂越,皆屬于火,足陽明胃經也。諸暴強直,皆屬 [97] 于風,足厥陰肝經也。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于熱,手太 [98] 陰肺經也。諸病跗 [99] 腫,酸疼驚駭,皆屬于火,手陽明大腸經也。跗腫,足背腫也。諸轉反戾 [100] ,水液渾濁,皆屬于熱,手太陽小腸經也。諸病水液,澄徹清冷,皆屬于寒,足少陰腎經也。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于熱,足少陽膽經也。暴注,卒然瀉也。下迫,里急后重也。
五虛者,脈細、皮寒、氣少、泄利前后、飲食不入是也。漿粥入胃,泄瀉止則生。五實者,脈盛、皮熱、腹脹、前后不通、悶瞀是也。瀉之,大小通利而 [101] 得汗生。五勝者,風勝則動,熱勝則腫 [102] ,燥勝則干,寒勝則浮,濕勝則濡泄也。五惡者,心惡熱,肺惡寒,肝惡風,脾惡濕,腎惡燥也。六脫者,脫氣,脫血,脫津,脫液,脫精,脫神也。五勞者,久視傷血,勞于心也;久臥傷氣,勞于肺也;久坐傷肉,勞于脾 [103] 也;久立傷骨,勞于腎也;久行傷筋,勞于肝也。盡力謀慮,勞傷乎肝,應筋極也;曲運神機勞傷乎脾,應肉極也;意外過思,勞傷乎心,應脈極也;預事而憂,勞傷乎肺,應氣極也;矜持志節(jié),勞傷乎腎,應骨極也。
頭者,精神之府。頭傾視深,精神將脫也。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垂,府將壞也。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也。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則 [104] 振掉 [105] ,骨將憊也。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則僂附 [106] ,筋將憊也。
重陽者狂,氣并于陽也;重陰者癲,血并于陰也。氣留而不行者,為氣先病也;壅病 [107] 不濡者,為血后病也。五臟不和,則九竅不通也;六腑不和,則留 [108] 結為壅也。手屈而不伸者,病在筋也;手伸而不屈者,病在骨也。瘈 [109] 者,筋脈急而縮也;疭 [110] 者,筋脈緩而伸也。搐搦者,手足牽引,一伸一縮也。舌吐不收者,陽強也;舌縮不能言者,陰強也。
春傷于風,夏必飧泄也;夏傷于暑,秋必痎瘧 [111] 也;秋傷于濕,冬必咳嗽也;冬傷于寒,春必溫病 [112] 也。
風者,百病之長也。風痱者,謂四肢不收也。偏枯者,謂半身不遂也。風懿者,謂奄忽 [113] 不知人也。風痹者,謂諸痹類風狀也。癱者,坦也,筋脈弛縱,坦然而不舉也。瘓者,渙也,血氣散滿 [114] ,渙而不周也。
寒者,天地殺厲之氣也。傷寒,身熱、無汗、惡寒也。傷風 [115] 者,身熱、有汗、惡風也。太陽則頭疼、身熱、脊強也。陽明則目痛、鼻干、不眠也。表熱者,翕然而熱也。里熱者,蒸蒸而熱也。項背強者,太陽表邪也。惡風者,見風則怯也。發(fā)熱惡寒者,發(fā)于陽也;無熱惡寒者,發(fā)于陰也。寒熱往來者,陰陽相勝也。煩熱者,熱邪傳里也。煎厥者,氣熱煩勞也。薄厥者,氣逆太甚也。
五飲者,支飲、留飲、痰飲、懸飲,溢飲也。五泄者,脾泄、胃泄、大腸泄、小腸泄、大瘕泄也;又有飧泄、腎泄、洞泄、濡、鶩溏之類。脾泄者,腹脹嘔逆也;胃泄者,飲食不化也;大腸泄者,食已窘迫也;小腸泄者,溲便膿血也;大瘕泄者,里急后重也;鶩溏泄者,大腸有寒也。腸垢者,大腸有熱也。飧泄者,食不化,脾病也。脾約者,大便堅而小便利也。
五膈者,憂、恚、寒、熱、氣也。五噎者,憂,思、勞、食、氣也。九氣者,喜、怒、憂、思、悲、恐、驚、勞、寒、暑也。五積者,五臟之所生也。六聚者,六腑之所成也。肝積在左脅,肥氣也;肺積在右脅,息奔也;心積在臍上,伏梁也;腎積在臍下,奔豚也;脾積在中,痞氣也。
五疸者,黃汗、黃疸、酒疸、谷疸、女勞疸也。五輪者,風、血、肉、氣、水也。八廓者,天、地、水、火、風、雷、山、澤也。
[2]淡:《素問·至真要大論》論及酸、苦、甘、辛、咸、淡諸味,而歷代醫(yī)家又多稱五味,故王好古等提出“淡附于甘”之說。
[3]陰:底本、胡藥性本作“陽”,據醫(yī)要珠囊本、錢珠囊本、醫(yī)方泰和堂本改。
[4]陽:底本、胡藥性本作“陰”,據醫(yī)要珠囊本、錢珠囊本、醫(yī)方泰和堂本改。
[5]陰中之陰、陽中之陽:底本、醫(yī)方泰和堂本、胡藥性本作“陽中之陰、陰中之陽”,據醫(yī)要珠囊本、錢珠囊本改。
[6]肝也:底本、醫(yī)方泰和堂本、醫(yī)門三讓堂本并作“腸也”,胡藥性本作“脾也”。據醫(yī)要珠囊本、錢珠囊本改。
[7]腹為陰……脾也:底本、醫(yī)方泰和堂本、胡藥性本均無,據醫(yī)要珠囊本、錢珠囊本、醫(yī)方經綸堂本補。
[9]歲:底本、醫(yī)方泰和堂本、醫(yī)方經綸堂本并作“藏”。據錢珠囊本、胡藥性本改。
[11]伐:底本、醫(yī)方泰和堂本、醫(yī)方經綸堂本并作“成”,據錢珠囊本、胡藥性本改。
[13]蜂蜜:底本、醫(yī)方泰和堂本、胡藥性本均無。醫(yī)方經綸堂本有“蜂蜜”,錢珠囊本此處為“蜜煎”,意近《湯液本草》,故據醫(yī)方經綸堂本補。
[15]一:底本、醫(yī)方泰和堂本、胡藥性本均無,據錢珠囊本補。
[16]蕩:滌蕩。按此句為聲訓之法,釋劑型“湯”的命名含義。此下“散也”“緩也”同此。
[18]工中之甲:醫(yī)方經綸堂本作“醫(yī)中之神”。
[20]終熱:醫(yī)方泰和堂本、醫(yī)方經綸堂本作“火炎”。
[21]丁:強壯。底本不清。錢珠囊本、《醫(yī)經小學·本草第一藥本五味》作“丁”,從之補。
[23]軟:原作“耎”,古同“軟”,今改為通用字。以下徑改為“軟”。
[27]青皮:醫(yī)方泰和堂本無,醫(yī)方經綸堂本作“細辛”,醫(yī)門三讓堂本作“蔥白”。諸家本草幾無言青皮有治久汗不出之效,存疑。
[28]用:原作“為”,據醫(yī)方泰和堂本、醫(yī)方經綸堂本改。
[29]梔子:醫(yī)方泰和堂本、醫(yī)方經綸堂本無。
[30]膈:醫(yī)方泰和堂本、醫(yī)方經綸堂本、醫(yī)門三讓堂本作“痛”。
[31]痞:醫(yī)方泰和堂本、醫(yī)方經綸堂本作“煩”。
[34]根芍藥……梔子為主:底本缺頁,據醫(yī)方泰和堂本、醫(yī)門三讓堂本補。
[35]芍藥:醫(yī)方泰和堂本、醫(yī)門三讓堂本作“白芍”。
[36]肉:原作“內”,據醫(yī)方泰和堂本、醫(yī)門三讓堂本改。
[37]冷:原作“酒”,據醫(yī)方泰和堂本、醫(yī)門三讓堂本改。
[38]六郁:《丹溪心法·六郁五十二》提到七情內傷、寒暑交侵、飲食失節(jié)、勞役過度等均可使人體氣血怫郁而產生氣郁、濕郁、熱郁、痰郁、血郁、食郁這六種郁證。
[39]苓:原作“子”,據醫(yī)方泰和堂本、醫(yī)方經綸堂本改。
[41]水:醫(yī)方泰和堂本、醫(yī)方經綸堂本作“熱”。
[43]尾:醫(yī)方泰和堂本、醫(yī)方經綸堂本作“須”。
[44]仁:醫(yī)方泰和堂本、醫(yī)方經綸堂本無此字。
[46]甘草:底本不清,據醫(yī)方泰和堂本、醫(yī)方經綸堂本補。
[47]薄桂:《醫(yī)學入門·本草分類治寒門》提到:“桂枝乃細薄而嫩者。薄桂比桂枝稍厚,柳桂比桂枝更薄……薄桂,乃細薄嫩枝,入上焦,橫行肩臂治痛風,善行肢節(jié)凝滯,兼瀉奔豚。”
[50]凝:底本不清,據醫(yī)方泰和堂本、醫(yī)方經綸堂本、醫(yī)門三讓堂本補。
[53]者:原無,據醫(yī)方泰和堂本、醫(yī)方經綸堂本、醫(yī)門三讓堂本補。
[54]宮:底本、醫(yī)方泰和堂本、醫(yī)門三讓堂本并誤作“營”,據手太陽循經路線改。
[55]關:底本不清,醫(yī)方泰和堂本、醫(yī)門三讓堂本誤作“問”,據手太陽循經路線改。
[56]陰:原作“陽”,據醫(yī)方泰和堂本、醫(yī)方經綸堂本、醫(yī)門三讓堂本改。
[58]嚏:醫(yī)方泰和堂本作“喠”。喠(chuáng床),急喘。
[59]胃:原作“腎”,醫(yī)門三讓堂本作“心”,《萬病回春·萬金一統(tǒng)述》作“脾”,據醫(yī)方泰和堂本、醫(yī)方經綸堂本改。
[60]步:醫(yī)方泰和堂本、醫(yī)方經綸堂本、醫(yī)門三讓堂本作“行”。
[63]時:原作“季”,據醫(yī)方泰和堂本、醫(yī)方經綸堂本改。
[64]十一:此后醫(yī)方泰和堂本、醫(yī)方經綸堂本多“生”,醫(yī)門三讓堂本多“與”。
[65]常弱是其常也:原無,據醫(yī)方泰和堂本、醫(yī)方經綸堂本、醫(yī)門三讓堂本補。
[67]澀:原無,據醫(yī)方泰和堂本、醫(yī)方經綸堂本、醫(yī)門三讓堂本補。
[68]腑:原作“脈”,據醫(yī)方泰和堂本、醫(yī)方經綸堂本改。
[69]濁:原作“獨”,據《萬病回春·萬金一統(tǒng)述》改。
[70]相:原無,據醫(yī)方泰和堂本、醫(yī)方經綸堂本、醫(yī)門三讓堂本補。
[74]主:原作“三”,據醫(yī)方經綸堂本、醫(yī)門三讓堂本改。
[75]止:原作“上”,據《萬病回春·萬金一統(tǒng)述》改。
[76]刮竹也:此后醫(yī)方泰和堂本、醫(yī)方經綸堂木有“緩小于遲來往慢也”。
[77]九:原無,據醫(yī)方泰和堂本、醫(yī)方經綸堂本補。
[78]滯:醫(yī)方泰和堂本、醫(yī)方經綸堂本作“痛”。
[79]疝:底本、醫(yī)方泰和堂本、醫(yī)門三讓堂本并作“散”,據《難經集注·二十九難》改。
[80]中風宜遲浮:底本蝕缺,醫(yī)方泰和堂本作“風宜遲緩”,據《萬病回春·萬金一統(tǒng)述》補。
[82]唇口……俱死:底本此句在“婦人已產,宜小實,忌虛浮也”之后,據《萬病回春·萬金一統(tǒng)述》移于此。
[83]口:原作“尸”,據《萬病回春·萬金一統(tǒng)述》改。
[84]色:醫(yī)方泰和堂本、醫(yī)方經綸堂本作“已”。
[86]閉:底本、醫(yī)方泰和堂本作“開”,據《萬病回春·統(tǒng)述》改。
[89]瞀瘛(màochì冒赤):暈眩痙攣。瞀,目眩眼花;瘛,筋脈痙攣。
[92]肉:原作“內”,據醫(yī)方泰和堂本、醫(yī)方經綸堂本改。
[95]捲(juǎn卷):原作“”,據醫(yī)方泰和堂本改。收之意。
[96]脾:原作“痺”,據醫(yī)方泰和堂本、醫(yī)方經綸堂本改。
[100]諸轉反戾:轉筋拘攣,背反張,身曲不能直。轉,轉筋;反,角弓反張;戾,曲也。
[101]而:醫(yī)方泰和堂本、醫(yī)方經綸堂本作“血”。
[102]腫:底本、醫(yī)方泰和堂本作“睡”,據醫(yī)方經綸堂本改。
[103]脾:原作“肺”,據醫(yī)方泰和堂本、醫(yī)方經綸堂本改。
[106]僂(lǚ屢)附:弓身曲背。附,原作“”,據醫(yī)方泰和堂本改。
[107]壅病:醫(yī)方泰和堂本、醫(yī)方經綸堂本作“血滯而”。《難經集注·二十二難》作“血壅而”。
[108]留:原作“流”,醫(yī)方泰和堂本、醫(yī)方經綸堂本作“沉”。據《難經集注·三十七難》改。
[111]痎(jiē皆)瘧:《格致余論·痎瘧論》云:“痎瘧,老瘧也。以其隔兩日一作,纏綿不休,故有是名。”
[112]病:原作“瘧”,據醫(yī)方泰和堂本、醫(yī)方經綸堂本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