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0.中風

方一

【組成】桃仁5g,紅花5g,當歸10g,川芎5g,穿山甲5g,桂枝5g,生黃芪15g,丹參15g,赤芍10g,白芍10g,地龍5g,郁金5g,石菖蒲5g。

【制法】制成沖劑,上藥為1袋量。

【主治】活血通脈。主治腦血栓形成恢復期及后遺癥期、缺血性腦中風。

【用法】每日2次,每次1/4袋。嚴重者或久病后,每日服1袋,分2~3次沖服。

方二

【組成】紅花15~25g,地龍25~40g,葛根9~15g。

【主治】活血化瘀,息風通絡。主治腦血栓形成。

【加減】頭痛腦暈者(血壓偏高者),加石決明40g,夏枯草30g;頭昏眼花者(血壓偏低者),加紅參5g,菟絲子25g;口眼歪斜者,加白附子10g,全蝎2g;語言謇澀者,加羚羊角50g,膽星5g;氣血不足者,加黃芪50~100g,當歸20~40g;肢體麻木者,加雞血藤15~25g,鉤藤15~25g;手足拘緊者,加桂枝15g,牛膝25g;手足浮腫者,加益母草50g,海桐皮25g;陰虛內熱者,加太子參40g,生地黃30g;血脂偏高者,加何首烏15~25g,山楂50~100g。

【用法】水煎服。每日(或隔日)1劑,分早晚2次空腹溫服。10天為1個療程,服用1療程后,間隔3~5天再繼續服用。

方三

【組成】生大黃(后下)10g,玄明粉(沖)10g,枳實10g,膽南星12g,地龍12g,石菖蒲10g,厚樸6g,懷牛膝20g。

【主治】通腑攻下,豁痰開竅。主治出血性腦中風。

【加減】昏迷,加安宮牛黃丸;痰盛,加天竺黃;抽搐,加全蝎、僵蠶、蜈蚣;頭暈,加牡蠣、龍骨、石決明、鉤藤。

【用法】水煎服。鮮竹瀝60mL分沖,或單味大黃6~10g沖服(亦可鼻飼)。

方四

【組成】黃芪30~50g,桂枝15~30g,當歸15~30g,地龍15~30g,牛膝15~30g,川芎10~15g,丹參10~15g,桃仁10~15g,甘草3g。

【主治】益氣化瘀通絡。主治中風后遺癥。

【加減】語言障礙,加郁金、石菖蒲;發昏不語、便秘,加赭石、膽南星、大黃;頭痛,加石決明;痰盛,加清半夏、陳皮;氣虛,加黨參、白術;陰虛陽亢,去桂枝,黃芪減量,加石決明、生地黃、枸杞子、菊花;納呆,加焦山楂;便溏、夜尿多,加制附子、益智仁、高良姜;便秘,加郁李仁、火麻仁;血壓高,去桂枝,加石決明、菊花、杜仲、決明子;血壓低,加黨參;上肢功能恢復慢,加升麻、桔梗、柴胡、葛根;煩躁,加丹參、麥冬;眠少,加炒酸棗仁、遠志;二便失禁,加制附子、益智仁、肉桂、罌粟殼。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溫服。

方五

【組成】黃芩10g,半夏10g,制膽星10g,地龍10g,黃連9g,川貝母9g,橘皮9g,茯苓12g,枳實12g,牛膝12g。

【主治】燥濕化痰,清熱除煩,調和肝膽。主治中風。

【加減】若見肢體疼痛或麻木明顯、舌質暗紅或有瘀斑者,去川貝母、牛膝、橘皮,加丹參、桃仁、紅花、赤芍;陰虛明顯者,加白芍、生地黃、石斛、玉竹、玄參;便秘者,加瓜蔞、火麻仁,改枳實為玄明粉和炒枳殼;睡眠差者,加酸棗仁、遠志、夜交藤。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溫服。

方六

【組成】制何首烏30g,熟地黃15g,桑椹子12g,丹參40g,川芎20g,水蛭10g,全蝎10g,山楂12g,大黃6g。

【主治】扶正固本,行氣活血,化瘀通絡。主治缺血性腦中風。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溫服。

【按語】方中何首烏、熟地、桑椹子補益肝腎、養陰補血、強壯筋骨、通絡。諸藥合用,共奏養正活血、破瘀通絡之功。

方七

【組成】黨參7g,白術7g,茯苓7g,當歸7g,白芍7g,生地黃7g,川芎6g,黃芪6g,肉桂6g,荊芥9g,桃仁9g,紅花8g,雞血藤10g,甘草7.5g。

【主治】中風昏仆,半身不遂,手足麻木。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溫服。

【注意】血壓高者慎用。

方八

【組成】大黃10g,蟬蛻8g,金銀花10g,連翹10g,菊花10g,牛膝20g,決明子20g,石決明20g,赭石30g,丹參12g,膽南星8g,枳實10g,石菖蒲12g,石膏30g,麥冬10g,天麻8g,桃仁10g,紅花10g,赤芍10g,地龍12g,桑寄生10g,生地黃10g,竹茹9g,羚羊角0.5g,槐花10g。

【主治】中風,癥見半身不遂、手足麻木、眩暈頭痛、大便秘、言語不利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溫服。

【注意】如中風初起,昏迷、血壓高者,可配合針刺療法;如中風昏迷偏熱者,治以清熱開竅,可加服牛黃清心丸或安宮牛黃丸,每服1丸,日服2次。

方九

【組成】羌活6g,獨活6g,鉤藤10g,僵蠶10g,全蝎10g,天竺黃6g,射干10g,山慈菇10g,黃芩10g,梔子10g,龍膽草10g,麥冬13g,珍珠母13g,川烏6g,胡黃連6g,青礞石10g,硼砂3g,石決明10g,浮海石10g,甘草3g。

【主治】用于中風后半身不遂兼言語不利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溫服。

方十

【組成】黃芪33g,當歸13g,秦艽10g,威靈仙10g,鉤藤10g,紅花6g,牛膝13g,桃仁10g,赤芍10g,甘草6g,地龍10g。

【主治】中風后半身不遂。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溫服。

方十一

【組成】麝香0.3g,天竺黃1.5g,赤金5張,赤芍15g,川芎10g,藏紅花3g,桃仁4g,石菖蒲15g,麥冬13g,玳瑁5g,鮮姜5片,老蔥6cm。

【制法】將麝香、天竺黃、赤金共研細末,其他藥水煎。

【主治】中風,癥見舌強不語、半身不遂、口眼歪斜。

【用法】每日2次,湯藥沖服藥面飲下。

方十二

【組成】白附子7g,天麻7g,川烏6g,制南星7g,防風7g,僵蠶12g,全蝎9g,白花蛇7g。

【主治】中風后口眼歪斜。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溫服。

方十三

【組成】黨參26g,白術6g,茯神26g,炙黃芪32g,石菖蒲12g,桂枝20g,桑寄生20g,獨活13g,海風藤10g,威靈仙20g,枸杞子20g,蜈蚣2條,炙甘草13g。

【制法】以上共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10g。

【主治】中風,癥見手足麻木者。

【用法】每日服3次,每次服1丸,白開水送下。

【注意】血壓高者慎用。

方十四

【組成】赤芍10g,川芎9g,地龍15g,當歸12g,黃芪120g,桑寄生15g,川續斷10g,秦艽15g,桃仁10g,沒藥9g,紅花10g,甘草10g。

【主治】半身不遂,但神志清楚、血壓正常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溫服。

方十五

【組成】桑葉12g,黑芝麻12g,夏枯草17g,菊花15g,白芍15g,牛膝15g,決明子15g,黃芩9g,桑寄生15g,秦艽15g。

【主治】半身不遂,癥見頭眩暈、口眼歪斜、言語不利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溫服。

方十六

【組成】丹參30g,地龍9g,當歸9g,雞血藤9g,川芎6g,姜半夏6g,竹茹6g,甘草6g,竹瀝3g,膽南星3g,枳實6g。

【主治】中風肢體不遂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溫服。

方十七

【組成】當歸9g,白芍9g,何首烏9g,桑枝9g,柏子仁9g,黑芝麻9g,蒺藜9g,川芎6g,菊花6g,熟地黃12g。

【主治】手指麻木。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溫服。

方十八

【組成】黨參3g,天麻3g,木瓜3g,紫蘇3g,烏藥9g,沉香1.5g,白芷1.5g,青皮1.5g,桑白皮9g,甘草6g。

【主治】中風,癥見口眼歪斜、言語不利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溫服。

方十九

【組成】黃芪30g,當歸12g,赤芍10g,地龍10g,川芎12g,紅花10g,桃仁10g,防風10g。

【主治】補氣,活血,通絡。用于中風后半身不遂,癥見口眼歪斜、語言謇澀、口角流涎、下肢痿廢、小便頻數或遺尿不禁、苔白脈緩。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溫服。

方二十

【組成】丹參10g,銀杏葉6g,三七6g,人參6g,川芎6g,水蛭5g,土鱉蟲5g,槐米5g,黃芪10g,山楂6g,甘草6g。

【主治】腦血栓形成。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溫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姜堰市| 青龙| 柳州市| 尉犁县| 眉山市| 泌阳县| 玉田县| 洱源县| 张家口市| 巨野县| 林芝县| 鄯善县| 射阳县| 五大连池市| 和平区| 莱芜市| 诸暨市| 通道| 遵化市| 靖边县| 兰州市| 壤塘县| 沐川县| 治县。| 淄博市| 平原县| 瑞金市| 衡阳市| 古丈县| 日照市| 成武县| 大埔区| 北宁市| 明星| 车险| 鄄城县| 荃湾区| 新龙县| 九江市| 东丽区| 胶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