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從天地人的角度解讀《內經》《傷寒論》對三陰三陽的闡釋

陰陽的規律是天下萬事萬物所要遵循的規律和法則。那么,運用陰陽之理來看待天地萬物的時候,就要通過“三”的方式來觀察。正如《素問·六微旨大論》所說,“帝曰:愿聞其用也。岐伯曰: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氣交。帝曰:何謂氣交?岐伯曰:上下之位,氣交之中,人之居也。故曰:天樞之上,天氣主之;天樞之下,地氣主之;氣交之分,人氣從之,萬物由之。此之謂也”。

觀察萬事萬物的時候,用的一定是“天地人三才觀”(圖1),即要用“三”的方法來觀察,并遵循陰陽的規律。有了天地人之后,在研究“天”時,把“天”分陰陽;研究“地”時,把“地”分陰陽;研究“人”時,把“人”分陰陽。《內經》中在闡釋三陰三陽的時候,是有不同的研究對象的。

《內經》解決問題的思路是廣泛而清晰的,它看待事情和問題的時候并不是無所區別地用三陰三陽去對待。研究《內經》時,如果現在研究的是天道,要用天地人來解決;如果現在研究的是地道,也用天地人去解決;如果研究人道,還是用天地人去解決。但是如果把關于“天”的三陰三陽的研究,跟“地”的三陰三陽的研究和“人”的三陰三陽的研究,都等同于“一”,混淆在一起看待,自然就看不明白。因為學習的知識次第還差著一個環節,那就是“三而三之,三部九侯”,“三而三之為九野”,這就是《內經》里的知識次第,非常嚴謹。這種次第,《內經》在前面已經提出來了,所以到后面的論述就沒有再做過多的解釋,但在流傳過程中,卻漸漸地被人們忽視遺忘,丟失了精髓。然而,恰恰就是這種思維和次第,使《內經》成為一部蘊藏著豐富的象思維,同時邏輯性又非常強的中醫學奠基之作!

img

圖1 一元分陰陽化三才

《內經》中云:“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又云:“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一元之氣,動則分陰陽,陰陽相感相應而化生萬物,天地萬物皆要遵循陰陽的法則,故無論是天、地,還是人,都要遵循世間的公理和規律,診脈治病也必法于“氣一元論”、陰陽之理。

仲景先師是如何將天地人道落實到病、脈、證、治之中呢?《傷寒論》的辨證體系又與“一元之氣”和陰陽有著怎樣的關系呢?

把《傷寒論》觀為一個整體,發現其是一個以陰陽為總綱,以三陰、三陽為分部的“一元分陰陽化三才”的辨證思想體系。厥陰風木、少陰君火、少陽相火、太陰濕土、陽明燥金、太陽寒水,我們站在不同角度看的時候,它們排列的次序是不一樣的。“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也就是說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認識不同層次陰陽的時候,千萬不能把不同層次下的陰陽混為一談,因為它們是沒有可比性的。

在說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了解一下“少陰、厥陰、太陰、太陽、少陽、陽明”的概念。我們知道,一元之氣為體,陰陽為用,這樣氣一運動就有了陰陽。在宇宙本源(氣)的陰陽運動過程中呈現出五種運動狀態: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這是氣的陰陽運動變化規律的進一步推演。

站在一氣周流的角度來看,就像一年之春夏秋冬,一日之子午卯酉,人之生長壯老已,植物之生長化收藏,無一不體現一氣的陰陽過程,即“陽生陰長,陽殺陰藏”。氣之動,為陽,表現為升發布散;氣之靜,為陰,表現為收斂潛藏。無論是動是靜,是升發布散,還是收斂潛藏,都是一元之氣的陰陽流轉狀態。

從人體的角度來看三陰三陽,即是:少陽——一氣從陰轉陽,陽氣初升;太陽——一氣升散,極而收斂;陽明——一氣收斂而降下;太陰——一氣下潛,入于陰中運化;少陰——一氣潛藏轉化;厥陰——一氣沉潛,極而再升發。這就是一元之氣陰陽運動的一個完美的完整過程。一氣之流轉,聚散之運動,陽極轉陰,陰極生陽,升散之后要聚斂,聚斂至極要升散,這就是一氣之流轉,是一氣陰陽運動中體現的多種運動狀態。在這運動過程之中,既體現了陰陽的統一和對立,陰陽的制約和互根互用,又體現了陰陽的此消彼長、此長彼消的陰陽消長平衡,還體現了陰陽的相感相應和相互轉化的特性。

《傷寒論》中的辨證思想體系與《內經》密切相關,《內經》對三陰三陽的論述有以下幾個方面。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河南省| 康保县| 佛山市| 壶关县| 鹤岗市| 普兰店市| 夏邑县| 兴义市| 甘肃省| 兴山县| 蚌埠市| 吉林省| 西畴县| 津市市| 毕节市| 独山县| 周至县| 哈巴河县| 甘南县| 措美县| 汤阴县| 景德镇市| 景东| 铅山县| 治县。| 成安县| 越西县| 建瓯市| 读书| 长沙市| 正宁县| 双峰县| 民丰县| 安吉县| 英超| 和顺县| 威海市| 前郭尔| 凤山县| 古丈县| 黔江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