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歷史撥動人們的愛國心弦
——愛國主義通俗歷史讀物獲獎作品讀后感
近年來,廣大史學工作者積極響應黨中央關于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發揚愛國主義,在人民群眾中“加強祖國歷史特別是近代史的教育”的號召,在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下,在歷史科學研究的同時,編寫了一批以普及歷史知識為目的的通俗讀物。據不完全統計,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到現在,全國出版的這類讀物已接近兩千種。這是史學戰線的一個可喜收獲。在此基礎上,中國史學會和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于最近聯合舉辦了評獎活動,從中評選出優秀的愛國主義通俗歷史讀物二十八種。瀏覽一下這些獲獎作品,我們深深感到,悠久而又豐富生動的祖國歷史,確實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極好教材。
一
熱愛祖國首先要了解祖國。對祖國的歷史和現狀知之愈深,我們對她也就愛之愈切。從各個不同的方面展示祖國的過去,必定會更加喚起人們滿懷熱情地建設祖國的現在,追求祖國的將來。這次獲獎的二十八種作品,給我們的突出印象是作品題材的廣泛性和多樣化。從追述神州大地遠古人類發展的前進足跡,到謳歌近百年來愛國者和革命者爭取民族獨立與人民解放的奮斗歷程,從記敘我們祖先辛勤創造的光輝燦爛的科技成就,到介紹源遠流長而又絢麗多采的優秀文化,從描寫中華兒女對包括寶島臺灣在內的一些地方的經營和開發,到反映組成我國民族大家庭的各族人民的生活和斗爭,每一種讀物雖然只是講了漫長歷史的一個片斷、一個側面,但卻都能使人形象而具體地感到祖國的偉大與可愛。事實證明,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時候,只是依靠空洞的說教,憑借抽象的口號,往往是蒼白無力的,也難以取得應有的效果。只有通過一樁樁、一件件確切而生動的事實,讓人們在對歷史和現實的廣泛了解中,不斷增強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自信心,才能使蘊蓄于人們心中的愛國主義激情得到進一步迸發和升華。這次獲獎的許多作品之所以能在群眾中受到歡迎,發揮了較好的宣傳教育作用,其原因正在這里。同時,我們從獲獎作品中也可以看到,不應該把愛國主義教育的含義和內容理解得過于狹窄。從歷史的角度說,宣傳我們祖先對世界文明做出的杰出貢獻,贊頌民族英雄為保衛祖國而進行的卓絕斗爭,固然可以使人受到鼓舞和振奮;揭露歷史上帝國主義對我們國家的掠奪和侵凌,敘述我們民族曾經遭受的種種屈辱和苦難,以及刻畫獻身于革命和改革的前驅們為尋求救國之路而經歷的種種困頓挫折、危難犧牲,也能夠使讀者得到激勵,并在強烈的對比中更加感到今日的幸福生活是怎樣來之不易,社會主義中國的現實是何等值得珍惜與寶貴。總之,用歷史內容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有取之不盡的史實,用之不竭的素材,等待我們去開掘,去提煉,去寫作。這是一個可以供我們史學工作者縱橫馳騁的廣闊天地。
二
思想性、科學性和生動性的有機結合,可以說是這次獲獎作品的一個共同特點。
從獲獎的二十八種讀物來看,不僅內容廣泛,而且體裁也多種多樣,有通俗簡史,有專題史話,也有文章匯集。不論什么樣的內容和體裁,一般都是觀點鮮明,史實準確,文字清新,雅俗共賞。三分之二以上的書籍還附有插圖、照片和地圖,做到圖文并茂,引人入勝。有的作品,就其題材來說,是比較專門的,如描繪我國原始社會及早期奴隸社會狀況的《中國歷史的童年》,敘述我國古代天文學發生、發展、繁榮和衰落過程的《天文史話》,介紹一種古老而別致的歷史文物的《銅鼓史話》等,但也都能寫得通俗易懂,以生動有趣的內容、活潑流暢的筆觸,引起廣大讀者的閱讀興趣。
通俗歷史讀物在性質上與歷史小說、歷史戲劇、歷史演義等完全不同,它不是歷史題材的文藝作品,而是傳播歷史知識的科學讀物。就這個意義上說,在思想性、科學性、生動性三者之中,科學性是基礎和出發點。它所發揮的愛國主義教育作用,并不是通過藝術構思,用典型化了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去感動人們,而是通過科學概括,用真實可靠的歷史事實去說服讀者。當然,這種說服不是干癟的、枯燥的、生硬的,應該力求做到豐滿、形象、動人,而這些恰恰是建筑在對復雜紛繁、矛盾交錯的歷史真實的確切反映之上,并不是靠隨意的夸張和虛構。應該說,這次獲獎作品在這方面得到了較好的體現。
深入才能淺出。只有對所寫的問題有較深的研究,才能寫出生動活潑、有血有肉、為群眾喜愛的通俗歷史讀物來。那種認為通俗歷史讀物是“低檔”作品、不費力氣就可以寫作的看法顯然是不正確的。這次獲獎作品中,有不少是對所寫問題有深湛研究的學者專家撰寫的,如《北京史話》《辛亥革命時期的歷史人物》中的許多篇目,其作者不僅對所寫內容潛心研究多年,而且有的還早就發表過有關這一內容的長篇學術專著,在此基礎上為更廣大的讀者群寫作通俗讀物,自然是駕輕就熟,舉重若輕,游刃有余。有些作品雖然并非出自名家手筆,但作者也都是以嚴肅認真的態度,搜集了大量的歷史資料,進行了細致的分析綜合,概括和吸取了史學界的科研成果,有的還提出了自己的獨創性見解。這樣的作品,不但為廣大群眾普及了正確的歷史知識,對專業歷史工作者也有一定的學術參考價值。
三
在獲獎的愛國主義通俗歷史讀物中,有相當一部分都在短時間里一版再版,有些書印數達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冊之多,這種情況在歷史書籍中是頗為少見的。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這些作品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說明廣大讀者是歡迎和喜愛這些讀物的。同時,也相當有力地表明了寫作和出版這樣的愛國主義通俗歷史讀物的重要意義。
五十多年前,魯迅在談到文藝的大眾化問題時,曾經講過:“應該多有為大眾設想的作家,竭力來作淺顯易解的作品,使大家能懂,愛看?!?img alt="《集外集拾遺·文藝的大眾化》。"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75C8F7/156532347049705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618308-HNSOb97UgxV4FVS546yVgaH87BLwOa4d-0-b43c18f4c797a5e44d80fdc17704846c">這個問題,對于今天,對于史學工作者,也仍然是適用的。我們竭誠期望有更多的“為大眾設想”的史學家,寫出更多“淺顯易解”的、廣大群眾“能懂,愛看”的作品。充分發揮歷史科學的戰斗作用,密切史學和現實生活的聯系,對史學的大眾化給予更多的關注,更好地通過歷史進行愛國主義的宣傳教育,應該是時代和社會賦予我們史學工作者的光榮而神圣的職責。
這次愛國主義通俗歷史讀物的評獎,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第一次。這既是對以往工作的回顧,也將是對今后工作的促進。事實表明,在用歷史向廣大群眾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方面,已經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我們相信,在史學工作者和出版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一定會有更多更好的愛國主義通俗歷史讀物奉獻給廣大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