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域生態系統恢復價值評估:CVM有效性與可靠性改進視角
- 蔡志堅 杜麗永
- 1490字
- 2020-06-05 19:26:39
2.1 生態系統價值分類
價值形成有兩種理論:一是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二是邊沁(Jeremy Bentham)的效用價值論。勞動價值論認為價值是凝結在商品和服務中無差別的社會必要勞動。效用是指物品能滿足人們欲望的能力。作為勞動價值論的對立面,邊際效用價值論認為商品價值由商品的邊際效用決定。人類文明演化至今,幾乎不會有人否認自然資源對人類社會所產生的巨大價值,無論這種價值是否物化了無差別的人類勞動。
自然資源價值是人的需要同自然資源兩者之間的對立統一,是指它同人類需要之間的關系,或指其能夠滿足人類需要的屬性和能力(晏智杰,2004)。自然資源的價值來自其能夠滿足人的需求的物質屬性,還與其稀缺性有緊密關系。在生態文明的視野下,無論是不可再生性資源還是可再生性資源,再也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烏托邦式童話。
2.1.1 使用價值
使用價值是指當某一物品被使用或消費時所具有的滿足人們某種需要或偏好的能力。使用價值又可進一步分為直接使用價值、間接使用價值和選擇價值三類。
直接使用價值是指生態系統所提供的產品或服務以滿足消費或促進生產為目的而產生的價值。直接使用價值的目的可以是消耗性的,比如流域生態系統的直接使用價值就包括淡水養殖、農業灌溉的利用;也可以是非消耗性的,比如自然景觀的休憩價值。直接使用價值易于理解,但并不一定在經濟上都能夠衡量,因為其使用價值未必有交易市場。直接使用價值可根據產品或服務的市場價格或替代品的市場價格進行估計。
間接使用價值是指從環境所提供的用來支持目前的生產和消費活動的各種功能中間接獲得的效益,這些效益通常無法商品化和市場化,如流域生態系統的間接使用價值就包括促進水文循環、維持生物物種與遺傳多樣性、保護土壤肥力、凈化環境、維持大氣平衡與穩定等功能。間接使用價值雖然不直接進入生產和消費過程,但卻為生產和消費活動的正常進行提供了必要的生態基礎。
選擇價值是人們為了未來能直接利用或間接利用生態系統服務而持有的支付意愿,又稱期權價值。選擇價值源于人類消費的心理預期:人們在利用資源時并不希望其功能很快消耗殆盡,而是期待在未來的某一天,該資源的使用價值可能會更大。或者由于后悔預期的不確定性,如果現在利用了這一資源,那么將來就不可能再獲得該資源。選擇價值在本質上和保險的原理一致,即相當于人們為確保未來能利用某種資源或獲得一定效益而愿意支付的一筆保險金。
2.1.2 非使用價值
非使用價值是指某些資源沒有經過人們的實際使用,單純因為該資源的保存而使人們獲得的經濟價值。在環境意識缺乏的年代,人們對自然資源價值的認識僅僅停留在使用價值上,單純以其在市場上所能換得的貨幣數量作為對自然資源的全部價值的度量。但隨著環境意識的提高,人們逐漸意識到,環境資源除具有使用價值外,還具有存在價值、饋贈價值、利他價值等非使用價值(見圖2-1)。

圖2-1 生態系統的總經濟價值及其構成
存在價值最早由Krutilla提出,是人們為確保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繼續存在而持有的支付意愿(Krutilla,1967)。存在價值盡管無法在市場中進行買賣,但客觀上確實會影響到人們的決策。存在價值是非使用價值的最主要的形式,與人們是否使用它沒有關系。說到底,即使人類不存在,存在價值仍然存在。
存在價值大體上源于三種動機:遺產動機、利他動機和同情動機。遺產動機指人們愿意把某種資源保留下來遺贈給后代人;利他動機同遺贈動機類似,但突出了同代人,即或許資源對其他人更有用;同情動機是指人類對其他生物生存狀態的同情。存在價值是爭論最大的價值類型,客觀地說,這是對生態環境資本的評價,這種評價與其現在或將來的用途都無關。存在價值僅僅源于人們知道環境的某些特征永續存在的滿足感,而不論自己或其他人能否從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