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區域經濟學前沿:21世紀區域經濟發展研究
- 孫久文
- 4709字
- 2021-03-26 22:13:04
三、結論與政策建議
觀察上文我們所得到的結論可以發現,一國產業的聚集或者分散是由國際貿易成本和一國內部的運輸成本共同決定的。不同于以往的新經濟地理學的結論,我們發現經濟活動的空間布局不僅受區位的影響,而且受區域大小的影響。不同的國際貿易環境對一國產業的空間布局會產生不同的影響。比如當一國內部一體化程度較低時,隨著貿易自由化程度的不斷提高,經濟活動聚集于沿海地區,這與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現實相吻合。Fujita和Hu利用中國的數據研究發現,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活動聚集于沿海地區,沿海與內陸的區域差距不斷擴大。但是,我們也發現,當一個國家與海外市場聯系較少,貿易自由化程度較低時,內陸地區的經濟活動往往比沿海地區更多。正如Krugman和Elizondo(1996)研究發現的,墨西哥城位于墨西哥的中部地區,但是卻聚集了大量的經濟活動與人口。同樣,Gallup等(1999)也發現,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東歐的一些國家,經濟活動很少聚集于沿海或者沿江區域。
在本章,我們考察了貿易自由化程度和一國內部一體化程度對一個國家的經濟活動的空間布局的影響。我們擴展了Krugman經典的新經濟地理學模型,構建了一個不對稱的兩國三區域模型,該模型更貼近現實,并通過該模型研究了中國沿海開放的影響和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的影響,該模型所得到的結果比傳統的新經濟地理學模型更復雜,更符合現實情況。我們的主要結論是:當一個國家內部區域一體化程度較低時,經濟活動逐漸向沿海地區聚集;當一個國家貿易自由化程度較低時,經濟活動向內陸地區聚集。隨著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內陸地區成為開放的前沿陣地,經濟活動開始向內陸地區聚集,區域之間的差距逐漸縮小。根據以上結論,在此提出對“一帶一路”戰略的一些展望。
(1)“一帶一路”建設應更注重促進東中西部、沿海和內地的聯動發展,加快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強調區域特別是大區域聯動,如推動產業有序轉移和承接、推進產業梯度發展等。此外,“一帶一路”建設應更加注重促進區域一體化發展,促進資源要素的自由流動和高效配置,應更加注重推進國內與國際的合作發展,推動對內對外開放,更好地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拓展我們的發展空間,提升發展潛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2)實施“一帶一路”戰略要不斷完善國內的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國內的一體化水平,降低國內的運輸成本,形成一批縱橫交錯、互相連接的沿海、沿江、沿邊戰略大通道,加快國內各經濟區的整合,克服西部內陸地區的區位和空間劣勢,突破內陸地區不靠海的限制,加強我國內陸地區同沿海地區的聯通,以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為基礎擴大對外開放,打造一批重要的物流鏈和關鍵節點,推動形成具有跨國境要素集成能力、市場輻射能力的區域產業發展新格局。
(3)“一帶一路”將構建新的雁陣模式。雁陣模式的核心是產業轉移,我們認為,未來幾年沿海地區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將向中西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轉移,而中國的東部通過產業結構轉型、技術創新形成以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為主、以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為雁首的新雁陣模式,要充分提高我國與“一帶一路”國家(地區)的經濟的互補性,建立和健全供應鏈、產業鏈和價值鏈,促進泛亞和亞歐經濟一體化。
(一) 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五大支柱”
(1)加強政策溝通。各國應本著求同存異的原則,在政策和法律上為經貿合作鋪平道路。
(2)道路聯通。打通從太平洋到波羅的海的交通大通道,并在此基礎上完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形成連接中亞、西亞和南亞的交通運輸網絡,為各國的經貿合作和交流提供便利。
(3)貿易暢通。消除貿易壁壘,降低貿易和投資成本,實現互利共贏。
(4)貨幣流通。在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下實現本幣兌換和結算,這樣可以大幅降低流通成本,增強抵御金融風險的能力,提高本地區的國際競爭力。
(5)民心相通。加強民間的相互往來,增進友誼。
(二) 對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政策建議
(1)建設通道,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交通網絡。不斷加強公路、鐵路、機場、港口、能源等通道建設,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構建創造良好的硬件環境。建設和完善連接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發達經濟區域的交通主通道,加快完善區域內交通運輸體系;積極打通中巴經濟走廊、中國—東盟經濟走廊,打通從太平洋到波羅的海的交通大通道;逐步形成連接中亞、南亞、西亞的交通網絡,促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各國(地區)的互聯互通。
(2)吸引東部產業轉移,打造以中亞等區域為市場的加工貿易基地。絲綢之路經濟帶要以互聯互通為紐帶、以產業發展為支撐、以對外開放政策為保障。西部省(市、區)應注重優勢資源的開發。西部省(市、區)的資源開發程度較低,產品附加值低,目前應該引進先進技術,提高資源加工深度,延伸產業鏈條,不僅為內地提供產品,而且通過絲綢之路經濟帶這條國際大通道將產品遠銷國際市場,這對西部的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西部省(市、區)還應注重創造好的政策環境,積極吸引東部產業落戶西部。除了資源型企業外,鼓勵東部加工貿易產業轉移到西部,建立面向中亞、南亞等區域的加工貿易基地。這首先是因為西部距離這些市場較近,可以大大節省交通成本;其次是因為西部的勞動力成本、土地成本較低。
(3)建設自由貿易區。與東部的開放相比,西部的開放程度較低,起步較晚,依然是我國對外開放的“短板”,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必須提高“向西開放”的水平,以開放促發展。自由貿易園區的開放程度是非常高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在推進現有試點的基礎上,還要選擇若干個具備條件的地區設立自由貿易園區。為全面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可以選擇西安、烏魯木齊、蘭州等城市先行先試,依托現有的綜合保稅區、加工貿易區,通過相應的整合優化,建設自由貿易園區。
(4)增加對經濟帶發展滯后的國家的貸款,幫助其建設基礎設施。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的大部分國家經濟發展較為落后,產業結構單一,抵抗國際經濟波動的能力較弱。尤其在當前美國退出量化寬松政策的國際背景下,全球流動性逐漸降低。擁有較多外匯儲備、資金較為寬裕的國家可以通過抵押貸款的方式幫助較為落后的國家獲得經濟發展所需的資金,并提高其抵抗金融風險的能力。同時可引入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分擔部分風險。要提升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基礎設施的建設尤其重要。有條件的國家可以在資金、人力、技術等方面幫助這些較為落后的國家建設公路、鐵路、網絡、管道等基礎設施。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一陸上相連的廣大區域,可以用高鐵將各國迅速串聯起來。完善的基礎設施不僅有利于這些國家自身經濟的發展,同時也有利于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
(5)設置區域性的政策性銀行,加強金融領域的合作。絲綢之路經濟帶國家可以協商建立區域性的政策性銀行,承擔區域內部擔保融資、貨幣合作、金融監管等職能,共同應對經濟波動。當區域內成員陷入金融危機時,為其提供資金和政策援助,避免發生經濟衰退。繼續推廣雙邊貿易本幣結算,并將其逐步擴展到一般貿易領域和非貿易領域,加快推進本幣結算基礎設施建設。鼓勵市場主體在雙邊貿易和投資中使用本幣,以降低區域內進行貿易和投資的匯率風險和結算成本。條件成熟時,推動雙邊結算向三邊甚至多邊結算擴展,逐步建立絲綢之路經濟帶多邊結算體系。
(6)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需與上海合作組織擴員相結合。上海合作組織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天然合作平臺,其成員國、觀察員國和對話伙伴國幾乎覆蓋了整個絲綢之路經濟帶。將印度、巴基斯坦吸收為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是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題中應有之義。印度、巴基斯坦加入上海合作組織后,絲綢之路經濟帶與其他區域經濟一體化機制的對接將更具可操作性:東南向與東盟及未來的區域綜合伙伴關系(RCEP)計劃對接;西向與中東、非洲對接;西北向與歐洲對接;東向與東亞及未來的中日韓自貿區對接。如此一來,絲綢之路經濟帶位于歐亞大陸中心的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將進一步凸顯,而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上海合作組織經濟合作的主導國,我國將大大提升在世界經濟體系中的地位。
(7)促進經濟帶國家人員之間的相互學習與交流。人員之間的相互學習與交流可以增進了解和互信,尤其是青年學生之間和領導干部之間的交流。一方面,經濟帶中高等教育比較發達的國家可以拿出更多的名額與獎學金吸引絲綢之路經濟帶各國的青年學生來學習,有條件的高校盡量實行英文教學甚至開辦國際部,使留學生能更加適應當地的學習環境。另一方面,經濟帶各國一流高校的政府管理學院和商學院可以以更加優惠的政策吸引更多的來自經濟帶其他國家的各級領導干部和企業管理人員參加培訓與學習,鼓勵他們與當地的政府工作人員及企業管理人員交流,更多地了解當地的經濟和文化。
(8)構建有效的協調機制。可考慮本著求同存異的原則,統籌協調各方利益,協商制定推進區域合作的規劃和措施,分步驟分階段推進各項務實合作,共同打造一個高效率的一體化經濟區,最終實現各自經濟利益的最大化。
(三) 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面臨的挑戰
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中心地區是中亞,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的發展程度呈“中間低、兩邊高”的態勢,中亞資源豐富,但是交通不便,自然環境較差,位于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經濟洼地。因此,建設的重點是中亞地區,利用互聯互通帶動中亞產業集群的發展。但是,這也面臨著很多的挑戰。
(1)政治局勢不穩定,合作風險較大。中亞地區受“三股勢力”的影響,政治局勢不穩定,給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帶來了不穩定因素。并且,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提出引起了在這一地區有傳統影響的俄羅斯的擔憂,中吉烏鐵路計劃被俄哈吉塔鐵路計劃所取代就是一個例子。為了鞏固在該地區的影響力,俄羅斯近年來提出了一個整合中亞地區的倡議,即“歐亞聯盟”的設想。同時,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受到了其他大國利益爭奪的影響。目前在中亞存在許多區域經濟合作方案,比如美國的“新絲綢之路計劃”、歐盟的“新中亞戰略”、俄羅斯主導的歐亞經濟一體化等,這對中國擴大向西開放、建立絲綢之路經濟帶、發展與中亞各國的經濟合作有一定的沖擊。
(2)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各國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協調難度較大。在交通設施建設上,吉爾吉斯斯坦希望建設連通其南部和北部的鐵路,烏茲別克斯坦期待中國啟動中吉烏鐵路的建設,塔吉克斯坦繼續尋求中國幫助其改善基礎設施等。陜西、新疆、甘肅、內蒙古、寧夏等地的發展差距也很大。
(3)基礎設施不完善,合作成本較高。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都是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重要的經濟體,但是這些國家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基礎設施較為落后,投資環境相對較差,影響了貿易和產業的梯度轉移。并且,我國與這些國家的基礎設施標準不統一,比如鐵路鐵軌,不利于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生產要素和商品的流動。
(4)宗教和民族問題復雜,恐怖主義、極端主義比較活躍。絲綢之路經濟帶所覆蓋的中亞、西亞、北非等地區都是世界古代文明的發祥地,誕生過伊斯蘭教、基督教等多種宗教。這些地區的民族、種族關系復雜,不同宗教、同一宗教不同派別、不同種族和國家常常為爭奪土地、資源而爆發局部沖突,使得這些地區的社會環境較為動蕩,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地區經濟的發展,也阻礙了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合作和共贏。復雜的宗教和民族環境也使得這些地區成為恐怖主義、極端主義等的大本營,嚴重威脅著該地區和世界其他地區的和平發展。
(5)歷史遺留問題較多,國家體制相去甚遠。絲綢之路經濟帶北線所覆蓋的地區歷經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時至今日經濟發展依舊乏力,俄烏之間甚至爆發過沖突。中線和南線所覆蓋的地區,巴以沖突、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等歷史遺留問題并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甚至存在嚴重的后遺癥。同時,絲綢之路經濟帶跨越亞、歐、非三大洲,經濟發展程度、社會經濟體制、宗教文化習俗差異較大,這些差異如果不能得到正視、尊重,那么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前景將不容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