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經濟發展戰略與規劃的演變和創新
- 劉瑞
- 1750字
- 2020-06-05 19:21:33
一、鄧小平“三步走”戰略對百年發展路徑的規定
然而,僅僅有戰略思維和智慧是不夠的,更為重要的是理性且實用的戰略本身。三十余年來我國的經濟基本是按照鄧小平設計的“三步走”前行的,歷史證明,這個戰略是理性且實用的。鄧小平曾經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主持過中央政府工作,那時他就試圖推行周恩來在1964年提出的四個現代化(工業、農業、國防、科技)戰略。不過,他的戰略眼光已然超越了“四化”本身。當經濟體制改革目標尚未明確且改革尚未展開時,鄧小平在1980年會見日本客人時首次提出了被后來稱為“三步走”的現代化戰略,即到20世紀末,中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要達到1000美元,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在經過專業機構研究、補充、論證和完善之后,“三步走”戰略按國家戰略的六大構成要素分解,變得清晰、務實。其戰略指導思想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和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其戰略目標是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800美元,經濟總產值翻兩番,現代化目標是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其戰略重點是能源、交通、教育、科技。其戰略階段如下:從1980年到20世紀末,前十年翻一番,后十年再翻一番;到21世紀中葉,中國實現現代化。其戰略布局是先從沿海開始,從經濟特區開始,讓一部分地區和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然后先富幫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其戰略的重大措施是體制改革、招商引資、建立經濟特區等。“三步走”戰略把經濟發達國家作為參照物,以經濟發達國家的水平為奮斗目標,因而這個戰略范式同時也是非均衡的,戰略類型是趕超型的。
鄧小平的“三步走”戰略有一個完全出自他本人的戰略態勢分析和價值判斷,即中國經濟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至少一百年,因此經濟發展要分階段,爭取幾年上一個臺階;國際社會中和平和發展是兩大趨勢,當時美國和蘇聯的爭霸并不會導致全面戰爭,相反對中國的發展有利。正是基于以上戰略態勢判斷,他做出了大裁軍的決策,從而為經濟發展提供了資源保障。
應當說,歷史給“三步走”戰略的機遇并不非常好,20世紀80年代末到20世紀90年代初,蘇聯和東歐地區的改革失敗直接造成了世界格局的動蕩不安,并對中國產生了沖擊,20世紀90年代末又爆發了亞洲金融危機。這兩次沖擊延緩了“三步走”戰略的實現。幸運的是,中國領導集體實施“三步走”戰略的基本訴求和意志沒有動搖,面對危機,積極想辦法化危為機,揚長避短,發揮中國自身的優勢。更為重要的是,“三步走”戰略本身就具有應對危機的要素構件,即戰略指導方針明確,除非發生外敵入侵之類的關乎國家生死存亡的事件,否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現代化目標始終不變。在制定這個戰略時,雖然決策者并沒有使用規范的SWOT方法去做戰略態勢分析,但是歷史表明,其最初對戰略實施的國內外形勢的判斷是中肯的和準確的,即和平與發展是國際社會的主導趨勢,發達國家因市場和資金過剩需要與中國這樣的新興經濟體開展經貿合作,中國在國際分工體系中具有比較成本優勢等。
“三步走”戰略前兩步的目標截至2000年都已實現,“三步走”戰略的實施總體上是成功的,但根據形勢的發展,需要進一步補充“三步走”戰略。于是江澤民在1999年提出了兩個補充性戰略:其一為西部大開發戰略;其二為企業“走出去”戰略。西部大開發戰略是第三步的開篇。經過前二十年的戰略布局發展,沿海地區的經濟實力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這實現了“三步走”戰略提出的讓一部分地區和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戰略目標,于是讓剩下地區和剩下人也富起來就是第三步走的戰略任務。從此意義上說,西部大開發還是“三步走”戰略題中應有之義,沒有脫離“三步走”戰略構想本身,但是“走出去”戰略則有所不同了。在“三步走”戰略之中,戰略指向還是通過利用外部資源、招商引資提升我國經濟實力,但是自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以后,我國的經濟運行出現了一個轉折性變化,即由社會總體性短缺轉向社會總體性過剩。時至今日,產能過剩問題越來越突出。在當時,鼓勵企業“走出去”的目的首先就是為國內已經過剩的家電產品等尋找海外市場,其次是積極尋求海外資源和能源市場,以便為維持國內的高能耗經濟增長方式尋找穩定的供應源,這也許是最初設計“三步走”戰略時不曾料到的。因此在此意義上講,“走出去”戰略已經含有一定的創新性,它是因國內經濟運行出現轉折性變化而被提出的,這就為現在提出的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埋下了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