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結構與選擇:馬克思主義人的生命本體論新探索
- 陳秉公
- 6614字
- 2020-08-07 15:40:35
(三)人的主體生命
1.主體的含義及類別
(1)主體概念。
所謂主體,是與客體相對的范疇,指活動的發(fā)出者、主動者、主導者和決定者。主體是在一定社會條件下從事實踐活動的現(xiàn)實的人,其本質特性是社會性和實踐性。馬克思說,“主體是人,客體是自然”
。主體指人,客體指作為人的活動對象的事物。主體是相對于客體來說的,離開客體,就無主體。主體一般指社會主體、實踐主體,但由于人類活動領域十分廣泛,依據(jù)活動領域的不同,也可具體區(qū)分為認識主體、價值主體、審美主體、道德主體、歷史主體等。也可以從其他視域區(qū)分主體的類別。
(2)主體的根本規(guī)定性。
人作為主體有三重根本規(guī)定性:第一,人在宇宙中具有崇高地位。人是本體,人是目的,人是出發(fā)點,人是落腳點,人是標準,一切為了人的生存、發(fā)展和完善。在人的活動中,“人始終是主體”。“作為主體的人”,“既是運動的結果,又是運動的出發(fā)點”
。人是自己活動的出發(fā)點,人的一切活動都是為了滿足人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
;人又是自己活動的標準和結果,能夠在“他所創(chuàng)造的世界中直觀自身”
,走向完善和完美。第二,人是自然界的自覺的主人。人能夠通過實踐人化自然和實現(xiàn)自然的人化。人生活在自然之中,但能夠用智慧之光和實踐力量照亮自然客體、改造自然客體,使之變成人的存在,由“自在之物”變成“為我之物”。這是一種雙向的相輔相成的統(tǒng)一過程——主體客體化和客體主體化。主體通過認識和改造客體將自己的本質力量外化出去,同時使客體變成人的需要對象并轉化為人的本質力量。人類憑著勞動實踐,從動物界躍升出來而成為人,而且會愈躍愈高,愈來愈遠離動物界,成為輝煌的主體。人不僅憑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類本身,也憑勞動創(chuàng)造了不同的個人,使人成為有個性的人。第三,人是社會的自覺的主人。人是社會和歷史的主體,是人與人關系的主人,能夠用智慧之光和實踐力量去照亮人與人的關系、改造人與人的關系,由“自在狀態(tài)”轉變?yōu)椤白詾闋顟B(tài)”。這也是一種雙向的相輔相成的統(tǒng)一過程——人創(chuàng)造新的社會關系,同時也成為新的社會主體。人所創(chuàng)造的社會關系愈廣闊細膩和創(chuàng)造的過程愈自覺,社會就愈發(fā)展進步和文明,人就愈成為完善的主體。
(3)主體的類別。
第一類:個人主體,即“人格主體”。本書將個人稱為“人格”。本書所言的“人格”屬于主體人類學概念,不同于哲學、倫理學、心理學、法學等學科的“人格”概念。簡單說,主體人類學的“人格”指現(xiàn)實的完整的有特色的個人、所有的個人。個人主體在本書中被稱為“人格主體”。“人格主體”即指“現(xiàn)實的完整的有特色的個人”主體。這既指“現(xiàn)實的完整的有特色的個人”是主體,又指以“現(xiàn)實的完整的有特色的個人”為主體。“人格主體”既具備主體的全部一般本質和一般特性,又具備作為個人主體的特殊本質和特殊特性。
第二類:群體主體,即“類群主體”。本書將群體稱為“類群”。本書所言的“類群”是原創(chuàng)的主體人類學概念,是筆者在二十余年追蹤人類學的過程中經反復查閱、比較和推敲而提出的。筆者認為,在主體人類學中使用“類群”概念比使用“群體”概念更科學、更準確,也更能有效表達深刻的學術含義。簡單說,主體人類學的“類群”指人類自覺建構的“人類生存共同體”。“類群”包括家庭、組織、國家和國際組織等一切人類自覺建構的“人類生存共同體”。群體主體在本書中被稱為“類群主體”。“類群主體”指“人類自覺建構的‘人類生存共同體’主體”。這既指人類自覺建構的“人類生存共同體”是主體,又指以人類自覺建構的“人類生存共同體”為主體。“類群主體”(家庭、組織、國家和國際組織等)既具備主體的全部一般本質和一般特性,又具備作為“類群主體”(家庭、組織、國家和國際組織等)的特殊本質和特殊特性。
第三類:人類主體,即“類主體”。本書將人類的整體稱為“類”。這是哲學的普遍用法。在主體人類學中仍沿用這一普遍用法,將人類的整體稱為“類”。人類整體主體被稱為“類主體”。“類主體”既具備主體的全部一般本質和一般特性,又具備作為“類主體”的特殊本質和特殊特性。它表征了人類的整體本質和本性,代表了人類的整體利益。
2.人的主體性的表現(xiàn)
人的主體性是指人作為主體的自覺能動性,也即主體在與客體的關系中表現(xiàn)出來的目的性、自主性、自為性、選擇性和創(chuàng)造性,是人作為主體的根本共性。主體性主要體現(xiàn)在主體與客體的關系中,是掌握、支配、運用和駕馭客體的表現(xiàn)。人的主體性主要表現(xiàn)在:
(1)目的性。所謂目的性,是指作為主體的人在主客體關系中始終是目的。堅守人在宇宙中的崇高地位,堅持人是目的,人是行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人是評價行為的標準。正如馬克思所言,在人的活動中,“人始終是主體”。人是自己活動的目的,人的所有活動都是為了滿足自身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并且能夠在“他所創(chuàng)造的世界中直觀自身”
,使自己走向完善和完美。人又是自己活動的評價標準,一切從人出發(fā),落腳于人,一切為了人的生存、發(fā)展、幸福和永恒,摒棄一切危害人生存和發(fā)展的事物和行為。
(2)自主性。所謂自主性,是指主體在與客體的關系中表現(xiàn)出的自主意識和行為。它顯示了人是世界的主人,也是自己的主人的氣概。自主性是人的本質力量的體現(xiàn),是人的自主意識的外化,也是人的一種內在本性的需求。在世界上,任何其他動物都不能與人相比。人是最聰明、最能干、最頑強、最自覺、最有前途的動物,因而具有自主性,是世界的主體。隨著人類實踐的發(fā)展,人的主體地位和能力會日益提升,日益具有自由自覺的主體性,最終成為自由自覺的主體。
(3)自為性。所謂自為性,是指主體的一定程度的自覺性。人的自為性是人的自主性的發(fā)展形態(tài)。自為性使人不僅有自主的愿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懂得自主的目的性和規(guī)律性,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任意性和主觀隨意性,進入行為的某種自覺狀態(tài)。這往往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自覺地認識到主體自身的目的和使命,在一定程度上自覺地認識和掌握了客體的規(guī)律。對人類來說,主體的自為性是長期進化和發(fā)展的過程和結果。對個人來說,主體的自為性是長期學習和實踐的過程和結果。
(4)選擇性。所謂選擇性,是指人在外界環(huán)境壓力下做出自覺判斷和行為選擇的能力。它是人的意志自由和自由決斷的本質力量的表現(xiàn)。主體選擇性表明,主體不僅能夠知道自己的目的和客體的特性,而且能夠綜合環(huán)境和自身的條件,從而做出判斷和行為選擇。選擇性充分顯示了主體的自主性、自為性,也顯示了主體所具有的自由。選擇意味著有多種可能性和選擇的自由,假如只有一種可能性或沒有選擇自由,那就無所謂選擇。選擇也意味著主體意志的展現(xiàn),假如人沒有主體意志那也不存在選擇。選擇還意味著主體的選擇能力和水平,假如人具有相應的選擇能力和水平,就可能做出正確的選擇,走向成功和幸福;假如人不具有相應的選擇能力和水平,則可能做出錯誤的選擇,走向失敗和不幸。選擇是主體的經常性行為,人的一生選擇無數(shù),所有選擇聯(lián)結起來就是他的人生軌跡和命運。
(5)創(chuàng)造性。創(chuàng)造性是選擇性的最高形式,也是人的主體性的最高表現(xiàn)。選擇性包含所有選擇的行為,既包含一般的行為又包含不一般的行為,既包含有價值的行為又包含無價值的行為……總之,選擇是普遍性的經常性的行為,而創(chuàng)造性則是其中最高形式的行為。從根本上看,創(chuàng)造是發(fā)展,是進步,是質變,是超越,是一種無中生有的過程。“屬人世界”的一切成就,從物質到精神到制度,到一切人的關系,無一不是作為主體的人的創(chuàng)造物或與人的創(chuàng)造有關。恩格斯曾指出:“人離開狹義的動物愈遠,就愈是有意識地自己創(chuàng)造自己的歷史,不能預見的作用、不能控制的力量對這一歷史的影響就愈小,歷史的結果和預定的目的就愈加符合。”人的過去和現(xiàn)在靠創(chuàng)造,人的未來更要靠創(chuàng)造。創(chuàng)造性是人的生命力的最高體現(xiàn)。要發(fā)揮人的主體性,最根本的是發(fā)揮人的創(chuàng)造性;要發(fā)展人的本質力量,最重要的是發(fā)展人的創(chuàng)造力。一個進步的社會必定是一個創(chuàng)造力勃發(fā)的社會。
人的主體性表現(xiàn)在多個領域。社會實踐領域不同就會有不同的主體性。如:認識領域的“認識主體性”、審美領域的“審美主體性”、管理領域的“決策主體性”、價值領域的“價值主體性”等。在所有社會實踐領域均需充分提升和發(fā)揮人的主體性和主體精神。
3.各類主體性的價值
人的主體性類別是依據(jù)人的主體類別劃分的。人的主體大體有三類,即“人格主體”“類群主體”“類主體”。人的主體性也包含三類,即“人格主體性”“類群主體性”“類主體性”。此外,還存在著第四類主體性,即“主體間性”或“交互主體性”。
(1)“人格主體性”的價值。
“人格主體性”(個人主體性)具有人類生存前提的價值。馬克思說:“任何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任何主體的活動基礎只能是個體的人,即人格。個體與社會是一致的。馬克思說,“人們的社會歷史始終只是他們的個體發(fā)展的歷史”
。人類和社會的價值只有體現(xiàn)于有生命的個體人的身上才具有直接性,也只有通過有生命的個體人才能獲得實現(xiàn)。人的主體性不落實到個體人身上,只能是一句空話。實現(xiàn)“人格主體性”的核心目的是形成具有自我特征的個性,培養(yǎng)和發(fā)揮個人的無限創(chuàng)造力。正如馬克思所說,人的“任何一種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關系還給人自己”
。這里最根本的是尊重每個人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發(fā)揮每一個人的創(chuàng)造能力。“人格”是在遺傳的基礎上,人自己建構和創(chuàng)造的。人要形成完善的“人格”就要不斷地反思和超越自我、不斷提升自我的精神境界。我國儒家學說創(chuàng)始人孔子對此曾有過精彩的描述。他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可見,實現(xiàn)人格的主體性,完善自我,需要終生努力。
(2)“類群主體性”的價值。
“類群主體性”(家庭、組織、國家和國際組織等主體性)的價值是最明顯的。它的發(fā)展水平不僅關系“類群”(家庭、組織、國家和國際組織等)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發(fā)展水平,關系類群內部每個人的主體性的建立和發(fā)揮,更關系每個類群本身的前途和命運。恩格斯曾針對英國人、德國人和法國人的民族性深刻地闡述了這個思想。他說,就近代來說,“德國人是信仰基督教唯靈論的民族,他們經歷的是哲學革命;法國人是信仰古代唯物主義的民族,因而是政治的民族,他們必須經過政治的道路來完成革命;英國人的民族性是德國因素和法國因素的混合體,這兩種因素包含著對立的兩個方面,當然也就比這兩個因素中的任何一個都更廣泛、更全面,因此,具有這種民族性的英國人就卷入了一場更廣泛的即社會的革命中去”。他接著又不無遺憾地指出:“各種不同的民族性所占的(至少是在近代)地位,直到今天在我們的歷史哲學里還很少闡述,或者更確切些說,還根本沒有加以闡述。”因此,必須十分重視“類群主體性”的研究、建設和發(fā)揮。一般而言,“人格主體性”與“類群主體性”是一致的。這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第一,“人格主體性”只有在“類群主體性”中才能形成,“類群主體性”也只有依靠“人格主體性”的發(fā)展才能建設和發(fā)展起來。第二,“類群主體性”要教育和引導“人格主體性”認同現(xiàn)有秩序,遵守特定的行為規(guī)范;同時,也一定不要忽視教育和引導“人格主體性”解放思想,充分發(fā)揮人的主體性的本質特征——自主性、獨立性、創(chuàng)造性和自覺性。
(3)“類主體性”的價值。
闡述“類主體性”的價值,有必要進一步說明“類”的概念。馬克思語境下的“類”是表達和解釋人類整體性和普遍性的概念。“類”是人自為建立的統(tǒng)一性和普遍性,是在充分個性化基礎上的統(tǒng)一性,是無限超越自身的統(tǒng)一性,也就是多樣性的統(tǒng)一性。這是發(fā)展到高級生命形態(tài)的人所獨具的。人雖然從動物進化而來,但在成為人以后,其本質和形式都超越了整個動物界,獲得了“人的特性”,也即“類主體性”。這表現(xiàn)在人與動物的一系列本質區(qū)別上。從根本上說,動物和人的區(qū)別在于:動物的特性是自然選擇而形成的,而人的類本質和類特性是人自己建立的;動物的特性是由遺傳基因先天規(guī)定的,而人的類本質和類特性是人后天“自為”創(chuàng)生的;動物的特性具有相對固定的性質,而人的類本質和類特性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無限的;動物特性的統(tǒng)一性是無差別的,而人的類本質和類特性是以具體人的差別為基礎和前提的。這就是馬克思反復強調的關于人和動物本質區(qū)別的觀點。馬克思說:“動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動是直接同一的。……人則使自己的生命活動本身變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識的對象。……有意識的生命活動把人同動物的生命活動直接區(qū)別開來。正是由于這一點,人才是類存在物。或者說,正因為人是類存在物,他才是有意識的存在物,就是說,他自己的生活對他來說是對象。僅僅由于這一點,他的活動才是自由的活動。”“人的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覺的活動”
。“類主體性”不僅表現(xiàn)在“自由自覺”的類本質和類特性上,而且表現(xiàn)在建立了人的一切關系的全新視角,如人與人關系、人與自然關系、人與自身關系的新視角和先進的理念。總之,“類主體性”展現(xiàn)了一種全新的觀察視域、理論原則、價值體系、思維方法和精神意境。所有“人格”(個人)、“類群”(家庭、組織、國家和國際組織等)面對21世紀的尖銳挑戰(zhàn),只有建立和完善“類主體性”和“類意識”才能徹底擺脫兩極化的思維方式,消除本質前定論、真理絕對論的影響和種種人類“集體自殺”的危險,以新的視野和新的坐標來規(guī)范自己,糾正主體(人格、類群和類)的失誤,引導人類走向光明的未來。
(4)“交互主體性”的價值。
所謂“交互主體性”,是指在各類主體的關系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人的主體性,具體而言,是指在各類主體之間的關系中所體現(xiàn)的人的根本共性和自覺能動性——目的性、自主性、自為性、選擇性和創(chuàng)造性。“交互主體性”有兩個根本性特點:第一,它是人的必然主體性。所有主體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不僅體現(xiàn)在主體與客體的關系中,也體現(xiàn)在主體與主體的關系中,體現(xiàn)在人與人的交往中。因而,“交往中的主體性”是必然的主體性,是不可避免的主體性。第二,它也是人的自為主體性。正如所有主體性都是自為的一樣,“交互主體性”也是自為的,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人對它的建設而發(fā)展的。人不僅應自覺地謀劃和建設各個主體的主體性,尤其應謀劃和建設主體間的“交互主體性”。而且,“交互主體性”是人的全部主體性的紐結,抓住了“交互主體性”也就抓住了人的全部主體性。
“交互主體性”概念和理論主要是胡塞爾和薩特等人提出和闡述的。胡塞爾最初在著作《笛卡爾式的沉思》中提出了“交互主體性”一詞。他認為,每個認識者都是一個特殊的認識主體,他意識中的世界都是自己的“私人世界”,顯示著獨特主體性。要達到人與人之間的世界共識,即由“私人世界”過渡到“共同世界”,就必須建立“交互主體性”世界。用他的話來說,就是“一個相應敞開的單子共同體——我們稱之為先驗交互主體性”。薩特也曾將“交互主體性”運用到自己的人學中,用來說明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主體性關系。馬克思曾提出過人與人之間的“交互主體性”思想。馬克思認為,人始終是主體,不只是意識的主體,更主要的是歷史的實踐的主體。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主體的實踐交往關系,而不同于人與物的關系。人的異化關系恰恰就在于把人與人的主體性關系演變成了“物的關系”。共產主義運動所要解決的恰恰是這種異化關系。馬克思的理論為建設“交互主體性”提供了理論框架和基礎。
一般而言,“交互主體性”存在三種類型:第一種,互為目的的“交互主體性”。在這種“交互主體性”中,主體與主體利益一致,互為目的,親密無間。這存在于原始社會,也存在于現(xiàn)代社會的以真愛為基礎的家庭關系中。第二種,互為手段的“交互主體性”。這存在于產生私有制以來的各個社會之中,尤其存在于市場經濟社會之中。第三種,自覺建設的“自由人聯(lián)合體”中的“交互主體性”。這是人類的最高理想——共產主義社會的“交互主體性”。在這個社會里,主體間互為目的,而且一個主體的全面而自由的發(fā)展是其他主體全面而自由發(fā)展的條件。今天,人類總體處在第二種“交互主體性”狀態(tài)和類型之中,應力爭由互為手段的“交互主體性”向互為目的的“交互主體性”發(fā)展,并在未來走向“自由人聯(lián)合體”中的“交互主體性”。“交互主體性”的發(fā)展需要兩個條件:第一,社會經濟基礎的發(fā)展,這是“交互主體性”發(fā)展的基礎。第二,人的文化和道德建設,這是“交互主體性”發(fā)展的條件。這兩個條件相互制約、相互補充,共同發(fā)揮作用,缺一不可。要發(fā)展和提升“交互主體性”關系就必須在上述兩個方面同時做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