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結構與選擇:馬克思主義人的生命本體論新探索
- 陳秉公
- 1738字
- 2020-08-07 15:40:34
(七)人的生命本體“結構與選擇”的前提性理論啟示
人的生命本體“結構與選擇”理論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在整合中外哲學、哲學人類學、人類學、心理學、歷史學等多學科理論知識和人的生存經驗,特別是在分析和批判結構主義和存在主義“二元對立”理論的基礎上建立的,是對“主體人類學原理”的進一步深化和發展,具有某種前提性的理論啟示。
1.進一步解讀“現實的完整人”
長期以來,人類陷入認識自己的危機。美國學者卡爾文·施拉格指出:“現代世界正在發生的客體化趨勢對人本主義和人性造成威脅。……科學技術使人淪落為它的客體,人在被客體化的過程中其所具有的人性因而喪失。”德國哲學人類學創始人舍勒說:“日益增多的研究人的具體科學雖然是有價值的,但它們對人的本質的掩蓋往往多于對人的本質的揭示。……人自身在歷史上的任何時候都不像現在這樣成問題。”
長期以來,技術主義使人的形象模糊不清,“認識自己”已成為世紀難題。本書依據馬克思主義理論,提出并闡釋了人的生命本體“結構與選擇”理論,為人類正確認識自己提供了范疇、理論支點和方法論參照。
2.提供一種新的人的生命本體論
哲學人類學的根本性任務在于為一切與人發生關系的人文社會科學提供一種人的生命本體論基礎。德國哲學人類學創始人舍勒曾說,哲學人類學不僅是元哲學,而且也是元科學。“只有這樣的人類學才能重建那些所有與‘人’這個對象打交道的科學之基礎。”德國哲學家卡西爾曾說:“事實的豐富并不意味著思想的豐富。除非我們能夠找到能帶領我們走出迷宮的指路明燈,……我們就仍然會在一大堆似乎缺少一切概念的統一性的、互不相干的材料中迷失方向。”
然而,迄今這個問題并未真正解決。如:哲學提供的“人性假設”指向人的本質,倫理學提供的“人性假設”指向人的道德,心理學提供的“人性假設”指向人的心理,法學提供的“人性假設”指向人在法律面前的權利和義務……它們都不是指向具體的“完整人”,而人卻是以具體的“完整人”存在和行為的。“人性假設”的支離破碎已導致人文社會科學產生許多理論誤區。本書提出并論證了人的生命本體“結構與選擇”理論,正是試圖提出一種具體的“完整人”假設,為相關人文社會科學提供一種人的生命本體論基礎,以使人文社會科學更加科學、完備和有效。
3.提供一種科學的人生哲學
一般而言,人的生命本體論與人生哲學具有內在一致性。人們怎樣解釋“人自身”就會奉行怎樣的人生哲學。結構主義肯定人的生命“結構”,否定人的生命“選擇”,必然對人的生命“選擇”持消極態度。存在主義肯定人的生命“選擇”,否定人的生命“結構”,必然對人的生命“結構”持虛無主義態度。人的生命本體“結構與選擇”理論認為“結構與選擇”是人的生命本體的“一體化二重性”,人的生命本體既包含“結構”,又包含“選擇”,是“結構”與“選擇”的統一體。人的生命本體“結構與選擇”理論還認為“結構”決定“選擇”,“選擇”也決定“結構”。這既是一種人的生命本體論,又是一種人生哲學。相信人的生命本體“結構與選擇”的人,必然既承認自身和社會的“結構”,又承認自己的“選擇”,面對“結構”進行自覺的主動的“選擇”,始終抱持一種積極的主動的和理性的人生態度。這為人們正確處理人的生命本體“結構與選擇”內部各構成要素的關系,正確處理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自身的關系,抵制和批駁結構主義、存在主義和人類中心主義等片面理論,掌握自己的命運,建立科學的人生哲學,提供了某種理論依據和參考。
4.為人類學自我超越提供理論參考
當前,從世界范圍看,人類學被“邊緣化”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正如美國人類學會會長詹姆斯·皮科克所言:“盡管人類學……作出了長期而有效的服務,它作為一個類別仍然處于邊緣。”深入分析問題可以發現,人類學被“邊緣化”的實質是人類學的“自我邊緣化”。長期以來,人類學主要研究“文化”“社會”和人的體質,比較忽視研究“人本身”。這種“偏移”的結果必然導致“人本身”對人類學的冷漠。解決人類學被“邊緣化”問題,必須首先解決人類學研究“人本身”的問題。提出和闡釋人的生命本體“結構與選擇”理論,深入探究“人本身”,必將有利于形成“人類學關心‘人本身’,‘人本身’也關心人類學”的良好局面,從而實現人類學“由邊緣到核心”的歷史性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