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何為“禮”

《禮記》對禮有眾多描述,分別從不同的角度闡釋了禮的內涵和功用。首先,禮是人類與禽獸的根本區別,人如果沒有禮義,即使能說話,也只能算是禽獸之心性,因此,圣人制定禮法來教導人,使人有做人之規范,明確了自身和禽獸的本質區別,“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夫唯禽獸無禮,故父子聚麀。是故圣人作,為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知自別于禽獸”(《曲禮上》)。禮也是先代圣王用以順承自然之道來治理人情的,喪失了禮就會滅亡,得到了禮方能生存,“夫禮,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禮運》)。先代圣王順應人情而擬定節制形式,用以隄防人民,使富有之人不至于驕縱,貧窮之人不至于困窘,尊貴之人不怨恨君上,以此使亂子日益減少以致消亡,即“禮者,因人之情而為之節文,以為民坊者也。故圣人之制富貴也,使民富不足以驕,貧不至于約,貴不慊于上,故亂益亡”(《坊記》)。同時,禮又是用來防止人民淫縱、顯明男女之別的,以此作為人民生活的綱紀,“夫禮,坊民所淫,章民之別,使民無嫌,以為民紀者也”(《坊記》)。

對于國君而言,禮是其手中的權柄,用以區別嫌疑、辨明微隱、敬事鬼神、建立制度、分別仁義,進而治理國政、保君安位,所謂“禮者,君之大柄也,所以別嫌明微,儐鬼神,考制度,別仁義,所以治政安君也”(《禮運》)。對于個人而言,禮是修身之器具,有禮而品行大備,品行大備即為盛德;禮能夠消除邪惡,增益美質;禮措置于身,身就正;禮施用于事,事就通;禮于人身上如同竹箭之有豐潤青皮,“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禮器》)。一言以蔽之,禮放之四海而皆準,“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辨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涖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曲禮上》)。

“禮之所興,眾之所治也;禮之所廢,眾之所亂也。”(《仲尼燕居》)而禮治的實行是由“親親”、“尊尊”推而廣之、潛移默化的,從愛心出發事奉雙親,由親情一級一級上推,從敬愛雙親到尊重祖先、敬重宗族、團結族人,再到尊奉宗廟、確保社稷,由親親而尊尊,進而為了確保社稷的威重而熱愛百姓,自然而然做到刑罰公正,使民眾安居樂業、財用充足、得以如愿以償,從而形成良好的禮教風俗和和樂的社會氛圍,即“自仁率親,等而上之至于祖,自義率祖,順而下之至于禰。是故人道親親也。親親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廟嚴,宗廟嚴故重社稷,重社稷故愛百姓,愛百姓故刑罰中,刑罰中故庶民安,庶民安故財用足,財用足故百志成,百志成故禮俗刑,禮俗刑然后樂”(《大傳》)。統治者由敬重自身推及百姓之身,由敬重自己的兒子推及百姓的兒子,由敬重自己的配偶推及百姓的配偶,由這三敬教化進而推廣到天下,如此則整個國家就和順無疑了,即“身以及身,子以及子,妃以及妃,君行此三者,則愾乎天下矣,大王之道也。如此則國家順矣”(《哀公問》)。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贡嘎县| 乐山市| 黄骅市| 洛川县| 塘沽区| 甘南县| 保靖县| 合阳县| 噶尔县| 平遥县| 抚松县| 保亭| 大洼县| 涞源县| 壶关县| 枣强县| 敦化市| 呼玛县| 兰溪市| 出国| 新竹市| 武乡县| 措勤县| 长葛市| 密山市| 锦屏县| 井冈山市| 黎城县| 昌都县| 修武县| 清苑县| 巴楚县| 高青县| 蒲城县| 郴州市| 龙海市| 毕节市| 商城县| 太白县| 长治市| 宁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