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近2050:注意力、互聯網與人工智能
- 集智俱樂部
- 1013字
- 2020-01-10 15:33:08
第1章 眾說紛紜
1969年10月29日,一根導線將位于洛杉磯加州大學和門洛帕克市的計算機相互連接了起來。緊接著,又有加州大學圣巴巴拉分校和猶他大學的兩臺計算機分別加入。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4臺計算機構成的網絡——ARPA網的雛形——竟然就是互聯網(Internet)的前身。到今天,經過近50年的發展,互聯網包括移動互聯網已經遍布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據估算,每秒鐘都會有將近100臺設備聯入互聯網,預計到2050年,聯網設備會超過5百億臺[1]。
1989年,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科學家蒂姆·伯納斯·李(Tim Berners-Lee)發明了一種超級鏈接(hyper-link)技術。用戶可以通過超鏈從一個文檔跳轉到另一個文檔。沒過幾年,這種技術已經相當成熟,成千上萬的文檔被超鏈連接成一個互聯網之上的新層網絡,這就是WWW(World Wide Web),即萬維網。
在今天,我們通常會混淆“萬維網”和“互聯網”這兩種不同的概念。但實際上,互聯網是指路由器相互連通的物理網絡(如圖1-1所示,其中每個節點是一個IP地址,連線為路由相連),而萬維網則是由不同的文檔、多媒體文件連通而形成的邏輯網絡(如圖1-2所示,其中每個節點都是一個頂級域名即網站,大小對應的是網站的流量,顏色對應的是語言)。

圖1-1 互聯網的可視化

圖1-2 萬維網的可視化(另見彩插)
早期的萬維網充斥了大量靜態的頁面:它們一經創建就不能修改,這就使得制作網頁的人與瀏覽網頁的人明顯地分成了兩大陣營。但隨著動態網頁技術的出現,越來越多的頁面內容可以被瀏覽者修改甚至創建,用戶的行為開始成為互聯網演化的主要驅動。2004年,蒂姆·奧萊利(Tim O'Reilly)和戴爾·多爾蒂(Dale Dougherty)使用“Web 2.0”這個詞來概括這種用戶高度參與的萬維網世界。
進入21世紀以后,隨著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等移動設備的普及,人們開始步入移動互聯網時代。據統計,到2014年1月,隨著2G、3G、4G網絡的發展,移動設備的上網時間開始超過臺式機電腦設備的總時間。整個互聯網生態也發生了重大變革,巴掌大的手機成為了商家爭奪的主戰場。移動互聯網的便捷性使越來越多的人被“卷入”了互聯網。截至2014年,全世界聯網的人口比例已經達到了60%之多[2]。
被卷入互聯網世界的不僅是40多億人口,更是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網絡。Facebook、Twitter、微信、QQ等社會化軟件的發明,使互聯網上的人類不再是一個個孤島,而是一個個龐大的緊密聯系的群體。從BBS到論壇,從社區到社群,人與人之間的連接正在以超乎想象的方式跨時空地產生著,大量的無邊界組織正在網絡上形成。
種種跡象已經充分表明,互聯網變革的不僅僅是技術,更是我們整個人類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