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結構化思維
- 黎甜
- 1050字
- 2019-12-30 15:48:46
前言
我曾經看到一個案例。
美國的一個老人院,老人們都躲在房間里不出來,不愿意相互交朋友。正好老人院旁邊有家幼兒園,于是老人院的院長找到幼兒園園長商量,讓小朋友到老人院來上課,所以小朋友每天就來跟老人互動。
老人和孩子能怎樣互動呢?除了小朋友唱歌跳舞之外,他們很快找到了一種愉快的相處方式:老人們給小朋友講故事,講自己年輕的時候有多厲害。
老人喜歡重復講述自己的故事,而幼兒園的小朋友恰恰處于需要不斷重復聽一件事的階段。小朋友會不斷要求:“林爺爺,您再講講美金應該藏在哪里?”“李爺爺,您再講講竊聽器應該怎樣裝……”
一段時間以后,人們驚奇地發現這些幼兒園的5歲的小朋友語文能力超過外面10歲的小朋友,最讓人詫異的是,小朋友的情商(EQ)竟然能超過外面的青少年。
為什么?
因為小朋友每天聽到的都是有結構的、有邏輯的話,美金可以藏在哪兒、怎樣藏不會被發現,竊聽器是什么、竊聽器有什么用、怎樣安裝竊聽器……而普通父母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往往講的都是沒有結構的、沒有邏輯的單獨句式,甚至有時候都稱不上“句子”,比如“去洗澡”“趕快刷牙”“不要看電視”等,所以這個幼兒園的小朋友和普通小朋友的語言和思維能力相差巨大。
孩子在認知世界的過程中,構建了不一樣的思維結構,在幼兒時期就能展現不一樣的能力,這種思維結構上的差異,放在每天都要處理成百上千條信息的我們身上,會帶來怎樣的差別呢?
在成長過程中,如果有一樣東西,前進一步就天地寬廣,那一定是思維結構。轉變思維結構,能改變我們對事物的認知、處理的方式和處理的結果。如果具備有條理、系統性的思維結構,我們就能從容地待人處世,有條不紊地開展工作。
筆者在從事培訓的8年時光里,與上萬學員進行了溝通,觀察了上千人思考問題的方式,從中尋找高效分析、解決問題的思維結構,并且不斷地思考“如何改變”——如何改善思維方式,讓思考過程更加有邏輯,讓思考結果更加有價值。
答案是:構建結構化思維,讓零散、無序的思維方式變得系統化、有序,經得起深入分析和推敲的思維結構,是改善思維方式的必經之路。
本書第一章、第二章是思維結構的基礎知識,第三章、第四章是在基礎知識之上搭建結構化思維的關鍵原則和方法,是本書的核心。第五章是在結構化思維之上,介紹了8種升級版的思維模型,將結構化思維從空中樓閣落實到具體運用中,并且配合綜合練習,讓思維結構的搭建不再是紙上談兵,從而掌握并形成結構化思維。
我們搭建屬于自己的思維結構,提升自己的思維和表達能力,從本質上提升自身能力,提升認知水平,這才是真正的澄源正本,一通百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