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走,去田野采采風

——《古詩三首》

古典詩歌不僅語言優美,意境深遠,更讓我們了解到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讀一首古詩,我們仿佛能向過去穿越一千年,看看當時的人們吃什么、穿什么,過著怎樣的生活,這也不失為一種了解歷史的好方式。

一、古人服裝花樣多——“紡織”的歷史

范成大的《四時田園雜興》為我們描繪了一幅農村夏日生活的場景:人們白天在田間鋤草,夜晚在家里搓麻線,村莊里的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務勞動。小孩子雖然不會耕田織布,也在那桑樹蔭下學著種瓜。

同學們也許會對“績麻”——搓麻線感到疑惑,把麻搓成線,這是要干什么呢?這就要談到我國古代悠久的紡織歷史啦。心靈手巧的古人們,是如何把那作為紡織原料的各種植物,變作身上穿的美麗衣裳呢?

以《四時田園雜興》一詩中的“麻”為例。麻是從各種麻類植物中提取出的一種植物纖維,麻類作物有很多,比如亞麻、黃麻、青麻、苧麻等。在很久很久以前,人們就用麻這種作物來當作紡織的原料了。麻類織物是人類最早使用的服裝織物。我國使用麻織物的歷史十分悠久,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出土了公元前約五千年的羅紋葛布。先秦時期的《詩經》中,就有對人們“治麻”活動的描述。

把麻類植物變成柔軟結實的麻布,需要好幾個步驟。第一步當然是種麻,要對土地精耕細耘,才能種出好的麻。第二步是漚麻,顧名思義,就是把收割回來的麻放在水中長時間浸泡,通過發酵作用去除麻莖中的膠質,留下堅韌的纖維。第三步就是詩中所說的“績麻”,績麻,就是把漚好的麻撕開,再把撕開的麻纖維搓成線或繩。最后一步,就是將搓好的麻線織成麻布。麻繩也可以直接用來捆綁東西,做鞋、納鞋底、織帳子……用處可多著呢!

我國古代有著悠久又發達的紡織業,除了麻,古人還用棉、毛、絲來作為紡織原料。在原始社會的時候,人們為了適應氣候的變化,學會了采集野生的蠶絲、麻、葛,并收集鳥獸的羽毛和毛皮,編織成簡陋的衣服,用來御寒蔽體。夏、商、周到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已經發明出了手工紡織機器,并已經能織出十分精美的絲織物。《詩經》中就頻頻出現人們養蠶制絲的場景,絲織物質地平滑而有光澤,色彩瑰麗,是貴族才能穿戴的織物。而普通百姓穿的多是葛、麻織成的衣服。秦、漢、唐時期,麻是主要的紡織原料,人們身上穿的衣服,主要是麻織物,而從宋代到明代,棉紡技術不斷發展,棉織物逐漸取代了麻織物,成為人們日常穿戴的布料。

我們常說的絲綢,指的是用蠶絲織成的絲織物。在中國古代,絲織物一直是高檔織物,“綾羅綢緞”指的就是絲綢織品的不同品種。絲綢是我們中國的特產,從西漢開始,中國的絲綢不斷大批地運往國外,成為世界聞名的產品。那時從中國到西方去的大路,被歐洲人稱為“絲綢之路”,中國也因此被稱為“絲國”。

二、古詩中的農事活動

范成大在這首《四時田園雜興》中描繪的是夏日里的農事活動,那么你知道除了“耘田績麻”,辛勤的農民們還要進行什么農事活動嗎?下面我們通過幾首清新質樸的農事詩來了解一下吧!

鄉村四月

【宋】翁卷

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

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四月的鄉村,漫山遍野都是悅目的綠色。那白茫茫的一片,是稻田里的水色與天光相輝映。如煙似霧的蒙蒙細雨中,不時有杜鵑的聲聲啼叫從空中、樹上傳來。

“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采桑養蠶和插稻秧,是關系著“衣和食”的兩大農事,四月正是農忙的季節,家家戶戶都在忙碌不停。“才了蠶桑又插田”指的不是先做好采桑喂蠶的工作再去插秧,而是說有人是先蠶桑后插田,有人是先插田后蠶桑,有人則只忙于其中的一項,少不得有人還要做其他活計。“才了蠶桑又插田”,不過是化繁為簡,勾畫出了鄉村四月農家的忙碌氣氛。

“插秧”是種植水稻中的關鍵一步。我們每天都會吃到的大米,它的種植過程可是頗費功夫呢。農民首先要耕田,也就是把種稻用的田地犁上幾遍,使土壤變得松軟。接下來,農民要在另外一塊專門的田地中培育秧苗,等秧苗長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再進行插秧,把秧苗從秧田中移植到水田里。在水稻生長的過程中,農民也要一直悉心照料,要為稻苗除草施肥,還要注意灌溉和排水。等秋天來到,金黃飽滿的稻穗垂下來,就是收獲的季節了。

四時田園雜興·其四十四

【宋】范成大

新筑場泥鏡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

笑歌聲里輕雷動,一夜連枷響到明。

范成大的另一首《四時田園雜興》,描寫的是秋天的豐收場景。秋天到來,水稻收割之后,農民們還要“打稻谷”,將谷粒從稻殼中脫出來。農村新造的打谷場像鏡面一樣平,家家戶戶都趁著霜后的晴天打稻谷。打谷場里傳出陣陣歡歌笑語,農民們揮舞連枷打稻谷的聲音一直響到天明。

觀刈(yì)麥(節選)

【唐】白居易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白居易的這首詩描寫了夏日麥收季節里農民辛勤勞作的情景。農民終年沒有閑暇的時候,到了五月更是加倍繁忙。夜里吹來暖暖南風,地里成熟變黃的小麥遮蓋住了田埂。婦女背著裝在竹籃里的食物,小孩子提著盛在壺里的湯和水,到田間去送飯,收割小麥的男子都在南岡。他們腳下暑氣熏蒸,背上烈日炙烤,累得精疲力竭,但他們仿佛不覺得熱,只是珍惜夏日天長,希望能夠多干點活。

小麥是另外一種非常重要的糧食作物,小麥的果實被磨成面粉,可以被制成各種食物。我們愛吃的面包、蛋糕、面條、餅干,還有大人們喜歡喝的啤酒、白酒,統統都是以小麥為原料制成的。我國南方種植的小麥,一般是在秋天播種,第二年的夏天收成。所以夏季收麥子也被稱為“夏忙”。《觀刈麥》中的“刈”就是割的意思。

在過去,農民用牛來犁地耕地,用鐮刀來收割麥子。現在,隨著技術的發展,農業生產工具也日新月異地更替著,那些需要借助人力的傳統農具,已經被機械化的生產機器替代,犁地機、播種機、聯合收割機、施肥機等現代農業生產“神器”,節省了人力,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

三、看那可愛的小牧童

雷震的《村晚》描繪了一幅意趣橫生的牧童放牛歸來圖。天色已晚,長滿青草的池塘里水滿滿的,蕩漾著絲絲波紋,落日與遠山連接在一起,好像要掉進那寒冷的水波中。放牛歸來的牧童橫坐在牛背上,用短笛隨意吹著不成曲的小調。詩人寥寥幾筆,就讓一個悠閑調皮、無拘無束的小牧童躍然紙上。

在中國古詩中,很多詩人都喜歡描寫“牧童”這一形象。在古代,不論是在南方還是北方,牛都是人們生產勞動中不可或缺的工具。牛性情溫順,吃苦耐勞,也是孩童的忠實伴侶。在很多古詩詞中,牧童、短笛、老牛三者完美地組成了一幅清新悠閑的圖畫。牧童純樸率真、無憂無慮的恬然閑適與現實中鉤心斗角、爾虞我詐的黑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牧童也因此成了一個有著特定含義的文學形象,寄托著詩人們對快樂童年的追憶、對自然人生的憧憬。下面我們一起讀幾首有名的“牧童詩”吧!

牧童

【唐】呂巖

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

歸來飽飯黃昏后,不脫蓑衣臥月明。

遼闊的草原在大地上鋪展開來,放眼望去,原野上的草色蔥蔥郁郁。

晚風中隱約傳來了斷斷續續的悠揚笛聲。黃昏時分,牧童放牧歸來,吃飽了晚飯,蓑衣也沒脫下,愜意地躺在草地上,看著天空中那圓圓的明月。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時節細雨紛紛,路上掃墓、祭祖的行人傷心斷魂。來踏青的詩人,隨著春色漸行漸遠,走得有些累了,想要找個地方飲酒小憩,就向路邊的牧童問路。騎在牛背上的牧童,身子一斜,抬手一指:“看,那不就是你要找的杏花村嘛!”

所見

【清】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小牧童騎在黃牛背上,一邊放牛一遍唱著歌,嘹亮的歌聲在林中回蕩。

忽然,牧童想要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連忙閉嘴停住了歌聲,一聲不響地立在樹旁,專注地盯著鳴蟬。

四、說不盡的古典樂器

說到中國古典樂器,大家可能會立即想到不少:古箏,二胡,阮……也許有的同學還會演奏呢!楊萬里的《稚子弄冰》一詩中寫道:“稚子金盆脫曉冰,彩絲穿取當銀錚。敲成玉磬穿林響,忽作玻璃碎地聲。”這里的“錚”和“磬”指的都是古代的打擊樂器。

中國古典樂器的種類非常豐富,在大約公元前五百年的《尚書》中,就曾記載“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這里的“八音”就是我國最早的樂器分類法,按照制造樂器的不同材料,把樂器分為“金、石、土、革、絲、木、匏(páo)、竹”八類。

“金”類樂器主要是鐘,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編鐘。同學們去博物館的時候可能見過到編鐘。編鐘興起于西周,盛行于春秋戰國時期,是用青銅鑄成的大型打擊樂器,由大小不同的扁圓鐘按照音調高低的次序排列起來,懸掛在一個巨大的鐘架上,用丁字形的木槌和長形的棒分別敲打銅鐘,能發出不同的樂音。編鐘的音色雄渾深沉,悠揚動聽。每個鐘的音調不同,按照音譜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樂曲。

說到編鐘,就不得不提到大名鼎鼎的“曾侯乙編鐘”,這套戰國時期的青銅樂器在湖北曾侯乙墓里沉睡了2430年,于1977年被考古學家發現。曾侯乙編鐘保存極為完整,由65件青銅樂鐘和鐘架組成,共三層8組,鐘架重1665公斤,鐘架上的掛件重2755公斤,制作精美,氣勢宏偉,是我國出土最為完整、重量最重、音律最全的一套編鐘。經音樂家的測定,曾侯乙編鐘音域跨越5個半八度,只比現代鋼琴少一個八度,完全可以演奏現代樂曲。這說明,兩千多年以前我國的音樂藝術就已經達到了極高的水平。

“石”類樂器是用石頭或玉石制成的打擊樂器。“敲成玉磬穿林響”里的“磬”指的就是一種玉石打擊樂器。2008年北京奧運會頒獎儀式所使用的背景音樂叫作“金聲玉振”,正是用曾侯乙編鐘的原聲和玉磬演奏的聲音交融而成的。

“土”類樂器是用陶土制成的樂器,主要有“塤”和“缶”。塤是中國最古老的吹奏樂器之一,據考古學家考證,塤產生于史前時代,距今有7000年。塤的形狀是圓形或橢圓形的,上面有幾個音孔。在春秋戰國時期,塤廣泛應用于宮廷的祭祀活動中。秦漢以后,塤成了演奏宮廷雅樂的重要樂器。只是近百年來,由于種種原因,人們除了在欣賞宮廷雅樂時還可以欣賞一下塤樂,大多數人幾乎不知道還有塤這樣一種樂器了。直到最近幾十年,塤又作為一種文化現象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關注,人們從塤這種有著悠久歷史的樂器中尋找到遺失已久的古風。

“革”類樂器主要指的是鼓。在古代,鼓不僅用于祭祀、樂舞,它還用于打擊敵人、驅除猛獸,并且是報時、報警的工具。隨著社會的發展,鼓的應用范圍更加廣泛,民族樂隊、各種戲劇、曲藝、歌舞、賽船舞獅、喜慶集會、勞動競賽等都離不開鼓類樂器。

“絲”類樂器,顧名思義,就是帶有絲弦的樂器。琴、瑟、箏、筑、琵琶、胡琴、箜篌是主要的絲類樂器。絲類樂器又有彈撥樂器和拉弦樂器之分。琴可以說是我國古典樂器之首,古琴音色深沉,悠揚動聽。有句話“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用來形容一個人多才多藝。在古代,彈琴是一個人四大才能之首,能體現一個人的文化修養。自古以來,文人雅士都喜歡以琴修身養性、靜心悟道。

“胡琴”這個名稱大家可能有點陌生,但是說到二胡,大家肯定非常熟悉。之所以被稱為“胡琴”,是因為這一類樂器是從北方少數民族地區傳來的,古代漢人將西部和北部的少數民族稱為“胡人”,因此這種拉弦樂器就被稱為“胡琴”。除音色凄美的二胡之外,京胡和京二胡也是胡琴家族的重要成員,它們是京劇中主要的伴奏樂器。

“木”就是用木材制成的樂器,古代的柷(zhù)和敔(yǔ)就屬于這類。柷和敔是中國古代的兩件傳奇樂器,在宮廷雅樂中經常用到。柷看上去像個大口的方形盒子,用木棒擊奏,一般用于表示樂曲開始。敔的樣子就更奇怪了,是一只趴著的老虎,虎的后背上有一排鋸齒形的薄木板,演奏的方法也很有意思,需要用一支細竹筒來演奏,“竹筒”的一頭劈成了24根細棍,整個看起來就像個帶把的刷子。演奏的時候,樂師用竹筒逆著刮老虎背上的這些鋸齒,發出聲音。敔這種樂器一般表示樂曲的終結。

現代的打擊樂木魚、梆子多用來伴奏節拍,也是“木”屬的樂器。

“匏(páo)”類樂器主要是笙。笙是吹奏的簧管樂器,《詩經》中就有提到“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竹”類樂器是笛和簫等吹奏樂器。笛和簫的音色圓潤輕柔,幽靜典雅。古人曾寫過動人的詩句來描述笛聲的動聽,比如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還有一種在隋唐時期盛行一時的吹奏樂器,叫作“尺八”,這種吹管類樂器因為長一尺八寸而得名“尺八”。尺八用竹子制成,制作工藝非常復雜,它的音色既能蒼涼遼闊,又可空靈恬靜。尺八在唐朝之后就傳入了日本,20世紀后才由日本向世界傳播開來。

說了這么多的樂器,百聞不如一聽,同學們有機會一定自己去親耳聽一聽這些古典樂器的美妙樂音!

追憶似水年華

——《冬陽·童年·駱駝隊》

童年的時光是最美好的,小孩子看待世界的眼光總是天真無邪,生趣盎然。童年的回憶充滿了歡樂、純真,也許還有失落和淚水。在《冬陽·童年·駱駝隊》這篇記敘童年的文章里,作者林海音寫了她童年的冬天、她的駱駝、她的爸爸媽媽,還有她對童年生活的無限懷念。

一、什么?這些動物不喝水也能活!

都說水是生命之源。水是生物體中主要的成分,也是所有生命賴以生存的最重要資源。人體中百分之七十的成分是水。據醫學家和野外探險家根據實驗得出的結論,一個健康的成年人在完全沒有水的環境下只能存活2至7天。咦,那就奇怪了,為什么同樣被丟在沙漠里,人缺水可能很快就會沒了小命,但駱駝不喝水卻依然悠閑自得呢?

駱駝是極耐干旱的動物,可以在沒有水的條件下生存三周,甚至不吃東西也可生存一個月之久。但這并不意味著駱駝完全不用喝水。其實駱駝特別能喝水,甚至一次最多可以喝下相當于體重三分之一重量的水!但駱駝的特異能力就在于它可以把喝下去的水儲藏在體內。據意大利的自然科學家普林尼說,駱駝有三個胃囊:一個胃囊用來儲水;另一個胃囊用來儲存吃下去的干草和灌木等食物,并進行反芻;第三個胃囊用來消化。科學家還發現駱駝耐渴的另外一個原因在于它的鼻子。駱駝的鼻子構造也十分特別,它的鼻腔內布滿彎曲微小的管道。平時管道被液體濕潤著,當體內缺水時,管道會停止分泌液體,并在管道表面結出一層硬皮,這樣的鼻子類似一個“保水系統”,可以降低呼氣的濕潤度,從而節約身體的水分。一般動物呼氣時,身體會喪失水分,因為排出的空氣溫度和體溫相同,飽含從肺部吸收的水汽,而駱駝呼出的空氣溫度卻比體溫低。由于冷空氣所含水汽比熱空氣少,駱駝通過呼吸喪失的水分比一般動物少45%。

因此,駱駝能夠忍耐酷熱干燥的環境,能在水源貧乏、晝夜溫差無常的浩瀚沙漠里長途跋涉,獲得了“沙漠之舟”的稱號。

除了駱駝,還有很多不用喝水也能存活的神奇動物。有的動物甚至一輩子都不用喝水!我們來看看它們都是誰。

考拉也叫樹袋熊,是澳大利亞的國寶級動物。它性情溫和,模樣憨厚,有一對毛茸茸的耳朵,渾身長著灰色的短毛,十分呆萌。“考拉”和“樹袋熊”這兩個名字準確說出了這種小動物的特征。一是它總是掛在樹上睡懶覺,二是它不愛喝水。而“考拉”在澳大利亞土著語里的意思就是不喝水,所以“考拉”的意思也就是“不喝水的熊”。考拉一輩子好像只做兩件事,睡和吃,它最愛吃的是桉樹葉子,吃飽了就睡覺,一天甚至可以睡18個小時,所以活動量很少的它們只消耗很少的水分,桉樹葉子里面提供的水分就已經綽綽有余啦。

彎角大羚羊是分布于北非地區的馬羚亞科生物,像駱駝一樣,同樣有著非凡的耐饑渴能力,它們主要以多汁的植物根、芽為食,可以數個星期的時間內滴水未進仍能夠正常生存,這是因為彎角大羚羊的腎臟具有阻止流失水分及控制體溫來避免流汗的功能。

生活在美洲沙漠中的更格盧鼠,后肢發達,善于跳躍。更格盧鼠也可以很久很久都不喝水。它們靠什么維持體內的水分呢?其實,它們也需要水分,只不過它們體內的水分主要來源于平時吃的多汁的草或果漿。更格盧鼠把這些食物中的水分儲藏在體內,到只能吃植物干種子的季節,就可將其中的水分釋放出來,以分解種子的糖分。

介紹了這些“不喝水”的動物,我們大概知道了,其實所有生物的存活都離不開水,只不過有的動物身懷“特異功能”,或者它們吃的食物中就已提供了存活所需要的水分。對于我們人來說,不喝水可是萬萬不行的。我們不僅要喝水,還要多喝水,規律地喝水,才能保持身體的健康。

二、“八臂哪吒”和“四九城”——聊聊北京城的歷史

林海音的《城南舊事》一書記敘了她在老北京城南度過的童年生活。在你的腦海中,北京城是一個什么樣的概念呢?北京不僅是我們偉大的首都,也是一個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的城市。下面我們就來講講北京城的歷史吧。

我們都知道,北京城是明、清兩個朝代的都城。其實北京城最早建于元朝,它的前身是13世紀修建的元大都。元朝覆滅后,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首先在南京建都,朱元璋駕崩后,燕王朱棣搶奪了建文帝朱允炆的帝位,遷都北京。朱棣在做藩王的時候,就是在北平,他得到帝位后,又模仿南京故宮營建了北京宮殿。在15世紀,先后建成了紫禁城宮殿、太廟、萬歲山、太液池、五府六部衙門、鐘鼓樓等。后來,明朝歷代皇帝都不斷地對北京城進行修建,明朝的北京城格局被清朝繼續沿用,持續了近400年。

老北京城也被稱為“四九城”。四和九分別指的是皇城的四個門和內城的九個門。

在明清時期,北京城由內到外有四層:

最內一層是“紫禁城”,也就是故宮,是皇帝居住的地方。第二層是皇城,皇城內不準老百姓居住,主要設置了供奉宮廷生活和管理皇家日常事務的各種衙門機構。皇城四門分別是天安門、地安門、東安門、西安門。第三層是內城,清朝時內城住的是滿族八旗子弟。內城的九門分別是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朝陽門、阜成門、東直門、西直門、安定門、德勝門。我們在北京乘坐地鐵2號線的時候,就會經過這一連串的“門”。第四層的外城住的才是北京的老百姓,這外城相當于現在北京的二環以外。所以幾百年前的北京城,跟現在的大都市北京相比,規模還是小得多啦。

清朝覆滅之后,北京城在20世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城市的建設和發展,老北京城的層層城池大部分都被拆除了。上面我們說的各種“門”,現在大多數都已經不復存在,只剩下了一個地名。

關于燕王朱棣修建北京城,老北京民間還流傳著一個“八臂哪吒北京城”的傳說。哪吒是個神話傳說中的人物,北京城可是實實在在的城墻,一個虛幻、一個真實,這二者是如何聯系到一起的呢?

朱棣修建北京城的時候,命他手下兩名大臣劉伯溫和姚廣孝主要負責這件事。劉伯溫的名聲可以與諸葛亮相比,也是一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能人。而姚廣孝精通儒、佛、道三教,是朱棣奪取皇位過程中的重要謀士。這兩位大軍師面對這樁差事也頭疼,為什么呢?原來,傳說北京這塊地方原來是苦海幽州,里面有一條孽龍,老是作怪,禍害百姓,最后被拴在了北新橋的鎖龍井里。雖然現在暫時太平,可萬一哪天這條龍施展妖術跑出來了,多結實的京城也禁不住它折騰啊!要想新修建的北京城繁榮安定,必須得想法子把這條孽龍鎮住。

兩位軍師分頭想了十天北京城的設計方案,最后卻拿出了相似的設計圖紙。這又是咋回事?原來,劉伯溫和姚廣孝這十天在外勘測地形的時候,都碰到了一個紅衣小孩兒,他倆都聽到那小孩兒仿佛在說:“照著我來畫,不就行了嗎?”仔細一瞧,這小孩兒頭上梳著兩個小鬏鬏,光著腳丫,半截腿露在外面,披了件荷葉邊的披肩,肩膀兩邊鑲著紅綢子邊兒,一陣風吹過,像是幾條揮舞的臂膀。這不是八臂哪吒嗎?

傳說只有哪吒才能鎮住苦海幽州的孽龍,這紅衣小孩兒看來是奉了上天的旨意,要劉伯溫和姚廣孝照著哪吒的樣子設計北京城,于是兩位軍師不約而同地拿出了相似的設計圖。正陽門是哪吒的腦袋,甕城東西的城門是耳朵,正陽門里的兩眼井是眼睛。正陽門東邊的崇文門、東便門、朝陽門、東直門,西邊的宣武門、西便門、阜成門、西直門分別是哪吒左右身體的八只臂膀。北面城的安定門、德勝門是哪吒的兩只腳。天安門是五臟口,從天安門到正陽門長長的小道就是哪吒的食道,路邊的大小胡同就是哪吒的肋骨、血脈。

“八臂哪吒北京城”的傳說就是這么來的。

三、臺灣姑娘的京味兒回憶

林海音是中國臺灣人,她生于日本,幼年隨父母從日本回到臺灣,又在五歲的時候隨父母遷居北京,一直在北京城南住了二十年,從臺灣帶來的鄉土習慣與北京的京味兒生活早已融為一體。在北京生活的二十年,成了她一生最有滋味的回憶之一。我們來讀讀,在她的回憶中,老北京有哪些好吃的、好玩兒的。

我的京味兒回憶(節選)

說到吃,我倒要“插播”一下,住西交民巷的時候,每天中午回家吃飯,看見飯好了,菜可還沒炒,就急得跳腳,怕下午上學遲到。母親就拿煉好的豬油和日本萬字醬油澆在熱騰騰的京西稻煮的飯里,吃起來是甘、甜、香,別提多好吃啦。可是半年下來,我們上學的孩子,臉蛋兒就都胖嘟嘟地滾圓起來。

入中學正是發育成長期,我又好吃,自己倒也有幾樣怪異的食譜:

汽水泡飯。夏季里打開一瓶冰鎮的玉泉山汽水,倒入熱飯里,好像湯泡飯似的,吃起來非常爽涼。

茶泡飯就醬蘿卜。六必居、天源或鐵門,都是北平出名的醬園。母親說我喜歡這樣吃,是因為小時候在日本吃“御茶漬”吃的,日本人常吃茶泡飯,日本的醬菜叫“福神漬”的,配著吃也是很清爽的。一直到現在,我還是喜歡吃茶泡飯就醬瓜,就這樣也能當作一頓飯。

燒餅夾燒羊肉就酸梅湯。夏季的下午四五點,每家羊肉床子都會燒一鍋五香羊肉,香氣四溢。這時放學,肚子有點餓,買燒羊肉夾在剛岀爐的燒餅里,旁邊如有干果店,就來一碗冰鎮酸梅湯,熱燒餅羊肉就冰涼酸梅湯,現在想著還是流口水。我想起現在我為什么喜歡吃洋玩意兒叫“潛水艇”的,把法國長面包烤好剖開,夾入烤牛肉或鮪魚或火腿,再一些生菜、洋蔥等,配一瓶可口可樂,意思是一樣的啊!

燒餅油條夾泡菜。這是吃早點的,熱芝麻醬燒餅夾剛炸的油條,再夾入一些酸辣泡菜,另有一番味道。

自從我們決定不回臺灣老家以后,我當然就一天天地成了林懷民所形容的我:“臺灣姑娘,而有北京規矩。”飲食、語言,我都是京味兒了。閩南話雖然說,但是變成了“北京臺語”。

就在我家斜對面,是名為“永興寺”卻看不出廟樣兒的房子,俗名兒叫“南柳巷報房”。它在北平的報業史上卻是得寫上一筆的,因為永興寺成了北平報紙的派報處,每天清早四五點,天還沒亮,所有批賣報紙的都集中在此。就在我家墻外,一片聒噪之聲,因為他們就蹲在墻根兒等報。賣杏仁茶的挑子也來了,冬境天兒,北平人習慣早上喝碗杏仁茶,熱乎乎的,取暖。等到各報館把報紙送來了,又得吵鬧一陣,因為先批買了報,先送、先吆喝,先賣錢呀!

北平街頭的吆喝,是抑揚頓挫,各有其妙語及悅耳之聲。報紙本來不是街頭小吃,也沒有敲梆子打鑼,或以藤棍擊其所賣之器,像賣缸瓦瓷器的敲缸瓦瓷,焊洋鐵壺的敲鐵壺,收舊貨的打洋錢大的小皮鼓,磨刀的打一串穿連的鐵片。受小朋友歡迎的是糖鑼兒的,他的小木槌打在小銅鑼上,清亮的鑼聲沒幾響,小朋友就都從小宅門兒跑岀來啦!圍著挑子,看上面有百十樣兒好吃、好玩、好看的東西,如果蛋皮、酸棗面兒、青杏兒醢蜜、彩色玻璃珠串、小泥人兒、汽水球、香煙洋畫兒、貼紙畫兒、小玻璃戒指、手鐲,等等。沒有錢的小孩兒站在挑子邊,以羨慕的眼光看這看那,拿起這看看,問價兒;捏起那兒看看,問價兒。打糖鑼兒的,早就知道誰手里捏著錢,誰一個子兒也沒有,就瞪眼哏哆說:“少動!回家拿錢去!”看,多么傷小孩子自尊啊!

四、“胡同”的由來

說到老北京的建筑,最有名的三樣兒就是王府、四合院和胡同。許多游客來到北京,顧不上看那些現代化的摩天大樓,而是喜歡鉆進曲折幽靜的小胡同里面溜達。胡同是居民區中的一種狹長通道,兩邊是院落的墻體。在宅第之間,胡同形成了一條窄而長的街道,有利于宅院的通風、采光,方便居民們出入。胡同大多靠近鬧市區,但是胡同里面卻又十分清靜,可謂鬧中取靜。胡同是老北京百姓生活的場所,老北京人對胡同有著特殊的感情。胡同,儼然是老北京建筑的一張名片,“胡同文化”也是老北京民俗風情里的重要部分。

那么,“胡同”這個名稱是怎么來的呢?

從歷史來看,北京的胡同在元朝就開始形成了。元朝時,蒙古語中“城鎮”被稱為“浩特”,蒙古人來到中原后,也用“浩特”來稱呼城鎮街巷,久而久之,“浩特”轉音為“胡同”,被廣泛使用。還有一種說法,在蒙古語中,“胡同”一詞還有個意思是“水井”或“有水井的地方”。北京在歷史上是個缺水的城市,吃水依靠水井,有水井的地方往往有居民聚居,因而“胡同”因為水井的含義而成了街道的代稱。

北京有上千條胡同,每條胡同都有自己的名字。說到胡同的名字,那可真使人大開眼界,因為老北京的胡同名字實在是千奇百怪。不信你聽聽:驢市胡同、銀碗胡同、金魚胡同、井兒胡同、雞爪胡同、果子胡同、麻花胡同、帽兒胡同……小小胡同,名字可謂是包羅萬象。還有很多胡同,是根據胡同本身的形象特點起的名字:比較寬的胡同就叫寬街,較窄的就被稱為夾道,斜斜的胡同被稱為斜街,曲折的胡同被稱為八道彎……老百姓給胡同起名字也真是起得隨心所欲呢!

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幾個有趣的“胡同之最”吧!

最長的胡同是東交民巷。東交民巷西起天安門廣場東路,東至崇文門內大街,全長有1552米。東交民巷在近代曾是著名的使館區,鴉片戰爭后,先后有英國、法國、美國、俄國、日本、德國、比利時等國在東交民巷設立使館,并將東交民巷更名為使館街。這段歷史為東交民巷留下了許多風格各異的西洋建筑,現在的東交民巷已經是北京市文物保護街區。

最短的胡同是一尺大街,長度僅有二三十米,位于老北京城南琉璃廠楊梅竹斜街附近。

最窄的胡同是錢市胡同,臨近前門大柵欄。錢市胡同全長55米,它有多窄呢?平均寬度0.7米,最窄處只有0.4米,僅能容下一個人通過,還得是個身材苗條的人。錢市胡同的名字正道出了它的來頭,它起源于清朝,曾是最早的進行銀錢交易的官辦“金融場所”。

拐彎最多的胡同是西城的九灣胡同。九灣胡同全長390米,拐了13道彎,直彎、急彎、斜彎、緩彎比比皆是,真是彎連彎、彎套彎。北京城的胡同大多數都是直來直去,這種拐彎拐得叫人迷路的胡同大概只此一條吧。

最古老的胡同是磚塔胡同。磚塔胡同是元朝就修建起的胡同,一直到現在保存了700多年。磚塔胡同里的確矗立著一座元代的青磚古塔,這座塔叫作“萬松老人塔”,是老北京城區內僅存的一座古塔。在20世紀初,魯迅曾經在磚塔胡同生活過一段時間,并在這里寫出了《祝福》《在酒樓上》等小說名篇。

關于胡同的故事說不盡道不完,它們是老北京最鮮活的歷史見證。如果有機會,同學們一定要去這些胡同里面走一走,親身感受一下有溫度的老北京文化。

愛與溫暖的家園

——《祖父的園子》

《祖父的園子》的作者是蕭紅,她的家鄉在呼蘭河。其實呼蘭河指的并不是一條河流,而是位于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的呼蘭河城。黑龍江省是我國最北部的省,黑龍江省向南依次是吉林省和遼寧省,這三個省也通常被稱為東三省。東北地區向來給人以遙遠、神秘的印象,那里有奔騰的大江——中國四大河流之一黑龍江,有東北亞第一神山——長白山,有寒冷的氣候和終年不化的積雪,有富饒的黑土地,還有著興衰跌宕的歷史……

一、眼觀六路的小飛行家

蕭紅祖父的園子里有蜜蜂、蝴蝶、蜻蜓、螞蚱……這些都是我們司空見慣的昆蟲。蜜蜂像建筑師,會建造精密堅固的蜂巢。蝴蝶像時裝設計師,總是穿著五彩斑斕、造型各異的花衣服。小小的昆蟲,卻有大大的奧秘,下面就給大家重點介紹一下蜻蜓吧。

蜻蜓有什么特別的呢?我們看到蜻蜓好像總是在飛呀飛,就像主人公在文章中說的:“蜻蜓飛得那么快,哪里會追得上?”其實,會飛,就是蜻蜓最厲害的本領,它絕對稱得上是眾多昆蟲中的小飛行家!

蜻蜓每秒鐘能飛行10到20米,一小時竟能飛36千米到72千米,這還不算,它總是從早到晚不知疲倦地飛行,可以連續飛行上百千米而不著陸休息。蜻蜓的飛行花樣也特別多,它一會兒輪流振動著前翅和后翅,一會兒突然伸直兩個翅膀滑翔。有時候,它會停在空中,一動也不動。它不但能向前飛行,還有向后飛行的本事呢!在追捕小昆蟲時,幾乎是做垂直向上的飛行,也能突然降落,停在一根細細的枝梢上,轉眼之間又飛得無影無蹤了。

蜻蜓為什么飛行本領這么高?你可能也注意到了,蜻蜓有兩對寬大的透明翅膀,正是這對奇特的翅膀,賦予了蜻蜓高超的飛行技巧。這兩對翅膀很像四只又輕又穩的風箏,將蜻蜓的整個身體組成一種超輕型結構。蜻蜓的翅膀一秒鐘可撲動30~50次,比其他昆蟲多幾倍。不但如此,蜻蜓還可以借助翅膀利用空氣上升的浮力在空中滑翔,在風和日麗的日子里,蜻蜓只要揮動兩三下翅膀,就可以滑翔一米多遠。蜻蜓的頭部又圓又滑,身體細長,飛行時空氣阻力也很小,這能幫助它飛得更快更遠。更妙的是,蜻蜓每片翅膀的前上方,都有一塊深色的角質加厚部分——翅痣,這塊小小的東西能防止快速飛行時發生震顫,翅膀也不會因此而折斷,這樣就保證了身體的穩定性,飛行時就不會蕩來蕩去或墜落下來。人們仿照翅痣,在飛機的機翼上添加了加厚的裝置,克服震顫,使飛機能在高空中快速而穩當地飛行。

古時有人寫詩贊美蜻蜓:“碧玉眼睛云母翅,輕于粉蝶瘦于蜂。”除了蜻蜓的翅膀,這句詩還說出了蜻蜓另外一個特點,就是它有一雙碧綠的大眼睛。蜻蜓的眼睛又大又鼓,幾乎占據頭部三分之二的體積。這么大的眼睛自有其非同尋常之處。蜻蜓的眼睛是復眼,它的復眼由超多小眼組成,數量最多可達兩萬八千只,因此,蜻蜓的視力極好,而且還能向上、向下、向前、向后看而不必轉頭。此外,蜻蜓的復眼還能測量速度。當物體在復眼前移動時,每一個“小眼”依次產生出反應,這樣就能確定出目標物體的運動速度。這使得它們成為昆蟲界的捕蟲高手。有人觀察過,一只大蜻蜓兩小時內能吃掉四十只蒼蠅,或者上百只蚊子。

二、什么是“闖關東”?

不知道大家是否聽說過“闖關東”這個詞?“闖關東”指的是我國歷史上一次著名的人口大遷移。

關東的“關”,指的就是山海關。人們所說的關東,具體指吉林、遼寧、黑龍江三省。因東三省位于山海關以東,所以得名“關東”。山海關城門,一關之隔,界定著關外和中原大地。

從清朝到民國數百年間,迫于日趨沉重的生活壓力和連年不斷的自然災荒,越來越多的中原農民,或泛海偷渡到遼東,或私越長城走遼西,涌向仍在沉睡的東北沃野。這些移民行為都是在清廷實行封禁政策的條件下進行的,所以稱為“闖關東”。

闖關東的人以山東人和河北人居多,從清初到民國年間,內地闖關東的人數達到了3000萬人次,他們從內地到關東需要克服種種困難,不是漂洋過海,就是跋山涉水。他們鉆山林、涉河流、挨饑餓、斗野獸、避土匪……突破重重險阻,最終來到關東大地上,為了生存而努力。這種不顧一切去開拓新世界的勇氣是中原人民極為可貴的精神品質。同時,闖關東這一人口遷徙事件也使得中原文化向東北地區傳播,促進了文化交流和融合。

三、昔日北大荒,今日北大倉

戰國時代的《山海經》“大荒北經”中有記載:“東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肅慎氏之國。”這里的“大荒”,被認為是東北地區的荒遠之地。

“北大荒”指黑龍江省北部的三江平原、黑龍江沿河平原及嫩江流域等廣大荒蕪地區。歷史上,女真族曾在這里生存發展,滿族人入關建立清朝后,為了鞏固祖先的龍脈,嚴禁漢人進入東北地區,所以東北地區一直人煙稀少,可謂“百里無人斷午煙,荒原一望杳無邊”。

北大荒是冰雪的故鄉,有著漫長而寒冷的冬季,冬天最低氣溫可達零下48.6攝氏度,一年有三分之二的時間為冰霜期,凍土層最厚達2.5米,滴水成冰、鵝毛大雪都是這里典型的景象。

雖然氣候寒冷又地處偏遠,但是這里卻有著得天獨厚的豐富自然資源。北大荒是世界四大黑土帶之一,土質極其肥沃。這里有豐富的水利資源,極為適宜農業發展;這里有珍貴的礦產資源,煤、鐵、銅、金、石油一應俱全;這里還有極為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山林中有虎、熊、獐、鹿,沼澤區有丹頂鶴、天鵝,河湖中的鰉魚、鱘魚、大馬哈魚、白魚都是水產珍品,還有人參、猴頭、木耳、蘑菇等種種名貴山珍。

新中國成立后,從20世紀50年代起,國家開始有組織地對北大荒進行開發。數萬名解放軍官兵、知識青年和革命干部,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懷著保衛邊疆、建設邊疆的豪情壯志來到“北大荒”。他們爬冰臥雪,排干沼澤,開墾荒原,建立了許多國有農場和軍墾農場,為國家生產了大量的糧食,把過去人跡罕至的“北大荒”,建設成了美麗富饒的“北大倉”。然而,經過多年過量開墾,北大荒濕地面積大大減少,大量稀有動物失去棲息地。現在國家已經決定停止開發三江平原的荒地,并退耕還林,建立自然保護區。

四、外表高冷,內心“火熱”——神山長白山

東北地區素以“白山黑水”著稱,“黑水”是黑龍江,而“白山”指的就是長白山了。說起長白山,你可能首先會想到長白山天池。其實長白山的地盤大得很,整個東北平原東部的遼闊山地幾乎全部歸屬于長白山系,天池山只是它的主峰所在。

長白山一年之中有將近九個月的時間積雪覆頂,在這樣“高冷”的外表下,你一定想不到這竟然是一座排名世界前列的具有災害性噴發危險的大型火山吧!這并非聳人聽聞,長白山的確是一座處于休眠中的巨型復式火山。

從億萬年以來的地質歷史來看,長白山地區經歷了滄海桑田的變遷。最初,這里是一片汪洋大海,后來由于地殼的上升運動,海水退去,地表重新露出水面,在陽光、雨水和氣候變化等外力作用下,地面巖石遭受風化和破壞,最后長白山還經歷了火山爆發和冰川的雕塑,形成了今天的地貌景觀。

走進長白山,能實實在在地感受到地殼下汩汩涌動的巖漿所傳遞出來的躁動。長白山上分布著密集的高溫溫泉群,其中有近一半的泉口水溫可達60℃,部分泉眼甚至能達到83℃,可以輕松煮熟玉米和雞蛋。

據地質學家考證,在1215年前后,長白山發生過一次大規模爆炸式的噴發活動,這是地球過去2000年來最大的兩次噴發活動之一。這次大噴發,噴射出約1450億立方米的火山物質,噴射柱的最大高度達到29公里。遠在1000公里外的日本九州島降落的火山灰都厚達5厘米。長白山山頂遍布火山浮石,這些棱角分明、奇奇怪怪的石頭上依然清晰可見被灼燒的痕跡,火山噴發的洪荒之力令人嘆為觀止。

這次千年大噴發,削掉了火山錐的錐頂,使得長白山的高度大幅降低,同時還在山頂炸出了一個巨大的漏斗狀火山口。火山活動停止后,20億噸的水漸漸在這里匯集,形成了長白山天池。

長白山天池是我國最高、最大的火山湖,也是世界上最深的內陸高山湖泊。它的面積不足中國第三大淡水湖太湖的二百分之一,蓄水量卻接近其二分之一。16座海拔超過2000米的山峰環伺天池,隔絕了來自人類社會的一切污染。

主站蜘蛛池模板: 道真| 比如县| 琼结县| 武冈市| 五大连池市| 德令哈市| 读书| 长沙市| 班戈县| 昌吉市| 涞水县| 宝清县| 安阳县| 上林县| 大冶市| 汪清县| 正镶白旗| 抚顺县| 太原市| 英吉沙县| 康马县| 光泽县| 和林格尔县| 益阳市| 滦平县| 大冶市| 大厂| 普定县| 上思县| 孝义市| 中江县| 军事| 新野县| 陇川县| 海伦市| 太康县| 金堂县| 额尔古纳市| 永丰县| 博湖县| 峨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