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 語文課超有趣:部編本語文教材同步學(三年級下冊)
- 王云超
- 9195字
- 2019-12-18 15:51:09
讓春天把詩心喚醒
——《古詩三首》
春花嬌媚,春鳥多情,春水瀲滟,春日漸長。
人們都說,這是春天來了,可春天究竟在哪里呢?春天在小朋友的眼睛里,在詩人的詩歌里。本課的三首古詩《絕句》《惠崇春江晚景》和《三衢道中》,都和春天有關。
一、寫在白日漸長的春天
絕句
(唐)杜甫
遲日江山麗,
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
沙暖睡鴛鴦。
大意:
在春天,江山顯得更加秀麗,春風送來花草的清香。泥土濕潤,燕子飛來飛去,暖和的沙洲上,鴛鴦睡臥其中。
“詩圣”杜甫的這首《絕句》還有一個姊妹篇呢,我們一起來看看《絕句》(其二)寫了什么內容吧。
絕句(其二)
(唐)杜甫
江碧鳥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過,
何日是歸年?
大意:
江水碧綠使水鳥的羽毛顯得更加潔白,蒼翠的青山把花兒映襯得猶如燃燒的紅色火焰。今年的春天,眼看著又要過去了,不知什么時候,才是我回家的日子?
這首《絕句》(其二)是杜甫入蜀后所做的詩,抒發了詩人羈旅異鄉的感慨。
思鄉是我國古代詩歌的永恒主題,我們學過李白的《靜夜思》,表達的也是思鄉之情。不過,杜甫和李白的表達方式可不同,李白是從深夜不眠人遙望月亮的角度來寫的,杜甫則是在欣賞怡人的風光后,筆路陡轉,慨而嘆之——你看春天又要離開了,我什么時候才能回家呢?
二、鳥兒的婚戀
在杜甫的《絕句》中,鴛鴦在暖和的沙洲上臥著不動,享受溫暖的春光,這是一件多么愜意的事情呀。你知道嗎?鴛鴦先生和鴛鴦小姐總是成雙成對地出現,它們被看作是“愛情的象征”,那么,事情的真相真是如此嗎?讓我們一起走進鳥兒的世界了解一下吧!
“愛情的象征”——鴛鴦
鴛鴦是一種色彩艷麗的鳥兒,鴛指鴛鴦先生,鴦指鴛鴦小姐。鴛鴦夫婦喜歡在內陸湖泊及山麓江河中生活,出入成雙成對,令人誤以為鴛鴦一旦配對,便成為至死不渝的終身伴侶,還把鴛鴦看作是“愛情的象征”。
可是,神轉折來了,近來的研究發現,鴛鴦夫妻并不像人們想象中那樣恩愛,每當鴛鴦夫人產蛋時,鴛鴦先生就會不見了蹤影。
不離不棄的守護——企鵝
和鴛鴦不同,企鵝社會實行的是“一夫一妻制”。為了追求到心儀的企鵝小姐,企鵝先生可是費盡了心思。
企鵝先生會潛入深水中,為企鵝小姐尋找一樣東西。它為了找到這樣東西,需要遨游數公里甚至是數十公里。等到它終于找到滿意的愛情信物——一塊小石頭之后,就銜著這塊小石頭,虔誠地奉獻給企鵝小姐,它小心翼翼地把這塊小石頭放在企鵝小姐的“腳”邊,退后幾步,緊張地等待著企鵝小姐的回答。
若是企鵝小姐很喜歡小石頭,就會把石頭銜回事先筑好的巢里,這就表示企鵝小姐接受了企鵝先生的求愛,兩只情投意合的企鵝就會結為夫妻;若是企鵝小姐不想和企鵝先生談戀愛,就會兇巴巴地沖上來,拍打著翅膀,張著嘴巴去啄趕企鵝先生,企鵝先生只好失望地離開。
企鵝小姐似乎也喜歡“文藝范兒”,所以企鵝先生還會用唱歌、跳舞的方式取悅企鵝小姐,只不過它們的舞姿比較簡單,僅僅是扇動扇動翅膀,用長長的嘴指向天際而已。
一旦結為夫妻,企鵝先生和企鵝夫人就會不離不棄。在繁殖期,企鵝夫人會通過叫聲和動作辨認出自己的企鵝先生。當其中一只企鵝生病、受傷、生命受到威脅時,它忠實的伴侶也不會離開,而是始終陪在伴侶身邊,和對方同生共死。
“模范丈夫”和“賢惠妻子”——鸚鵡
鸚鵡先生和鸚鵡小姐一旦成了夫婦,就會對彼此十分忠誠。鸚鵡先生會殷勤地為鸚鵡夫人摘回可口的水果,體貼的它還會用自己的喙,把水果堅硬的果殼鑿開,這絕對是鳥類中的“模范丈夫”呀。
鸚鵡夫人也非常賢惠,它知道鸚鵡先生胃口大,所以在夫婦享用水果盛宴時,它每次只吃少的一半。
共同筑巢的伴侶——烏鴉
喜歡穿一身黑色羽衣的烏鴉先生,到了繁殖期,就會不斷地炫耀自己,哪怕是飛翔時,也要玩點兒花樣,比如伴有雜技式的飛行,它總是通過炫耀自己的方式獲得烏鴉小姐的關注。
和企鵝夫妻相似,烏鴉夫妻也是“一夫一妻制”。恩愛的烏鴉夫婦共同筑巢,它們的巢是用粗枝編成的,粗枝條間還用了泥土加固。為了讓巢舒適,烏鴉夫婦還在內壁加上草莖、細枝、獸毛、羽毛及棉麻纖維等。有時,烏鴉夫婦還會墊上一層馬糞,這個巢穩固、舒適又暖和。
烏鴉是一種極其聰明的鳥兒。在日本有一種烏鴉,它們很喜歡吃胡桃,卻苦于無法將胡桃殼敲碎。為了吃到美味,烏鴉決定借助人類的力量。它們銜著胡桃來到馬路邊,紅燈亮起,就把胡桃放到等信號燈的汽車車輪前,等綠燈一亮起,汽車前進,胡桃的硬殼就被車輪碾碎了,這個時候,烏鴉們便趕緊飛過來,享受自己用勞動和智慧換來的胡桃美食。
三、識遍天下字,讀盡人間書
惠崇春江晚景
(宋)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
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時。
大意:
竹林外有幾枝桃花初放,江水漸暖,鴨群歡快地在水中嬉戲,春天的暖意只有鴨兒們最先感覺到。河灘上長滿新生的蔞蒿,蘆葦也開始抽芽,此時,河豚正要逆流而上。
北宋著名的文學藝術家蘇軾,在散文、賦、詩、詞以及書畫領域都有極高的造詣。他的父親蘇洵也是一位出色的文學家。童年時代的蘇軾博覽群書,加上他本來就天資聰穎,很快學會了吟詩填詞做文章,看到蘇軾文采斐然的詩詞文章后,親友們紛紛夸贊他是“神童”。
聽了這些贊美,小小的蘇軾開始自大起來,覺得自己十分博學,還寫了一副非常狂妄的對聯:
識遍天下字,讀盡人間書。
他把對聯寫完了,還很招搖地貼在門口。父親看到這副狂妄的對聯后,找來了幾本深奧的古書,交給蘇軾,讓他好好讀讀。
蘇軾打開古書,發現書里有好多字都不認識,更別提懂得字的意思了。
蘇軾覺得十分慚愧,就在對聯上下聯前各加上了兩個字,對聯就變成了:
發憤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
后來,蘇軾寫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成了中國文學史上的文學巨匠。
四、金衣公子黃鶯兒
三衢道中
(宋)曾幾
梅子黃時日日晴,
小溪泛盡卻山行。
綠陰不減來時路,
添得黃鸝四五聲。
大意:
梅子黃透成熟的時候,連日都是晴朗的好天氣,我乘著小舟來到小溪的盡頭,改走山路繼續前行。
山路上蒼翠的樹蔭與來時一樣濃密,此時的深林叢中傳來幾聲黃鸝的歡鳴聲,比來時添了些許幽趣。
人們總愛用“鶯歌燕舞”“草長鶯飛”等詞語來描寫春天生機勃勃的樣子。
這里的“鶯”,指的就是黃鶯,也叫黃鸝。黃鶯羽毛艷麗,因為身上大部分是黃色,身著“黃袍”的它們又被稱為“金衣公子”。“金衣公子”在春暖花開時節最為活躍,所以詩人們總把它們和春天聯系在一起。
黃鶯是一種食蟲益鳥,平時棲息于灌木、樹叢間,能消滅害蟲,捕食小鼠,對人類有益。
追逐春天腳步的鳥兒
——《燕子》
一身烏黑的羽毛,一雙剪刀似的尾巴,一對輕快有力的翅膀,組成了那樣可愛活潑的小燕子。
喜歡追逐春天腳步的鳥兒,有“金衣公子”黃鶯,還有可愛活潑的小燕子。春天一到,燕子們就會從南方飛回北方。
一、“戀舊”的小燕子
你一定見過寬嘴巴、小短腿、尖爪子、長著一條剪刀似的尾巴的燕子朋友。
燕子是人們的“農作物衛士”,它喜歡吃蚊蠅、螟(míng)蛾、螻(lóu)蛄(gǔ)等害蟲,保護農作物的同時,還解決了環境污染問題呢。
燕子也是人們的“天氣預報員”,當人們看到燕子貼近地面和水面飛行時,就知道快要下雨了。
燕子還是人們的“報春使者”。每年冬天,燕子們飛到溫暖的南方過冬,待到冬去春來,燕子們又會成群結隊地揮動著鐮刀似的翅膀,浩浩蕩蕩的燕子隊伍,如一支支劈風的黑色利箭一樣,不辭辛苦地從南方飛回北方。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你有沒有想過,今年飛到屋檐上舊燕巢的燕子,還是去年居住在此處的燕子嗎?
根據動物學家的統計,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家燕,是一種非常“戀家”的鳥兒。家燕們回到故鄉后,會憑借自己驚人的記憶力,找到原來的舊巢,把黏黏的唾液混入泥土、羽毛、干草之中,認真地修補好舊巢。統計顯示,老燕回舊巢率高達47.1%,幼燕的回巢率也達到了16%。
如果你和燕子鄰居度過了一段和睦美好的生活,那么,當它們在冬天來臨前,不得不飛向南方時,腦海中也許會留下許多美好的回憶,于是又在來年的春天,再次飛回,和你重逢。
二、燕子怕觸電嗎
燕子飛倦了,就閑散地在纖細的電線上休憩。有些鳥兒甚至更加大膽,直接站在高壓電的裸導線上休息,這樣安全嗎?
讓我們先了解一下生活中的“電”吧。
我們的生活離不開電,沒有電冰箱,食物很快會變質腐爛;沒有洗衣機,臟衣服會堆積如山;沒有空調,任你用扇子扇到手酸,汗水還是會流出來;沒有電燈,連晚上寫作業都成了奢侈的事兒。
別以為電只會乖乖待在電線里,在干燥的秋冬,當我們脫毛衣、接觸金屬門把手時,會看到閃爍的火花,聽到噼里啪啦的聲響,感到一陣酥麻;長頭發的女孩子們,會發現自己的頭發像章魚的足一樣飄起來,它們好奇地貼近附近的東西,然后吸附上去,這種現象被叫作靜電,是正電和負電發生中和時產生的。
我國規定36伏及以下的是安全電壓。如果超過了36伏,人就有觸電死亡的危險。電很危險,當我們看到標有“電器危險”的標志時,千萬不可亂動電器設備。在接觸電源時,一定要非常小心,人體能夠導電,大地也能傳電,當我們的身體碰到帶電的物體以后,電就會通過我們的身體傳入大地,一旦電在人體中形成了回流,人就觸電了。
有人會聯想到輸電鐵塔上的高壓警示牌:“高壓危險,請勿靠近!”高壓電帶來的危險遠比我們的生活用電要恐怖得多。如果和高壓線的距離太近,人體和高壓線之間的空氣有可能被高壓電擊穿,成為導體,使巨大的電流穿過人體,造成觸電事故。所以,我們平時一定要遠離高壓電。
那么,為什么鳥兒能平安地站在高壓電的裸導線上呢?這是因為鳥兒身材比較嬌小,它們只站在一根電線上,只接觸了一條線,而不是同時接觸火線和地線兩條線,無法形成回流。不過,如果鳥兒的翅膀、尾部或嘴巴接觸到另一根電線,那就危險了。因為在同時接觸地線和火線時,就會有較大電流從鳥兒身上流過了。如果鳥兒能讀懂人類的提示語,也會選擇遠離高壓電線吧!
三、人間好顏色——色彩的語言
二三月里,春風吹拂,春雨灑落,柳綠草青,花兒姹紫嫣紅,有著烏黑羽毛的燕子,也趕集似地聚攏來了。豐富美麗的色彩,為春景圖增添了許多活力生趣。
我們都是“好色之徒”——這里的“好色”可不是這個詞語本來的意思,而是喜歡顏色的意思。
當我們走進超市,清涼的薄荷糖的綠色包裝、馬鈴薯片的金黃色包裝、巧克力的棕色包裝等,都能引起我們的食欲,讓我們不由自主地就把它們放進了購物車……
當我們走進學校,看到熟悉的同學、老師時,也會通過感受服裝的色彩來感知穿著者的氣質。白色衣裳讓人聯想到純潔、神圣,粉色衣裳讓人感覺浪漫、甜美,黑色衣裳顯得嚴肅、神秘,藍色衣裳偏向冷靜、沉默,紅色衣裳總是和熱情、喜慶有關……我們生活在一個色彩豐富的世界,色彩本身也是一種會說話的語言。如果我們能善于發現色彩背后的心理與文化,善于運用色彩語言,就會為生活添加一些情趣。
做一朵荷花是怎樣的體驗
——《荷花》
來到公園,聞到荷花的清香,奔向荷花池,看到在荷葉之間冒出的千姿百態的白荷花,作者葉圣陶會想到什么呢?你又會聯想到什么呢?小朋友們暫時想不到不要緊,我們這就來了解一些與荷花有關的有趣的事情吧。
一、荷花的傳說
生長在淤泥中的荷花,在盛夏綻放。每年的暑假里,我們都能看到荷花亭亭玉立的身影,嗅到荷花散發的清香,有晶瑩的露珠在荷葉上滾動,有活潑的小魚在荷花下穿梭,還有岸邊那一群攝影愛好者,咔嚓咔嚓地為荷花拍照。
荷花是中國十大名花之一,在《詩經》 《爾雅》等古籍中還有“芙蕖”“菡萏”“水芙蓉”“澤蘭”“玉環”等芳名。
據說,王母娘娘身邊有一位美貌侍女,叫作玉姬。玉姬因為迷戀人間的幸福生活,動了凡心,就偷偷下了凡,來到杭州西子湖畔。玉姬的心被西湖的美景俘獲了,再也不愿離開。王母娘娘得知玉姬的事情之后,就用荷花寶座將她打入湖底,讓玉姬永遠留在西湖的淤泥之中,玉姬便化身為玉潔冰清的荷花。
二、氣味的故事
荷花的香氣吸引了作者,那么,植物為什么會散發出清香的氣息呢?
芳香油
有些花有一種油細胞,這種油細胞是做什么的呢?它能分泌出有香味的芳香油來。
芳香油?對,就是芳香油,一種在揮發后,能夠在空氣中擴散的油。當芳香油鉆入我們的鼻子里時,我們就聞到了花朵的香味。
荷花、茉莉、桂花、蘭花、梅花、梔子、月季、玫瑰、丁香、水仙、薰衣草、天竺葵、晚香玉等花卉濃郁撲鼻的香氣,都和芳香油有關。
不僅是花朵,就連許多樹木的香味,也是源于芳香油呢。
芳香油揮發后產生的味道,可以引誘傳粉昆蟲或使動物驅避。
芳香油是大多數植物花、果實和木材香味的主要來源。在晴朗的日子里,植物們的芳香油揮發到空氣中,我們就聞到了植物不同的香氣,感到心曠神怡。
狼尿和駱駝
在阿拉伯半島的東北部、波斯灣的西海岸有一個叫作科威特的國家,科威特有一群特殊的“車匪路霸”——野駱駝。
野駱駝是受到法律保護的動物,嚴禁捕殺。科威特的野駱駝不怕人,甚至還跑到人類出現的地方,比如高速公路上撒野。
這群沒有學過交通規則的野駱駝,大搖大擺地“無證上路”,累了就在高速公路中間臥躺休息。
這可難倒了駕駛員,如果駕駛員遇到了一群玩性大發的野駱駝,只能停車驅趕,后面的汽車無法通行,就會發生交通堵塞的狀況。如果后車避讓不及時,還會造成可怕的汽車追尾事故。
怎樣才能讓野駱駝們乖乖離開高速公路呢?
有人想出了用狼尿驅趕野駱駝的辦法,因為狼是野駱駝的天敵,所以野駱駝對狼尿極為敏感。一旦聞到了狼尿,野駱駝們會認為這里有狼出沒,很快就會從有味道的地方撤離。為此,科威特特意從北歐的瑞典購進七萬噸狼尿,然后將這些進口的狼尿噴灑在多條高速公路上。
來高速公路上散步的野駱駝們一聞,兄弟們,不好,有危險!咱們快撤!野駱駝們趕緊溜之大吉,攔都攔不住。
臭鼬自衛
臭鼬生活在墨西哥、加拿大和美國等國,它黑白相間,是一種個性溫柔的小動物。不過,當它感覺自己陷入困境時,比如遇到敵人捕食或攻擊,它就會豎起尾巴轉身向敵人噴射一種味道濃重的液體。
這種惡臭的液體,是由尾巴旁邊的腺體分泌的,液體能夠擊中臭鼬身后敵人的臉,讓敵人暫時失明,還會讓敵人身上留下令人作嘔的惡臭味,這臭味的范圍能達到方圓800米左右,跑步健將也別想在臭鼬的臭味攻擊下全身而退。
如果你去墨西哥、加拿大和美國等國旅游,見到一只黑白相間的可愛生物,忍不住走近它,卻發現它似乎有些惱怒,竟然轉過身去,豎起了尾巴,請你趕緊腳底抹油,溜之大吉。畢竟,誰也不愿意挨著一個身上臭味可以蔓延方圓800米的人。
三、你不了解的一次性餐具
看見一片片又大又圓的荷葉,葉圣陶先生聯想到吃飯時用到的大圓盤,他便把圓圓的荷葉比作“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
圓盤是一種生活中常見的餐具,它和碗、碟、杯、壺、筷、刀、叉、勺等餐具一樣,都是人們用來吃飯的用具。
在生活中,除了常見的陶瓷餐具、搪瓷餐具、木制餐具、金屬餐具以外,還有一種常見的餐具——一次性餐具。
隨著外賣行業的興起,越來越多的一次性餐具走進了人們的生活。這些餐具都是用什么制作的呢?它們在為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會生成大量的“白色垃圾”,對地球的環境造成危害。世界上其他國家,是怎么解決一次性餐具的危害問題的呢?
可降解的塑料餐具
美國、英國、意大利、日本等國研制了可降解的塑料餐具,咦,塑料餐具是怎樣降解的呢?原來,研究者們是利用微生物降解方法和摻加光敏劑的方法,加快塑料餐具老化和裂解的過程的,那些塑料餐具很快會裂解成為小塊碎片,可是,它們仍會對土壤造成潛在的污染。
美觀的紙質餐具
紙也能做成餐具嗎?你不會是在開玩笑吧?當然不是開玩笑,科學家已經研制開發出防油防水、耐熱無味、重量輕盈、美觀大方的紙質餐具了。不過,這種紙質餐具的成本太高,我國森林資源本身就很缺乏,大量采用紙質餐具,意味著過度砍伐樹木,將使自然環境進一步惡化。
環保的植物纖維餐具
研究者把目光轉向了秸稈、稻草、稻麥殼、蘆葦、甘蔗渣、木屑等物,人們把這些東西粉碎成粉末后,與黏合劑、耐水劑、填充料等助劑在一定的工藝下,壓制成環保的植物纖維餐具,這些植物纖維餐具在廢棄后,不但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反而還可以成為農作物們的肥料呢。不過,植物纖維餐具在色澤、柔韌性、手感、嗅覺等方面的表現要略遜一籌。
可食性餐具
無污染的可食性餐具,應該是懶癌后期患者的福音了,它的最大特點是可以食用。可食性餐具是用淀粉、蛋白質、纖維素等物和其他可食性助劑按一定的比例組合,經過攪拌和捏合后,采用一定技術精制而成的餐具,它和植物纖維餐具一樣,對土壤有益無害。不過,這種可食性餐具防水、防油性能比較差。
人類每天都會產生大量的垃圾,如何處理這些垃圾,減少對環境的傷害,是個大難題。在這個問題得到很好解決之前,我們能做的就是盡量少制造一些垃圾。比如,少叫幾次外賣;再比如,外出就餐的時候,少用或不用一次性餐具,等等。
小昆蟲身上的大秘密
——《昆蟲備忘錄》
蜻蜓的復眼,花大姐的黑綢襯裙,獨角牛的力氣,螞蚱吐的褐色口水……小昆蟲身上藏著許多秘密,就讓我們和汪曾祺先生一起,走進《昆蟲備忘錄》吧!
一、蜻蜓點水為哪般
蜻蜓長有神奇的復眼,具有靈敏的視覺,我們很難靠近它。不過,在公園的水塘之上,我們時常能看到蜻蜓的蹤影,它們有的飛來飛去,有的停在小荷上,還有的時不時地觸碰一下水面。
蜻蜓為什么要點水呢?這是蜻蜓在覓食,還是蜻蜓在戲水?原來,蜻蜓點水的真正目的是——產卵。
蜻蜓媽媽在水面上盤旋時,用腹部點擊水面,點擊一下,就能產一粒卵。那些蜻蜓卵就落在水中的植物上或是落入水底。
蜻蜓媽媽飛走了,那些散落的蜻蜓卵孵化的蜻蜓稚蟲,就開始了1—2年時間的獨立生活。
蜻蜓稚蟲和蜻蜓媽媽長得可不一樣,它們沒有翅膀,長著長長的下唇。它們的下唇可以自由屈伸,頂端還有鉗,幫助它們在泥漿里、殘骸內或植物上捕捉蜉蝣和搖蚊等蟲子的幼蟲。
后來,蜻蜓稚蟲從水草中爬出來,蛻皮后就變成了身體細長、復眼靈活、翅膀透明的蜻蜓。
二、蟲蟲高手榜
“天呀,是蟲子啊!”
如果你是一遇到昆蟲就嚇得手指顫抖、心跳加速的人,那你可能需要一段時間消化以下的信息了。
我們昆蟲家族是動物王國中種類最多、數量最大的特大家族,你瞧,水、陸、空都有我們的蹤影。地球上現存昆蟲成員有1000萬種以上(有人估計甚至有3000萬種)。
我們還是具有悠久歷史的家族呢,至少有2—3億年的歷史。我們與人類共同生活在地球上,人類應該了解我們這些昆蟲朋友。
下面就請我們昆蟲家族的蟲蟲高手們,來做一下自我介紹吧。
飛得最快的昆蟲:牛虻
嘿嘿嘿,我就是令人頭疼的“吸血鬼”牛虻。我是一種寄生在牛、馬身體上的吸血昆蟲。我們的特點是飛得快,那么,我們的速度究竟有多快呢?
根據可靠的實驗測定,我們牛虻家族的選手美洲牛虻,每小時可飛行720千米,這個飛行速度可與飛機媲美。
跑得最快的昆蟲:美洲蟑螂
哈哈,我就是藏在各種縫隙中的可惡蟑螂了,穿著深褐色的油光閃亮的袍子,喜歡偷你們人類的食物。在人類驚恐的尖叫聲中,我們能迅速藏到箱子或者柜櫥等地方的縫隙里,讓人類又恨又厭,但又無可奈何。
因為我們可是昆蟲家族的跑步健將呢,在我們奔跑的時候,速度為每小時4.3—7.4千米。想和我們在雜物陳列的房間比速度,嘿,人類還要繼續努力呀。
跳躍冠軍:跳蚤
“喂,我在這里呢!”
什么?你只看到了一個小黑點?
嗯,我們的身材確實比較矮小。不過,別看我們身材矮小,本領可不小,我們是當之無愧的跳躍冠軍。
在美國,有一只跳蚤伙伴有33厘米的跳遠紀錄和18.4厘米的跳高紀錄,這可是相當于我們身高的幾百倍啊!如果換成人,你們肯定跳不出你們身高幾百倍的距離吧!
最長的昆蟲:大竹節蟲
哎呀,那位負責撿樹枝的家伙,看清楚啊,我們可不是樹枝,也不是樹葉,雖然我們看起來很像是綠色的樹葉或褐色的小樹枝,可我們的真實身份卻是偽裝高手竹節蟲。
大部分竹節蟲伙伴生活在東亞的熱帶森林里。其中,來自印度尼西亞的巨型竹節蟲伙伴是世界上最長的昆蟲,一個竹節蟲小姐姐的全長達到33.02厘米,比一般小朋友的文具盒還要長呢。
最洪亮的昆蟲:蟬
啊?剛才誰在說自己是大嗓門?
我們是昆蟲界的大嗓門!在操場上聽過我們唱“知了”之歌的人都知道,要說嗓音,我們才是最洪亮的!你要是發現窗外的大樹上有我們棲息,那你還是打消睡一個安穩午覺的念頭吧,我們的發聲器每分鐘能振動7400次,不用麥克風,我們的聲音就能傳播到四五百米以外的地方。
三、不按套路生長的“耳朵”——昆蟲的聽覺器官
昆蟲有“耳朵”嗎?一般來說,那些能發聲會鳴唱的昆蟲大多數有“耳朵”,不過它們的“耳朵”和人類的“耳朵”不太一樣,它們的聽覺器就是它們的“耳朵”。
有了“耳朵”,昆蟲就能相互交流,你一言我一語,說說人類聽不懂的蟲語;有了“耳朵”,昆蟲就能聽到捕食者的動靜,只要有一絲風吹草動,機警的昆蟲就會跑到安全地帶;有了“耳朵”,昆蟲就能聽到求愛者發出的“情話”,兩情相悅,組建幸福小家庭;有了“耳朵”,那些寄生性的昆蟲就能聽到宿主的叫聲,為自己的卵找到目標……
不過,有的人會有疑問,昆蟲的“耳朵”都是長在哪里的呢?
它們的“耳朵”可不怎么按照套路出牌,昆蟲的“耳朵”各不相同,生長的位置也各具特色,腹部、翅膀、腿部、口器、觸角、尾須等地方都有可能分布著昆蟲的“耳朵”;昆蟲的“耳朵”數量也不盡相同,有的昆蟲只擁有一種聽覺器,有的昆蟲則同時具備兩種或更多的聽覺器。
蟋蟀、蝗蟲、蟬的“耳朵”是橢圓形或圓形的薄膜狀表皮。蟑螂、螞蟻、夜蛾的“耳朵”是在觸角、觸須、尾須上,也就是說它們的“耳朵”像毛一樣。蚊子的“耳朵”就長在觸角上,它們在飛行時轉動觸角,其實就是在傾聽周圍的聲音呢……
四、“橫穿馬路不要低頭猛跑”
作家汪曾祺先生談到自己為何寫作時,這樣說道:
我事寫作,原因無它:從小到大,數學不佳。考入大學,成天泡茶。讀中文系,看書很雜。偶寫詩文,幸蒙刊發。百無一用,乃成作家。弄筆半紀,今已華發。成就甚少,無可矜夸。有何思想,實近儒家。人道其理,抒情其華。有何風格?兼容并納。不今不古,文俗則雅。與人無爭,性情通達。如此而已,實在無啥。
不過,就在汪曾祺先生“實在無啥”的表述中,我們卻看到了汪曾祺先生優秀的文字駕馭能力。
汪曾祺先生說“語言是本質的東西”,“語言不只是工具、技巧、形式”,想要寫好語言,就要注意生活中那些準確的表達。
準確的表達?是的,準確的語言才能讓人一下子聽懂,一下子記住。
他在北京西單聽見交通安全宣傳車播出的警示語:“橫穿馬路不要低頭猛跑”覺得十分好,因為“橫穿馬路”說的是情境,“低頭”說的是注意力不集中,在“橫穿馬路”的關鍵時刻,“低頭”過馬路,一不留神,就得出危險;“猛跑”說的是行動的不謹慎,不是慢跑,不是快跑,不是勻速跑,是突然“猛跑”,最怕的是“猛跑”,在馬路上突然躥出一個人,車輛來不及剎車,這不就出了交通事故了嗎?
他在校尉營一個派出所外宣傳夏令衛生的墻報上看到一句話:“殘飯剩菜必須回鍋見開再吃”,也覺得很好,“殘飯剩菜”把剩飯剩菜都涵蓋了,“回鍋見開”是重新加熱,直到開鍋的意思,不是大概熱一下就行,是“必須”“回鍋見開”,這樣才能保證不出現拉肚子之類的問題。
如果能堅持搜集生活中那些用詞準確的語言,對我們的寫作也有很大的助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