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章 衣袂飄飄

——悄然演變的衣冠服飾

1.人類服飾的“活化石”

(原始社會的樹皮衣)

古人從什么時候開始穿衣服的?這個問題恐怕很難有準確的答案了。不過,衣服的產(chǎn)生,是人類文明的進步,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可以說,從人類開始披上樹皮和樹葉、懂得了遮身暖體,就開創(chuàng)了物質(zhì)和精神文明的“雙豐收”。

衣服的作用,除了御寒以外,另一個重要作用就是遮羞。所以,在布料出現(xiàn)以前,人類的衣服還只是簡單加工。獸皮自然是做衣服的首選,但一來相對來說,獸皮比較難得,另外一個問題是,到了夏天,身上圍著個密不透氣的獸皮,估計也夠受罪的。這時候,另外一種經(jīng)濟實惠的服裝材料,樹葉和樹皮,也就派上大用場了。

我們從一些描繪原始社會的圖畫里可以看到那些腰間圍著“樹葉裙”的古人,但那時候的樹葉衣和樹皮衣究竟是什么樣子呢?

在“云南少數(shù)民族的紡織工藝與服飾”展廳內(nèi),還就真有一套頗具特色的早期原始服飾,它就是源自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臘縣,至今民族名稱都未確定的“克木人”所制的“樹皮衣”。從這套質(zhì)樸、拙實的“樹皮衣”上面,或許可以窺見人類服飾文化的源頭……

清代雍正年間,鄂爾泰等撰的《云南通志》中寫獨龍族“俅人,麗江界內(nèi)有之,披樹葉為衣,茹毛飲血無屋宇,居出巖中”。這段文字資料說明,在唐代乃至清代,處于原始社會末期的民族披樹葉、樹皮為衣的現(xiàn)象是比較普遍的。而在解放初期,西雙版納的傣族和勐臘縣的克木人仍然穿著樹皮縫制的衣服。從這些情況來看,展覽的“樹皮衣”在歷史的衍進過程中,還是保留了“本色”的。

“樹皮衣”的原料是構(gòu)樹和箭毒木,它有一個非常有趣的制作過程。首先,當然是要找到一棵合適的樹,砍到取材。選樹也是有要求的,盡量找那些沒有疤痕的“好樹”。接下來的工作就是要剝樹皮了。外面那層厚厚的樹皮顯然不能用,要拿刀把樹皮豎著破開,然后挑出一個裂縫,用木楔子插入樹皮與樹木之間,然后用木棒均勻捶打外皮,這樣,就把外面的樹皮打碎了,而留下里層的比較柔軟一些的纖維物。說是軟了,其實還要在樹皮變干之前“打制”一番。不過,接下來的工作依然是想辦法叫樹皮繼續(xù)變軟,要把樹皮放到河水里浸泡,并且用手輕輕搓揉,直到把樹皮中的樹汁沖洗干凈,露出白色纖維為止。這時候,衣服材料才算準備好,可以縫制成衣了。

這樣看來,樹皮衣的工藝也說得上繁瑣了。而且,這樣的衣服,想一想都覺得結(jié)實耐用,你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所以,研究者一直把“樹皮衣”看做是人類服飾萌發(fā)期的縮影,是早期人類服飾發(fā)展史的“活化石”,而樹皮衣的起源問題,盡管眾說紛紜,但比較權(quán)威的說法,還是來自中國。

2.從成語看服飾的演變發(fā)展

(成語中的服裝變遷)

現(xiàn)代人研究古代服裝的發(fā)展變化,通常有兩個渠道,一個是根據(jù)文字記載,比如歷代的《輿服志》、各種典籍、野史,甚至詩詞曲賦、戲劇小說等。另外一個渠道,就是從古代的繪畫雕塑和考古發(fā)現(xiàn)里找到更具體的信息。不過,除了這些以外,很多古代的服飾名詞,還保留在成語里,假如“刨根問底”一下,也許同樣能領略到古代中國人的衣著風貌和發(fā)展脈絡。

比如,“冠冕堂皇”這個成語,常用來形容人的儀表端正。而史料記載,早在周代,我國就已經(jīng)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冠服制度,這個冠,雖然是戴在頭上的,但和現(xiàn)代的帽子卻不盡相同。冠只是加蓋在發(fā)髻上的一個小罩子,它的作用也不是為了保暖,而是出于禮儀的需要。正如《禮記·冠義》中說:“冠者,禮之始也。”

隨之,又出現(xiàn)了“廣袖高髻”和“峨冠博帶”這樣的成語,這就從形狀上形象地反映了古代裝束的真實情況。

如同我們在古裝劇里看到的那樣,古人的袍服,一般都是大袖子,袖口部分卻收縮緊小,有時候還能在里邊裝點東西,而古人腰間常常系著寬闊的絲綢織帶。至于高髻和峨冠,當然是因為古人無論男女都束發(fā)梳髻,高高地頂在頭上了。

到了漢代,官員要把官印掛在腰間,而系官印的帶子叫“印綬”,印綬是權(quán)力的象征,不同的官職,也就有著長短顏色的區(qū)別。《漢書·百官公卿表》里記載:“相國、丞相,皆金印紫綬。”于是,也就有了比喻高官顯爵的成語:紫綬金章。

朱和紫,在中國古代曾長期被視為顯貴的服色。慢慢地,不只是印綬,官員的官服也開始有了顏色的規(guī)定,據(jù)考證,中國的品官服色制度始于北周而形成于隋,此后的變化基本上不大,所以,“紫綬”變成了“紫袍”,而官印也不需要老掛在腰上了,“金章”也就變成了“玉帶”,紫袍玉帶,同樣是形容官階的顯赫。

比較有意思的是“衣冠禽獸”這個成語,可以說,這是一個完全寫實的描述,卻漸漸被人們引申發(fā)揮成了比喻。這個成語的來歷,同樣是和官服有關(guān)。

唐代,在武則天當朝時,曾經(jīng)頒賜了一種新的官服,名叫“繡袍”。也就是在各種不同職別的官服上繡上不同的紋樣,文官繡禽,武官繡獸。其實,這樣用禽獸紋樣區(qū)分文武官員品級的做法,并不存在任何的變異,甚至到了明清時期,發(fā)展成為“補子”,用金絲、彩線繡成徽織,綴在官員的前胸和后背,有點類似于“軍銜”,使人一望就可以知道官職品級。

而其他成語,如清代以后的“頂戴花翎”、“長袍馬褂”,還有民國以后的“西裝革履”,無一不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真的可以說五彩紛呈的服飾成語,同樣是一部幫助人們認識古代服飾的好詞典。

3.穿在衣服上的“自然界”

(古代衣服的裝飾花紋有講究)

前面提到了“衣冠禽獸”這個成語,古人用衣服上的圖案來區(qū)分官職的高低。事實上,隨著紡織技術(shù)的發(fā)展,衣飾上的圖案也越來越豐富。在古代服飾中,圖案設計成了十分重要的裝飾,從領口、袖口,到肩頭、下擺,圖案可以說無處不在。

古人衣服上的圖案題材多樣,有動植物、文字和幾何圖形等,也具有多重的象征意義。比如龍鳳虎紋,表現(xiàn)著龍虎精神,祥云牡丹,象征著吉祥富貴,可以說,素以“衣冠之國”著稱的古代中國,服飾圖案承載了厚重的傳統(tǒng)文化和內(nèi)涵。

而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在圖案中也漸漸有了顯著的體現(xiàn),它和禮教結(jié)合,對于君臣士庶的服裝差別,有了詳盡的規(guī)定。

早在堯舜時期,就已經(jīng)有成文的“五禮”規(guī)定。《虞書·益稷》篇中記載,商朝末期的周族領袖仲雍,在舉行祭祀禮儀時穿著圖騰衣,而各部聯(lián)盟首領也將十二章花紋用畫與繡的方法施于冕服上。“天子袞服十二章”的起源便是由此而來。十二章花紋紋飾的次序為日、月、星、龍、山、華蟲、火、宗彝、藻、粉米、黼、黻,這說明當時的服飾圖案已經(jīng)很有特點,而且以自然界為“模板”,漸成體系了。

到了戰(zhàn)國時期,服飾圖案開始有了變化,不再是自然物象的直接描繪了,而是逐漸“抽象”起來,出現(xiàn)了變化紋樣。而這種加入了主觀審美意識的圖案設計,到了漢代更是“發(fā)揚光大”,除了更加明快多變,還突出了龍鳳的寓意,以適應統(tǒng)治者的需要。這其實標志著服飾圖案的不再是原始的、蒙昧的美的追求,而完成了從圖騰的崇拜,到權(quán)力地位象征的發(fā)展過程。

其后的魏晉、隋朝,一直延續(xù)漢代的這種圖案風格,直到唐代,又開始用真實的花、草、魚、蟲進行寫生,構(gòu)圖活潑自由、疏密勻稱,當時盛行的“纏枝圖案”,至今為人們所稱道。

而明朝繼承前代的圖案,創(chuàng)造和豐富了諧音圖案和寓意圖案。比如桂花和萬年青,象征富貴萬年;太陽和鳳凰,象征丹鳳朝陽;蓮花和鯉魚,象征連年有余;金魚和海棠,象征金玉滿堂;蝙蝠和云,象征福從天降。這種寓意圖案,有的至今仍在沿用。

在清代,我國的服飾發(fā)展已經(jīng)到了頂峰,同時,服飾圖案的裝飾作用也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前面也提到,清朝以“補子”的紋樣代表官職的貴賤。補子紋樣的差別反映了清代等級的森嚴,可以說這一時期的圖案,幾乎到了紛繁堆砌的地步。

衣服上的圖案,經(jīng)歷了周代設計的嚴謹、戰(zhàn)國的舒展、漢代的明快、魏晉的飄逸、唐代的寫實、宋明的考究和趣味,最后到清代的紛繁。可以說,自然界的大部分事物都出現(xiàn)在了人們的身上,這其中,既有人們審美意識的變化,也有禮教等級的強制規(guī)定,但古代衣服圖案的藝術(shù)價值,卻成為了古人留給我們的一份寶貴遺產(chǎn)。

4.服裝史上的幾次“基因突變”

(古代服裝的幾次明顯變化)

愛看古裝劇的人可能會有一個發(fā)現(xiàn),那就是歷朝歷代的服裝都不一樣,換句話說,看衣服就能看出演的是什么朝代的戲。這樣一樣,顯得古代服裝變化挺“頻繁”的。實際上,一般情況下,變化的只是衣服式樣,在結(jié)構(gòu)本質(zhì)上,改變并不是很大。而中國古代服裝,真正出現(xiàn)大的改動,并且為研究者認為具有重大意義的,只有三次。

第一次的變化來自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和漢族服裝的寬袍大袖比起來,當時的少數(shù)民族服裝,就是所謂“胡服”一般都是短衣長褲,衣身緊窄,這樣在作戰(zhàn)的時候,活動的靈活度很高。趙武靈王引進胡服,更多的是為了提高軍事上的實力。不過,這也使他成為了我國服裝史上最早的一位改革者,隨著“胡服”的被抵制到被接受,民族服裝的融合交流也就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到了魏晉時期,胡、漢文化在服裝上的交流融合更加明顯。北方民族的“褲褶”,對漢族服裝產(chǎn)生了強烈的沖擊。褲褶,是一種上衣下褲的服式,有點兒像漢族的長襖,對襟或左衽,而漢族衣服是右衽的,這種式樣逐漸廣泛流行于民間,男女均穿。而北魏孝文帝的改制,以法令的形式要求鮮卑人改穿漢魏衣冠,又一次促進了胡、漢服飾風格的交融。此外,在佛教傳入中國后,人們的衣服面料或邊緣裝飾上蓮花、忍冬等紋飾開始大量出現(xiàn)。正是這樣的南北服飾交流,到了盛唐時期,開放之風見盛,服裝史上,以唐代女裝的開化袒露為代表,出現(xiàn)了“兼容并蓄”的第二次變化。

而第三次變化,是清朝對服飾的改制。強制性的令漢人剃發(fā)易服,是清初統(tǒng)治者在政治上的需要,但對已形成的我國傳統(tǒng)服制來說,是一次飛躍。清代的服飾以旗袍、馬褂為代表,保留了很多游牧民族的服式與裝飾。在中國古代的整個服裝發(fā)展史上,清代的服制是最為龐雜與繁縟的。

到了清朝末年,維新變法時期,中國的服裝開始走向近代化。維新派從政治維新,變革風俗的角度,追求“與世界同”,提出了改易服飾的主張,而此時的清末留學生也成了改變著裝的先驅(qū),他們“往往改易西裝,自斷發(fā)辮”,成為“洋派人士”。

甲午戰(zhàn)爭以后,國內(nèi)開始舉辦各類新式學堂,而學堂里教授的西式“體操”也成為學生改變服飾的突破口。張之洞在湖北曾下令各書院學堂里的學生“皆一體服用兵衣”。

而推翻滿清的孫中山先生,也首先在服飾上革了滿清的命,他提出了服裝制作的四條原則,“適于衛(wèi)生,便于動作,宜于經(jīng)濟,壯于觀瞻”,這使得服裝擺脫了傳統(tǒng)上的尊卑等差,符合了現(xiàn)代服裝的理念。

5.從“虎皮裙”到“金縷衣”

(古代衣服原料的變化)

古時候,衣裳是兩個詞,上衣為衣,下衣為裳。當然,這是在結(jié)束了那種隨便找塊獸皮圍在身上的狀態(tài)以后了。最早,古代人把身邊能找到的各種材料做成粗陋的“衣服”來遮護身體,基本上人人都是孫悟空那樣的“虎皮裙”。后來,有了簡單的紡織生產(chǎn),采集一些野生的紡織纖維,像前面提到的制作樹皮衣一樣,揉搓編織起來作為穿戴之用。

漸漸地,隨著農(nóng)、牧業(yè)的發(fā)展,紡織原料也開始增多,服裝制作從工具到材料都開始朝復雜發(fā)展,服裝一點點有了變化。因為粗糙的樹皮、獸皮和柔軟、細薄的紡織物比起來,制出復雜而有輪廓的服裝的確是有點“強古人所難”了。

在北京周口店猿人洞穴里,考古發(fā)掘出約1.8萬年前的骨針。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時代遺址中,也出土了管狀骨針等物。由此,可以推斷,當時是用這些骨針來縫制原始的衣服的。不過,既然還沒有布料,線也就無從談起。那時候縫制衣服,或許是用動物的韌帶等物品吧。

應該還是在母系社會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已經(jīng)掌握了用麻和葛纖維來紡織的方法。在目前考古發(fā)現(xiàn)的實物中,最早的織物可以追溯到殷商時代。而自商代開始,從麻織物朝著蠶絲造衣又前進了一步,衣服的材料越來越豐富起來了。

而每朝每代的服裝,都必然和當時的紡織生產(chǎn)水平有著最密切的聯(lián)系。春秋戰(zhàn)國時期,大麻、苧麻和葛織物已經(jīng)是比較普遍的服裝材料。不過,貴族們已經(jīng)大量使用絲織物了,還有一些地區(qū),采用毛、羽和木棉纖維來紡織,作為服裝材料。

等到了漢代,除了絲、麻纖維的制造發(fā)展,印染工藝技術(shù)也開始逐步發(fā)達,出現(xiàn)了紗、綃、絹、錦、布、帛等服裝用料。著名的“西漢素紗禪衣”是一件蠶絲織成的輕薄長衣,只有49克,不足一兩,技藝之精可見一斑。

在隋唐兩代,服裝的制作原料仍然廣泛使用麻布,但裙料已經(jīng)逐漸使用絲綢。而接下來,棉花開始傳入中國。棉花的原產(chǎn)地是印度和阿拉伯。宋代以前,我國只有帶絲旁的“綿”字,沒有帶木旁的“棉”字。“棉”字是從《宋書》起才開始出現(xiàn)的。而棉花在全國大范圍種植,是到了明朝,朱元璋采用強制措施才推廣開的。

不過,盡管服裝材料不斷豐富,人們并不是想穿什么就能穿什么。絲、綢、緞、錦、繡、綃、綺等都是皇宮和貴族專用的,平民百姓只能穿布衣。所以,“布衣”這個詞,后來就成了稱呼那些無官無職的平民百姓的專用詞。

貴族可以憑借權(quán)勢來擺譜,甚至用金絲縫制成“金縷衣”,但是,作為普通的百姓,即使買得起,也禁止用絲質(zhì)材料。比如,對清代的官員來說,五品以下的不能用蟒緞、妝緞,八品以下的不能用大花緞紗。一般百姓做衣服,可以用絲、綾、羅、綢、絹、素紗,但不能用金繡。婦女也不能裁制花樣金線裝飾。

6.不同身份的“制服”

(對顏色不可掉以輕心)

在中國古代的封建社會,有著非常森嚴的等級制度,凡事都強調(diào)不可“逾禮”。而服裝,恰恰正是“禮”的重要內(nèi)容,不但在材料上有所限制,式樣上同樣也“涇渭分明”。通過服裝把人分出等級,做到“見其物而知貴賤”,是古代帝王必要的統(tǒng)治措施。

官服自然不用說了,按照其級別,對不同的式樣、顏色,甚至裝飾物都要做出規(guī)定,讓人一眼就能看得出。

不同的服飾常常代表一個人處于不同的社會階層。比如,《禮記》就有著明文規(guī)定,“天子龍袞,諸候如黼,大夫黼,士玄衣裳,天子之冕,朱綠藻,十有二旒,諸候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士三,以此人為責也”。在《周禮》中也有類似這樣的記載:“享先王則袞冕,表明祭禮,大禮時,帝王百官皆穿禮服。”這些服裝上的強制規(guī)定,體現(xiàn)了封建王朝的統(tǒng)治者對封建等級制度的捍衛(wèi)。

拿顏色來說,在每個朝代幾乎都有過對服飾顏色的相關(guān)規(guī)定。規(guī)定給官員專門使用的顏色,對老百姓來說,就成了禁忌,他們只能穿用這些顏色以外的顏色制作的衣服。孔子曾宣稱“惡紫之奪朱也”,意思就是,朱紅是正色,也就是飽和色了。但紫色是間色,也就是混合色,這是有尊卑的。看看那些歷史上的代名詞——“白衣”、“苞頭”、“皂隸”、“緋紫”、“黃袍”、“烏紗帽”、“紅頂子”,都是某種顏色,這些顏色被固定在某種衣服上而代表了不同的身份。

《中國歷代服飾》一書里寫道,秦漢時期的頭巾,也有顏色區(qū)別。“庶民為黑、車夫為紅,喪服為白,轎夫為黃,廚人為綠,官奴、農(nóng)人為青。”在唐代,也是以官服的顏色來體現(xiàn)管理的品級,并且并不是約定俗成,而是兩次下詔頒布服飾顏色和佩帶,進行強制性的規(guī)定。

到了唐朝,繼承了隋朝的制度,皇帝開始穿黃色的袍子和衣衫。在此之前,黃色是不論尊貴貧賤,一律通用的顏色,沒有什么特別的尊貴。比較早的是,唐高祖李世民用“赤黃袍巾帶”作為自己經(jīng)常穿的服裝。此外,有人提出赤黃這個顏色比較接近太陽的顏色,“天無二日”,而“日”又象征了帝王的尊貴。所以,從唐朝開始,赤黃色,也就是赫黃,成了帝王專用的顏色。黃袍被視作封建帝王的御用服飾,臣民不得僭越使用,并用品級來定袍衫的顏色,就是所謂的“品色服”。這種規(guī)定一直延續(xù)到清朝。

在清朝的時候,官服除了用蟒數(shù)來區(qū)分官位,黃顏色的衣服就成了“服裝的雷池”。而且,還要細分,龍袍是以明黃色為主的,也可用金黃杏黃等色。如皇太子用的是杏黃色,皇子用的是金黃色,下屬的各王等,如果沒有特別的賞賜,絕對不能穿黃顏色的衣服。

在古代服裝的發(fā)展演變過程中,也對各個朝代各個時期古人的審美意識產(chǎn)生著深刻的影響,雖然有了刻意的規(guī)定,但是服裝從最早的功能性——遮羞、蔽體,在經(jīng)過了等級制的“外化標志”期,終于還是到了今天,成了標榜個性的象征物。當然,這期間的一系列演變,也確實是一段很漫長的歲月。

7.唐裝與漢服,哪個更中國

(誰才是中國服裝的“正宗”)

說到代表中國的服裝,自從2001年APEC的上海會議以后,唐裝很是流行了一陣子,而到了2008年的奧運會時,沉寂了一段時間的“漢服熱”,又開始風行起來。有意思的是,同為中國歷史上的傳統(tǒng)服裝,相互之間還比較“對立”,各自的支持者都認為自己才是“正宗”。其實,要弄清楚這個問題,還得先從唐裝和漢服各自表示的意思說起。

很多人顧名思義,覺得唐裝就是唐朝的服裝,而漢服就是漢朝的服裝。在歷史上,漢朝和唐朝都是很強大的王朝,穿那個時期的服裝,在某些方面也代表了我們的民族自豪感。

實際上,所謂的唐裝,通常有兩種解釋。最自然合理的解釋是“唐朝的服裝”。但也有另外一種解釋,就是“唐人街華人的中式著裝”。后面的說法,是從“唐人街”那里延伸出來的,有點“出口轉(zhuǎn)內(nèi)銷”的味道。在海外,“中華街”被稱為“China town”。英文發(fā)音很像“唐”,于是被譯為“唐人街”,“唐人”一詞也成為中國人的泛稱,而“唐裝”也就是指這些華人街的“唐人”所穿的“中式服裝”了。

所以,現(xiàn)在流行的“唐裝”,并不能說成是唐朝的服裝。事實上,這種“唐裝”是清代的馬褂演變和改良,屬于滿族服裝的范疇。主要有立領、連袖、對襟、盤扣等幾種款式,使用的面料多為織錦緞,其中也有用粗布制作的。

唐朝的男子所穿的服裝,正式的是圓領袍衫。偶爾用在如祭祖天地、宗廟等比較隆重的場合,其他場合則以“幞頭袍衫”為時尚。“袍衫”,也就是袍服,有著非常廣泛的用途,從帝王到百官,禮見宴會均可穿,甚至可以用作朝服。有點類似我們現(xiàn)在大眾休閑服的性質(zhì)。這種“長袍大袖,衣冠飄飄”的風格,和漢代人的“冠冕衣裳”是傳統(tǒng)相繼的。

而人們談論的“漢服”,也有幾層意思。一是指中國歷史上漢朝的服裝;二是指華夏族、漢人或漢民族的“民族服裝”;也有人只是把“漢服”視為“漢族”的服裝。說起來,漢服有交領、右衽、束腰,用繩帶系結(jié),也兼有帶鉤的特點,這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明顯有別于其他民族的服飾。

從上面的解釋來看,“唐裝”與“唐人”、“唐人街”等概念有關(guān),多少具有一些海外華人認知或國際化的語境,而“漢服”則往往具有相對較多的國內(nèi)族際場景性,相比較而言,后者更具有本土化的論說色彩。

主張復興漢服的人認為,唐裝實際上是來于清末的“滿裝”,而歷史上從夏商周到明朝一直存在的純粹的“漢服”,由于滿清王朝“剔發(fā)易服令”的民族壓迫,被迫消失了三百多年,現(xiàn)在自然應該予以恢復。

主張?zhí)蒲b的認為,正是因為唐朝是中國人為之驕傲的朝代,海外各國為此稱中國人為“唐人”,所有這些具有中國特色的服裝稱為“唐裝”,不僅順理成章,而且早就在國內(nèi)外成為慣稱。

兩種說法都有各自的道理,但是,恢復傳統(tǒng)服飾的目的,應該更在于對于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與發(fā)揚,而不是拘泥于一件衣服。無論唐裝還是漢服,也許都依賴于中國的強大和富足,才能得到別人的認可和尊重。回顧歷史,“漢服”的復興,其實并非第一次。早在1900年,以“反清滅洋”或“扶清滅洋”為目標的義和拳運動中,就曾有過身穿“漢服”造反的歷史現(xiàn)象。

8.乞丐服曾經(jīng)是時裝

(古代也有“奇裝異服”)

中國古代的冠服制度,從周代開始完善,有數(shù)千年的歷史。既然能夠憑借服裝來劃分等級,那么無論哪一個王朝,都希望有一套固定的程序化的服飾制度。這對于禮教和統(tǒng)治都是有利的。而中國的百姓,對于所謂的“規(guī)矩”,習慣了以后,也不敢去輕易破壞。

不過,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當國家對人們的控制力減弱的時候,最先出現(xiàn)變化的,又往往是服飾。這也是人們本性里,對于求新求異的一種渴望。即使在現(xiàn)代,喇叭褲的流行,難道不能說是一次“服裝革命”嗎?

當然,這樣的變化,自然會引起“正統(tǒng)人士”的不滿,在古代,把這種在服裝上求新求異的現(xiàn)象稱為“服妖”。這種不同于傳統(tǒng)服飾發(fā)展的社會新風尚,以時代性、流行性以及個性為其內(nèi)在特征,被認為是不祥的亡國之兆。

在明清兩代,“服妖”的現(xiàn)象十分顯著,男人喜紅裝,有很多的王公貴族把穿“乞丐裝”當做時尚,層出不窮,人們也見怪不怪。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推翻了蒙古族的那些衣冠制度,回歸“漢化”,他在衣服的面料、樣式、尺寸、顏色上都做了規(guī)定,“中心思想”就是要做到“貴賤有別,服飾有等”。比如明法典規(guī)定,只有王公貴族、官員,才能使用錦繡、綾羅等面料,普通百姓只能用綢和素紗。朱元璋是輕視商人的,士農(nóng)工商,商人排在“老四”,所以只能穿絹和布。并且,朱元璋對于服飾的管理非常嚴格,制裁起來毫不手軟,當時有百姓不許穿靴的禁令,據(jù)史料記載,曾經(jīng)有38位南京市民,就因為違反了這條禁令而被充軍發(fā)配了。

不過,到了明朝中期,出現(xiàn)了小資的苗頭,城市的繁榮,讓人們對“美的追求”蠢蠢欲動。各種衣服也開始打擦邊球,來伸張自己的獨特個性了。當時有一首根據(jù)宋詩“篡改”的詩寫道:“昨日到城郭,歸來淚滿襟。遍身女衣者,盡是讀書人。”真實的情況是,江南一些城市的讀書人,用紅絲束發(fā),嘴唇涂著紅色的脂膏,臉上抹著白粉,還點綴著胭脂,身穿紅紫顏色的衣服,遠遠看去,宛如麗人。這也就是對傳統(tǒng)的反叛,成了所謂的“服妖”了。

明代的“服妖”爭奇斗艷,主要還在于底層民眾,凸顯了城市繁榮后,商業(yè)社會的一種特質(zhì)。而在清代,卻有一場貴族子弟發(fā)起的以“寒乞”為時尚的“服妖”運動,后世研究說,正是由于滿清王朝的服飾讓一些王公貴族感到不滿,所以,他們竟寧愿穿乞丐裝來顯示自己的特立獨行。

近人李孟符在其《春冰室野乘》中記載,從光緒中葉以來,京城的王公貴族“皆好作乞丐裝”。他親眼見到一個王府的貝勒,竟然把煤灰抹在臉上,“袒裼赤足,僅著一犢鼻褲,長不及膝,穢黑破碎,幾不能蔽其私。腳躡草履,破舊亦如之”,跟隨這個“乞丐”后面的侍從,竟有“戴三品冠者”。經(jīng)過打聽,才知道這種以寒乞為時髦的“時世妝”,已在京城的貴人中間流行很長時間了。

也許,按照中國的傳統(tǒng)觀念,服裝制度關(guān)系著禮教風俗。但換一個角度來想,物極必反,當人們經(jīng)歷長時間的壓抑后,必然有求新求變的渴望,恐怕這正是人性的基本規(guī)律。

9.女扮男裝和男扮女裝

(古代社會的“易裝癖”)

“女扮男裝”歷來是戲劇創(chuàng)作里常用的手法,要是說起來真是數(shù)不勝數(shù),如黃梅戲里的女駙馬。在今天的影視創(chuàng)作中,更是一道亮麗的風景。從《倚天屠龍記》里的趙敏,到《新龍門客棧》中林青霞飾演的邱莫愁。雖然一眼就能讓人認出來,但還是給觀眾留下了永不磨滅的印象。女子扮演男子的角色,娛樂圈通常稱為“反串”。

不過,拋開虛構(gòu),女扮男裝在歷史上,很早也有了淵源,根據(jù)文字記載,就可以追溯到夏朝。

第一個亡國昏君夏桀,有一個和妲己一樣的寵妃,叫做妹喜。《晉書·五行志》說,“妹喜冠男子之冠”。作為一個女人,卻喜歡戴男人的官帽,這個妹喜可以說是女扮男裝的先行者了。而且,據(jù)說歷史上的妹喜,不但好男子打扮,還喜歡像男子一樣過問政治,估計這個夏桀,沒少聽了她的“餿主意”。

說起女扮男裝,還有個趣聞。春秋時期,有個喜歡看“女扮男裝”的齊靈公,他身邊的所有女人,妃子小妾侍女等等,就都穿男子衣服,戴男子服飾。結(jié)果,國中婦女紛紛效法,齊靈公一出門,看到滿城都是穿男裝的女子,就有點審美疲勞了。于是,他下令除了宮里的女子以外,民間女子禁止穿著男服。

可是沒想到,民間女子對穿男子衣服“上癮”了,齊靈公于是就很生氣,后果當然也是很嚴重的,他下令只要見到男裝女子,就撕裂她的衣服,叫她當眾出丑。但是這些民間女子也不知道搭錯了哪根筋,還是照樣偷著穿男裝,抓都抓不過來。最后,還是晏子出了個主意,說,大王你不如從宮里做起,只要這些人都穿女子的服裝,民間女子的男子打扮就會不禁自絕了。齊靈公半信半疑采納了意見,結(jié)果這股效仿的風潮才算“流行”過去。

到了唐朝前期,女子穿男裝又開始盛行。《新唐書·五行志》記載,一次唐高宗和武則天舉行家宴,他們的寶貝閨女太平公主就穿一身男裝,身上佩戴著邊官和五品以上武官的七件飾物,還在高宗面前跳舞。太平公主其實是一個“多權(quán)略”的女子,后人分析說,太平公主的男裝,一是她的性格像男人,另外主要是她想?yún)⑴c政治,所以穿男裝來增加威儀。

其實,由于男女之間身材的不同,服裝式樣有差別也是很自然的事。而男扮女裝和女扮男裝,在一般的觀念里,都是“不當”的。古人的傳統(tǒng)觀念里,男女服裝絕對分開,不得摻雜。除了女扮男裝,男扮女裝更是被指責。三國時的何晏“好服婦人之衣”,就被同時代的傅玄指斥為穿“妖服”。而《新唐書》對太平公主穿男裝的評價,也是“近服妖也”。

古人不認為男女裝混穿只是生活小事和個人興趣。他們認為男子主于外,女子主于內(nèi),故有男女的服飾制度,使男女各守本分,不得僭越。而如果出現(xiàn)女子男裝,就是“牝雞司晨”,是不幸之兆。

可以說,雖然女扮男裝時有發(fā)生,但總的來說,男女服制的不同,是男尊女卑的反映,不許女子著男裝更是統(tǒng)治女子的一種手段。

10.“羽扇綸巾”背后的真相

(諸葛亮真是“羽扇綸巾”嗎?)

“羽扇綸巾”這個詞,是蘇東坡在《念奴嬌·赤壁懷古》里用來形容周瑜的,“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而在影視和繪畫作品里面,周瑜一般都是武將打扮,倒是諸葛亮的形象才多是“羽扇綸巾”。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在史書《三國志》中,有諸葛亮的傳,但里邊并沒有具體描寫他的服飾。不過,在后來的《太平御覽》里,倒是在提到扇子的時候,舉了諸葛亮的例子。上面說,當諸葛亮和司馬懿在渭河邊上對壘時,開打之前,諸葛亮坐著不加裝飾的車子,戴著葛布做的頭巾,拿著白羽扇在搖。

諸葛亮是文臣,周瑜是儒將,所以,他們兩個都喜歡“頭巾羽扇”的打扮,其實,這在當時,也幾乎是三國魏晉名士的“標準裝”。但是,諸葛亮帶的葛布做的頭巾,只能說叫做葛巾,不能叫綸巾。葛布是用“葛”這種植物纖維織成的,而綸巾是用青色的絲帶做的頭巾,與葛巾的不同之處在于使用了不同的制作材料。所以,諸葛亮戴的是葛巾,周瑜戴的是綸巾,后來產(chǎn)生了混淆,才被稱作綸巾了。兩種頭巾都是用來扎住頭頂發(fā)髻的,并不是把頭包起來。

不過,隨著歷史的發(fā)展,諸葛亮逐漸被演繹成了神通廣大的人物,所以,他的穿著打扮也跟著“與時俱進”了。在元代雜劇《諸葛亮博望燒屯》里,諸葛亮已經(jīng)是一個“披七星錦繡云鶴氅的”瀟灑人物。七星錦就是繡了“北斗七星圖案”的錦,鶴氅最初是用羽毛做成的外套,類似披風,后來指一般的寬大外套,并且加上了寬大的袖子。

實際上,鶴氅是晉朝人開始穿的,《晉書·謝萬傳》就記載東晉人謝萬戴著白色綸巾,穿著鶴氅裘。《世說新語》里也寫了東晉的王恭坐在大車上,穿著鶴氅在雪天行路,被孟昶稱呼為神仙的故事。士大夫穿鶴氅是當時的風氣,因為那時候的人都崇尚“修煉”,想做神仙嘛。

《三國演義》塑造的諸葛亮形象,幾乎是人們眼里的“正宗”。在諸葛亮第一次出場亮相的時候是這樣描寫的:孔明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飄飄然有神仙之概。也正是因為這部名著的最后“定妝”,諸葛亮才完成了自己的“打扮”,羽扇倒是還拿在手里,但是葛巾變?yōu)榫]巾,身上還多了一件鶴氅,歷史原型和得道高人的形象實現(xiàn)了“完美混搭”。

其實從諸葛亮打扮的變化來看,也側(cè)面反應了服飾和人物形象之間的內(nèi)涵搭配,作為一個歷史人物,諸葛亮身上確實有魏晉名士的風度,然而,正是傳說里的諸葛亮文韜武略,樣樣熟稔,在人們心中的印象,自然就有了很多神秘色彩,那增加上去的“行頭”,也是為了更符合傳說里的“孔明先生”吧。

11.穿著胡服的唐代女子

(大膽開放的唐代女裝)

說到古代女子,人們最常有的印象就是“三從四德”,而女子的服裝,更是嚴實和保守的。不過,這其實大多是明清時期女子的服裝。別忘了,中國曾經(jīng)有過一個開放而自由的唐代。說起唐代的女裝,即使放在現(xiàn)在來欣賞,依然是朝氣蓬勃毫不矯揉造作的。

唐代的女子服裝大膽、開放的程度,甚至可以說得上是“袒胸露乳”。這在幾千年的封建中國,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唐代之前,漢朝的女子穿著“上衣下裳”及深衣,把自己包裹得嚴嚴實實。唐代之后,所謂的禮教越來越盛行,連露出一點肌膚,都已經(jīng)上升到道德的高度了。

當然,早期的唐朝也不是特別開放,貞觀年間,女子騎馬還是沿用隋朝的舊禮制,必須用紗來遮住全身,后來,慢慢的,這長紗衣一點點縮短,可以只遮脖子以上了。而到了開元年間,干脆徹底甩開這些“麻煩”,臉面發(fā)髻全露,甚至身上也露的越來越多了。所以,曾經(jīng)有學者說,唐朝女子的服飾,是最性感的。

在上世紀初被發(fā)現(xiàn)的《敦煌曲子詞》中,就有描寫唐貴夫人著袒胸襦的形象,如“碧絲羅冠,搔頭墜髻,寶妝玉鳳金蟬。輕輕敷粉,深深長畫眉綠,雪散胸前。……渾身掛異種羅衣裳,更熏龍腦香煙”。其中,“雪散胸前”就是夸贊貴夫人雪白的胸脯,而“渾身掛異種羅衣裳”,又點出了這打扮是從西域傳過來的。

唐朝女子服飾上的這些變化,是因為當時的女子,把穿著胡人服飾看做一種流行的時尚。

“唐代女子衣著偏好胡裝,身穿緊腰胡裝,足登小皮靴,朱唇赭頰,是時尚的打扮。”這是人們從出土的“唐人俑”身上得出的結(jié)論,當時的唐朝,人們“慕胡俗、施胡妝、著胡服、用胡器、進胡食、好胡樂、喜胡舞、迷胡戲、胡風流行朝野,彌漫天下。”

實際上,唐朝的開放氛圍和皇室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唐高祖李淵的母親獨孤氏,唐太宗李世民的母親紇豆陵氏,唐高宗李治的母親長孫氏,都是少數(shù)民族,也就是當時的“胡人”。正是由于這樣的血統(tǒng)關(guān)系,唐代的政策傾向于“華夷并舉”。

而所謂的“胡”,也不是專指一個民族,而是包括波斯、印度、回紇等西域及突厥眾多游牧民族的總稱。絲綢之路開通以后,唐代的長安城就成為了一個“國際大都市”,當時中亞、西亞的商人、僧侶、貴族,紛紛經(jīng)過絲綢之路跑到了中國。他們的服飾、飲食、游藝、學術(shù),都被唐朝的人們所喜愛。

而中國人穿著胡服的歷史,早在戰(zhàn)國時期就已經(jīng)開始了,這些邊地民族的服裝的特點是,上衣短,褲子長,革靴或裹腿,袖子窄緊,翻領左衽,方便活動。唐代的女子喜穿胡服,已經(jīng)到了蔚然成風的地步。元稹在《法曲》一詩中描寫,“女為胡婦學胡妝,伎進胡音務胡樂。胡音胡伎與胡裝,五十年來競紛泊”。基本上描述出了當時胡服盛行的客觀情況,《新唐書·車服制》說:“開元中,奴婢服瀾衫,而仕女衣胡服。”這里說的女子的胡服,一般都是“參考”胡舞里的服飾,如柘枝舞,渾脫舞等,也就是說外族的歌舞伎是最常見的胡服“傳播媒體”。這一點,倒是和現(xiàn)在的演藝明星領導時裝潮流異曲同工了。

12.裙子的“叛變”

(“裙子”原來是男人的專利)

春節(jié)晚會上,小沈陽的一條蘇格蘭風格的裙子,引來了很多笑聲。可以說,這是利用了“反差”,因為人們覺得男人穿裙子很“變態(tài)”。不過,按照中國的歷史來說,裙子本來就是男人的衣服,從商朝開始,男性就穿著裙子了,而女子直到漢朝,才形成穿裙子的風俗習慣。客觀地說,是裙子做了“叛徒”。

商代的時候,人們上身穿“衣”,下身穿“裳”,本來“裳”是前后兩片,到了周代,開始合成一個圓筒狀,可能這樣看起來更雅觀一些,不過騎馬就不很方便了。

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上衣和下裳干脆直接來了個“二合一”,它們合在一起,被稱為“深衣”,乍看起來都有點兒連衣裙的味道了。而且,這樣的打扮,還是作為禮服來用呢。到了后來,由于褲子的出現(xiàn),“深衣”慢慢演變成了袍子,中國的男人才算告別了“穿裙子”的時代。

而女子正式穿裙子,是從漢代開始的,根據(jù)《古詩為焦仲卿妻作》里“著我繡狹裙,事事四五通”的詩句,可以從中得到佐證。

到了魏晉以后,裙子的式樣開始不斷增多,紡織印染的進步,也使色彩更加豐富,從絳色紗復裙、丹碧紗紋雙裙,到紫碧紗紋雙裙、丹紗杯文羅裙等等,名目繁多。兩晉時期,有一種流行的裙子,叫做“間色裙”,是用兩種以上顏色的布條間隔制成,在色彩搭配上變化豐富,相映成趣。

到了唐代,婦女們穿的裙子的長度,比前代有了明顯的增加,“裙裙曳地”是常見的現(xiàn)象。為了顯示自己裙子的修長,婦女們穿裙子的時候,還經(jīng)常把裙腰束到胸部,有的甚至束到腋下,裙子的下擺則蓋住腳面,有的還在地下拖曳一截。對于此,有個形象的形容,叫“裙拖六幅湘江水”。

另外,唐代婦女的裙子也有非常豐富的色彩,其中,最受年輕婦女喜愛的是一種鮮艷的紅裙。由于當時染紅裙的顏料,主要提取自石榴花中,所以人們也把紅裙稱為“石榴裙”。武則天在《如意娘》詩中說:“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后來,“石榴裙”就被當做婦女的代稱。直到今天,我們?nèi)匀豢陕牭健鞍莸乖谑袢瓜隆钡谋扔鳌?

宋代婦女的裙子色彩以素雅為主,但裙上的折裥也就明顯地增多了。在裙上施以折裥的做法由來已久,相傳在漢朝時,漢成帝與趙飛燕同游太液池,成帝令飛燕起舞,忽然間大風驟起,弱不禁風的趙飛燕竟惹起了成帝的擔心,覺得萬一被吹走就麻煩了,趕緊叫侍從拽住她的衣裙。結(jié)果,風停之后,裙子上留下許多縐紋,這無意中得到的結(jié)果,其他宮女都覺得好看,于是開始特意在裙子上折迭成裥,還取名“留仙裙”。仔細想一想,有很多流行的事物,都是因為女人的羨慕和攀比造成的。

其后的歷代裙子,都本著求美之心,不斷變化,裙子作為展現(xiàn)女人美麗的衣物,不但女人喜歡,男人也總是抱著欣賞的態(tài)度的。

不過,順帶說一句,在中國古代,女人是不能穿褲子的,因為道德家們認為女人穿上褲子,兩條腿分立,是極其不成體統(tǒng)之事。當然,裙里面也不是只有兩條光溜溜的腿。裙里面有一種沒有襠的套腿褲,被叫做“脛衣”,只是遮住兩條小腿。這樣想來,裙子之美,又有了幾分無奈了。

13.半途而廢的“裙撐”

(沒流行起來的“裙撐”)

“裙撐”這個東西,一下子就讓人想起歐洲古代宮廷里的那些女子,她們的那種打扮都是很夸張的。整個人從腰間開始,仿佛掛了一個大大的“鐘罩”在下面。據(jù)說歐洲的裙撐是用鯨魚骨做的,把鯨魚骨彎成一個圓圈,再按照圓圈的大小連起來。穿上裙撐以后,外面套上長裙,這樣,裙裾就被撐得張開來,腰也就顯得細了。欣賞的人,會說這像“一朵倒垂的盛開花朵”。而穿過婚紗的人,大概都體會過這樣的感覺了。

不過,裙撐可不是隨著西式的婚紗才傳進中國的。它和中國女性服裝的“第一次親密接觸”要追溯到大金時期。

據(jù)《大金國志》記載,女真族的女性“以鐵絲為圈,裹以繡帛,上以單裙籠之”,這已經(jīng)說得很明白了,金代的女真服裝就有裙撐,沒有鯨魚骨,拿鐵絲做了替代品。在保留下來的元代泥塑中,也可以看到一些女性塑像,在穿著上有加了裙撐的效果,這些塑像從腰部以下,衣擺、長裙的造型都是渾圓如鐘,很顯然,這并不是“鼓風機”吹出來的。而從蒙古和女真族在歷史上的關(guān)系看,他們之間裙撐的交流,也是順理成章的。

現(xiàn)在流行韓劇,而韓國的歷史劇中,也曾經(jīng)展現(xiàn)過宮廷中的王后與妃嬪在長裙之下襯以裙撐的畫面,這是有歷史依據(jù)的。

那么,這些女真族、朝鮮族的女裝所使用的裙撐,究竟是和西方人異曲同工呢,還是有所交流借鑒?對于這個比較“偏門”的課題,似乎相關(guān)的學術(shù)研究不是很多。不過,在新疆克孜爾石窟的壁畫中,繪有龜茲國王與王后的形象。經(jīng)過專家們的考證,畫中的龜茲國王名叫托提卡,其在位時間為初唐時期。立在他身后的王后名為斯瓦揚普拉芭,而這位王后的形象,同樣是在細細的蠻腰下,倒扣著一口鐘。也就是說,王后是穿了有裙撐的裙子的。所以,基本上可以推斷出,北方民族曾經(jīng)流行的裙撐,同樣是得益于西域過來的穿著時尚。

現(xiàn)在的問題又來了,為什么裙撐只是“曇花一現(xiàn)”般的流行了一陣呢?是因為審美觀念,還是工藝上的麻煩?這一點,或許你在某個婚禮現(xiàn)場,看到嬌小的新娘穿婚紗時,能得到答案吧。

中國女子的身材一般都比較瘦小,不像西方人那么長胳膊長腿的,她們立在人群里可能更顯窈窕,而這對于中國女子來說,卻顯得太夸張了。看起來像什么呢?也許你會眼見為實。這也正是北方女子勉強效法了一陣子,而南方女子,干脆從不問津的緣故?

看起來,不管何時的女子,追逐魅力和流行,也都懂得以自身的形體特點為基礎,誰也不愿意去實踐一個成語——東施效顰。

14.從保暖到情趣的進步

(古代的內(nèi)衣史)

除了穿在外面“示人”的衣服,內(nèi)衣,特別是女子的內(nèi)衣,其實也在悄然地變化著。可以說無論從名稱上還是式樣上,每朝每代都有所不同,同樣體現(xiàn)了女性的“愛美之心”,也經(jīng)歷著從單純的保暖,到美化和情趣的過渡。

在兩漢之前,古人把內(nèi)衣稱為“褻衣”,一個“褻”字,可以看出古人的態(tài)度,內(nèi)衣是不能示人的,否則就是輕薄不雅。漢代的“褻衣”一般用平織絹做成,基本上就是現(xiàn)在肚兜的樣子,前面一片,而后背是露著的。如果上面有帶子能套著脖子,就叫“抱腹”,如果是肩頭有帶子的,就叫“心衣”。并且,那時候已經(jīng)開始注意裝飾,會在上面繡一些“愛情主題”的圖案了。

魏晉期間,內(nèi)衣在形式上吸取了游牧民族的特點,變成了前后兩片,而且有了夾層,更加貼身保暖,這時候的內(nèi)衣,一般稱為“兩當”,也就是前后兩面都擋的意思吧。

唐代以前,內(nèi)衣都是肩部有帶子的。到了唐代,出現(xiàn)了“無帶內(nèi)衣”。這是因為,前面已經(jīng)提到的,唐代女子喜歡穿的那種半露胸式的裙裝,為了美觀上的考慮,她們將裙子高高地束在胸部,然后在胸下系一條寬寬的帶子,這樣兩肩、頸、上胸和后背就都袒露了出來,為配合這樣的穿著習慣,內(nèi)衣就不能露出帶子了。所以,這樣的內(nèi)衣叫做“訶子”。“訶子”的帶子也在胸部以下扎緊,還能使胸部更挺一些,更具體的一些情形,我們可以從張藝謀導演的電影《滿城盡帶黃金甲》中得到理解。

宋朝的內(nèi)衣叫做“抹胸”,還叫做“抹肚”,因為穿起來以后,“上可覆乳,下可遮肚”,一般是用涂布做成,有單的也有夾層的,而貴族人家,依然是用絲質(zhì)的抹胸了。

“合歡襟”是元代的一種內(nèi)衣,它的特點是由后往前系束,在胸前有一排扣子或繩子,已經(jīng)有點電視購物里“塑身衣”的意思了。合歡襟的面料用織錦的居多,也有圖案,這說明,內(nèi)衣的美化一直在更新著。

明代受外來文化的影響,已經(jīng)開始注意曲線美了,這時候的內(nèi)衣有一種“主腰”,特點是腰側(cè)還有系帶,系緊后能夠很明顯地收緊腰部。

清代的內(nèi)衣,最廣泛的就是肚兜,現(xiàn)在大街上偶爾的“豪放女”會直接穿出來的那種。菱形、脖子上可以套帶,還有兩條帶子從腰間束在背后,下面是個倒三角,遮住肚臍和小腹。清代的肚兜一般都有精美的刺繡,材質(zhì)以棉、絲綢居多。而肚兜的帶子,有的富貴之家會用金鏈,條件差一點的用銀鏈、銅鏈,就是一般人家也想辦法用個紅色的絲絹。也就是圖個裝飾作用,不愿意湊合吧。而關(guān)于肚兜背后的浪漫風情,可能故事就更多了。

民國期間,比較時髦一點的內(nèi)衣,開始有了西方內(nèi)衣的特點,“小馬甲”是比較普遍的一種,它的形制窄小,也是在對襟上有扣子能夠系緊,目的當然就是把胸和腰的曲線“雕琢”一下了。

應該說,和西方那種動不動把女人肋骨弄折的緊身衣比起來,中國女子的內(nèi)衣,還是寬松了很多的,而到了現(xiàn)在,內(nèi)衣用五花八門已經(jīng)不能夠形容了,從顏色到款式,都是如此。

15.它為胸部“謀解放”

(乳罩的傳入中國)

盡管說中國女子的內(nèi)衣,和纏足比起來,并沒有那么殘酷,但傳統(tǒng)的肚兜、抹胸只是遮擋,并沒有保護的方法,而對于那時的中國女子來說,愛護乳房的意識,更是幾近于零。而西式乳罩的發(fā)明,“束乳而不壓胸”,才是徹底意義上的給女人身體的一次“解放”。但是,乳罩的傳入中國,卻也并不是一帆風順的。

民國初年,乳罩漂洋過海而來,而那時候的中國是什么樣子呢?從對待女性的看法上來說,還是“束縛”驚人的。當時,女人的身體是不能露在外面的,哪怕是睡覺,也應該穿著長過膝蓋的長背心,才算是得體。胸部必須用布條扎成平胸,而不能顯得太挺拔。

當時,畢竟人們的眼界已經(jīng)不再那么閉塞,一些新派女子開始有了“時尚”的打扮,而這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滿。一個叫江確生的上海議員,曾經(jīng)在1918年夏天給江蘇省公署寫信,他提到:“婦女現(xiàn)流行一種淫妖之衣服,實為不成體統(tǒng),不堪寓目者。女衫手臂則露出1尺左右,女褲則吊高至1尺有余,及至暑天,內(nèi)則穿粉紅洋紗背心,而外罩以有眼紗之紗衫,幾至肌肉盡露。”這樣的大驚小怪,在今天看來也許很可笑,但是,偏偏當時的上海政府就發(fā)布了公告——“故意奇裝異服以致袒臂、露脛者,準其立即逮案,照章懲辦。”如果按照這樣的標準,現(xiàn)在到了夏天,滿大街的女孩子,別說抓起來,該槍斃的又得有多少啊!

而有識之士畢竟還是存在的,一個叫張競生的男人,提出了“優(yōu)生以強國”的觀點,并且他也為女性身體的自由“伸張權(quán)力”,甚至不惜成為被“群起而攻之”的對象。

1924年,張競生的《美的人生觀》講義在北大印刷,其中大膽地設置了“美的性育”一章,他主張“束胸使女子美德性征不能表現(xiàn)出來,胸平扁如男子,不但自己不美而且使社會失了多少興趣。”盡管這些言論讓社會為之一震,但這部書一下子成為當時青年人、特別是時尚女子爭相傳閱的讀物,而張競生也成為中國女性解放胸部的輿論引導者。

而此時又恰逢乳罩的“到來”,被稱之為“義乳”的乳罩,先是引起了人們的好奇,而一些電影女明星首先成為了“時尚體驗”的先行者,可以說,正是張競生的號召和她們的身體力行,才有了越來越多的女子悄然放胸,試穿乳罩,并最終擯棄了肚兜。曾經(jīng)出演《神女》、《新女性》等著名的影星阮玲玉,便是最早戴“義乳”的中國婦女之一。

這不可遏制的“潮流”,在當時甚至被叫做“天乳運動”。終于,到了1927年,國民政府不得不頒布條令,倡導“天乳”,反對束胸,對于不執(zhí)行放乳政策的,反而要進行罰款。律令來了個180度的大轉(zhuǎn)彎,中國女性這才算徹底地昂首挺胸起來。

16.屈原的峨冠和阿Q的氈帽

(古代帽子的變遷)

據(jù)說帽子是華夏始祖黃帝首先發(fā)明的。但是,就和前面談到的成語“冠冕堂皇”一樣,帽子一開始并不是為了防風遮陽,它所起的只是裝飾和標識的作用,適用范圍也限制在統(tǒng)治階層,用來象征統(tǒng)治權(quán)力和尊貴地位。也就是說,只有帝王和文武大臣可以戴帽子,用來表示各自地位和權(quán)力的大小,并且逐漸“制度化”,形成一種等級秩序。《釋名》里寫到,“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意思就是,士以上的人才可以有帽子,而平頭百姓是沒有這個權(quán)利的。

所謂的“冠冕”,實際上就是說皇帝戴的叫“冕”,士大夫戴的叫“冠”,后來也就合在一起說了。至于屈原的峨冠博帶,說的是戴著高高的帽子和寬闊的衣帶。這是當時士大夫的典型裝束。

說起來,孔子可以算是“圣人”級的人物了,但是從他的畫像上可以看到,連他都是不能戴帽子的,而是用“帕頭”裹頭。他教育其弟子要有“軒冕之志”,軒是車子,冕就是帽子,意思就是得想辦法坐車子,戴上帽子,當官走仕途,爭取混出個人樣來,因為只有那些高高在上的官員,才有資格坐轎車,戴帽子。普通的百姓,就很對不起,除了披頭散發(fā),只能找根繩子把頭發(fā)一扎了。也許這樣很帥,但也很無奈吧。

帽子作為地位和權(quán)力的象征,過了很多的朝代一直都沒有改變,樣式雖然起了很大的變化,但是權(quán)力和地位的象征與區(qū)分卻也更加細化,這種情況,直到最后一個封建王朝覆滅,到了民國時期才被取消。

真正意義上的帽子,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經(jīng)由北方的“胡人”傳到中原的,但是并沒有流行起來,不過,帽子的細化,也使禁忌不那么嚴格了,到了隋唐時期,一般的讀書人和有錢商人可以戴帽子了,但是戴什么樣的帽子還是要有規(guī)定的,讀書人的“書生帽”和買賣人的“商人帽”,這在五代和兩宋時期都是比較普遍的。

明朝曾經(jīng)力主恢復漢人的“冠冕”制度。不過等到了清朝進關(guān),又被徹底推翻了,皇帝和百姓都可以帶帽子了。所以,在清朝末年,辛亥革命時魯迅筆下的阿Q也能頂著一個氈帽了。隨著清末西洋文化的傳入,帽子的實用價值得到開發(fā),也就更加普及起來了。

需要說的是,古代女人一般是不戴帽子的,她們一般是用“巾幗”在后面挽頭發(fā)或者把頭發(fā)包扎定型。古代戴帽子的女人有兩種,一種是所謂的“鳳冠”、“花冠”,這是屬于皇后貴妃和公主們的特權(quán),同樣是為了標識等級,另外就是一些有官位的侍女也戴帽子,比如影視劇里比較熟悉的形象,上官婉兒。唐朝時流行過一種“帷帽”,是從胡人那里“引進”的,四周有紗罩著,可以防風沙,還能防止被“偷窺”。

而現(xiàn)在,倒似乎女士的帽子,比男士多了更多的選擇。

17.腰帶上的學問和秘密

(古人用什么樣的腰帶)

現(xiàn)在人逐漸了解了著裝的品位之后,都會比較關(guān)注細節(jié),比如襪子和腰帶等。同樣,在古代,腰帶也是服裝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古代的服裝是沒有紐扣的,那么就只能在腰間用一根大帶子把穿在身上的衣服系好。于是,腰帶最開始是肩負著紐扣的功能的。另外,古人習慣把隨身攜帶的小物件系掛在腰帶上面,比如掛個香囊,帶把寶劍啥的。而官吏們上朝時拿的“笏”,也就是記事用的長板子,不用時也是插在腰帶里的,如此看來,腰帶是真正做到了一物多用。

不過,和衣服一樣,等級森嚴的社會里,腰帶也需要有貴賤等級之分。老百姓的腰帶是用熟牛皮做的,叫“韋帶”。后來改成用布當原料,就被叫做“韋布”。用絹織成的腰帶,只有上層人物才能使用,并且尺寸都有要求,比如大夫以上用生絹織成,寬四寸;士以上用熟絹織成,寬二寸。這種腰帶還有專門的稱謂,叫“紳”。所以,能系這樣的腰帶的人,就是紳士了,腰帶于是代表了身份,而“劣紳”也就不是破腰帶,而是壞人了。

在中國服裝的發(fā)展歷史上,腰帶在形式和名稱上都不是完全相同,在各個歷史時期起到的作用也不相同。

在商周時期,腰帶已有革帶和大帶之分。大帶是天子與諸侯的腰帶。南北朝時期開始,婦女服飾中腰間加以柔軟而長的束帶,通常還做一個漂亮的結(jié),垂下飄逸的帶尾,顯得更加嫵媚動人。

在宋代的官服當中,革帶起到了標志官位高低的附屬作用。革帶的名稱和種類繁多,從制造材料到裝飾的色彩都有很多不同之處。在森嚴的等級之下,不同的官品只能佩戴不同的革帶。而日常生活中,一些低等官吏和百姓也習慣在腰間配以勒帛、絳和看帶。“勒帛”是指約束繡袍肚和背子之用的帶飾。而“絳”是像繩子一樣的普通的圓形腰帶,系在腰間并且下垂一截,應用比較廣泛。“看帶”比較寬闊,上面一般帶有織成的花紋裝飾,也就是后來的“鸞帶”了。

明代的腰帶,在位置上做了一些“調(diào)整”,一般都是在胯部而并不是腰間了,并且用細紐將腰帶懸于衣肋間。

清代官服中腰帶分類更細,光是名稱就分了“朝帶、吉服帶、常服帶、行帶”等。當然,皇族的規(guī)矩更多,腰帶的顏色都要“細致入微”,比如皇帝的朝服帶要用“明黃色”,而宗室用“黃”,剩下的“石青”、“藍色”也都是各自有了歸屬。帶子是絲織的,為了裝飾,上面還嵌有各種寶石,并且有帶扣和環(huán)扣,用來系上汗巾、荷包等東西。而帶扣有的用金、銀、銅制成,講究一些的也有玉和翡翠的。

和服裝的改制一樣,腰帶在不斷的變化,最終也沒有離開“等級制”解體的命運。現(xiàn)在,人們更注意的,是腰帶的實用性和在服裝整體中的裝飾味道,至于別的,都已經(jīng)“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了。

18.老百姓穿不起的襪子

(古人穿什么樣的襪子)

中國作為文明古國,值得“驕傲”的事情確實很多,哪怕是縫制襪子的工藝,我們也要比歐洲早得多,馬王堆出土的兩雙襪子,至少已經(jīng)有2000多年的歷史,那么稱之為“襪子鼻祖”,也就當之無愧了。

而如果根據(jù)古代資料考證,其實早在夏朝就出現(xiàn)了最原始的襪子。在《韓非子》一書里,也記載有周文王自己系襪子帶的事情,不過,在那一時期,襪子還是一種身份的象征,只在“上流社會”出現(xiàn)罷了。

古代的襪子,當然不像現(xiàn)代襪子那樣有專門的機器編織而成,而是手工用布或綢或絹縫制而成的。襪子上有帶子,用來扎緊之用。襪子在那時候也顯得有點“人高馬大”,一般一尺余,一般是白色的,但祭祀時穿的襪子,要求用紅色。也有一些用絹紗制作的襪子,會繡有花紋,就屬于“高檔貨”了。這樣的“結(jié)構(gòu)”,從夏朝開始一直到西漢,始終保持著。發(fā)展了這么長時間,襪子依然還是官宦富貴人家的用品,普通百姓還是沒有能力問津的。

在《史記·滑稽傳》里寫道:“東郭先生貧困,衣敞,履不完。行雪中,履有上無下,足盡踐地。道中人笑之,東郭先生應之曰:‘誰能履行雪中?’令人視之,其上履也,其履下處乃似人足者乎。”看起來,古人比我們禁凍多了,穿不起襪子,光著腳站在雪里,還有心思“逗悶子”呢。不過,古人的衣服都比較長大,基本上能蓋到腳面,不知道能不能多少起到一點兒御寒的作用呢?

窮人穿不起襪子,可不影響富人,他們對襪子的要求越來越高。因為季節(jié)關(guān)系,襪子質(zhì)料也開始厚薄不同。比如春、夏、秋所穿的是羅襪、綾襪,而到了冬天,就穿一種“千重襪”,就是將幾層料子合在一起做襪子,最多的能到十幾層。后來,還出現(xiàn)了絨襪子、氈襪子,棉襪子……

其實,古代襪子和現(xiàn)在的襪子其實是有很大差異的。

前面說到了有一尺多長,這主要是說的“襪筒”,有的甚至像靴子那樣能包住小腿。另外一個特點也是前面提到的,不管用布帛、絲綿、綾羅來做襪子,都沒有彈力,穿起來就容易脫落,所以,襪子帶是不能少的。古代的襪子很寬大,除了有后跟的襪子,也出現(xiàn)了“無跟襪”自上而下垂直著,到腳尖那里收縮成圓弧,估計這樣的設計,如果不是為了省布,就是因為想“偷懶”的緣故。

有意思的是,古代除了普通襪式外,就已經(jīng)有了“分指襪”,那是將拇趾與另外四趾分開,形成丫狀。這主要是為了穿“拖鞋”,也就是“屐”制作出來的,李白就寫過“屐上足如霜,不著鴉頭襪”。鴉頭襪,其實就是丫頭襪的另一個寫法,但在古人那里,是不算寫了錯別字的。

襪子發(fā)展到女人開始纏足的時代,就開始被制成尖頭,頭部朝上彎曲,呈翹突式。這也是屬于“量體裁衣”了,“桃臉艷,柳腰纖,窄弓半彎羅襪尖”。不過,纏足的女人還有一種襪子,是沒有底的,這是因為既然已經(jīng)纏足,下面就不再需要了,只要襪子筒罩住腳脖子就可以了,這樣的襪子,俗稱“半襪”,貌似現(xiàn)在愛美的女孩子,在冬天也在小腿上套個“毛線圈”,應該就是那個樣子。

19.鞋匠以前也是“官”

(古代鞋子的變化)

俗話說,“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而誰也沒有赤腳大仙的本事,所以,人要走路,必須要穿鞋。鞋,在中國古代被泛稱為“足衣”,應該說鞋子也是包括在服裝里面的一部分,別看“地位比較低下”,但作用卻小覷不得。老百姓常說,“腳上沒雙鞋,窮半截”,可以算得上是一個證明。

和所有的服飾一樣,鞋子不是單純的生活用品,也有著對文化的承載意義。除了實用性和裝飾功能,有些時候,鞋子同樣是等級的標志、禮儀的象征。

說起鞋的發(fā)展史,大約在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人們就不僅能用獸皮來制作衣服抵御風寒,而且能用獸皮來保護腳,達到不受凍、不被刺傷的目的。在新疆樓蘭出土的一雙羊毛女靴,距今已有4000年,這雙鞋包括了“靴筒和靴底”兩大部分,當?shù)闷鹗恰笆澜绲谝谎ァ绷恕?

在一些相關(guān)的文字記載中,最早的鞋,不管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都一律叫做“屨”。“屨”是鞋類的總名。而在周代,還曾經(jīng)設有“屨人”一職,隸屬于天官之下,專掌王及王后所用的各種鞋履。也就是說,現(xiàn)在屬于“普通勞動者”的鞋匠,還曾經(jīng)有過公務員待遇呢。

后來,鞋子的名字開始“變化多端”起來。到了后漢,有了一種由麻、絲制成的鞋,被叫做“履”。而用獸皮做成的鞋子,被叫做“□”,如果是高筒的,到了踝骨以上,就改稱“靴”。“靴”到了漢代以后才大量出現(xiàn),是和“胡服”一起傳入中原的,到了唐朝才逐漸普及。因為靴子有比較高的鞋筒,所以保溫性很好,能在泥土、沼澤里行走,還方便騎馬,很受歡迎。

用獸皮做的鞋還有一種“□”。而古代的拖鞋,被叫做“□”,拖鞋在最早的時候都是皮的,到了秦代,開始用蒲草來做,而從晉到唐又改用甩草制作,梁武帝時也曾經(jīng)使用絲制。《輟耕錄》記載:“西浙之人,以草為履而無跟,名曰鞋。”看來,古人不但有“拖鞋”,還特意強調(diào)了“拖鞋也是鞋”的意義。

此外,“屐”也是鞋子的一種,通常指木底,或有齒,或無齒。在東晉時,著名的詩人謝靈運發(fā)明了一種“登山鞋”——謝公屐,對,就是李白在《夢游天姥吟留別》說的“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了。

關(guān)于鞋子的禮儀,同樣有很多,比如秦漢時,人們有進門脫鞋的習慣。這和我們現(xiàn)在進了房間換上拖鞋還有點不同。當時的人脫掉鞋,進了門之后,在屋中,一般都是穿著襪子在席上行走,就連去上朝也是這樣。如果能穿著鞋上殿覲見皇帝,那就是很特殊的賞賜和殊榮了,基本上比得了黃馬褂還值得吹噓,這在整個漢朝,也只有蕭何、梁冀和后來的曹操,獲得過這樣的特殊“榮譽”。

20.高跟鞋不是“舶來品”

(古代中國本土的高跟鞋)

現(xiàn)代的高跟鞋,一個比較普遍的說法,是由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發(fā)明的。因為他的個子比較矮小,為了面子而產(chǎn)生了這樣的靈感。不過,喜歡看清宮劇的人,一定對后宮佳麗們腳上穿著的高底鞋并不陌生,這樣說起來,高跟鞋在開始也不能算是西方傳入,古人也早就開始在這方面動腦筋了。

說起古代高跟鞋的誕生,還是要從小腳說起。古人欣賞“三寸金蓮”,到了宋代,女人的金蓮小腳已經(jīng)和洛陽艷麗的牡丹、建州馨郁的香茶并稱為天下之奇了。再到后來的元明清,甚至于不裹腳的女性,都被視作“抬不起頭”的奇恥大辱。

裹腳之風的尤為盛行,還只是限于漢族女子。等到滿清入關(guān)了,滿族婦女才發(fā)現(xiàn)小腳女人是那么的“討人喜歡”。可是,這些滿族女子沒有裹腳啊,而且現(xiàn)裹也來不及了。于是,問題就出現(xiàn)了,一方面是天然的大腳,另一方面又是心里明鏡兒一般知道的“小腳才美”。怎么辦?最好的辦法當然是“藏拙”。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有的比較聰明的滿族女子便發(fā)明了一種高底鞋,這樣,一雙大腳就可以躲在裙子里,不會輕易顯現(xiàn)出來了。而且,走起路來,亭亭玉立的,也和小腳一樣,搖搖擺擺的煞是好看。畢竟,不會有人掀起裙子看你的腳有多大吧。

此外,滿族女子的高底鞋,還有另外一個“起源說”。據(jù)說,滿族很早就有“削木為履”的習俗,過去滿族女子經(jīng)常上山采集野果、蘑菇等,為防蟲蛇叮咬,便在鞋底綁縛木塊,后來制作的日益精巧,發(fā)展成了高底鞋,并且逐漸成為了一款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飾。

不管是哪種解釋更符合實際,反正滿族女子在衣著旗裝時會搭配這種陡然高起來的“寸底鞋”。此外,還有一種更高的“高底鞋”。這種鞋的鞋底中間高出數(shù)寸,中間微細,下端作方形,名為“高底鞋”,鞋底中間的木底高跟一般有5到10厘米高,有的達14到16厘米,最高的可達25厘米。簡直就是“小高蹺”了,真要穿起來,實在是考驗功夫。

高底鞋根據(jù)不同的“設計”,木跟的底平面會有不同的形狀,所以又有了“馬蹄底”或“花盆底”之分,這樣的鞋子,更看重“工藝性”,除鞋上飾以蟬蝶等刺繡紋樣或裝飾片外,經(jīng)常用刺繡或串珠來裝飾木跟不著地的部分。有的在鞋尖處還用絲線編成的穗子來裝飾,長可及地。

有一個好處在于,這種鞋的高跟木底是很堅固的,常常是因為時間較長,鞋面被穿破了,而鞋底還能保持完好無損,可以循環(huán)再利用一次。高底旗鞋一般都是13、14歲以上的貴族青年女子穿著,就像前面說的,走起路來十分好看。不過,這么高難的走法,估計上了歲數(shù),就是有這個心,怕也沒這個力了。

為你推薦
龍族Ⅴ:悼亡者的歸來
會員

《龍族第2季》7月18日起每周五10點,騰訊視頻熱播中!熱血龍族,少年歸來!這是地獄中的魔王們相互撕咬。鐵劍和利爪撕裂空氣,留下霜凍和火焰的痕跡,血液剛剛飛濺出來,就被高溫化作血紅色的蒸汽,沖擊波在長長的走廊上來來去去,早已沒有任何完整的玻璃,連這座建筑物都搖搖欲墜。

江南 3420萬讀過
三體全集(全三冊)
會員

【榮獲世界科幻大獎“雨果獎”長篇小說獎,約翰·坎貝爾紀念獎,銀河獎特別獎】套裝共三冊,包含:《三體I》《三體II:黑暗森林》《三體III:死神永生》對科幻愛好者而言,“三體”系列是繞不開的經(jīng)典之作。這三部曲的閱讀體驗和文字背后的深刻思想配得上它所受的任何贊譽。

劉慈欣 213萬讀過
天亮了,你就回來了
會員

《夏有喬木雅望天堂》作者籽月闊別3年全新力作,電子書全文首發(fā)。穿越時空元氣少女VS風度翩翩優(yōu)質(zhì)大叔。如果愛人突然消失,你會等幾年?江倩兮撞上時空折疊,短短10個小時,外界已過了23年,好不容易追到手的新婚丈夫,轉(zhuǎn)眼變成陌生大叔?!完美言情男主再添一員猛將:顧池!少年時,他是腹黑學霸,牢牢抓住姐姐的心。新婚時,他是甜美奶狗,撒嬌男人最好命。愛人無故失蹤,他在漫長等待里事業(yè)有成,溫潤不油膩的優(yōu)質(zhì)大叔誰能拒絕?

籽月 11萬讀過
奪嫡
會員

【古風群像+輕松搞笑+高甜寵妻】【有仇必報小驕女X腹黑病嬌九皇子】《與君歡》作者古言甜寵新作!又名《山河美人謀》。磕CP的皇帝、吃瓜的朝臣、大事小事都要彈劾一下的言官……古風爆笑群像,笑到停不下來!翻開本書,看悍婦和病嬌如何聯(lián)手撬動整個天下!未婚夫又渣又壞,還打算殺人滅口。葉嬌準備先下手為強,順便找個背鍋俠。本以為這個背鍋俠是個透明病弱的“活死人”,沒想到傳言害人,他明明是一個表里不一、心機深沉的九皇子。在葉嬌借九皇子之名懲治渣男后。李·真九皇子·策:“請小姐給個封口費吧。”葉嬌心虛:“你要多少?”李策:“一百兩。”葉嬌震驚,你怎么不去搶!!!

月落 2.5萬讀過
天之下
會員

昆侖紀元,分治天下的九大門派為新一屆盟主之位明爭暗斗,關(guān)外,薩教蠻族卷土重來……亂世中,蕓蕓眾生百態(tài)沉浮,九大家英杰輩出,最終匯成一首大江湖時代的磅礴史詩,并推動天下大勢由分治走向大一統(tǒng)。

三弦 29.5萬讀過
主站蜘蛛池模板: 盘山县| 会泽县| 兴安县| 平安县| 来宾市| 南京市| 静宁县| 九寨沟县| 鲁山县| 中西区| 宜州市| 石泉县| 锡林浩特市| 准格尔旗| 荆州市| 永登县| 昌江| 手机| 锡林郭勒盟| 阳谷县| 合阳县| 东乡族自治县| 昌邑市| 紫金县| 南丹县| 柘城县| 长葛市| 陇川县| 定西市| 那曲县| 禄劝| 南开区| 那曲县| 玉环县| 浑源县| 阿克苏市| 会泽县| 丽水市| 富民县| 乌拉特中旗| 永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