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活動剖析:是什么在操控我們
- 人人都愛看的通俗心理學合集(套裝共18冊)
- (美)約翰·華生 (瑞士)卡爾·榮格 (英)靄理士等
- 11119字
- 2019-12-25 11:54:22
我們每天都在進行各種各樣的活動,小到吃飯穿衣,大到工作學習,都隸屬活動之列。人的心理與活動是密不可分的,因為心理在活動中形成和發展,又反過來調節和制約著活動?;顒拥倪M行既是主觀能動性的最佳體現,也是感性與理性的雙重匯聚,有些活動更是凝聚著我們為人處世的智慧和對人生的看法及思考。通過活動,我們得以認識世界、認識周圍的人群,并更好地認識自己,也正是憑借著活動,我們才能獲取自己需要的資源、實現自己的目標。
那么你有沒有想過,這些活動是由何處誕生,又是如何進行的呢?是什么在操控我們進行活動?事實上,大多數人都會因為司空見慣而忽略這一問題,抑或即使想到也無暇深究,作為人類最普遍也最不可或缺的行為,活動到底存在怎樣的秘密呢?
1.人與環境的“蹺蹺板”怎么平衡
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的學問,而在涉及“人”的眾多概念之中,活動應該是最有趣的一個。作為活動的執行者,我們對自己的活動產生興趣也就不足為奇了。當然,這種興趣本身也是一種活動。
不過,這樣的興趣在出現時間上,要稍晚于我們對整個世界的興趣。追溯到人類誕生繁衍之初,我們關心的是食物、水、賴以生存的洞穴和取暖用的火把,也就是能夠維持我們生存的種種物品;后來,我們開始關注自己,因為食物和水需要我們去采集,洞穴需要我們來尋找,火把需要我們自己來點燃,實際上,我們就是這些生活必需品的供應者;最后,我們才開始注意到自己的活動,也就是我們在社會實踐中所做出的種種行為,就像食物是如何被從樹上摘下,水是如何被從河流中打上來,火把是如何點燃等等,正是這些活動構成了我們的日常生活。
那么,這些每時每刻都在發生的活動,對于我們和我們身處的世界究竟有著什么樣的意義呢?
我們可以比較一下人類出現前后的地球,以為這個問題提供可參考的答案:地球處在蠻荒期時,有的地方氣候宜人,有的地方則相對惡劣。土地上雜草叢生,礦石和煤炭沉寂在地表和地底無人問津;河流自由地流淌,最終匯向汪洋,準備著在某個特殊的時刻再次以狂暴之勢席卷而來,將旱地變為澤國。而在人類出現之后,河流開始被疏浚,按照一定的方向和規律流動,為沿岸的土地帶去灌溉的水源;雜草讓位于人類賴以生存的農作物,以供給生活和繁育;億萬噸的煤炭被挖掘出來并不斷消耗,促使發動機日夜不停地工作,保護人類在惡劣的氣候下進行勞動、維系生存;礦石也被從地底開采、提純,變成鋼鐵,搭建出鱗次櫛比的高樓,打造成馳騁海洋的船只,并制成可以開采更多礦石的機器。一座座城市拔地而起,每一座都有著不同的復雜結構。它們都是由人類的活動所產生的,彼此各司其職,各有特點,卻都存在一項共同點,即都擁有以前地球上從未出現過、文明史上也從未出現過的東西——秩序。
如果從這樣宏觀的角度進行闡釋并不足以說明問題,那么我就以眼前面臨的研究為出發點。在解釋人類的活動時,如果拋開這些活動取得的成就,以及取得成就的方式,那就意味著我們的研究不會取得成功。也就是說,我們必須先獲取關于人類活動的普遍知識和基本性原理,用以解釋活動取得成果的必然性。
在格式塔心理學中,英國漢弗萊·戴維教授提出了一項著名原理:“有機體的行為是一個系統的過程,它傾向于在不斷變化的情況下積極地保持某種復雜的模式。”我將這種原理具體闡釋為守恒與發展。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將一個自然人(或者使用一種更為學術化的稱呼:有機體)及其所處的環境場看成一個系統,那么該系統具有一種獨特的平衡狀態,如果環境場產生變化,致使系統受到騷擾,系統就會作出反應,并重新建立起一種平衡,這就是守恒。同時,這又并不僅僅是守恒,因為新的平衡不等同于舊的平衡,而是有所發展,否則就會回復到同樣的境地之中,以至于周而復始,無法達到相對穩定的狀態。因而我認為,有機體的這種平衡狀態,不單單是物質上的同一性,而是內部與外部、時間與空間上的守恒與發展。
用這樣的原理來解釋人類的活動,就不難發現活動事實上就是一種使得有機體與環境場保持平衡狀態的形式。有機體身處環境場之中,受到環境場種種變化的影響,并對此作出反應,在這個過程當中,環境場對有機體產生一種應力,而有機體的活動就是用以消解應力的方法。只有這種應力得以消解,有機體才能維持自身所在系統的平衡,或通過活動的改造以達到新的平衡。
這就像構造建筑的過程,無論是建造一座金字塔還是一彎大拱橋,都要從搬運石頭開始,但這并不是毫無目的的機械性的搬運,而是一項巨大工程的組成部分,盡管最初看上去不具備完整的形狀,但最終會成為結構精密的建筑。如果在此基礎上再向微觀的方向延伸,具體到搬運石頭的每一個動作,都需要神經系統操縱肌肉纖維來完成,這也是活動的一種,并且具有目的性。
所以我可以這樣說,人類的活動都是有一定指向性的,同時,也是有序的、有意義的,這就是人類活動的基本屬性。它使得有機體在變化當中保持平衡,避免了行為混亂可能帶來的種種不理想后果,讓人類能夠超越動物等其他一切生命體,滿足自己的各種需要,并不斷發展,締造屬于人類自己的文明史。
2.追求平衡的運動——活動
從傳統意義上來講,活動建立在反射之上,它相當于感覺的對應物,也就是說,某種刺激能夠引起與之相應的某種運動。
反射這個概念充斥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大到膝跳反射,小到瞳孔的收縮和擴張,都可以作為例證來使用。那么反射是如何誕生的呢?
第一個提出“反射”這一概念的人——法國哲學家勒內·笛卡兒認為,有機體受到刺激從而發生反應,就像光線投射到鏡子上被反射出來一樣,即二者之間存在必然的因果關系。而后英國的謝靈頓教授、澳大利亞的??藸査菇淌诩岸韲囊练病け说铝_維奇·巴甫洛夫教授用實驗的方法研究并闡明了反射規律。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講,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和效應器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反射弧,始于外界的刺激在感受器上轉變為神經沖動,經由傳入神經傳導至神經中樞,再將機體的反饋經傳出神經傳導至效應器,并表現出來,就構成了我們所說的反射。
但是,我們的身體中存在著大量的反射弧,其中的一大部分可能會同時受到來自外界的無定向刺激,那么會產生同樣無定向的行為結果嗎?此外,一種刺激常伴隨著另一種刺激產生,由此引起的大量任意性刺激一旦傳導至人體內,會導致任意的行為變化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也就是說,我們受到的刺激往往是任意發生的,可活動的產生卻并非是隨意的,它是有目的、有指向性的,或者說是有序、有意義的。從這個角度來看,或許生物學上的研究便不足以為我們的活動提供令人完全滿意的解釋了。
舉例來說,如果我們處在同質的黑暗場之內,眼前忽然出現了一個光點,我們的眼睛起初會感到不適應,而后進行調節,直至適應它的出現,同樣,如果我們身處同質的明亮場之內,眼前忽然出現了一個黑點,我們也會感到不適應,然后進行相應的調節。在上述兩種情形中,并非是那一個點引發了眼睛的反射運動,而是環境場的變化,或者說是一種差異,所帶來的刺激,引發了反射。
故此我們可以說,反射是由一種“相異”的刺激引起的,而反射運動的最終結果,則是讓我們構建出某種平衡,這種平衡不光是感覺系統的自我調節,更是它與心理的聯動作用。
依然以眼睛的反射活動為例,當我們用雙眼持續凝視一根畫在白紙上的垂直線條時,無論是在我們的視野中還是大腦的認知中,它都是一根沒有分叉的完整線條。而在我們凝視的過程中,如果這張白紙發生輕微的搖擺,線條的位置就會隨之產生細微的變化,呈現在我們視線中的這根線條,可能會出現雙重的影像,這就是我們的雙眼對這種搖擺的敏銳捕捉。但是一旦搖擺停止,我們又會看到原本的那根線條,大腦也仍然認定它沒有發生實質性的變化。
如果運用我剛才提出的理論來分析這個過程,就會得出如下結論:
起初,我們的雙眼會聚在線條上時的狀態,可稱之為第一次平衡,即原有的平衡。我們有兩只眼睛,也就是有兩片眼角膜,盡管組成這根線條的無數個點從不同角度投射在我們的眼角膜的不同位置上,但是我們的視線匯集之處最終只有那一根線條,無論我們凝視著什么物體,皆是如此,我認為這就是我們視覺系統本身的平衡。因為這種平衡,我們得以對這個世界產生正確的感知,而不至于顛倒錯亂。
然后,線條的擺動打破了原有的平衡,我們眼前就會短暫地出現雙重影像,其出現的頻率和時長則受擺動的劇烈程度及持續時長的影響。此時,我們的眼睛在捕捉并適應這種新的影像,雖然客體的不穩定導致我們的視覺系統暫時無法達到新的平衡,但實際上反射活動已經發生了。
最終線條停止擺動,雙重影像隨之消失,我們能夠看到的依然是一根靜止的垂直線條。但是就像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過的:“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贝藭r,我們的視覺系統已經經受過環境場所帶來的刺激,由此也產生了反射,結果是達成新的平衡,而并不是單純的“恢復如初”,所以,我將它稱之為第二次平衡。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在這個過程中視覺系統所發生的反射,是因為受到某種特定刺激所產生的結果,而最終的指向,則是構建出新的平衡,來適應環境場的變化。值得注意的是,自始至終,我們的大腦都很清楚,那根線條本身并沒有發生實質性的改變,所以不需要我們做出任何肢體反應來迫使其恢復原狀。因此,人的反射活動不光是在感覺系統或運動系統中進行,更是在心理層面上進行,它們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交流,這是無可置疑的。
現在我們就可以從個別向一般進行推導:人體發生的一切反射活動都建立在感覺系統、運動系統與心理層面的交流上,它們構成了一個更大的系統,而最終達到的平衡就是這個更大系統的平衡。同時,在這種大平衡的統御下,其中每一個較小的系統都能達成自身的小平衡,這種平衡也具有相對穩定性。
正如眾多的神經元是反射弧的組成元素一樣,我們也可以將反射作為一個元素來看,而我們的活動則是由很多這樣的元素結合產生的。這些元素被組合、被打破、被重新構建的過程,就是我們利用活動保持與環境場平衡的過程。而反射的規律性決定了人類活動的有序性和指向性,并賦予它們在實際上的意義。
3.給你一面照見自我的魔鏡
“自我”一詞匯集了太多的思考,無論是從心理學還是哲學的角度,人們都試圖讓這個字眼更易于被具有科學頭腦的研究者們所接受。但也許正是由于過多的解剖,人們反而看不到這個元素的特殊性,正如我們在使用顯微鏡觀察物體時,所能看到的是它細致且清晰的內里,卻忽視了它外在的表象和宏觀的結構。
自我究竟是什么,美國心理學家、實用主義哲學家威廉·詹姆斯在其著作《心理學原理》中進行過詳盡的分析,奧地利的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也做過深入的研究。但在這里,我不想套用任何已有的理論來對“自我”這個概念進行解釋,我想要說明的是自我如何與環境場進行區分。
有人認為其區分的途徑在于視覺系統,在自己的視野范圍內,與自己的身體相區別開來的一切其他物質都屬于外部環境,被隔離在自我之外。按照這種說法,視覺為我們提供的主要就是非自我的東西,但那些視覺不可見卻屬于我們身體一部分的組織呢,難道它們就不屬于自我了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事實上,我認為這種視覺區分法已經陷入了一個盲區。
不足4個月大的嬰兒無法辨認出自己的身體,也就是說,他們不知道自己有手有腳,即使看到了,也不會認為那是自己身體的一部分。當他們將手指或腳趾含在口中吮吸進行玩耍時,也意識不到“這是我的手/腳”,在他們眼中,這些都是外部環境的一部分。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開始接觸外界事物,比如用手晃動懸掛著的風鈴、揉捏發聲的玩具,或把枕頭推到地上,這些動作讓他們意識到手和腳是自己身體的一部分,而玩具、枕頭則不是,并且自己可以通過手腳的動作去操控那些外部事物。但在這個階段,當他們面對鏡子時,仍然無法辨識出鏡子里的就是自己。此后,在不斷成長的過程中,他們會認識到自己的行動,聽懂自己的名字,意識到自己身體內部的狀態,至此,關于“自我”的意識便產生了萌芽。
由此可見,視覺并不是我們認識自我系統,產生自我意識的惟一來源,我們對自己肢體的了解不僅來自視覺經驗,也來自身體內部的感受,來自于心理狀態的發展變化,正是這些獨特的認知和體驗構成了自我的材料。它們作為一個整體組成了自我,彼此之間并非相互獨立。
我們的身體屬于“自我”,意識、思維等也屬于“自我”,這是顯而易見的。并且我認為,即使要將身上所穿的衣服、頭上所佩戴的發飾歸為“自我”的一部分,也未嘗不可,因為自我的界限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在更高等級的界限出現時坍縮,也會在觸及低等級的界限時有所擴張。比如,在一條人來人往的大街上,一位行人的服裝、手中所拿的物品以及他的身體、思維等,共同構成了他區別于其他人的“自我”存在;而如果這個人躺在醫院的病床上,失去了意識,那么他的“自我”就只剩下肉體了。所以,自我并不是恒常不變的,而是處于動態的變化發展之中,它不是一個孤立的元素,而是一個復雜的系統。
那么在人類的活動之中,自我扮演了一個什么樣的角色呢?在我看來,已知活動的存在是為了保持有機體與環境場之間的平衡,那它就勢必發生在有機體與環境場的聯系之間,而無法在隔離的狀態下完成,在這種情況下,自我就成為了聯系有機體與環境場之間的紐帶,并充當著構成活動的媒介。
有一位登山愛好者喜歡將大把時間消磨在各種難以征服的高峰上,在登頂了無數山峰之后,他終于來到了登山者心目當中的圣地:珠穆朗瑪峰。然而,這次攀登珠穆朗瑪峰的經歷卻沒有那么順利,礙于突如其來的惡劣天氣,登山小隊只得中途回返,以免像前人一樣埋骨雪山。在回程途中,其中一位隊員終于沒有挨過嚴寒與大風的侵襲,因體力不支而倒下,在他半昏迷的時候,這位登山愛好者聽到了這樣的喃喃自語:“黑暗……霧……朦朧的霧……風……有光點……還是霧……不……又有光出現了……什么人發生了什么事……是什么……是夢嗎……灰色的……昏暗……已經……”
就像前面我們討論過的,自我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它既包括人的肉體,也包括人的思維和意識活動,無論缺失了哪一部分,自我都是不完整的。從這位隊員的話語中,我們可以看出,在他進入半昏迷狀態的那段時間里,也許他出現了幻覺,也許沒有,但可以確定的是他已經沒有了獨立思考的能力,沒有自我意識,無法支配自己的身體,甚至不能對外界的刺激作出反應,也就是說,他的自我系統紊亂了,甚至短暫地失去了自我。在這種狀態下,他無法與身處的環境場建立聯系,也就無法展開活動。
當然,這位隊員清醒過來之后,他與之前仍舊是同一個人,他的年齡、性別、志趣理想、愛好、生活方式等等都沒有發生改變,而他所處的環境場——珠穆朗瑪峰,自然也不會有什么質的改變。因此,上述情境的有機體之所以無法進行活動,是因為自我系統發生了故障。實際上構成活動的雙方依舊各安其位,沒有發生任何改變,只是它們之間的紐帶短暫地斷開了。
我們已經知道反射是構成有機體活動的基本元素,現在又找到了自我這個有機體與環境場建立聯系的紐帶??梢钥闯?,如果沒有自我,有機體是無法產生反射、完成活動的,所以在某種意義上來說,自我的存在也是有機體開展活動的前提。
4.需要類別:個體活動的差異之源
明白了自我對于活動的意義,我們不妨再進行一些更為深入的探究。既然有機體是通過自我與環境場建立聯系,那么這種聯系是如何被建立起來呢?
我認為,一方面,自我依賴于環境場,因為它本身就建立在環境場當中,它的變化方向受到環境場格局的影響;另一方面,環境場也依賴于自我,主要是依賴于自我對它的態度。
以此時此刻的我為例:我坐在辦公桌前,手里握著一支鋼筆,正在書寫今天的日程規劃。在辦公室這個環境場之中,這支鋼筆正在與我發生最為緊密的聯系,而其他物品與我要么有著非常松散的聯系,要么便是沒有聯系;一旦我寫完了日程規劃,放下這支鋼筆,那么它與我之間的聯系就被大大削弱了,如果我不再使用它,那么我們之間的聯系就會完全消失。因而可以這樣說,決定外部環境中的某樣東西是否與自我發生聯系的是自我的需要,而這種聯系的強弱則與需要的程度高低有著緊密的關系。
德裔美國心理學家、格式塔心理學的代表人物庫爾特·勒溫曾經說過:“當一個人的需要發生改變,他的世界也會隨之經歷一場改變?!睂τ谝郧跋矏鄣氖挛?,時至今日可能興致大減,以前認為無關緊要的東西現在可能變得至關重要,這一切都取決于自我需要的改變。
與反射的“刺激-反應”模式不同,自我的需要未必是受到環境場的刺激而產生,它有很大可能來源于自我系統內部。譬如,出于對某位久未謀面的好友的思念,我給他寫了一封信,這種思念就是促使我做出寫信這個行為的動機,而非其他。在寫信的過程中,從我準備好紙筆,找到舒適的桌椅,到開始書寫等種種行為,都是在與外部環境建立聯系,而當我已經把信寄出之后,面對著同樣的紙筆桌椅,我卻沒有了使用它們的欲望,此時,我與它們的聯系已經趨向消亡了,因為我沒有必要再寫第二封信,所以目前的我已經不再需要它們了。
在這里,我將個體的需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先天的需要,另一類是由經驗習得的需要。前者源自于人類的生物性本能,而后者則是個體在后天成長中逐漸產生的。
最明顯也最為重要的先天性需要莫過于進食,這是人類最低需求層次當中的一環,如果得不到滿足,人的生理機能就無法正常運作,基本的生存也無法得到維持。饑餓的人會被食物所吸引,這是一種天性,而飽食過后,即使面對一桌豐盛的筵席,我們也難以再產生大快朵頤的欲望,這就是需要改變之后的結果。麥獨孤對人的本能有著深刻的研究,他在自己的著作中曾提到:“我們可以把本能界定為一種與生俱來的傾向,它促使有機體去感知某個物體,并在該物體出現的時候產生某種活動的沖動。”人對食物的需要正是如此。推廣到整個自然界來看,動物之所以知道某些東西是可食用的,某些東西是必須躲開的,也是受到本能的驅使。
而后天形成的需要大多是通過經驗習得的。舉個例子,假設早上七點半,我還沒有從床上爬起來,而我的鬧鐘已經開始叮鈴鈴地鳴叫,盡管我睡意未消,并且因為睡眠被打擾的惱怒而恨不得把鬧鐘丟到墻上砸爛,但我依然不得不聽從它的警示而起床洗漱,奔向工作單位,否則將會面對遲到或曠工的嚴厲處罰。在這個情景當中,及時起床就是我的需要,而這種需要是我生活經驗的產物,即使我沒有表現出對它的強烈渴望,但卻不得不照此執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后天的需要帶有一定的強制性,它促使我們去完成的并不一定是我們樂于完成的活動,相反還可能會使我們產生一些負面情緒,但我們卻不得不去滿足它,以免帶來某些對我們自身的消極影響。從這個角度來說,此類由經驗習得的需要有助于自我對活動進行調節和控制。
現在我們可以作出結論了:已知自我作為一個復雜的系統,是有機體與環境場之間建立聯系的紐帶,而這種聯系得以建立的原因,則是自我的需要,并且,聯系的強弱受到需要程度高低的直接影響。相對源于外部刺激而產生的反射來講,自我對活動的影響是內化的,它能夠幫助有機體對活動進行調節,以達到最終的平衡。同時,有機體對于自我需要的認知,使其能夠明確活動的導向,并對活動作出正確的規劃。
5.自我需要與需求特征的“矛盾關系”
饑餓時,餐桌上的紅燒排骨能夠聚焦我們所有的注意力,飽餐后,它們的吸引力在我們面前就會大幅下滑,它還是同樣的東西,沒有質的改變,但為什么對我們的吸引力不復之前?
在這一點上,勒溫的需求特征理論可以幫助我們找到答案。當我們產生某種需要且無法得到滿足時,如果我們身處的場內出現了一個物體,它剛好具備滿足我們需要的條件,便會被賦予一種需求特征。在上述情景中,紅燒排骨本身沒有發生變化,但是我們以飽食的狀態結束了自己晚餐之后,便不會再對食物產生需要,因此紅燒排骨的需求特征消失了。
假設我們手中拿著一張待寄出的明信片,郵箱便對我們產生了十足的吸引力,但是當我們把明信片投入其中之后,便不會再多看它哪怕一眼了。郵箱作為我們視覺中的物體,其特質并不對我們的活動負有責任,但它必然與我們的行為建立了一種明確的關系,無論它是紅色的還是綠色的、佇立在哪一處街角,這種關系都不會改變。那么我們可以這樣說,具備郵箱特征的物體,只有在特定條件——即我想要寄明信片或者信件——之下才會對我的行為產生直接影響,如果我沒有東西要寄出,盡管它出現在我所處的場內它依然是一個郵箱,卻并不具備需求特征,以至于不會使得我與它建立任何聯系。
由此可見,需求特征是外顯的,就像能夠說明郵箱功能的顏色、形狀等,或者紅燒排骨的色澤與香氣,我們因為這些外顯的特征而把它們作為能夠滿足我們需要的適當物體。我們的活動與自我的需要以及需求特征這三者之間的關系通常也是外顯的,當我們走出家門尋找郵箱時,我們知道自己為什么這樣做,當我們用筷子夾起紅燒排骨時,也能夠充分認識到這一舉動的意義。但是,自我的需要與需求特征之間的關系卻是內隱的,當我們腸胃空空的時候,意識不到餐桌上的豐盛晚餐會在我們飽食過后失去它們原有的魅力,在明信片寄出之前,我們也無法準確地了解到郵箱的吸引力只存在于我們寄明信片的意圖上。
所以我們有理由認為,需求特征就像物體的顏色、形狀和氣味一樣,以固有的方式留存在物體之上,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但只有在我們具有自我需要的時候,它才會被喚起,并與我們建立特定的聯系。
勒溫關于自我需要與需求特征之間交互關系的理論也能幫助我們理解這種現象,他曾經這樣說道:“在某種程度上,‘存在這種或者那種需要’等同于‘這種或那種物體具備對這些或那些活動的需求特征’?!蹦敲慈绻诰邆渫N類需求特征的情況下,什么樣的物體更容易被人們所選擇呢?
讓我們再次回憶一下高茲的實驗,小雞在3個月大的時候就表現出對較大谷粒的偏愛,老鼠對向日葵花籽的偏愛也是如此。然而通過觀察可以得知,向日葵花籽大小的差異只存在于外殼而非可食用的種子當中,但事實上去掉大外殼要比去掉小外殼花費的時間和精力要多得多。如果老鼠有豐富的去殼經驗,那它應該偏愛較小的向日葵花籽,不過現實卻正好相反。由此我們可以做出較有把握的假設,那就是較大的食物具有較強的需求特征,相對而言更容易被自我的需要所喚起。
無論是食物還是其他東西,它們當中一定存在著某種能夠說明這種選擇的事物,使得我們在進行研究時不必將原因置于動物神秘的本能之中。比如運動的物體是否比靜止的物體具備更強的需求特征,散發氣味的物體是否比無味的物體具備更強的需求特征等等。
回到勒溫關于自我需要與需求特征之間交互關系的理論,雖然他使用了“等同于”這種說法,但我們應該明白,在一般情況下,自我的需要與物體的需求特征并不是在同一時刻產生的,物體的需求特征只是在自我產生需要的那一刻被喚起。那么有沒有需求特征會產自于與自我需要相脫離的場物體呢?我們再來看一個例子:
假設我們正在休息,這時電話鈴卻絲毫不留情面地響了起來,即使我們并不想服從它的召喚,也會充分體驗到它的要求。很顯然,電話鈴聲之所以會成為一種信號,是因為它自身具備了某些需求特征,從而使得它適于表現出特定的意義,譬如它的強度、突然性和重現性。它們不是由自我的需要或環境場內的刺激所直接引起的,而是由場物體引起的,并借此引起自我的注意,對自我產生影響。諸如此類的需求特征,便不是源于自我需要,而是產自于與自我需要相脫離的場物體。
6.榔頭僅僅是榔頭嗎
至今為止,我們所提到的一切物體的特征,都與我們自己的活動有關。試想一下,對于一個從未踏出國境的人而言,外國大街上的郵筒只不過是一個漆成綠色的柱狀物;一直生活在叢林之間的土著人有可能會把充斥著鋼筋水泥的大都市認作蠻荒地帶;而在抽象派藝術家的眼里,一頂帽子就是一個圓錐體,一棟房子就是一個立方體。
但是,正是這些綠色柱狀物的用途使它們成為郵箱,鋼筋水泥塑造出的樓房和機器各派用場,才能夠組合成我們所定義的城市。如若不然,我們就無法解釋自己為什么能在圓錐體上看到帽子,而將立方體認作房屋。讓它們“成為”它們的,正是它們所具備的功能特征。
功能特征,也是物體-自我關系的產物,但并不是這種關系的主要結果,而是特定物體在個體的行為活動中發揮作用時才會顯現出來的特征。與需求特征相似,功能特征也建立在個體的需要這一基礎之上,但是它們之間也存在一定的差異:需求特征隨著個體需要的產生與消亡,被我們“招之即來,揮之即去”,但功能特征不同,它是永久性的,只有當某種特殊的力量打破或無視了物體-自我關系,它才會消失,就像抽象派藝術家對待帽子和房屋的態度一樣。
有的觀點認為,一切需求特征都是功能特征的前提,我對此持肯定意見。正是因為這樣,我才會拿著信件或明信片走向街角的綠色柱狀物,是郵箱使我這么做;我也會用眼前的T形物體將釘子砸進木桌,是榔頭讓我產生這樣的行為。
既然如此,那么我們不妨來探討一下功能特征與個體需要之間的關系。只要個體不產生對于一把榔頭的需要,就不會有任何榔頭的存在,無論有多少剛好合適的T形物體。不過換一種說法,榔頭就是榔頭,即使在我們不需要它的時候,這一點也不會發生任何改變。此時,它并不會以它作為榔頭的特性來改變或者決定我們的行為,然而一旦它進入了我們的行為,就可以憑此發揮作用,諸如敲擊釘子,又或者可以用來砸開鎖頭,甚至能暫時充作鎮紙,此類的角色都可以由這把榔頭來扮演,而且它還會扮演得相當成功。由此可以看出,榔頭的需求特征一直在發生變化,而它的功能特征卻保持不變。
這意味著什么呢?我認為,首先,通過個體對某個特定物體的使用,該物體發生了一種持久性的變化,它不再是獨立于自我之外的東西,而是與自我之間建立起了一種穩定的關系。其次,如果這種關系要得到下一次的重新組建,可能需要經歷一段非常漫長的時間。
在德國符茨堡學派杰出心理學家納齊斯·阿赫的實驗之中,我們似乎可以找到支持功能特征理論的依據。1930年,阿赫挑選了一部分被試者,讓他們學習三組無意義音節,每組又由八個無意義音節組成。第一組是正常組合的音節,第二組中的第二個音節是將第一個音節顛倒過來,如“toi—iot”,第三組中的第二個音節則與第一個音節押韻,如“zup—tup”。被試者共有七天的時間來學習這三個系列的無意義音節,每一個系列重復八次。而后,實驗者按照配對聯想的方式將這三組無意義音節呈現給被試者,讓被試者反復閱讀,再用不同的方法加以測試。譬如,最簡單的測試方法是實驗者展示給被試者一個音節,要求被試者再現出聯想配對中的另一個音節;此外,實驗者還可以要求被試者用顛倒或押韻的方式對展示出的音節作出反應。
通過這種要求被試者對無意義音節的刺激作出反應的方式,阿赫建立起了無意義音節的功能特征。實驗的結果與我們剛才探討的理論完全一致。不過,這個實驗建立在一種過于人為化的條件之上,作為實驗材料的無意義音節與其展現出來的功能特征之間的關系也顯得有些任意化,如果從專業的角度來對該實驗進行審視,則未免顯得不夠嚴謹。
所幸的是,自從德國的著名心理學家、格式塔心理學派的創始人沃爾夫岡·苛勒教授使用黑猩猩作為被試者進行了經典的實驗研究以來,動物類的實驗便開始在界內普及起來。此外,在動物心理學的研究當中,實驗人員們也能夠讓動物給予其熟悉的物體新的使用方法。也就是說,在一定程度上,我們可以通過類推得出,在動物的行為環境中,新的功能特征已經產生。不過遺憾的是,這種推論雖然有根有據,但目前卻無法得到直接的實驗證明,即便有些研究人員能夠憑借自己天才的頭腦發明出一些間接證明它的方法并予以實施,也終究無法為我們的推論提供足夠強大的說服力。
我期待研究人員們將來能在人類身上展開更成功的實驗,因為與動物相比較,人類作為被試者有以下兩大不可取代的優勢:其一是人類能夠主動對實驗進程和實驗結果進行詳細報告,其二是人類本身就有諸多需要,并且能夠創造新的需要,這樣就可以隨之創造出更多與需要相一致的功能特征,滿足研究人員對實驗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