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克服妒忌心理:怎樣克服嫉妒心理
- 人人都愛看的通俗心理學合集(套裝共18冊)
- (美)約翰·華生 (瑞士)卡爾·榮格 (英)靄理士等
- 5613字
- 2019-12-25 11:54:22
嫉妒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也是一種消極的人生態度。它扎根于每個人的內心,閱歷豐富的成人也不例外,只不過他們能在嫉妒產生時,借助一定的自我疏導,做出正確的判斷,從而理智地控制自己的嫉妒之心。可也有一部分人由于情緒失控,甚至采取過激的行為尋求自己的心理平衡。嫉妒心理可以有,但一定要把它控制在籠子里。行為主義者認為,要想徹底解決嫉妒問題,就需要了解嫉妒產生的根源,于是,行為主義者把研究回歸到了幼兒時期。由于幼兒時期的認識水平有限,他們普遍認為夸獎別人就等于批評自己,而且不能把超過別人和自己的不斷努力聯系起來。他們受到表揚就會沾沾自喜,遭到不公正的待遇就會憤懣異常,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這種早期的影響如影隨形,成為嫉妒的滋生地。既然行為可以產生嫉妒,同理,依靠行為也可以克服嫉妒。
1.“妒忌”是什么?
除了習得的和非習得的各種形式的情緒行為以外,還有兩類情緒引起了行為心理學家的極大興趣——妒忌和害羞。到今天為止,對于這兩類情緒,行為心理學家還幾乎沒有或者極少進行研究。在我看來,妒忌和害羞是個體本身所具有的情緒行為。也就是說,它們是內在的情緒行為。
行為心理學家認為,人類的其他情緒行為如憤怒、悲傷、憂愁、恐懼、仁慈等,是比較簡單的。在他們看來,上述情緒行為都是以各類簡單的非習慣行為為基礎的上層結構。但是,我們認為,妒忌和害羞與那些情緒行為不同,應該對其進行進一步的研究。眾所周知,我們所得到的任何一個結果,都需要有確實的事實為依據,但我不得不承認——這也是我覺得非常遺憾的——直到現在為止,對于害羞的第一次出現,以及它的發生性成長,我還沒有機會觀察到。其實,我比較認可這樣的觀點,也就是從某種程度來講,它與第一次明顯的自慰有聯系,而且,在這次自慰中有了性欲高潮的體驗。自慰的刺激使得個體血壓升高、皮膚表面毛細血管擴張,也就是人們說的臉紅,當然還有其他許多反應。我們都知道,個體在童年時期就被教育不要自慰,否則就會受到懲罰。這樣一來,對于有關性器官的任何情形,包括言語或是觸摸,都可能使人臉紅或低下頭的動作被條件化。當然對于這個問題,我還沒有更多可以拿來和大家探討的,因為這一說法只能是我自己的一種思考和推理,并沒有真正的事實依據。
我想在這里說點與妒忌有關的問題。對于妒忌,我做了一些觀察和實驗。
妒忌到底是什么?它是由怎樣的刺激產生的?它的反應形式是什么?關于這些問題,我問了任何一組個體,他們都沒能給出令人滿意的答案。對于“引起這種反應的非習得(無條件的)刺激是什么?”“這種非習得(無條件的)反應是什么?”這個兩問題,我們所得到的都是不科學的回答。很大一部分人說,妒忌純粹是本能。因此,我們無從真正得到想要的答案。
雖然我們不清楚妒忌,但不能忽視的是,它至今確實是個體結構中最有力的因素之一。
人們的很多行為都與妒忌有關聯:婚姻中的矛盾沖突乃至關系破裂源于妒忌;搶奪他人財物和謀害他人性命,也往往出于妒忌心理。可以說,個體的整個行動系列幾乎都有妒忌的因素,因此人們認為它是一種天生的本能,也是正常的事。但是,當我們想了解這種東西,然后去觀察人們的行為,并假設妒忌產生于某種情況及其行為的詳細情況時,就會發現情況遠非我們想象的那么簡單,而是十分復雜,并且這些反應都是高度組織的(習得的)。基于此,我們對它的遺傳根源持懷疑態度還是有必要的。
2.妒忌的反應及其引起的情境
妒忌行為要有針對的人,也就是妒忌必然是涉及他人的行為,所以說,妒忌的情境自始至終都是社會性的。那么,妒忌都涉及哪些人呢?我們認為,是那些能引起我們產生愛的條件的人,也許是父母、兄弟或姐妹,也許是丈夫、妻子或情人等。妒忌的對象不分男女,可能是同性,也可能是異性。在引起強烈的反應方面,妻子—丈夫的情境僅次于情人。
這一考察結果,對我們理解妒忌在某種程度上有一定的幫助。這種情境始終是可以形成條件反射的,它涉及引起愛的條件反射的人。假如我們的概括沒有錯,那么我認為,對于妒忌的研究,我們應從遺傳的行為形式中跳出來。
我曾經對兒童和成人的大量案例做了筆記,發現成人的反應有很多種。首先,我們拿成人的反應為例,來探討這一問題。
案例A:A娶了一名比他年輕的姑娘,而且長得很漂亮,他們結婚已經兩年了。A是一名“具有強烈妒忌心理的丈夫”,他們兩個人會經常參加一些聚會。
(1)如果妻子跳舞時與舞伴挨得比較近。
(2)如果妻子沒有跳舞,但在和一個男人低聲地聊著什么。
(3)如果妻子突然一時沖動,在眾人面前問了另一名男子。
(4)如果妻子和其他女人外出購物和用餐。
(5)如果妻子邀請朋友來家里聚會。
當上述刺激出現時,A產生了妒忌行為,并引發以下反應:
(1)拒絕和自己的妻子談話或跳舞。
(2)牙關緊閉,眼睛瞇起,頜骨“發硬”,全身的肌肉都處于緊張狀態。
隨后,他與人不告而別,離開聚會場所。當時,他的臉色由通紅轉向紫黑,十分難看。一般情況下,這種行為發生后,往往會持續好幾天。對于自己的心事,他不會向任何人訴說,就算有人從中進行調節,他也不會說——妒忌狀態似乎自己會逐漸消失。在這期間,無論妻子怎樣向他表明自己的愛意,怎樣為自己的行為辯解都無濟于事,而任何的道歉和對他所表的忠心,也不能使情況得以好轉。而事實是,他的妻子對他一心一意,絕沒有一點對他人想入非非的念頭,對于這一點,他在不妒忌的狀態下也是承認的。如果在一名沒有受過教育、缺乏教養的人身上,這些反應可能會變得更加外顯,也就是他可能會對妻子使用暴力。或者真有入侵的男性,他會對其進行猛烈攻擊,甚至殺死他。
接下來,我們再以兒童的妒忌行為為例,對這個問題進行探討。
案例B:我們是在兒童B大約2歲時,記錄到他的首次妒忌跡象的。每當這個孩子的母親與他的父親行為親昵時,如擁抱、接吻等,他就會表現出妒忌行為。直到他2歲半的時候,父母的親密行為都沒有對其回避過。這時,母親擁抱父親時,他就開始攻擊父親,反應如下:(1)拉扯住父親的衣服;(2)大聲喊,“那是我的媽媽”;(3)站到父母中間,將他們隔開。假如孩子的反應行為沒有奏效,父親依然親吻母親,孩子的情緒反應就會表現得很鮮明。每天早上,特別是星期天早上,孩子起床后來到父母的臥室,父親會把孩子抱到他們的床上,這時父親會受到歡迎和奉承。不過,雖然孩子只有2歲半,但他卻會問父親:“你今天上班嗎?”或者直接對父親說:“爸爸,你快去上班吧。”
這個孩子在3歲時,與他的還是嬰兒的弟弟一同被送到了外婆家,在那里由一名保姆照看。和母親分開了一個月的時間,他之前對母親的那種強烈的依戀逐漸減弱。所以,當父母去看他們時,盡管還像以前那樣,在他面前做一些親昵的行為,他也沒有再表現出妒忌的行為,那時這個孩子37個月大。為了觀察孩子的妒忌行為最終是否會再產生,父親故意在他面前長時間地抱住他的母親,可他的反應僅僅是跑過來先抱了會兒其中一個人,然后又過去抱了會兒另一個人。這個試驗一共重復做了4天,最終的結果都是一樣的。
當父親看到運用原來的刺激方式,已經無法再喚起孩子的妒忌行為,他就轉換了一種情境——攻擊孩子的母親,拉扯她,打她,母親則假裝哭泣,并進行回擊。當孩子看到這種情形時,只忍耐了幾分鐘就奮力地撲向他的父親,對其進行猛烈攻擊。不停地踢打他父親,又哭又喊,直到吵架結束。
接下來是母親攻擊父親,父親顯出一副挨打的狀態,母親對其腰部進行猛烈擊打,父親疼得彎下自己的腰。父親的樣子絲毫沒有裝出來的跡象,但是,孩子仍然跑過來攻擊父親,不停地對他擊打,甚至在父親已經毫無招架之力時,依然不罷手。不過,這時候孩子已經真正受到困擾,實驗沒有辦法再繼續下去。但是到了第二天,盡管父母親在孩子面前調情、親昵,孩子都沒有再表現出妒忌行為。
3.孩子何時會出現對父親或母親的妒忌?
妒忌到底從何而來,其根源在哪里?為了弄清這一事實,我們進行了測試,測試的對象是一名11個月大的男孩兒。這是一個完全沒有條件性恐懼且營養良好的孩子。但是,他非常依戀他的母親,卻對自己的父親毫無依戀。因為這個孩子喜歡吮吸自己的手指,而父親看到這種情形就會打他的手,以阻止他的吮吸,并用各種辦法干擾他,打破他的寧靜。這個孩子在11個月大的時候,已經能夠迅速地爬行很長一段距離。
對于父母親的相互擁抱,這個孩子毫不理會。可以說,在孩子的幼年生活中,從沒把這當作一回事。這種情境經過反復實驗,孩子都沒有表現出一點向他們爬過去的意思,更別說去擋在他們中間了。
當然,我們的實驗并沒有到此為止,而是安排孩子的父母相互進行攻擊,以觀察孩子的行為反應。當時,房間的地板上鋪著地毯,因此打斗的聲音并不大,母親(或父親)的嗚咽聲也比較低。但是,父母親打架的聲音還是引起了孩子的注意,孩子馬上停止了爬行動作,凝視了母親很久。大家注意,在這里,孩子只是凝視母親,而沒有注視父親。他在注視了一會兒后,并沒有要參與其中的意思,也就是說,他沒有幫某一人打架的打算,只是發出了嗚咽之聲。在這里,父母打架弄出的聲響,二人拉扯導致的地板抖動,以及孩子看到父母的臉,這些視覺刺激,與孩子被打時的視覺刺激幾乎無二,所以當他看到這些時會啼哭。也就是說,是這一系列的刺激,讓我們觀察到了置身于這種情境的下孩子的行為,這種行為屬于恐懼類型,其中有一部分形成了視覺性條件反射。顯然,在這個實驗中,這個孩子的父母不管是相互擁抱,還是大打出手,我們都沒有從孩子身上看到妒忌行為。所以,我們認為,作為一個11個月大的孩子,他因為太幼小而無法出現妒忌行為。
4.哥哥會妒忌弟弟嗎?
關于妒忌行為到底出現在何時,研究者們有不同說法。很多弗洛伊德主義者認為,一個兒童出現妒忌行為,是在他有了一個弟弟或妹妹后。他們指出,雖然孩子的年齡很小,不到1歲或剛過1歲,但實際上,其妒忌行為已經充分發展起來了。那么,他們的結論的正確性是否得到過驗證呢?據我所知,迄今為止,還沒有一位弗洛伊德主義者對自己的理論做過實際的實驗測試。
為了弄清妒忌的根源在哪里,我們做了很多觀察,而且,我本人還曾經有機會去觀察一名兒童接受他新生弟弟的情形。這之前,我曾向大家介紹過一個實驗者B,也就是那個2歲半的孩子,大家應該還記得,他已經有了明顯的妒忌行為,而且他的妒忌行為指向他的父親。2歲半的時候,他對自己的母親已經有了強烈的依戀,后來又對他的保姆產生了強烈的依戀。但是,在不到1歲的時候,他對任何孩子沒有形成有組織的反應。那時,他母親因為生產在醫院住了兩個星期,這期間,負責照顧B的是他的保姆。在他母親回家那天,保姆讓B在自己的房間玩耍,直到我們將測試的一切條件都布置妥當。
我們為B安排一間照明很好的起居室,進行實驗的時間是中午。當時,母親正在給剛出生的嬰兒喂食,她敞著胸前的衣服。在場的人,有B的父親、母親、新生兒,還有他的祖母以及一位訓練有素的保姆(B沒有見過這個保姆)。B已經兩個星期沒有見到自己的母親了,在大人的允許下,他從臺階上走下來進入房間。我們早已告訴在場的每一個人,要保持安靜,而且盡量讓當時的情境保持自然。B走進房間后,來到母親身邊,依偎著母親的膝蓋,然后說:“媽媽,你好。”除此之外,他并沒有再進一步的行為。也就是說,他并沒試圖去擁抱或親吻母親,對于母親敞開的胸前的衣襟和她懷里的嬰兒,也并沒有去注意。差不多30秒之后,他看到新生兒,然后說:“呀,小孩兒!”接著,他開始摸嬰兒的臉蛋,拍他的小手,然后對著嬰兒說:“那小孩兒,那小孩兒。”不僅如此,他還把自己的小嘴湊過去親吻嬰兒,可以說,他絲毫沒有妒忌的意思。在這一過程中,他一直表現得溫柔親切。這時,那個保姆(B不認得他)將嬰兒抱了起來,見狀,B立即做出了反應,對他母親說:“媽媽,抱好孩子。”大家請注意,這里B對嬰兒做出了反應,這一反應就像母親情境的一部分。這是他的第一次妒忌反應,可是,他的反應所指向的正是將母親懷里的某些東西奪走的那個人(阻礙了他母親的行動),而這是一種典型的非弗洛伊德主義者的反應。但我們可以看得出來,這種反應對嬰兒顯然不是不利的,盡管是他使得自己不能被母親抱著。
保姆將嬰兒抱進了嬰兒自己的房間,并將他放在小床上,B也跟著走了進去。等到他出來后,父親問他:“你覺得吉米怎么樣?”他說:“我很喜歡他,他在睡覺。”在這里還需要指出的是,在整個過程中,B一直沒有注意母親敞開的胸脯,事實上,他除了在保姆抱起嬰兒的那一刻想到了母親,其他任何時候,他對母親的關注都是非常少的。而他對于嬰兒的積極反應也沒有持續很久,只是幾分鐘而已,然后就去關注其他事情了。
第二天,父母親告訴B,讓他把房間騰出來給弟弟住,聽到這這件事情后,他有了積極反應。他的房間有很多書和玩具,為了盡快將房間騰出來,他幫助大人收拾自己的東西,將那些書和玩具都挪到另一個房間。當天晚上,他就睡在了自己的新房間,并在這之后由保姆陪他睡覺。從我們對他的觀察結果看,自始至終,B對嬰兒行為的指向中,都沒有表現出哪怕是一點不高興或妒忌的跡象。從那時到現在,我們對這兩個孩子已經持續觀察了一年時間,可以說,他們沒有表現出一絲妒忌跡象。現在,B已經3歲了,弟弟也1歲了,他對待弟弟的態度和他第一次見到弟弟一樣,還是那么充滿愛心和關切。而對于父母親和家中保姆抱起弟弟愛撫時,他也沒有一點妒忌的意思。可是我們的觀察始終都在進行,也在想辦法激發他的妒忌行為。一次,保姆就差一點成功激起他的妒忌心了,保姆說:“吉米是乖孩子,而你就不如他,你很調皮,所以我喜歡吉米更多一些。”接下來的幾天中,B顯示出了妒忌的苗頭。不過,由于保姆沒幾天就被辭退了,B剛剛露出的妒忌心也隨之消失了。
我們發現,對于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對父母的依戀,不存在足以干擾的條件。但當弟弟不在旁邊時,他也會像1歲的弟弟那樣依偎在母親身邊;而當父母親懲罰弟弟時,比如打他的小手,致使弟弟哭叫,3歲的B就會對父母發起攻擊,而且一邊打他們,一邊說:“不要打吉米,他是個好孩子,不能讓他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