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法幣改革
美國《白銀收購法案》出臺,對中國發起了一場沒有硝煙的貿易戰,使中國經濟迅速惡化,當時的一些金融界人士甚至預測,如果這種情況持續下去,中國的經濟可能在數月之內全面崩潰。到了這個時候,除了改革幣制進行反擊,中國已經無路可走。
中國在一個不是很合適的時間被迫進行了一次匆忙的幣制改革,時任國民政府財政部部長的孔祥熙就曾經說過:“因匯兌上落不定,商業大受影響,政府乃是不得不采取幣制上根本之改革?!?/p>
1934年11月,國民政府開始籌劃幣制改革,放棄以白銀作為貨幣,發行紙鈔(法幣)。幣改方案的核心思想就是白銀國有、集中發行,并建立匯兌本位制。短短一年后,也就是1935年11月3日,國民政府發布了《財政部關于施行法幣布告》,宣布實施貨幣改革。貨幣改革令規定,完糧納稅及一切公私款項的收付只能使用法幣,不能使用銀幣;收攏貨幣發行權,規定以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國農民銀行四行的鈔票為法幣,其他銀行發行的鈔票限期兌換中央銀行鈔票;強制將全國白銀收歸國有,規定銀錢行號商店及其他公私機關個人,均不得保留銀幣、金銀。
這次幣制改革,國民政府需要解決兩個難題:
第一,白銀國有,促使民營銀行及民眾上交白銀。
11月15日,財政部公布了《兌換法幣辦法》,要求銀錢行號、商店、公私團體及個人持有的銀幣或銀塊,都要在3個月內兌換成法幣。但政府接收民營銀行白銀時并不支付溢價,而同時期國際銀價比國內高出三分之二。這樣的兌換方案是沒有什么吸引力的,為了鼓勵民營銀行上交白銀,國民政府又給出了一項優惠政策——在支付紙幣時,各銀行只需要繳存相當于紙幣價值60%的白銀,另外40%由銀行使用政府公債、股票和公司債券來補償。這樣就提高了民營銀行的積極性。到1936年年中,國民政府大約從個人和銀行集得了價值3億美元的白銀,僅民營銀行就貢獻了2.25億元。國民黨政府將這些白銀運往英美換取外匯,作為法幣的準備金,穩定了法幣值,并增強了它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的活動能量。
第二,避開列強的算計,獲得資金支持與政策支持。
幣制改革需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獲得其他大國的支持,如果在華外國銀行拒絕使用法幣,繼續以白銀支付,不愿將庫存白銀交由政府收購,則法幣將面臨嚴重的信用危機。因此一場博弈開始了。
國民政府最開始選擇向英國求助,并曾向其請求貸款2000萬英鎊。但是英國雖然對中國的幣制改革持歡迎態度,并幫助國民政府在倫敦市場上銷售白銀來籌集外匯,但卻顧慮日本的態度拒絕貸款給中國,甚至還提出,要獲得這筆貸款,中國必須先承認偽滿洲國。
日本明確反對南京國民政府的法幣改革,日本駐華銀行皆拒絕交出白銀,還積極走私白銀,并多次突擊套匯,試圖迫使國民政府選擇將法幣與日元掛鉤。
美國愿意支持法幣改革,要求是中國外匯儲備存于美國銀行,改革由美國顧問指導,新貨幣必須與美元掛鉤。經過激烈的討價還價,中美雙方于5月中旬達成《中美白銀協定》。主要內容包括:美國將從中國購銀7500萬盎司,價格根據當時的市場確定,可以以黃金或美元支付;中方的售銀所得必須存放在紐約的美國銀行;以中國存在紐約的5000萬盎司的白銀作抵押,美國聯邦儲備銀行向中國提供2000萬美元的外匯基金等。就這樣,中國加入了美元集團,而美國實現了其控制中國金融市場的目的。
法幣改革雖然不夠完善,但在當時確實起到了重振經濟的目的,幾個月的時間就出現了幾十年來未曾有過的貿易順差。此外在幣制改革時,國民政府進行了變相的貨幣貶值(銀幣一元兌換法幣一元,實際兌換時是用白銀60%、票據40%兌換),貨幣流通量大大增加了。物價回升,刺激了工商業發展,經濟再現繁榮景象。
諷刺的是,美國耗資15億美元發起的這場貿易戰,是一場真正的“雙輸”——在中國引發了一場巨大的金融危機,并產生了后患;而作為發起者的美國政府,也并沒有從中得到多少好處,最后真正的贏家是日本人
。貿易戰很多時候就是這樣,各國的經濟金融聯系日漸緊密,牽一發而動全身,兩個國家的經濟貿易博弈,產生的后果很可能是斗者雙輸,漁翁得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