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逃不開的經濟周期2
- (挪)拉斯·特維德
- 2948字
- 2019-12-20 11:00:16
序
今天我們正處在一個希望與焦慮并存的時期里。從希望的角度看,人類社會正處在一次科技大革命、經濟大發展的前期。人工智能、信息技術、新能源、生命科學等一系列科技方面的突破,讓未來的幾十年很可能成為人類歷史上增長最快、變化最快的時代。另一方面,國際經濟社會環境和科技造成的一系列顛覆性的改變也引起了人們的極度焦慮。我們掌握的知識會不會被淘汰?我們的工作崗位會不會消失?對于中國人來說,中美貿易摩擦所代表的一系列逆全球化的發展,正在改變我們在改革開放40年里熟悉的外部環境。未來幾十年,世界經濟、社會、環境、科技發展何去何從?
這些正是《逃不開的經濟周期2》詳盡討論的大問題。作者拉斯·特維德曾擔任衛星通信、互聯網和移動領域許多成功的高科技公司的創始人。他還撰寫了許多涵蓋金融交易、市場規劃和經濟危機理論等領域的暢銷書。在《簡明營銷圣經》中,特維德先生被列入世界營銷戰略的62位主要思想家之一。這本書是集他幾十年知識和經驗之大成,討論了未來40年人類社會在政治、經濟、社會、人口、環境、生活方式、商業以及科技上的發展大趨勢。在如此大跨度的時間、極廣泛的領域里討論將要出現的趨勢,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那么,在未來幾十年里,在作者的眼中有哪些特別值得關注的超級趨勢呢?
一是人口增長的趨勢。盡管全球人口增長的速度在放緩,但到2050年世界人口將在目前的基礎上增加20億人,而且絕大部分的新增人口出現在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欠發達國家。二是人口的結構也要發生巨大的變化。在此期間,全球城市要新增30億人,大部分是從農村搬進來的。一個好消息是,人的預期壽命將平均增加10歲;一個壞消息是老齡化將成為突出的特點,僅退休人員就要增加16億。三是市場在擴大,經濟規模也在快速增長。全球年產出GDP將會比現在高出400%,其中大多數的新興市場國家的年度GDP將比現在高出400%~600%。全球中產階層要從2010年的10億人增加到2050年的25億人。
然而,未來經濟社會的發展不應該是一帆風順、直線上升的。特維德認為,未來市場中存在三個經濟周期。一個是由于企業庫存變化造成的大概4~5年一次的存貨周期;一個是由投資造成的一般為9~10年一次的資本支出周期;一個是由房地產的興衰造成的房地產周期,這是一個有可能導致經濟全面崩潰的強周期,一般15~20年一次。這三個周期相互疊加,相互作用,周而復始,令全球經濟處于一個S形的發展過程。周期震蕩幅度的大小,由經濟上升時期產生的泡沫大小,以及泡沫破滅后人們的恐慌情緒和市場的崩潰程度來決定。
對于中國讀者來說,我們更關心的是,在這樣的超級趨勢和經濟周期下,中國的地位和發展會如何?
盡管這本書并沒有一個專門的章節來討論中國問題,但作者認為,幾乎在所有的領域里,中國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作者驚嘆,幾十年來發生的驚人的變化奠定了中國未來發展的基礎。特維德說,20世紀70年代中國的人均收入與索馬里差不多,經濟規模甚至還不如比利時,但今天,中國的GDP已經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他預測,中國經濟總量會在2040年之前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作者回顧了幾千年的人類發展史,實際上早在1820年,中國的經濟總量就是世界第一,占當時世界經濟的33%。這一比例一直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才被美國超越。
今天,中國正在努力實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周年時的2049年成為世界強國的宏偉目標。這本書是市場中少有的對2050年世界人口、經濟和科技格局進行全面分析和預測的重要著作。讓我們看一看作者的“第三只眼”是如何看待2050年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的。
首先看人口。作者引用了聯合國2008年《世界人口展望》的數據,到2050年全世界人口將達到90億,中國的人口將比2010年僅增加5%,為14.1億。與此同時,日本的人口不但不增加還要下降20%,包括俄羅斯在內的東歐則要下降18%,西歐下降2%。另一方面,非洲的人口要增加93%,包括土耳其在內的中東人口要增加60%,印度增加33%,北美增加28%。未來人口結構如此大的變化,會嚴重影響世界格局。作者對中國老齡化的人口結構也有比較悲觀的預測。以撫養比為例,2010年中國的撫養比已經低于50%(即0~14歲及65歲以上的人口之和已經大于15~60歲有生產能力的人口)。到2050年,這個撫養比要高達80%。也就是說,屆時我國20%有勞動能力的人口要撫養80%的人口。這些數字應該引起我們極大的警惕。從現在起就要開始規劃,盡早采取從加大養老金投入、延長退休年齡,到切實提高人口教育質量、大力發展智能機器人等切實有效的措施。
再看經濟總量,作者預計到2050年全世界GDP的產出為2010年的400%,達264萬億美元。屆時中國的經濟規模是多少,作者沒有直接給出答案,但他指出新興市場國家年增長率比現在高4~6倍。作為最大最重要的新興市場國家,按2010年的不變價計算,2050年中國的GDP將達到30萬~36萬億美元,比當時美國的GDP要高出25%。這當然是一個比較保守的估計。更多的經濟學家預測,2030年以前,中國經濟總量將超過美國。高盛公司更預測,到2050年中國GDP將接近美國的2倍。但是,我們都知道,經濟總量大并不能說明一個國家就是真正強大的。英國經濟學家安格斯·迪森的研究數據表明,在過去2 000年的世界歷史中,中國的經濟總量一直居于世界前列,甚至直到1930年,中國的經濟總量還位居世界第二。落后是要挨打的。1840年,當我們的GDP還是世界第一的時候我們就被幾艘英國炮艦轟開了大門。歷史再次印證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一定要從大國向強國轉變。
作為一個知識分子,我更關心的是知識領域和科技領域長期發展的大趨勢。盡管在每一個具體的科技領域里,前瞻性的研究著作已經是汗牛充棟了。但對知識作為總量發展進行研究的書籍還不多。為此,我對作者對知識發展的長期判斷很感興趣。作者認為,全球的知識工作者人數每15年翻一番。由于更好的教育、更好的營養,加上全球化的趨勢,由不同地方和種族的人通婚而產生的“雜交優勢”,使人類的平均智力每年增長0.3%。也就是說,人類知識的綜合年增長率為10%左右。以此類推,到2050年,人類知識將增加45倍,遠遠超過經濟領域4倍的增長率。
我完全同意作者的看法,人類正在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科技高速發展的新階段。在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代表的這些震撼世界的新科技日益發展的同時,人類的生產生活環境將面臨史無前例的大變化。牛津大學和花旗銀行的一份研究報告預測,中國目前77%的工作崗位未來都有可能會被智能機器人替代。各個行業、各年齡段的人對新科技帶來的變化都有著強烈的焦慮感。雖然在過去的蒸汽機革命、電氣革命以及迄今為止的計算機革命中,人類一次又一次地戰勝了機器,可是過去機器替代的是人的手腳,而現在人工智能卻直指人類最核心的競爭力——大腦。按牛津大學的尼克·波斯特洛姆教授的預測,超級智能將在包括科學創造、普通智慧和社會技能在內的每一方面都比最有智慧的人類頭腦還要聰明。日本軟件銀行集團董事長孫正義更是驚人地預測,在未來30年內,人工智能的智商將達到10 000。這是什么意思?現在人類的平均智商只有100。即使是像本書作者所說,目前全球智商最高記錄是一個韓國的叫金雄镕的年青人,他4歲時能閱讀韓、日、德、英四種文字的書籍,3~6歲在漢陽大學學習物理,4歲時就能解高階隨機微分方程,但他的智商也只有210。如果孫正義的預測真的能實現的話,哪怕再晚上幾十年,我們的后代又如何與超級智能機器人競爭呢?
未來趨勢到底如何變化?我們又應該如何掌控與應對?還是來看看這本書吧!
湯敏
2019年10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