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脈學注釋匯參證治
- (清)汪文綺
- 2字
- 2019-12-25 19:12:03
上 卷
浮脈[1]
浮脈:舉之有余,按之不足《脈經》。如微風吹鳥背上毛,厭厭聶聶[2],如尋蓂莢[3],如水漂木[4],如捻蔥葉[5]。
辨誤:王叔和云:舉之有余,按之不足,最合浮脈象天之義。黎氏[6]云:如捻蔥葉,則混于芤矣。崔氏[7]云:有表無里,有上無下,則脫然無根,又混于散脈矣?!睹}訣》云冉冉[8]尋之如太過,是中偄[9]盛滿,此浮兼洪緊之象,非浮脈也,其謬如此。
【體狀詩】
浮脈惟從肉上行,
輕手便得,非必中沉俱無。若中沉俱無,是散脈矣。
如尋蓂[10]莢似毛輕,
浮脈之輕浮和軟也。
三秋得令知無恙,
浮脈在時為秋,在人為肺,與時合,不病之脈也。
久病逢之卻可驚。
久病真元內虧,孤陽上浮,脈氣離根,危脫之候。
【相類詩】
浮如木在水中浮,
如木漂于水。
浮大中空乃是芤,
舉之浮而大,尋之中無力,按之而又有,是為芤。
拍拍而浮是洪脈,
如洪水,有波濤洶涌之象。
來時雖盛去悠悠。
洪大之脈其陰必虛,故來有余而去不足。悠悠者,有胃氣之象。若來盛去盛,為太[11]過矣。
浮脈輕手[12]似捻蔥,
輕手得之而和平,如捻蔥管,上有力而下和軟也。
虛來遲大豁然空,
浮脈遲大而空,尋按幾不可見。
浮而柔細方為濡,
初下指得之柔軟而細,按之下即為濡脈。
散似楊花無定蹤。
散脈浮而無根,無統紀,無拘束,渙散不收,如楊花飄散,至數不齊。
【主病詩】
浮脈為陽表病居,
浮脈主表而屬陽,風邪中入皮毛,則表受邪,而脈見浮矣。
遲風數熱緊寒拘,
浮遲風虛,浮數風熱,浮緊風寒。
浮而有力多風熱,
有力而浮,表邪盛也,故多風熱在表之實癥,所謂邪氣盛則實也。
無力而浮是血虛。
無力而浮,陰血虛而虛火上逆也,當大補陰血為主,所謂正氣奪則虛也。
浮脈主里須知
浮而有熱者風也,浮而無熱者虛也。乍病見浮脈乃傷風邪,久病見浮脈,虛所為也,是從新久辨也。又曰浮而弦者風也,浮而澀者虛也,風寒之浮盛于關上,虛病之浮盛于尺中。愚按:浮必辨其有力無力,有力為風必兼洪數,無力為虛則帶濡弱,再參外候,自無通情。至內虛之癥,無不兼浮,如浮芤失血,浮革亡血,內傷感冒而見虛浮無力,勞瘵陰虛而見浮大兼疾,火衰陽虛而見浮緩不鼓。又如真陰竭于下,孤陽浮于上,脈必浮大而無力,按之細微欲絕者,當益火之源。如上等癥悉屬內傷,豈可以脈浮不審虛實而浪用發表乎?
[1]浮脈:《瀕湖脈學》作“浮陽”。
[2]厭厭聶聶:《瀕湖脈學》注“輕浮貌”。
[3]尋蓂(míng明)莢:《瀕湖脈學》作“循榆莢”,“莢”字后有小字“《素問》”。蓂莢,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瑞草。它每月從初一至十五,每日結一莢;從十六至月終,每日落一莢。所以從莢數多少,可以知道是何日。一名歷莢。
[4]木:《瀕湖脈學》“木”字后有小字“崔氏”。
[5]葉:《瀕湖脈學》“葉”字后有小字“黎氏”。
[6]黎氏:即黎民壽,字景仁,南宋旴江(今江西南城縣)人,著有《決脈精要》《簡易方論》《廣成先生玉函經解》。
[7]崔氏:即崔嘉彥,字希范,號紫虛真人。著《脈訣》一卷。
[8]冉冉:慢慢地,漸進地。
[9]偄(ruǎn軟):弱。
[10]蓂:《瀕湖脈學》作“榆”。
[11]太:原作“大”,據文義改。
[12]手:《瀕湖脈學》作“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