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證醫(yī)案筆記
- (清)吳箎
- 2679字
- 2019-12-26 13:01:59
反胃噎膈
劉安林提督(12),帶兵至夔府(13)防堵時,飲食不能消化,且每食至胃脘,少頃輒出,診脈沉弱澀。皆由歷碌戎行(14),饑飽失調(diào),寒積中焦,以致胃陽衰敗,則宿食不能運化,其氣逆而成反胃也。當(dāng)進(jìn)五君子煎加熟附、炮姜,以溫中益氣、健脾養(yǎng)胃。
阿侍衛(wèi),緣好食水果,飲冷酒,患惡心嘔吐,痰多食少,腹痛便溏,飲食難化,食入反出,按脈沉遲細(xì)。此酷飲無度,傷于酒食,縱食生冷,敗其真陽,致?lián)p胃氣而然。宜服六君子加熟附、干姜、肉豆蔻,以溫中補土、化痰實腸。
花總?cè)?sup>(15),述胃脘干燥,食下作痛,良久吐出,大便燥結(jié)。余曰:脈沉細(xì)弱,由于軍營終朝勞役,飲食起居不時,氣血俱虛,寒積下焦,所以食入幽門,丙火(16)不能傳化,故久而復(fù)出,乃命門陽虛,致成反胃也。宜服六味回陽飲,并用韭汁牛乳飲加生姜汁,時時呷之。如行營無乳,或用豕膏(17),亦妙,總以潤燥養(yǎng)血為上策。
徐,胸膈脹滿,飲食不納,大便艱難,氣不得下,脈弦滑數(shù),皆由憂郁氣滯,肝虛血燥,瘀血痰火,停阻胃脘,以致濁陰不能下降,故上則噎塞,下則便秘也。即用通幽湯,滋陰以養(yǎng)血,潤燥而行血,加檳榔、大黃下墜而破氣滯,使幽門通利,則膈噎得開,脹滿俱除,是濁陰得下歸地之法。連服數(shù)帖,下燥糞瘀血甚多而痊。
范氏,年近七旬,嘔吐多痰,食不得入,日進(jìn)粉飲腐漿數(shù)鐘,且吐其半,脈弱沉細(xì)。系中氣虛寒,氣郁生痰,痰氣阻滯胃脘(18),妨礙道路,故飲食難進(jìn),噎塞所由成也。用理中湯加半夏、姜汁、蜂蜜,遂服四劑,甚效,十帖,得食粥糜,更以十全大補湯加姜汁、白蜜,服藥一月,乃安。
德,診脈弦滑,此由性急喜怒太過,七情傷于脾胃,郁而生痰,痰與氣搏,升而不降,故致胸膈痞悶,嘔逆噎塞,飲食不下也。宜投五噎散,以治諸氣結(jié)聚,化痰下氣,止噎進(jìn)食。
周,診寸關(guān)洪大數(shù)滑,系肺胃火盛,痰飲阻滯,氣逆沖上而食不得入,所謂氣有余便是火(19),火則生痰作嘔。觀王太仆(20)曰內(nèi)格嘔逆,食不得入,是有火也(21),宜用枇杷葉煎加甘蔗汁、麥冬、竹茹,以清肺和胃、降火消痰,則噎膈自通。
李蘭坡二尹(22)云:因食后觸怒,即胃口脹痛,嘔逆痰涎,飯不得下,惟粥飲、黃酒、人乳不吐。余診兩關(guān)弦滑,此由憂思傷脾,郁結(jié)傷肝,以致痰與氣搏,陽氣內(nèi)結(jié),陰血內(nèi)枯,而使噎塞不通也。當(dāng)投二陳湯加郁金、枇杷葉、當(dāng)歸、白芍,用秫米煎湯代水,入姜汁、竹瀝沖服,可期奏效。
楊云:嘔吐反胃,飲可下而食不下,大便閉結(jié)細(xì)如豆粒,醫(yī)治四月無效。余診脈弦急數(shù),乃年高營衛(wèi)虧損,胃脘干槁,則血液枯竭,遂成腸結(jié),糞如羊矢(23)。服藥殊難見效,勉用五汁安中飲潤燥養(yǎng)血,以冀萬一。
順天(24)劉別駕(25),脈虛遲小,此由氣血虧損,復(fù)因思慮憂恚,致傷脾胃,血液漸耗,郁氣生痰,痰則窒而不通,氣則上而不下,故食雖入胃而反出也。用六君子加當(dāng)歸、白芍、蘇子,入白蜜、竹瀝、姜汁,以補脾下氣、清痰利膈,猶可望痊。若妄行峻利香燥等劑,恐難痊愈。
惠,脈沉細(xì)澀,此氣血俱虛,真火衰微,胃寒脾弱,不能消谷,故致宿食不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飲食雖入,良久復(fù)出,而成反胃也。即服附子理中湯,間投八味丸,以補火生土。
佟,食久而吐,大便不實,胸膈痞悶,嘔逆吞酸,脈伏遲細(xì)。是由脾胃虛寒,命火陽衰,土無以生,亦猶釜底無薪,不能腐熟水谷,故脹滿翻騰,即王太仆曰病嘔而吐,食入反出,是無火也(26)。用六君子加炮姜、白豆蔻、黃連制吳茱萸,早吞八味丸,補命門火以生脾土,服藥月余,乃愈。
朱說:每食至胃脘,少頃或半日必嘔吐復(fù)出,食完不化,痰涎亦多。余診脈弱沉遲,是脾胃虛傷,寒積中焦,運行失職,飲食不能輸化,濁氣不能下降,故食雖入胃,復(fù)反而出,即潔古(27)之中焦吐(28)也。宜服附子理中湯加半夏、姜汁,以溫胃止嘔。
覺羅麟道長,形容消瘦,氣逆痰喘,食不得入,大便燥結(jié),脈見弦數(shù)而無和緩之象??傆蓺庋潛p,胃脘干槁,血液衰耗,陰枯陽結(jié)而成噎膈。即服二汁飲,以甘寒辛溫和胃清膈,第中衰耗傷得此,不能徒侍藥餌。張雞峰(29)云:膈噎是神思間病,惟內(nèi)觀靜養(yǎng)者可治。此言深中病情(30)。
趙中翰,胸膈不利,痰逆喘滿,大便秘結(jié),脈弦數(shù)滑。此血液衰耗,胃脘干槁,痰火氣阻,故食物難入而成噎膈。當(dāng)服人參利膈丸加枇杷葉、竹瀝,以利脾胃壅滯、清膈間痰火,使?jié)彡幈憬?,而噎塞可以宣通矣?/p>
吳駕部,胸中痞滿,噯氣干嘔,飲食不下,脈虛遲澀,由于病后失調(diào),胃氣弱而不和,虛氣上逆,故致噎食之疾。當(dāng)服代赭(31)旋覆湯以鎮(zhèn)虛逆,使氣降胃和,則飲食得下矣。
全氏,怒后食飯,患胸膈膨脹,氣逆上沖,食不能入,按脈弦滑數(shù)。由于憂愁郁結(jié),適與氣食相逆,痰涎結(jié)聚,壅滯胃脘,陰陽不得升降,遂致噎塞。即用七氣湯加陳皮、白芍、官桂,以行氣消痰,則郁解結(jié)散,而胸次自通。
陳氏,大便閉結(jié),發(fā)熱消瘦,虛煩口干,食不得下,脈虛細(xì)數(shù)。皆由憂思郁結(jié),胃脘干槁,火盛血枯,瘀血痰飲阻滯胃口,故食入反出也。即服五汁安中飲,以冀漸愈。
凡反胃證得藥而愈者,切不可便與粥飯,惟以人參五錢,陳皮二錢,陳老米一兩,作湯細(xì)啜,旬日后方可食粥。蓋倉稟未固,不宜便進(jìn)米谷,常致不救。
附錄簡易數(shù)方,以備采擇。
甘蔗汁二分,姜汁一分,每服一碗,日三服,即不吐。
柿餅,燒灰存性,酒服一錢,數(shù)服即效。
千葉白槿花,陰干為末,老米湯調(diào)送一錢,日服三四次,最有效。
蘆根五兩,水二杯煎一杯,溫服,時時呷之,尤效。
杵頭糠(32),布包,時時拭齒,另煎湯,時時呷之,效。
反胃噎膈諸劑
韭汁牛乳飲丹溪
滾湯頓服。
五汁安中飲張任侯
和服。
通幽湯
生地 熟地 桃仁 紅花 當(dāng)歸身 炙甘草 升麻
代赭旋覆湯仲景
旋覆花即金沸草 代赭石 人參 甘草 半夏 生姜 大棗
七氣湯
半夏 厚樸 茯苓 紫蘇
加姜棗煎。
局方五噎散 治胸膈痞悶,諸氣結(jié)聚,脅肋脹滿,痰逆惡心,不進(jìn)飲食。
白術(shù) 南星制 半夏曲 枳殼麩炒 青皮 草果 麥芽 大腹皮 干姜 丁香各一錢 甘草五分
水一鐘半,姜五片,煎七分,不拘時服。
發(fā)明人參利膈丸(33) 治胸中不利,痰逆喘滿,利脾胃壅滯,治噎膈圣藥。按此方必噎膈而大便秘結(jié)者乃可用。
人參 當(dāng)歸 藿香 木香 檳榔 枳實 甘草 厚樸 大黃
上為末,滴水丸桐子大,每服二三錢,白湯送下。
枇杷葉煎 治五噎,立效。
枇杷葉 橘紅 生姜
水一鐘半煎七分,作二次溫服。
二汁飲 治反胃。
二味和勻,每溫服半碗,日三服,則吐止。
豕膏
先以當(dāng)歸半斤濃煎取汁,煉過豬油一斤同煉,去其水氣,乃入白蜜一斤,再煉少頃,濾凈收貯,不時挑服,用治老人之秘結(jié)及噎膈閉結(jié)等證,必?zé)o不效。如果陽氣不行者,仍加生姜四兩,同當(dāng)歸煎入,或宜酒者以酒送服,亦可?;驓庥胁焕?,加杏仁二兩,去皮尖,同前煎入,皆妙?;蛴袦撸?dāng)以餳代蜜,更妙。是即《內(nèi)經(jīng)》以辛潤之(34)也。
六君子湯
六味回陽飲
理中湯
附子理中湯
十全大補湯
八味地黃湯俱見中風(fēng)
五君子煎見血癥
二陳湯見傷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