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李莉婦科醫論醫話選作者名: 李莉本章字數: 1770字更新時間: 2019-12-26 13:18:23
自 序
我父母都是從部隊轉業到地方的醫務人員。父親李生敏在防疫站工作,母親黨應蘭是衛生院的護士。我出生在廣西平樂縣,2個月大時即隨父母來到廣西富川瑤族自治縣富陽公社衛生院。富川縣是一個位于廣西桂北山區的邊遠縣城,富陽公社衛生院坐落于縣城一個不起眼的角落,開門可見馬鞍山。醫院條件簡陋,前面是門診,設有中醫診室、西醫診室、注射室、藥房。醫務人員就住在門診后面,與就診大廳、診室用木板相隔,沒有廚房,大家都在公用飯堂就餐。小時候我經常在門診玩耍,看到中醫診室常常被病者圍得水泄不通,人們耐心而虔誠地等待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中醫把脈開方,然后在藥房取藥。中藥房里,藥香濃郁,地上的壇壇罐罐里放有黑棗、熟地、炙甘草等藥材,還不時傳出叮叮當當敲打中藥的聲音。我從小就受到醫藥氛圍熏陶,在藥碾聲和中藥臼捶打發出的叮叮當當聲中長大。中醫診室中的七旬老中醫姓馮,他的診室每天都門庭若市,擠滿了各種年齡的患者。我常常好奇地站在老中醫的對面看他問診把脈。我很納悶,為什么老中醫不像西醫那樣用聽診器看病,而僅僅摸摸患者的手就行了。晚上走過老中醫的房間,經常聽到他用粵語念書或唱讀湯頭方歌的聲音。后來老中醫去世了,門診冷清了許多,我家也搬到了另一家醫院。童年記憶中的老中醫給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我夢想長大后也做一名受人尊敬的中醫師。
“文化大革命”撕碎了我的求知夢想,高中畢業后,我響應黨的號召到了一個離縣城較遠的偏遠山村插隊落戶,日出而作,日落而歸,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廣闊天地煉紅心。當時山區農村缺醫少藥,我自告奮勇兼職當了一名“赤腳醫生”。經過公社醫院三個月的培訓,我認識了一些藥物,學會了一些簡單的治療方法,基本能處理農村常見病和多發病。后來縣藥材公司招工,我被分配到那里當了一名工人。我家與防疫站和縣醫院相鄰,每當看到醫院的醫生護士在忙碌地工作,想到童年的愿望未能實現,心里總感到惆悵和遺憾。
1976年底,“四人幫”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結束。1977年10月,黨中央國務院決定恢復中斷10年之久的高校招生考試,我壓抑已久的愿望終于有了實現的機會。通過不懈努力,我終于在1977年12月跨進了夢寐以求的廣西中醫學院大門。作為恢復高考后的第一屆大學生,尤其是來自瑤族山區的我,深知學習機會來之不易,我暗下決心,一定要努力學習,實現童年的夢想。
1983年我畢業分配到廣西中醫學院附屬瑞康醫院(中醫學院二附院)婦產科工作。在這所中西醫結合的醫院里,我刻苦學習中西醫婦科產科業務。1991年元月,我榮幸地成為班秀文教授的學術繼承人之一,脫產3年跟隨班教授專心做整理繼承導師學術經驗的工作。醫院還特設了一個名老中醫專家診室,便于我們師生開展業務。每天上午我們跟隨導師在中醫學院壯醫門診部、中華路門診、瑞康醫院門診侍診,揣摩導師的就診思路、臨證用藥、學術特點和風格,收集整理成功醫案。下午我們大多自學或整理上午所見所聞和筆記,參閱有關文獻和資料,撰寫整理心得筆記、學術論文。導師每周還抽出兩個下午給我們授課,傳授他的學術經驗和體會。這樣的學習生活使我們受益良多。在班老的親切教誨、臨床示范、耳濡目染下,我系統地掌握了班老的學術觀點和臨床經驗特長,超額完成了跟師計劃,順利通過了區衛生廳科干局組織的有關專家定量、定性、綜合評定的臨床考核及論文答辯,出師后破格晉升為副主任醫師。
回到單位后,我在全面繼承導師的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的基礎上,結合西醫之長,以婦科痛癥、不孕、癥瘕等疑難雜病為主攻方向,深入探索中醫與西醫在生理病理上的內在聯系,結合西醫檢查診斷,對月經不調、不孕、卵巢囊腫、子宮小肌瘤、面部色斑等疾病的治療效果顯著。
幾十年時光猶如白駒過隙?!暗ば拿钍纸鈰D孺之疾苦,懸壺濟世弘揚大醫精誠”的楹聯屹立在桂林市崇華中醫街的李莉名醫館前,訴說著中醫婦科人的服務宗旨和中醫特色的顯著療效。多年來,在工作之余,我勤于思考,善于總結,在國內外多家醫學雜志上發表學術論文四十余篇,積累了許多婦科疑難病案。在目睹了大量病者患病時的苦惱和治愈后的歡樂之后,很想和大家分享自己從醫多年的點滴經驗及醫患之間的酸甜苦辣,建立一個信息傳遞、醫患溝通的平臺,意在傳承中醫和壯醫文化,普及婦女健康知識,弘揚國醫大師班秀文教授的臨床經驗和學術思想,展示中醫中藥和民族醫藥的診療特色。在中國中醫藥出版社的幫助下,我的愿望得以實現。
李 莉
2017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