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安徽巢湖東漢魏伯陽煉丹遺址的訪查

昔在弱冠,見到吳img之先生(按:先生為余六伯祖光奇公之師)為合肥某氏所寫的四幅楷書屏,內容是徐乾的《朝霞山賦》,其中有幾句說:“睠惟茲山,亦著其華,渥彩散綺,巢湖之涯,粵稽遺跡,始自伯陽,丹氣燎屬,超騰煒煌,洪紛相錯,燎爛成章,青霄煙靄,翠幕虛張,紅彩陸離,紫氣宛延,悠悠浮空,霏霏流天,恍丹邱之路近,儼赤城之峰連……”當時由于注意煉丹的史料,所以對于這段文章就倍加注意,竟能讀之成誦。后來向真州卞氏借到一部《嘉慶合肥縣志》,才知道這山名“四頂山”在合肥城東南七十里。該書并引明《隆慶縣志》云“為邑名山,俯瞰巢湖,四峰突起”。又轉引《江南通志》,謂此山為漢代魏伯陽煉丹之所,上有煉丹池,故址尚存。

癸卯秋日,衛生部在合肥重編第二版全國中醫教材,其中的醫學史講義,由夔門李重人醫師與余分擔主編,遂有合肥之行。寓廬州四十日,而久經向往之地——四頂山適在百里之內,亟思得暇一行。因往安徽圖書館,訪同鄉女詞人丁寧同志,借得《合肥縣志》重讀,摘錄其有關記載,以呈重人兄。李君閱后,極表贊同,且愿偕往一探。然人地生疏,又兼筑路,雨后泥濘,未克即行。適周祥發醫師亦來合肥,年力俱富,聞此,遂偕市交際處同志先往。據彼等返回后謂:其址在巢湖北岸,離湖不遠,四山并列,山頂荒蕪。聞之當地人云,一二兩山(由東向西數)之間,舊有一廟,早為反動派軍隊拆去。乃披荊斬棘而上,見斷垣殘壁尚在,且有殘碑,碑文剝蝕難辨。第二山旁,有一池,

粵稽遺跡始自伯陽——徐乾《朝霞山賦》

大可半畝,甚淺,瀅能見底,數年前干旱,曾引池水以溉田,不數日,復盈池如故,池前尚有一井,廣而且深,土著亦呼之為丹井。附近又有赤色石床,一端高起如枕,傳謂即魏伯陽坐臥、吐納、燒煉之所。所謂鸚鵡石,尚未訪得。而天色已暮,周同志等乃兼程而歸,為余等備述如上情況。

余與李君,以征召待發,不能親履其地,但周君所述,已若目img。乃于行前談了一些希望,深盼皖省醫史工作者、化學工作者、地質工作者,就近做調查研究或可得到進一步的發現。

魏伯陽以白狗試丹處

癸卯之秋,知其勝而未能親履其地,頗以為憾。返京后,續搜資料,以備他日往訪。

《方契勝覽》云:“四頂山在合肥縣東南。”《隋書·地理志》:“四鼎山,亦作四頂,在合肥東七十里襄安縣,有四鼎山。”《太平環宇記》也有記載。道光重修《巢縣志》卷三亦有四鼎山的記載。朱弦在《瀘州八景說》里有“四鼎朝霞”一則,故四鼎山亦稱“朝霞山”。《郡國志》云:“魏伯陽煉丹之所。”又云:“即魏伯陽以白狗試丹處。”《廣與論》云:“府城東南,魏伯陽煉丹之所,丹成以犬試之,即去。”

丹徒李恩綬《巢湖志》云:“上有煉丹池,爐址今尚仿佛。一名朝霞山。”

查朝霞之說不一,有謂是地理條件造成者,“古人修煉于此,爐灶雖空,丹氣常在,或瘞有丹砂于石罅中,故時而光彩燭天也”(見嘉慶《合肥縣志》卷三十五)。許如蘭在“登四頂山望湖作”里也說:“況是仙靈多窟宅,伯陽丹鼎靄晴霄。”

鄙意:魏君擇此處煉丹,除地形山勢之外,主要恐在于礦石與泉水,“葛洪勾漏就丹砂”,可為佐證。石罅瘞丹之說,雖不盡然,但此中泉石,有深入研究之必要。

昔李天馥有四頂山詩云:“戛戛哉魏君,攜犬凌絕學img,四峰相散空,下帶泉混混,驅龍耕白云,種芝三百本,丹成寄死生,依湖騎赤img,我來悄無人,螺鈿自舒卷,細讀參同契,悠然感嘉逐。”

李詩從神仙之說衍述,今若從泉石遺跡著眼,再參考其遺著《參同契》及其各種注本,并魏君畢生活動之史實加以研究,是會在藥學史及化學史上得到一些資料的。丹成以狗試之,實即以動物試驗新藥所謂毒性。

步徒倚以覽古兮訪伯陽之舊蹤——王裛《朝霞山賦》

丁巳冬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按:該所已于1978年初劃歸科學院領導)舉行生物學史討論會。于1978年12月1~10日在合肥召開,余被邀參加,并指定寫中日兩國生物交流的歷史,在大會宣讀。相距十四載,舊地重游,又舊友重逢,倍加欣然 。與會老一輩科學家甚多,八日即提前完成計劃閉幕。余以欲訪四鼎山,與山東大學歷史系考古學家劉敦愿同志相商。適安徽中醫學院王士杰院長過訪,聞之極表贊同。遂定于12月11日,由省中醫研究所蔣成銀所長、中醫學院長于文史的王樂匋老師、熟悉情況的張忠發同志、家在巢湖的徐經世老師偕同前往。安徽省委賴少其同志及曾菲同志、安徽省博物館的常秀峰館長聞之,亦欣然同往。是日,乃我考古生涯中值得記載之日。途中承肥東縣胡浜公社招待午餐,舉網而得魚蝦,肴鮮飯細。餐畢,路過蔡永祥烈士紀念館。直驅山下,舍車攀附而登,霍然開朗,土地平壙。該日有霧,劉君敦愿,面對巢湖指點蒼茫間曰:“此成湯放桀之地也。”余又誦唐代詩人羅隱詠四頂山詩及唐代張彥修詩。

羅詩云:

勝境天然別,精藍入畫圖,

一山分四頂,三面瞰平湖,

遇夏僧無熱,凌冬草不枯,

游人賴此地,愿薙發和須。

張詩云:

翠巒齊聳壓平湖,晚綠朝紅畫不如,

寄語商山閑四皓,好來各占一峰居。

舊廟之斷垣尚有址可存,池塘仍在,井已填平,石床、石碑均于數年前被人敲碎。黃道年所謂“苔蝕斷碑丹灶冷,蝀懸殘壁白云長”者,已不可復見。但地面文化遺存極為豐富。拾得殘陶甚多,最遠可至六朝;又撿得殘碑數小塊,審其文,當為布施刻經者之題名,似均為僧名。又于由東向西第二山坍塌之東向坡下,露出埋藏陶片之溝。因而憶及魏氏瘞丹砂之說,遂稍加掘深,得瘞陶甚多,皆年代較久者。適劉老攜其子劉匋同往,由匋世兄親自操鏟,余因戲謂,“昔日命名時,是從乃父之愛好出發,今日竟實際操作,名副其實,克紹其裘,名家有繼矣”。山間松樹,均貼山而生,山石則五色具備,天然佳景,使人流連忘返。聞山下農民云丹池中舊日因放生之俗例,故黃鱔特多,附近居民,曾抽盡其水而捕魚,次日甘泉即又盈池,是泉也。同行者于離山之前,圍池而坐,共擬此山應如何整頓,如何利用,有建議作中醫療養院者,有建議作中醫學院五七干校者,有建議由安徽省文物工作隊作田野考古發掘或可掘得瘞丹者,有建議立碑以紀其歷史者。甚至有人說得更為具體,樹立大碑,一面由常館長作記,一面由賴同志作畫,畫魏伯陽以狗試丹故事。可仿《中國化學史論文集》第166頁所插明代版畫改作。并謂若果碑成,則此為人遺忘之荒山,將頓成游覽之名勝矣。直至日暮而歸,車過忠廟,又飽覽其勝乃返。

欲問參同契中事更期何日得從容——白居易詩句

魏伯陽在《參同契》里留下的一些燒煉方法,頗多是合乎科學原理的。袁翰青先生曾加以演述,若再從制造化學的角度里加以闡發,則更饒興味,因引述文字較長,更須有充足時間編寫,故唯有待諸異日,因借白詩二句作題為引,以敦促他日著筆。

紅旗招我再來游——謝覺哉同志游揚州詩句

余與同行諸同志相約,數年之后,當再來游,希望此山已成科學史上的勝跡,以供廣大群眾及科學史工作者、化學史工作者、醫學史工作者、藥學史工作者等憑吊與游覽也。

——耿鑒庭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营市| 灵石县| 海丰县| 拉萨市| 万源市| 兰州市| 尼勒克县| 五家渠市| 甘德县| 东光县| 谷城县| 山丹县| 平山县| 灯塔市| 安义县| 鄱阳县| 巩义市| 江口县| 天全县| 潢川县| 土默特左旗| 汝阳县| 霍城县| 方正县| 湾仔区| 治县。| 金堂县| 黔江区| 昭苏县| 子长县| 舞阳县| 文安县| 塔城市| 泰顺县| 嘉荫县| 双峰县| 叶城县| 广东省| 通渭县| 清原| 于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