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本草正義
  • (清)張德裕
  • 1474字
  • 2019-12-20 13:28:16

校注說明

《本草正義》為清代醫者張德裕所輯。張德裕,字鉅標,號術仙,又號目達子,清道光年間鄞縣人。《本草正義·凡例》載:作者曾刊行《目達補遺》初、續兩編,又寫了《甘藥論》1篇,但未流行于世,現僅存道光八年(1828年)刻印成書的《本草正義》2卷。

簡明扼要是此書的主要特點。作者熟讀本草之書,認為本草書的弊端是“種數頗繁,說不臻一”,“觀者往往朱紫混淆,眉目不清”,其原因為這些書“備詳品用,概言功能,而孰宜孰忌,專主兼及,未有分晰”,因此他要“刪其叢冗,究其專一”,每藥不言其品色形貌與產地,直述性味功能,兼及炮制與宜忌,易懂易記。

方便實用是作者的追求。此書在體例上別出心裁,“不以物品分門,而以攻補歸列,比類而陳,易于觀曉”。為便實用,此書在藥物分類上未能劃一,而是主要采用了“以攻補歸列”和“取寒熱性同”兩種分類法,將所收錄的361種藥物分為甘溫類(47種)、甘涼類(25種)、發散類(22種)、氣品類(33種)、血品類(19種)、苦涼類(52種)、苦溫類(34種)、苦寒類(43種)、辛熱類(15種)、毒攻類(15種)、固澀類(11種)、雜列類(45種),共12大類,由分類即可直窺藥物的功用。作者謂“不切要用者,概從刪去”,故其所著錄的都是切于要用的常見之品,為大多數學習者所熟知,學習起來頗便掌握。

此書刊印不多,據統計,原書僅有3處藏本,分別收藏在中國中醫科學院圖書館(簡稱中研院藏本)、遼寧中醫藥大學圖書館(簡稱遼寧藏本)和寧波市圖書館(簡稱寧波藏本)。另外,1999年華夏出版社出版了以中研院本為底本的影印本《本草正義》,收在《中國本草全書》中。3處藏本均沒有封面,而且也沒有出版、刻印者的信息,但此書作者自序的最后有“道光八年歲次戊子仲春榖旦”的字樣,故知這3處的藏本都是清道光八年刻本。比對3處藏本的版式也都相同,均為四周雙邊,上黑魚尾,白口,板框19.8cm×14.2cm,半頁9行,每行20字,版心僅刻有書名和頁碼。文字刻印的字體筆勢也均相同,因此這3處藏本應屬于同一版本。所不同的是中研院藏本和遼寧藏本有扉頁,上書“本草正義,道光戊子仲春,四明張德裕輯”,寧波藏本沒有扉頁,而且在“苦涼類”的“牛蒡子”條下多出“一名惡實”4個小字。初步疑為寧波藏本與其他兩藏本非同次印刷所致。由于3處藏本均有蟲蛀,相比之下,中研院本蠹蝕較輕,字跡較清晰,而且有扉頁,故本校注以此為底本,底本字跡不清楚或者蠹蝕之處,拿其他兩處藏本比對補出。作為本草書,此書內容與《名醫別錄》《本草綱目》等多有重合之處,故以《名醫別錄》《本草綱目》等作為他校本。

本書校注采取了以下校勘原則和體例:

1.采用現代標點對原書進行句讀,并將原書繁體字豎排改為規范簡體字橫排。

2.原書卷前有“四明目達子張德裕鉅林甫輯”,今刪。

3.原書藥名刻寫的不規范用字,一律徑改為規范藥名用字,不出校。如:梹榔改作檳榔、畢澄茄改作蓽澄茄、山查改作山楂、白蘚皮改作白鮮皮、青箱子改作青葙子、綠荳改作綠豆等等。

4.原書中作“燒制”之義的“煅”字皆誤刻為“煆”字,徑改不出校。

5.原書中出現的異體字、俗體字、古字,徑改,不出校。通假字,出校說明。

6.原書中因避諱康熙皇帝之名“玄燁”而缺有右下點的“玄”“眩”“弦”“痃”,一律徑改回原字,不出校。

7.原書正文藥名后有小字而目錄沒有的,據正文補出,不出校;原書目錄藥名后有小字而正文沒有的,據目錄補出,出校說明。

8.原書目錄與正文藥名不一致者,屬目錄有誤者,據正文改目錄,不出校;屬正文有誤者,據目錄改正文,出校說明。

9.凡原書中的冷僻字皆用漢語拼音和直音兩種方法注音;難懂的典故、生僻的用詞、不常見的藥名及病癥名都予以注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和县| 贵定县| 惠东县| 通渭县| 沾益县| 凌云县| 卢龙县| 山阴县| 临朐县| 石首市| 静安区| 丰台区| 壤塘县| 会同县| 玉门市| 苗栗市| 威宁| 留坝县| 左权县| 武乡县| 泸水县| 都昌县| 青岛市| 闸北区| 柳州市| 营山县| 靖安县| 三江| 开封县| 林甸县| 沙雅县| 木里| 广丰县| 溧水县| 平陆县| 临清市| 马公市| 马关县| 高青县| 柘荣县| 成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