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式感:讓平淡的日子遇見有格調的生活
- 楊洋
- 4362字
- 2019-12-20 10:30:43
你今天的自律,是為了明天更優(yōu)秀的自己
隨著年齡的增大,我們會發(fā)現(xiàn),生活太不容易了。每天一睜開眼睛,會有很多事情等著我們來解決的,這些事情經(jīng)常搞得我們焦頭爛額、心情焦慮,使得我們動不動就會發(fā)脾氣。
其實,生活雖然不易,只要我們想開了,我們就能夠活得更好、更開心。今天無論你有多么艱難,都是為了讓明天更好。所以,我們只能咬牙堅持下去。因為你現(xiàn)在所付出的辛苦,只是為了更好的明天。
古人云: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是一個亙古不變的真理。一個人只有吃足夠多的苦,讓自己變得足夠優(yōu)秀,才能過上向往的生活。
當你不夠強大的時候,你連一個小小的機會都爭取不到。當你足夠優(yōu)秀的時候,你的面前會有一萬個機會,你擋都擋不住。當你強大到能征服一切困難的時候,你想要的一切都會主動來找你。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但我們?yōu)榱烁玫拿魈熘荒苈耦^苦學,慢慢地使自己成長起來,只有點點滴滴的積累才有一鳴驚人的可能。
所謂成長,就是讓你踉踉蹌蹌地受傷,跌跌撞撞地堅強。現(xiàn)在所付出的辛苦,就是為了搏那一鳴驚人的可能,哪怕只有萬分之一的可能。我們今天努力付出,是為了不虛擲光陰,是為了對得起自己的內心,也是為了收獲將來更美好的生活。
一個愿意成長的人,是一個高度自律的人;一個自律的人,會把身上的缺點轉化成優(yōu)點,從而讓自己成為優(yōu)秀的自己:
一位處在青春期的孩子膽小自卑,害怕在超過兩個人的場合講話,更不敢跟人交往。父母認為他心理有問題,就帶他去看心理醫(yī)生。
醫(yī)生耐心地聽了孩子的“病情”后,他輕輕地握住孩子的手,親切地說:“恭喜你,有這么好的優(yōu)點。”
孩子一驚:“你的意思是,膽小是人的優(yōu)點,那么勇敢卻成為人的缺點了?”
醫(yī)生微微一笑,說:“不,勇敢是優(yōu)點。而你膽小是因為謹慎小心,說明你做事牢靠,不容易出亂子。但因為勇敢會影響其他人,所以,人們更重視它。這就好比黃金和白銀,人們比較重視黃金。”
見孩子依然一臉困惑。醫(yī)生問道:“你喜歡啰唆、嘮叨的人嗎?”
孩子搖搖頭。醫(yī)生溫和地說:“如果你看過巴爾扎克寫的小說,就會覺得這位大作家其實既嘮叨又啰唆的,他在寫一個小細節(jié)時,會婆婆媽媽地講半頁紙。可是,這正是他作品的特點,我們能說這是他的弱點嗎?”
孩子天真地笑了,搖了搖頭。
醫(yī)生又問:“你是不是討厭醉鬼?”
孩子點點頭:“很討厭。”
醫(yī)生說:“可唐朝大詩人李白就是大酒鬼——”
孩子急忙打斷醫(yī)生:“不對,李白是愛喝酒的大詩人,他很多名詩都是酒后寫的呢。”
醫(yī)生贊道:“你說得很對。弱點在不同的人身上,會呈現(xiàn)不同的色彩:有的酒鬼就是一個酒鬼,喝醉了害人害己;但李白卻是棲身于酒中的詩仙。”
見孩子連連點頭,醫(yī)生接著說:“我覺得所謂人的弱點,其實也可能是優(yōu)點。假如你是一個隨時要上戰(zhàn)場的戰(zhàn)士,那么膽小就是弱點;但若你是一個司機、一個治病救人的醫(yī)生,那么膽小謹慎就是可貴的優(yōu)點。所以,你與其想辦法克服它,不如想辦法增長自己的學識、才干,當你擁有足夠的見識、高遠的眼界和寬闊的胸懷時,即使你想當一個膽小的懦夫,都很困難。”
孩子聽后笑著點了點頭。
從那以后,孩子回到家里,開始為自己制訂嚴格的“改變”計劃:每天在學習之余要讀的書(規(guī)定自己早上大聲讀詩或是英文,提高自己說話能力),每周要參加的體育運動,每月要寫一篇文章發(fā)表在博客上……為了配合計劃,他每天必須要有規(guī)律的作息習慣。
半年下來,他有了明顯的改變,廣泛的閱讀讓他博學多才,健壯的身體讓他變得開朗自信,他定期寫的博客開始讓他有了跟他互動的粉絲。在不知不覺中,他已經(jīng)成為一個健談、招人喜歡的陽光男孩,朋友也多起來。
是自律,讓故事中的男孩把他認為的劣勢巧妙地演變成優(yōu)勢。由此來看,對于每個人來說,只要我們能夠認清自己,讓自己在生活中用“自律”來克制身上的劣勢,那么終有一天,你的劣勢會成為讓你引以為豪的優(yōu)勢。
梅花香自苦寒來,寶劍鋒從磨礪出。我們身上的每一個閃光點,都來自日復一日的對自己“壞習慣”的克制,對自己“缺陷”的修復。這個過程是很艱辛、很磨人的,稍有放松就會前功盡棄。若你能夠堅持下來,那么“自律”將會帶給你豐厚的回報,甚至能夠改變你的命運。
在美國斯坦福大學附屬幼兒園的教室里,坐著幾十個只有4歲的小孩,在他們面前的桌子上,各放著一塊棉花糖。
看著孩子們一臉驚喜地盯著桌上的棉花糖,老師說道:“這是我分給你們的棉花糖,現(xiàn)在我有事要出去,給你們兩個選擇,可以立刻吃掉,也可以等到我回來再吃。不過,能等到我回來吃糖的孩子,我會再獎勵他兩塊棉花糖。”
老師走后,這幾十個孩子開始了自己的選擇。
有一部分孩子無法抗拒糖果的誘惑,在老師走后不久,就立刻吃掉了那塊棉花糖。另一部分孩子為了多得到兩塊棉花糖,他們選擇了與誘惑作斗爭,在等待老師到來的那段難捱的時間里,他們有的轉過頭不去看棉花糖;有的則閉上雙眼假睡;有的輕哼自己喜歡的歌來轉移注意力;有的則與小伙伴說話;有的趴在桌上呼呼睡覺……總之,他們?yōu)榱说种泼藁ㄌ堑恼T惑,開動腦筯,根據(jù)自身情況,想了各種各樣的簡單實用的小絕招。這些可愛的小孩子,憑借堅強的意志力,勇敢地戰(zhàn)勝了自我,當老師回來時,他們才大膽地去看桌上那顆屬于自己的棉花糖。他們在得到老師的表揚后,又獲得了兩塊棉花糖。
故事到這里并沒有結束。在十幾年后,這些孩子進入了青春期,他們的表現(xiàn)迥然不同:
那些在4歲時就能夠為兩塊糖果而堅持等待的孩子,具有較強的競爭力、較高的效率以及較強的自信心。他們能夠更好地應付來自生活中的各種挫折和壓力。不管遇到多大的困境,他們都不會自亂陣腳、驚慌不安,不會輕易崩潰。因為他們具有較強的責任心和耐心,自信樂觀,辦事認真可靠,所以普遍容易贏得別人的信任。
而當年那些立刻吃了棉花糖的孩子,其中約有三分之一左右的人缺乏上述品質,心理問題也相對較多。在人際交往方面,他們羞怯退縮,自負又優(yōu)柔寡斷;一遇到挫折就心煩意亂,把自己想得很差勁或一文不值。
這就是著名的“成長跟蹤實驗”。心理學家米切爾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開始,對斯坦福大學附屬幼兒園的孩子們進行跟蹤研究,從他們四歲到高中畢業(yè)。這個實驗結果告訴我們,四歲的孩子當初做出怎樣的選擇,不但從一種角度反映出他的性格特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預示了他未來的人生道路。
用自律來克制自己性格中的“缺陷”,并且是越早越好,這非常有利于你以后的人生之路。泰戈爾說:“要進行嚴厲的自我克制,因為克制本身就可以作為一種精神寄托。”
通常人們所認同的劣勢或缺點,其實都是你變得平凡的借口,就算你擁有最好的競爭條件,借口也會讓你缺乏自信,變成阻礙你前進的劣勢。
提到NBA的夏洛特黃蜂隊,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人們尤其喜歡看明星球員伯格士上場,大家被他那高超的球藝所折服。
作為一個球員,伯格士的身材并不高,特別是在身高兩米都嫌矮的NBA,身材矮小的他,就像一只小黃蜂。
別看伯格士在身高上處于劣勢,但他卻是NBA表現(xiàn)最杰出、失誤最少的后衛(wèi)之一,不但控球一流、遠投精準,就連穿梭在高個兒隊員中帶球上籃也非常勇敢。當他在球場上像一只鳥一樣自由穿梭時,臺下的人們都會忍不住地驚呼叫好。
伯格士自小就長得身材矮小,但他非常愛籃球,幾乎每天都和同伴們在籃球場上玩。他夢想著有一天可以打NBA,成為全國皆知的明星球員。
伯格士對同伴說:“我長大后要去打NBA。”
那時候,打NBA是所有愛打籃球的青少年的夢想。當小伙伴們聽了伯格士這話后,會忍不住哈哈大笑,有的同伴覺得他在說笑話,他們認定這個身高只有一米六的矮個子,是絕不可能進入NBA的。
但是,伯格士并沒有理會這些嘲笑,他深知“個矮”的缺點,就堅持用更多的時間來練球,在日復一日的鍛煉中,他不斷地利用自己“個矮”的缺點,在訓練中完善自己:他運用了自己個子矮小的優(yōu)勢,行動靈活迅速,幾乎沒有失誤,而且正因為個子小,反而抄球更容易得手。
多年的苦練,不但讓他球藝大增,還讓他養(yǎng)成了善于總結的好習慣。最終讓他成為全能的籃球運動員,也成為最佳的控球后衛(wèi)。
優(yōu)秀的伯格士并不是天生的籃球好手。他之所以能有今天,是因為他超強的自律能力,這種自律能力表現(xiàn)在他苦練球技方面。他明知自己身高條件差,但他還是用自律精神,讓自己十幾年如一日地練習球技,最后靠著自己的意志與苦練,一步步地把劣勢轉變成了優(yōu)勢,創(chuàng)造了球場上的另一個奇跡!
一個人成功與失敗真正的差別,就在于有沒有努力前進的活力和動力。而這種活力和動力,需要有足夠的自律能力來堅持。
柏拉圖說:“自律是一種秩序,是個快樂和欲望的控制。”當我們想要放棄時,我們可以問一問自己:“你在做什么?你不能做什么?什么可為?什么不可為?對你來說最重要的是什么?”同時堅定地告訴自己:“學會嚴格要求自己,做一個自律的人!”
為什么自律能夠帶給我們滿滿的正能力?是因為自律會讓我們在某一時刻,決定我們意志和行為。自律雖然會讓我們失去很多“享樂”的時間,但卻讓我們摒棄了身邊存在的各種各樣的誘惑,例如電子游戲的誘惑、網(wǎng)絡聊天的誘惑、影視泡沫劇的誘惑……這些誘惑有時會讓我們獲得一時的放松和心情的愉悅,但這些誘惑就像魔鬼之手,會讓我們陷入其中不能自拔,嚴重地影響著我們的學習和生活。
我們可以想象,大千世界、五光十色,如果一個人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就會讓自己墮落下去,到頭來一事無成、害人害己。
曾經(jīng)有一位心理學家,為了考驗人們的自我控制能力,在金庫里門上放置了一把很容易撬開的鎖,并告知參與實驗的人金庫內有很多錢財。心理學家在暗中觀察時發(fā)現(xiàn)測試的人群中,有3%的人曾經(jīng)有過打開金庫門的念頭,1%的人因為金錢的誘惑打開了金庫門,而剩下96%的人,雖然都知道門鎖的安全度低,門后的錢財豐厚,卻都在自己的心中上了一把鎖,告誡自己,不可越過自己的良心底線。
試驗中人們內心的那把鎖,也可以看作一個人的自律能力。在我看來,自律能力是擋在我們心理底線和誘惑之間的鎖,自律能力差的人,是沒有鎖的。
“今天作業(yè)太多,隨便應付一下吧。”
“今天工作太累了,我就不健身了,打幾個小時的游戲放松一下。”
“這幾天總是加班,晚上我得用美食來犒勞一下自己,吃它一個肚兒圓。”
“創(chuàng)業(yè)太辛苦了,人生短短幾十年,我還是不要這么難為自己吧,生意這么難做,我就不堅持了。”……上面這些話,都是那些缺乏自律的人的借口。他們這些放松和偷懶,在我們看來只是對一點小事的放棄,或許一開始不算什么,但是一旦積累了太多這樣的借口,而且一旦成為習慣,那么,這些壞習慣將伴隨他們一生,讓他們把大好光陰虛度,成為一個碌碌無為的平庸之人。
自律是源于我們內心的主動和自我的約束力。我們只要嚴格地要求自己,給自己制定一個合理的人生規(guī)劃,堅持完成、努力執(zhí)行,通過自己的努力,就一定會有所收獲。
人生短暫,我們要想讓自己的人生過得有意義,就得嚴以自律、嚴格地克制自己,這樣我們才能把有限的時間放到更多的有意義的事情上,讓我們的生活更有品質,同時,讓我們的生命按照我們想要的模樣燦爛地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