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業評論(2019年8/9月號)
- 《商業評論》編輯部
- 2024字
- 2020-01-10 15:20:04
數據賦能:實現價值共創的信息對稱
連接:強化聯系
結構賦能與資源賦能的機制設計讓豬八戒網運轉起來。但是,由于業務板塊單一(主要是在線懸賞服務),贏利模式單一(主要是抽傭模式),豬八戒網一直處于維持生存的狀態。
朱明躍說:“豬八戒變成了一杯溫開水,既不滾燙又不涼,不死不活,不生不滅,看不到希望,想起未來激動,看財務報表慚愧。我感覺像站在中梁山隧道的中間,不知道出口在哪里,但你必須前行,去尋找出口。”
他開始思考怎樣才能讓豬八戒網來一場翻天覆地的變化,而不是一直像老烏龜那樣慢騰騰的。有什么招數?他認為需要圍繞平臺展開,把產品、創意端、需求端有序緊密地連接起來,這是平臺實現飛躍的第一步。
{L-End} (返回原文閱讀)
朱明躍啟動了一項代號為“騰云行動”的再造工程,把網站、產品、商業模式全部推倒重來,重構平臺、用戶、產品三者之間的連接。接連 9 次“騰云行動”,每一次都花了近3個月的時間重新編程開發。9次騰云之后,豬八戒網從一個社區變成了一個交易平臺,從買家發需求模式變為像淘寶賣家開店模式,把嚴重低頻、非標、非專業買家服務做成了規模化交易,拓寬了平臺服務產品線。除保留原有的懸賞模式外,平臺新增了3種任務發放方式:定金招標、指定承接、速配任務。
分析:挖掘需求
從創立起到2015年6月,豬八戒網一直在充當賣家和客戶之間的交易撮合者,這一時期平臺收入的90%都來自傭金。但是,單靠傭金收入來發展平臺始終存在天花板,加上“跑單”現象的存在更是制約了平臺的發展。下一步到底應該怎么走?出路在哪里?
朱明躍為此去了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希望找到突破之法。在一次課上,教授提到了一句話,說所有平臺最后都是用海量數據來為用戶提供增值服務。這句話讓朱明躍茅塞頓開。當時豬八戒網已經走過9個年頭,到底沉淀了什么?是數據。那么,如何才能合理有效地利用這些數據,給平臺帶來效益最大化?
經過一番思考,朱明躍決定采取“數據賦能”打法,利用平臺沉淀的大量數據(比如買家賣家數據、作品數據、交易數據等)幫助分析用戶需求,從而實現精準營銷與精準服務。平臺依據多年的數據沉淀,分析挖掘出用戶一系列尚未被滿足的需求,做到比用戶更了解用戶,這為平臺下一步推出增值服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L-End} (返回原文閱讀)
匹配:提供服務
豬八戒網于2015年推出“數據海洋+鉆井平臺”戰略,把企業重新定位為“一站式企業全生命周期服務”供應商。
朱明躍打算以數據海洋為基礎,借助互聯網技術將數據的價值挖掘出來,向平臺用戶提供延伸服務。當形成數據海洋之后,通過一系列數據分析,豬八戒網比企業主還早知道他什么時候要注冊商標,什么時候要登記版權,什么時候該報稅,什么時候該做資產負債表。平臺通過數據海洋,可以實現對用戶的服務精準匹配。
確定了該戰略后,朱明躍開展了一系列服務延伸動作,拓寬自己的商業版圖。首先,組建“敢死隊”,沿著從商標設計到知識產權服務再到商標注冊服務這一條產業鏈,進一步考慮到企業可能還需要印刷服務、制造服務或產業鏈其他服務。于是,他們逐個把其他要素整合進來,徹底把這一產業鏈條連接起來。僅6個月,就帶來了近億元收入,豬八戒網一舉成為中國最大的知識產權代理公司。
首戰告捷之后,朱明躍繼續深挖“1+N”業務,拓展了八戒知識產權、八戒金融、八戒工程、八戒印刷等鉆井業務,向更多互聯網+傳統領域滲透。豬八戒網通過這些延伸服務來獲取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動力源泉,最后實現了騰飛。({L-End} 參見副欄“‘數據海洋+鉆井平臺’模式”)

{L-End} (返回原文閱讀)
朱明躍在多次演講中提到:“豬八戒網并沒有顛覆什么,真正改變的是把服務半徑拓寬了。”
點評:信息不對稱是機制設計中的難點。數據賦能就是解決信息效率問題,通過發掘共性需求進行產業鏈延伸實現價值共創。通過數據賦能機制設計,平臺增強了與供需雙方之間的連接能力,借助互聯網技術將數據價值挖掘出來,向平臺用戶提供延伸服務,最后為實現資源的精準匹配與價值的高效轉化創造了技術可能。
※※※
朱明躍的商業藍圖并不止于此。2017年3月,豬八戒網分拆出來的天蓬網正式上線,并組建天蓬國際,提出了新使命——連接天下人才服務全世界。({L-End} 參見副欄“豬八戒網平臺分層運營體系”)
朱明躍坦言:“豬八戒網仍在不斷迭代中。我們過去10年無非是從0到1而已,未來是從1到100,挑戰更大。”未來,豬八戒網將駛入共享經濟發展的新大海。如果豬八戒網過去做的是“知識經濟”,那么現在可稱為“知識人經濟”,一字之差,全然不同。
新的取經之旅又將開啟……

關注“商評小微”(微信號:xmi8607),即刻擁有你的企業家交流圈。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商業評論精選”微信公眾號

作者簡介:周文輝(郵箱:921722893@qq.com),中南大學商學院教授,管理案例研究中心主任。何奇松,中南大學商學院碩士研究生。本文獲得2019年湖南省社科成果評審委員會課題“互聯網平臺創業價值共創推動成長株潭‘雙創’升級的對策研究”(XSP9ZI011)的資助,亦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賦能型創業孵化平臺價值共創:動因、機制與路徑》(批準號:71974210)的階段性成果。
- 《21世紀商業評論》2020年第24期:下鄉共富
- 中歐商業評論(2021年11月刊)
- 雪球專刊219期:投資入門必讀:如何分析公司
- 她理財(第9期)
- 雪球專刊227期:“十年如一”2019雪球嘉年華精選合集
- 雪球專刊228期:阿里香港上市之路
- 《北大金融評論》2021年第2期:雙循環戰略:激發與賦能
- 雪球專刊246期:探尋基金組合超越個股投資的奧秘
- 第一財經YiMagazine(2022年第01期)
- 《商界》2017年第11期:2017,正在發生的商業未來
- 《老虎專刊》005期:診斷中概股
- 哈佛商業評論(微管理系列):如何做一個聰明人
- 商業周刊·中文版:中國最孤獨的億萬富翁
- 羅杰·馬丁:創造讓世界更高效的理論(《哈佛商業評論》增刊)
- 比較(總第95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