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子強軍夢:大學生軍旅成長訪談錄
- 李煒
- 1757字
- 2020-06-05 17:24:11
序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寄語“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鼓勵“廣大青年要堅定理想信念,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勇做時代的弄潮兒,在實現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在為人民利益的不懈奮斗中書寫人生華章”。青年學子如何把握青春航向,如何度過璀璨年華,如何走好新時代征程,是每位大學生朋友的人生命題,也是高等教育面向未來、面向新時代的核心話題。
古往今來,教育的初心與使命是要實現對人的塑造。然而,塑造人之教育并沒有約定俗成的范式。在課堂上接受知識是教育,在社會里拼搏歷練也是教育。近幾年,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積極探索立德樹人的新途徑,開拓育人新方法,增強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如在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組織大學生開展寧波地區抗戰古遺址尋訪與記錄活動;結合家風家訓教育,尋訪甬城名人名家,梳理家風經典。學校將這些專訪文章按專題編輯出版,成為同學們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輔助讀本。這些通過行走采訪讓大學生親身感受、親耳聆聽、親自記錄的新形式,使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具體化、本地化、情景化”,收到了良好的育人效果。同學們在閱讀這些親歷的并傾注了自己心血的文字時,其感觸不言而喻。
作為方法的延續,此次學校將目光聚焦于這樣一批青年學子,他們在韶華之年,選擇攜筆從戎、奔赴沙場,踐行“強軍夢”,到真實的戰場上去感悟家國情懷,錘煉意志和體質,而后,帶著軍人的氣質回到學校,繼續其求學之路。他們用勇敢的選擇與內心的純粹,換來別樣的精彩青春。學校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就是要回答好“為誰培養人、如何培養人以及培養怎么樣的人”這份時代問卷,通過某種方式去觀察應征入伍大學生在這個階段的成長,既是一次“讀題”,也是一種“解題”。全書共采訪收錄了27名應征入伍大學生的軍旅生活,主要以講故事的方式,認真細致地刻畫人物的內心沖突與認識變化,注重挖掘每一位主人公在親身經歷后的思想成長與情感鳴響。在書稿的編寫過程中,我們綜合兵種、性別、服役地區、故事主戰場、專業與兵種契合度等特點,分別選擇《沙場點兵》《軍中綠花》《強軍戰歌》三首具有代表性的軍營歌曲作為每個篇章的歸總,對27位主人公適當做了分理。值得一提的是,為了入伍學生返校后能更好、更快地適應校園的學習生活,學校組建了國旗班、治保隊、軍訓助理教官等團隊,鼓勵同學們用在部隊的所學所獲在新崗位上發揮作用。這方面的描述正如我們所期待的那樣,進一步拉近了書中主人公與讀者間的距離。
辦學以來,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致力于應用型、復合型、外向型人才培養,在“知行合一”教育思想指導下,探索形成“行”與“學”相結合的實踐育人特色。一是理論學習感知化,深化思政理論課教學改革。積極推動思政理論課“微化”教學,通過具化思政課程、培養關鍵導向、同頻設計思政課程的實踐內容與形式,化抽象理論為具體問題,化普遍原理為地方性知識,化單一說教為現場體驗,將單向灌輸式教學方式轉變為互動式、參與式教學,推進學生的情感認同和價值實踐。二是教學實踐體系化,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精準構建課程實踐、專業實踐、產業實踐“三位一體”、分層遞進的P3特色實踐教學體系,堅持以專業能力矩陣為牽引、專業學科競賽為平臺、產業跨界實踐為延伸、實踐學分考核為支撐,著力培養學生的基礎實踐能力、綜合應用能力以及創新研究能力。三是社會實踐主題化,在行走中提升大學生素質。始終堅持將全員參與、全過程參與的社會實踐作為加強思政教育的重要一環,緊扣“價值提升”這個出發點,將紅色主題實踐融入理想信念教育,責任主題教育融入崗位掛職鍛煉,公益主題實踐融入社會志愿服務,使命主題教育融入創新創業教育,引導大學生親身參與社會觀察與實踐體驗,培育正確的政治態度、理性的價值觀念和平和的行為方式。
本書如愿出版,是“行”與“學”結合的實踐育人新探索,是學校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思想政治工作、改革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推動“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轉變的又一成果;是學校對堅持“教育為學生提升價值”理念,致力于培養高素質應用型、復合型、外向型創新創業人才之初心與使命的篤定和堅守。
最后,我要借此機會為所有應征入伍的理工學子點贊,也希望這些故事里的別樣精彩能點燃讀者們的青春夢想!
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黨委書記、研究員
費英勤
2018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