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儒師培養書系
總序
把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教師教育全過程,培育有鮮明中國烙印的優秀教師,這是當前中國教師教育需要重視和解決的課題。湖州師范學院教師教育學院對此進行了探索與實踐。以君子文化為引領,挖掘江南文化資源,提出培養當代儒師的教師教育目標,實踐“育教師之四有素養、效圣賢之教育人生、展儒師之時代風范”的教師教育理念,體現教師培養中對傳統文化的尊重,昭示教師教育中對文化立場的堅守。
能否堅持教師培養的中國立場,這應是評價教師教育工作是否合理的重要依據,我們把它稱作教師教育的“文化依據(文化合理性)”。事實上,在中國師范教育發軔之初就強調教師教育的文化立場,確認傳承傳統文化是決定師范教育正當性的基本依據。
19世紀末20世紀初,清政府決定興辦師范教育,一項重要工作是選派學生留學日本和派遣教育考察團考察日本師范教育。1902年,朝廷討論學務政策,張之洞就對張百熙說:“師范生宜赴東學習。師范生者不惟能曉普通學,必能曉為師范之法,訓課方有進益。非派人赴日本考究觀看學習不可。”以1903年為例,該年4月至10月間,游日學生畢業生共有175人,其中讀師范者71人,占40.6%。
但關鍵問題是要明確清政府決定向日本師范教育學習的目的是什么。無論是選派學生到日本學習師范教育,還是派遣教育考察團,目標都是為清政府擬定教育方針、教育宗旨。事實也如此,派到日本的教育考察團就向清政府建議要推行“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實”的教育宗旨。這10個字的教育宗旨,有著鮮明的中國文化特征。尤其是把“忠君”與“尊孔”立于重要位置,這不僅要求把“修身倫理”作為教育工作的首要事務,而且要求教育堅守中國立場,是傳統中國道統、政統、學統在現代學校教育的傳承與繼續。
當然,這一時期堅持師范教育的中國立場,目的是發揮教育的政治功能,為清政府鞏固統治地位服務。只是,這些“學西方開風氣”的“現代性”工作的開展,并沒有改變國家進一步衰落的現實。清政府的“新學政策”,引起了一批有識之士的反思、否定與批判,他們把“新學”問題歸結為重視科技知識教育,輕視社會義理教育。早在1896年梁啟超在《學??傉摗分芯团u同文館、水師學堂、武備學堂、自強學堂等新式教育的問題是“言藝之事多,言政與教之事少”,為此,他提出“改科舉之制”“辦師范學堂”及“區分專門之業”等三點建議,尤其是他強調舉辦師范學堂的意義,否則“教習非人也”。梁啟超的觀點得到軍機大臣、總理衙門的認同與采納,1898年5月,《籌議京師大學堂章程》中就明確要求各省所設學堂不能缺少義理之教。“夫中學體也,西學用也,兩者相需,缺一不可,體用不備,安能成才。且既不講義理,絕無根底,則浮慕西學,必無心得,只增習氣。前者各學堂之不能成就人才,其弊皆由于此?!?img alt="朱有獻.中國近代學制史料.第一輯(上冊).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3:602."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E79C70/155325161059416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393448-eZXcyiinLQgUb6KwnKGJAvjiHZXkDoyr-0-dc6cbb7502705e16f775c121203605f6">很清楚,這里要求學校處理中學與西學、義理之學與技藝之學之間的關系,如果只重視其中一個方面,就難以實現使人成才的教育目標。
其實,要求學校處理中學與西學、義理之學與技藝之學之間的關系,實質是對學校性質與教育功能的一種新認識,它突出學校傳承社會文明的使命,把維護公共利益、實現公共價值確立為學校的價值取向。這里簡要舉兩位教育家的觀點以說明之。曾任中華民國教育部第一社會教育工作團團長的董渭川認為國民學校是“文化中心”:“在大多數民眾是文盲的社會里,文化水準既如此其低,而文化事業又如此貧乏,如果不趕緊在全國每一城鄉都建立起大大小小的文化中心來,我們理想中的新國家到哪里去培植基礎?”而這樣的文化中心不可能憑空產生,“其數量最多、比較最普遍且最具教育功能者,舍國民學校當然找不出第二種設施。這便是非以國民學校為文化中心不可的理由”。類似的認識,也是陶行知推行鄉村教育思想與實踐的出發點,他希望鄉村教育對個人和鄉村產生深刻的變革,使村民自食其力和村政工作自有、自治、自享
,實現鄉村學校是“中國改造鄉村生活之唯一可能的中心”的目標。
可見,堅守學校的文化立場,是中國教師教育的一項傳統。要推進當前教師教育改革,依然需要堅持和傳承這一教育傳統。就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辦好中國的世界一流大學,必須有中國特色”,“世界上不會有第二個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劍橋,但會有第一個北大、清華、浙大、復旦、南大等中國著名學府。我們要認真吸收世界上先進的辦學治學經驗,更要遵循教育規律,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在人才培養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資源,培育具有家國情懷的優秀人才。
基于這樣的考慮,我們提出把師范生培養成當代儒師,這符合中國國情與社會歷史文化的發展要求。因為在中國百姓看來,“鴻儒”“儒師”是對有文化、有德性的知識分子的尊稱。當然,我們提出把師范生培養成當代“儒師”,不是要求師范生做一名類似“孔乙己”那樣的“學究”(當然孔乙己可否稱得上“儒師”也是一個問題,我們在此只是做一個不怎么恰當的比喻),而是著力挖掘歷代鴻儒大師的優秀品質,作為師范生的學習資源與成長動力。
的確,傳統中國社會“鴻儒”“儒師”身上蘊含的可貴品質,依然閃耀著光芒,對當前教師品質的塑造具有指導價值。正如董渭川對民國初年當時廣大鄉村區域學校不能替代私塾原因的分析,其認為私塾的“教師”不只是教育進私塾學習的兒童,而應成為“社會的”教師,教師地位特別高,“在大家心目中是一個應該極端崇敬的了不起的人物。家中遇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凡需要以學問、以文字、以道德人望解決的問題,一概請教于老師,于是乎這位老師真正成了全家的老師”。這就是說,“教師”的作用不只是影響受教育的學生,而是影響一縣一城的風氣。所以,我們對師范生提出學習儒師的要求,目標就是要求師范生成長為師德高尚、人格健全、學養深厚的優秀教師,由此也明確了培育儒師的教育要求。
一是塑造師范生的師德和師品。要把師范生培養成為合格教師,面向師范生開展師德教育、學科知識教育、教育教學技能教育、實習實踐教育等教育活動。這其中,提高師范生的師德修養是第一要務。正如陶行知所說,教育真諦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因此他要求自己是“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當然,對師范生開展師德教育,關鍵是使師范生能夠自覺地把高尚的師德目標內化成自己的思想意識和觀念,內化成個體的素養,變成是自身的自覺行為。一旦教師把師德要求在日常生活的為人處世中體現出來,這就反映了教師的品質與品位,是我們要倡導的師范生的人品要求。追求高尚的人格、涵養優秀的人品,是優秀教育人才的共同特征。這一點,不論是古代的圣哲孔子,還是后來的朱熹、王陽明等一代鴻儒,以及陶行知、晏陽初、陳鶴琴等現當代教育名人,在他們一生的教育實踐中,始終保持崇高的人生信仰,恪守職責,愛生愛教,展示為師者的人格力量,是師范生學習與效仿的榜樣。倡導師范生向著儒師目標努力,旨在要求師范生學習歷代教育前輩的教育精神,培育其從事教育事業的職業志向,提升其貢獻教育事業的職業境界。
二是實現師范生的中國文化認同。歷代教育圣賢,高度認同中國文化,堅守中國立場。在學校教育處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更要強調師范生的中國文化認同問題。強調這一點,不是反對吸收多元文化資源,而是強調教師要自覺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者,這就要求把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教師培養過程中。這種融入,一方面是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寶庫中尋求教育資源,用中國傳統文化資源教育師范生,使師范生接觸和了解中國傳統文化,領會中國社會倡導與堅守的核心價值觀,增強文化自信;另一方面是使師范生掌握中國傳統文化、社會發展歷史的知識,具備和學生溝通、交流的意識和能力。
三是塑造師范生的實踐情懷。從孔子到活躍在當代基礎教育界的優秀教師,他們成為優秀教師的最基本特點,便是一生沒有離開過三尺講臺、沒有離開過學生,換言之,他們是在“教育實踐”中獲得成長的。這既是優秀教師成長規律的體現,又是優秀教師關懷實踐、關懷學生的教育情懷的體現。而且優秀教師的這種教育情懷,出發點不是“精致利己”的,而是和教育報國、家國情懷密切聯系在一起的。特別是國家處于興亡關鍵時期,一批有識之士,雖手無寸鐵、手無縛雞之力,但是他們投身教育,或捐資辦學,或開門授徒,以思想、觀念、知識引領社會進步和國家強盛。比如浙江樸學大師孫詒讓,作為清末參加科舉考試的一介書生,看到日本侵略中國和清政府的無能,懷著“自強之愿,莫于興學”的信念,回家鄉捐資辦學,他首先辦的是瑞安算學館,希望用現代科學拯救中國。
四是塑造師范生的教育性向。教育性向是師范生喜教、樂教、善教的個人特性的具體體現,是成為一名合格教師的最基本要求。教育工作是一項專業工作,這對教師的專業素養提出了嚴格要求。教師需要哪些專業素養,可以概括為很多條,說到底最基本的一條是教師能夠和學生進行互動交流。因為教師課堂教學工作,實質上就是和學生互動的實踐過程。教師能夠和學生交流,既要求培養教師研究學生、認識學生、理解學生的能力,更要求培養教師對學生保持寬容的態度和人道的立場,成為純凈的、高尚的人,成為精神生活豐富的人,照亮學生心靈,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
依據這四方面的要求,我們主張面向師范生開展培養“儒師”的教育實踐,不是為了培養儒家意義上的“儒”師,而是要求師范生學習儒師的優秀品質,學習儒師的做人之德、育人之道、教人之方、成人之學,造就崇德、寬容、儒雅、端正、理智、進取的現代優秀教師。
做人之德。對德的認識、肯定與追求,在中國歷代教育家中體現得淋漓盡致。舍生取義,追求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這是傳統知識分子的基本信念和人生價值取向。對當前教師來說,最值得學習的德之要素,是以仁義之心待人,以仁義之愛弘揚生命之價值。所以,要求師范生學習儒師、成為儒師,既要求師范生具有高尚的政治覺悟、思想修養、道德立場,又要求師范生具有寬厚的人道情懷,愛生如子,公道正派,實事求是,揚善懲惡。正如艾思奇為人,“天性淳厚,從來不見他刻薄過人,也從來不見他用壞心眼考慮過人,他總是拿好心對人,以厚道待人”。
育人之道。歷代教育賢哲都看重教育是一種“人文之道”“教化之道”,也就是強調教育要重視塑造人的德性、品格,提升人的自我修養??鬃泳透嬲]學習是“為己之學”,意思是強調學習與個體自我完善的關系,反對把學習第一目的確定為找到賺很多錢的工作,并且強調個體的完善,不僅是要培育德性,而且是要豐富和完善人的精神世界。所以,孔子相信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課程是必要的,因為不論是樂,還是射、御,其目標不是讓人成為唱歌的人、射擊的人、騎馬的人,而是要從音樂節奏、韻律中領悟人的生存秘密,這就是追求人的和諧,包括人與周圍世界的和諧、人自身的身心和諧,成為“自覺的人”。這個觀點類似康德所言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成為人。但是,康德認為理性是教育基礎,教育目標是培育人的實踐理性。尼采說得更加清楚,認為優秀教師是一位兼具藝術家、哲學家、救世圣賢等身份的文化建樹者。
教人之方。優秀教師不僅學有所長、學有所專,而且教人有方。這是說,優秀教師既懂得教育教學的科學,又懂得教育教學的藝術,做到教育的科學性和藝術性的統一。古代中國圣賢推崇悟與體驗,正如孔子所說“三人行必有吾師”,所謂成為吾師的前提,是“行”(“三人行”),也就是說,只有在人與人的相互交往關系中,才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資源??梢?,這里強調人的“學”,依賴我們的參與、感悟與體驗。這樣的觀點在后儒那里,變成格物致良知的功夫,以此達成轉識成智的教育目標。不論怎樣理解與闡釋先賢圣哲的觀點,都必須肯定這些思想家的教人之方的人文立場是清晰的,這對破解當下科技理性主導教育的思路是有啟示的,也為解釋互聯網時代教師存在的意義找到理由。
成人之學。學習是促進人的成長的基本因素?;ヂ摼W為學習者提供尋找、發現、傳播信息的技術手段,但是,要指導學生成為一名成功的學習者,教師應該是一名學習者,這需要教師保持強勁的學習動力、提升持續學習的能力。而學習價值觀是影響和支配教師持續學習、努力學習的深層次因素。對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報告中明確指出教師對待“學習”應堅持的價值取向:教師需要接受培訓,學會促進學習、理解多樣性,包容,培養與他人共存的能力以及保護和改善環境的能力。教師必須促成尊重他人和安全的課堂環境,鼓勵自尊和自主,并且運用多種多樣的教學和輔導策略。教師必須與家長和社區進行有效的溝通。教師應與其他教師開展團隊合作,維護學校的整體利益。教師應了解自己的學生及其家庭,并能夠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施教。教師應能夠選擇適當的教學內容,并有效地利用這些內容來培養學生的能力。教師應運用技術和其他材料,以此作為促進學習的工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報告強調教師促進學習、加強與家長和社區、團隊的溝通及合作。其實,稱得上是中國儒師的學者,都十分重視學習以及學習的意義?!秾W記》中說“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孔子也說自己是“十五而志于學”,要求“學以載道”;孟子更說得明白:“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人生之樂?!笨梢姡瑢糯t者來說,“學習”不僅僅是掌握一些知識,獲得某種職業,而是為了“尋道”“傳道”“解惑”,為明確人生方向。所以,倡導師范生學習儒師、成為儒師,目的是使師范生認真思考優秀學者關于學習與人生關系的態度和立場,喚醒心中的學習動機。
基于上述思考,我們把做人之德、育人之道、教人之方、成人之學確定為儒師教育的重點領域,為師范生成為合格乃至優秀教師標明方向。為此,我們積極推動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教師教育的實踐,取得了階段性成果。首先,我們開展“君子之風”教育和文明修身活動,提出了“育教師之四有素養、效圣賢之教育人生、展儒師之時代風范”的教師教育理念,為師范文化注入新的內涵。其次,我們立足湖州文脈精華,挖掘區域文化資源,推進校本課程開發,例如“君子禮儀和大學生形象塑造”“跟孔子學做教師”等課程已建成校、院兩級核心課程,成為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教師教育的有效載體。第三,我們把社區教育作為傳統文化融入教師教育的重要渠道。建立“青柚空間”“三點半學堂”等師范生服務社區平臺,這些平臺成為師范生傳播優秀傳統文化和收獲豐富、多樣的社區教育資源的重要渠道。第四,我們重視推動有助于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教師教育的社團建設工作。比如建立胡緩教育思想研究等社團,聘任教育史專業教師擔任社團指導教師,使師范生在參加專業的社團活動中獲得成長。這些工作的深入開展,對師范生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產生了積極作用,成為師范生認識國情、認識歷史、認識社會的重要舉措。而組織出版“當代儒師培養書系”,正是學院教師對優秀教師培養實踐理論探索的匯集,也是浙江省卓越教師培養協同創新中心浙北分中心、浙江省重點建設教師培養基地、浙江省“十三五”優勢專業(小學教育)、湖州市重點學科(教育學)、湖州市人文社科研究基地(農村教育)、湖州師范學院重點學科(教育學)的研究成果。我們相信,書系的出版,將有助于促進學院全面深化教師教育改革,進一步提升教師教育質量。我們更相信,把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教師培養全過程,構建先進的、富有中國烙印的教師教育文化,這是歷史和時代賦予教師教育機構的艱巨任務和光榮使命,值得教師教育機構持續探索、創新有為。
舒志定
2018年1月30日于湖州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