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創意產業動態及其空間效應:以長江三角洲地區為例
- 馬仁鋒
- 2525字
- 2020-08-14 14:01:33
前言
在迅速發展的新經濟(New Economy)中,我們身邊的人才(talent)和創意(creativity)將在塑造經濟機遇方面越來越具有決定性意義。創意被描述為能夠產生新的和原創的想法。從經濟角度看,創意可以被理解為新思想的產生,這是創新和新經濟活動的主要來源。從這個意義上說,創意已經成為知識經濟研究和政策實踐的一個熱門概念。它衍生了“創意氛圍”(creative milieus)、“創意產業”(creative industries)、“創意城市”(creative cities)、“創意階層”(creative class)和“創意資本”(creative capital)等系列學術概念及其城市區域實踐形態。隨著城市地區(urban regions)逐漸成長為全球關鍵知識地區和知識集群的地區,一系列創意相關概念與城市地區發展之間的聯系日益凸現。因此,創意已經成為城市政府、社區管理者、規劃師等的關鍵概念,他們尋找新的城市和經濟發展形式,創意城市區域(creative urban regions, CUR)隨之成為知識型城市的典范。快速發展的城市文化創意產業,成為支持城市升級為創意城市區域的核心動力。
本書聚焦長江三角洲地區2000年以來的文化創意產業動態,試圖回答城市與區域發展視域文化創意產業動態研究的三大科學命題:第一,文化創意活動自身有著怎樣的發展規律?在不同城市,尤其是在城市群地區體現出怎樣的發展特征?第二,在不同城市,文化創意企業地理格局與城市—區域有著怎樣的互動規律和驅動因素?第三,在城市群背景下,文化創意活動強調創意流和項目式生產網絡整合形成創意生產網絡,是否會促進城市和區域形成新形態?
以上問題的解決,可刻畫長江三角洲地區文化創意企業、文化創意企業群落的成長和衰退的微觀動態,揭示文化創意產業動態背后的“創造性破壞”驅動因素,闡明產業動態之于城市—區域重塑的多尺度空間力量作用機制。同時,從企業視角研究中國長江三角洲地區文化創意企業群集格局演變,可以從理論和實證兩個層面豐富和發展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經濟地理學研究。
本書以人文—經濟地理學、產業與區域經濟學的原理為理論基礎,選用“理論研究—假設建構—案例驗證—理論總結應用”的研究邏輯,充分利用企業動態定量分析等方法對文化創意企業、文化創意園區、文化創意企業生產網絡進行包括空間性分析、社會網絡分析等的數理統計分析與空間分析相結合的混合研究方法,兼顧理論分析與案例驗證相結合的研究手段,以東部發達地區——長江三角洲地區文化創意企業動態為研究對象,形成了本書最終的研究成果。
本書的主要研究內容包括如下四點:
(1)文化創意產業理論動態及其與城市—區域關系解構。首先,采用概念溯源理清文化創意產業相關概念、統計范疇,闡釋創意階層、創意城市、城市群結構等理論;通過文獻計量軟件揭示中外文化創意產業及其與城市—區域發展關系研究熱點和相關學術群體。其次,從文化創意產業生產過程特性、文化創意產業集聚—擴散、創意階層與創意城市三維度論證文化創意產業群集與城市—區域之間的關系。
(2)長江三角洲地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條件評估。首先,梳理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條件評估理論和方法,構建評估長江三角洲地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條件的指標體系,定量識別長江三角洲地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條件的核心因子。其次,重點定量分析長江三角洲南翼浙江省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人才引力、文化資本的多尺度地域差異及其驅動因素。
(3)長江三角洲地區文化創意產業動態研究。首先,基于文化創意產業增速、行業構成、發展效率、地域特點,定量詮釋長江三角洲地區和浙江省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趨勢與效率分異。其次,基于文化創意企業的經濟普查數據提取,利用區位熵、空間基尼系數、E-G指數、空間自相關等方法刻畫長江三角洲地區和浙江省各市文化創意企業地理格局及其變化特征。第三,構建文化創意企業區位模型,采用因子分析、多元回歸識別文化創意企業動態的驅動因素,進而利用結構主義詮釋各因素的作用機制,并重點以浙江省信息業、設計業為對象,解析和佐證文化創意企業動態的分析邏輯。
(4)長江三角洲地區文化創意產業動態的空間效應研究。首先,梳理長江三角洲地區文化創意產業園分類與特征,構建長江三角洲地區文化創意產業園屬性數據庫,利用空間分析研究產業園層面長江三角洲地區文化創意產業地理格局及其變化,透視文化創意產業地理格局的空間效應;繼而以浙江省文化創意產業園生長模式的類型效益差異分析,微觀佐證文化創意產業園之于城市—區域發展的效益。其次,選取長江三角洲地區文化創意產業中的典型企業,利用對文化創意企業上市公司總部和分公司數據的社會網絡分析,研究其生產網絡變化,刻畫長江三角洲地區典型文化創意企業的網絡格局,透視文化創意產業如何影響長江三角洲城市位序規模和產業結構變化,繼而實現從產業動態分析到產業空間效應詮釋的轉向。
本書有關章節源于項目執行期發表在《地理研究》《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經濟問題探索》《世界地理研究》等學術期刊的14篇論文。另外,本人指導的寧波大學地理與空間信息技術系(隸屬于寧波大學昂熱大學聯合學院/中歐旅游與文化學院)人文地理學12級碩士研究生張茜(現任教于山西工商學院旅游與酒店管理學院)和14級碩士研究生周國強(現任教于慈溪實驗高級中學)分別承擔第3.2、5.1. 2節和第3.1、6.2、7.2、7.3節的數據整理、分析與初稿撰寫工作,李章凱、尹昌霞、楊陽分別在第2.3.2、5.4、6.3節出色地完成助研工作,特此表示感謝。
本書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創意產業對城市空間重構的作用機理研究:以滬、杭、甬為例”(編號41301110)和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我國大都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空間調控模式研究”(編號13YJC790107)聯合資助的階段性成果,特此表示感謝。
全書成稿于2017年12月至2018年2月,正值本人于英國利茲大學(University of Leeds)訪學中期,誠摯地感謝合作導師Dr Paul Waley、房東Mr Lin、SJCC Research Group等的關照和幫助。本人深化和完善了早期研究系列論文和項目研究報告,同時系統轉化了相關專題地圖的表述,最終得以成稿。
誠摯地感謝課題組的各位同仁(王益澄、馮革群、喬觀民、任麗燕)和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張文忠研究員等給予的鼓勵與幫助。感謝家人對我的莫大關心與支持。
本書引用了許多學者的研究成果,雖然已經有標注和說明,唯恐遺漏,敬請諒解!雖然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由于時間倉促、水平有限,書中難免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懇請讀者批評指正!
馬仁鋒
2018年2月18日于Manton Building 10.18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