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類審美意識的發生到美學的創立
一、人類審美意識的發生
(一)人類審美意識的發生之謎
人類審美意識的發生,包含著兩個互有聯系但又有區別的問題:一是人類審美意識的發生原理,涉及原始人類的感知、意識、思維等,其研究方法大多結合有關文獻、考古資料,借助兒童心理學的研究成果以及文化人類學對原始部落的心理、行為等方面的研究,得出有關理論性的認識;二是人類審美意識發生的具體時間推定,其方法則主要結合文獻資料,依靠考古發現,得出事實性的結論。我們在這里分析人類最早的審美意識發生的時間起點,目的卻是為了了解人類審美意識的發生原理,從而更深入地理解人類何以具有審美行為的深層社會原因。但由于現在的考古學對于史前人類遺物主要依靠碳14測定原理來進行歷史斷代,時間誤差之大可達幾百年甚至上千年,所以對人類審美意識發生的時間只能做大致的推斷。
從人類社會發展具有文化加速原理來看——人類社會的發展由于文化傳承和創新而大大快于動物的生物進化速度,人類歷史便呈現出這樣的圖景:我們回望歷史,恰如坐在順流而下的輪船上向后看去,近處的景物快速后退,而遠處景物的后退速度放緩,越遠景物的后退速度越慢,目力所見的極限處景物則好像凝固不動。因此,我們無須驚奇,人類從舊石器時代過渡到新石器時代竟然用了300萬年左右的時間,新石器時代走進以文字發明為標志的文明史時代只用了20000年左右的時間,而人類進入文明史時代發展到我們今天僅僅用了5000年左右的時間——即一般所謂的5000年人類文明史。我們由此可知,早期人類的文化演進何等緩慢,不難體會人類審美意識的萌芽過程漫長而艱難。
從大量考古發現中,我們大致可以了解到,新石器時代作為生產工具、生活器具和武器的石器、骨器等,已經初步出現朦朧的審美因素。從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的進步——如石斧、石刀磨制得越來越鋒利且大小適用,一方面固然體現了人類改進工具的實用性要求,另一方面也隱含感覺上的美觀要求。比石器、骨器等更能體現新石器時代人類審美行為的是陶器,其制作的精美已經完全可以稱為“陶器藝術”。所以,我們首先從中國遠古的陶器藝術說起。
(二)華夏遠古的精美陶器藝術
中國西北、中原、東南等地區所發現的史前時代的陶器——馬家窯文化(甘肅)、仰韶文化(河南)、汶山文化(山東)、河姆渡文化(浙江)等,距今已有約5000~8000年的歷史。這類陶器固然主要為了實用——陶器中大量使用的魚、蛙以及或單純或繁復的水波、渦旋狀紋飾也可能與原始生殖崇拜有關,但從優雅而多樣的造型、別致又有規則的紋飾來看,卻已經具備了特殊的形式意味,因而可以說包含著遠古人類對感覺和想象愉悅的追求。尤其是仰韶文化中的紅陶貓頭鷹頭像,并無多少生活實用性——但可能具有我們今天難以確切把握的巫術作用,整體呈圓形,貓頭鷹的造型特征鮮明而夸張,突出貓頭鷹兩只圓圓的大眼睛和又長又尖的喙嘴,可以說是一件極具創造性和想象力的藝術品。英國藝術史家和藝術評論家里德在《藝術的真諦》一書中非常推崇中國古代的陶藝,認為中國陶藝對生命律動的表現超過了希臘,可謂別有洞見。
概括以上所說,中國的史前陶器藝術正處于實用與審美之間,其造型和紋飾中凝聚著情感、想象等意識,體現出從實用性感覺向更高的精神化感覺的過渡——而精神化感覺則是審美意識的心理基礎。
(三)阿爾塔米拉洞穴壁畫的野牛與威倫道夫的雕像維納斯
如果我們從世界范圍看,人類審美意識的發生還可以向前推到20000多年前。西方學者就西班牙的阿爾塔米拉洞穴的壁畫推測:比較成熟的藝術在20000多年前的冰河時期就已經產生了。
阿爾塔米拉位于西班牙與法國之間比利牛斯山脈的南麓。1879年,西班牙考古者桑圖拉帶著小女兒來到阿爾塔米拉考古,桑圖拉的小女兒在玩耍時無意中發現了這個洞穴。阿爾塔米拉洞穴壁畫距今大約25000年,壁畫大多分布在洞頂和洞側,使人驚奇不解的是,歷經20000多年的壁畫顏色竟然鮮艷如故。壁畫題材主要是牛、鹿等動物,繪畫技藝極為精湛,多用黑色勾勒輪廓并以赭紅色描繪身體,動物形態各異,造型準確而生動,可以看出20000多年前的原始人類對動物的觀察已經非常敏銳、細致。文化人類學家和藝術起源研究專家大多用“巫術說”來解釋阿爾塔米拉洞穴壁畫,認為壁畫是基于巫術或魔法觀念,為了在狩獵活動中取得更好的收獲。但深入體會壁畫凝重、強悍的視覺效果,尤其是其中一幅描繪受傷野牛雖然蜷曲倒地,但眼睛圓睜怒視前方的作品,給人一種生命不息、抗爭不止的極致化的激越之美,我們似乎可以感受到壁畫的創作者對不屈靈魂的禮贊甚至崇敬。就原始部落普遍崇拜勇敢——甚至敵人和動物的勇敢,因而使用兇猛動物的皮毛、爪子或圖案來裝飾身體看來,這種感受應該說不無道理。
差不多與阿爾塔米拉洞穴的時間相同,20世紀初發現的距今約25000年前的奧地利威倫道夫的雕像維納斯,用石灰石雕刻而成,高11厘米出頭,其造型特點是碩大的乳房、隆起的腹部和肥大的臀部,五官則因卷發覆蓋而看不清。顯然,雕像的創作者有意夸張和強調了女性的生育特征,反映出了原始人對生殖的崇拜。威倫道夫的雕像之所以被現代人命名為“維納斯”,是為了突出原始文化的特點:遠古時期的人口繁衍是部落或種群存在的首要問題,所以很自然地認為只有體現了強大生育能力的女性才是“美神”。
(四)超越單純實用性的審美——人對自己本質的認識和對象化的萌芽
總結上面的介紹和分析,人類在10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夾雜在實用和巫術、圖騰等觀念之中的審美意識雖然并未獲得獨立,但在生產技術取得不斷進步的情況下已經緩慢地超越單純的實用性,體現出追求感覺的愉悅、想象的自由、情感的表達等傾向,而且這一進程在逐漸加快。按照德國藝術起源研究專家格羅塞的看法,原始人類制作實用器具之所以越來越精細,一方面當然是為了效用,但同時也包含著審美因素,因為許多器具的整齊、光滑程度以及裝飾圖案的繁復、精致超出了實用需要。格羅塞由此解釋原始藝術的起源,應該說是合理的。因為從某種角度說,包括人類審美創造在內的人類文化只有在超越單純實用性的吃、穿、住前提下才能獲得發展——當下的“無用”才獲得了長遠的“有用”。所以,史前時代審美意識的發生和成熟,標志著人類對于自己的本質的認識和對象化進程的開始。對此,我們將在下一章“美的本質”中進行具體分析。
不過,人類從創造和欣賞具體美的事物到概括各種具體事物的美而形成較為抽象的概念,又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這一發展過程的完成標志是人類的語言文字中出現了關于美的名詞概念——如漢語的“美”字,而這時人類已經跨入了文明史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