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歌東海:話說浙江海洋音樂文化
- 海上絲綢之路研究中心
- 7149字
- 2020-08-14 12:24:34
說唱漁歌識海鮮
一、民歌部分
上一節中,三首創作歌曲以豐收和幸福的生活為核心,借助對魚的描寫歌頌幸福生活。“中國民族民間十部文藝集成志書”的《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浙江卷》和《中國曲藝音樂集成·浙江卷》中也有不少以魚為主體的作品,舉例如下。
1.民歌《老實頭》
譜例:2-4


海鮮(舟山)

海鮮(舟山)
2.民歌《漁歌問答》
譜例:2-5

漁家人最愛說魚的事,上述兩首歌分別以問答的形式描述了大海中的生靈。《老實頭》是教孩子如何辨別海中的魚類,歌中描述了不同魚類的體型和外觀,教給孩子這些魚類的名稱。

海鮮(舟山)
整首歌分為引子和歌唱兩個部分,引子部分是散板的呼喚句,呼喚句的音樂不僅節奏自由,而且起伏也較大,似在大聲地呼喊著遠處的“小晚”(小孩)。引子過后,歌唱部分由平穩的四個樂句組成,并且前兩個樂句末尾是對前一小節的重復,
和
,似乎在表現懵懵懂懂的孩童對問題的重復和回答,最后結束在“角”音上。一個憨態可掬的孩童跟著大人學習辨別海洋生物的情景被描繪得活靈活現。這首民歌采用一問一答的對歌方式,既可以傳授知識,又有嬉戲的成分,一首歌學下來,蟶子、蛤皮這些名字都知道了,剩下的就是注意在海中仔細觀察,這實在是最快樂的學習方法!《漁歌問答》與《老實頭》相比就要顯得成人化一些。首先從歌詞用語上來看,《老實頭》的提問話語是“啥東西”,《漁歌問答》的提問話語是“什么”,相比較之下“啥東西”放在給孩童唱的歌里顯得更加生動可愛,唱時大有類似于聽到舟山“鴨蛋山”名稱的感受——濃濃的海水味。《漁歌問答》雖然原譜中寫的是兩個樂句,但實際上它只用la、do、re、mi四個音構成了一個樂句,第二樂句是第一樂句的重復。從歌詞的角度來說就是問句和答句用的是同一個曲調,這種用相同的曲調演唱問答歌的手法在民歌中是比較常見的,如膾炙人口的樂清山歌《對鳥》就是一例。
吤呣飛過青又青哎?吤呣飛過打銅鈴哦?
吤呣飛過紅夾綠?吤呣飛過抹把胭脂搽嘴唇哦?
青翠飛過青又青哎,白鴿飛過打銅鈴哦。
天雉鳥飛過紅夾綠哎,長尾巴丁飛過抹把胭脂搽嘴唇哦。
喬建中先生在《中國經典民歌鑒賞指南》一書中寫道:“從文學的題材和形式而言,它(對鳥)與‘對花’屬于同類。‘對花’體民歌幾乎遍布全國,而‘對鳥’大概只有這一首。”這首包含問句與答句的《對鳥》歌,采用的就是完全相同的曲調。實際上,問答句使用相同曲調的情況在歌唱作品中是很普遍的現象。值得一提的是,民歌表演中最大的特點莫過于用方言演唱。長期以來,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我們記錄民歌唱詞的方式使用的都是書面語,如果用方言寫出歌詞來,那么就會產生怎樣才能讓讀者看懂歌詞意思的問題,總不能在歌詞旁邊加大量注釋吧。但表演藝術卻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它在表演中的二度創作。以歌唱來說,雖然語言是歌唱的載體,唱詞的改變必定引來與之相配合的音樂的改變,但好的二度創作不僅能夠表現原曲作者的意圖,甚至還可以升華作品的內涵。因此,對有著濃郁地方特色的音樂作品或者說民歌,我們常常寄希望于歌唱者在演唱的過程中能將作品原來的面貌展現出來并使之升華。山歌《對鳥》用漢字譯音的方式記錄唱詞,為歌唱者尤其是非當地居民的歌唱者演唱這首歌提供了便利;但對于欣賞者來說,這種非標準化即非書面語的歌詞記錄,增加了他們對歌唱表演進行理解的難度。對此問題,目前國際上研究性的論文中的解決方法是,在標準文字(如漢語)的下方增加一行國際音標,歌唱者只要懂國際音標,那么看著音標就可以發出歌詞原本的方言音。若是表演形式,會在表演現場的字幕布上打出書面語的唱詞,歌唱者用方言進行演唱,盡管會出現不一致的地方,但這不失為一種幫助現場聽眾理解表演作品的好辦法。實際上我國戲曲和說唱藝術一直就是這樣做的。
下面再來看一組借用魚的名字唱歷史的十二月歌。
3.民歌《十二月魚名》
譜例:2-6

在“集成”中另有寧海版的《十二月魚名》:
正月虎魚兩頭尖,比干丞相挖心肝。
紂王一心寵妲己,萬里江山化塵煙。
二月鯊魚背脊烏,岳飛大破洞庭湖。
高寵大戰牛頭山,韓世忠炮打兩狼關。
三月鯉魚尾巴紅,周倉大刀顯威風。
劉備張飛遇關公,古城兄弟喜相逢。
四月黃魚曬白脊,老楊木單愛虎頭槍。
比過多少英雄將,難破羅成回馬槍。
五月鰳魚白如銀,劉邦手捧鴛鴦瓶。
七仙公主來救命,一馬之上騎雙人。
六月彈涂撲撲跳,三國英雄是馬超。
西涼馬超來追曹,割落胡須棄紅袍。
七月米魚味道鮮,楊滾單愛豹皮鞭。
戰過多少英雄將,后來輸給高懷亮。
八月鱸魚肚皮胖,奸臣要數歐陽方。
屈斬忠良呼延壽,圍困河東百萬兵。
九月鲊魚眼睛青,瓦崗寨要算程咬金。
三兄結義裴元慶,半路碰見老楊林。
十月帶魚白如霜,金兀朮兵追小康王。
一追追到錢塘江,一匹泥馬渡康王。
十一月河鰻兩頭摜,盧俊義不肯上梁山。
前番不聽宋江話,楊勇石秀到馬前。
十二月鯽魚唱完成,吳三桂滿洲是借兵。
李闖王北京坐勿穩,順治皇帝坐龍廷。
歌詞寫到了虎魚、鯊魚、鯉魚、黃魚、鰳魚、彈涂、米魚、鱸魚、鲊魚、帶魚、河鰻和鯽魚,借用這些魚在每個月的生長特點來講述歷史事件實在是別開生面,饒有趣味。
以“十二月”為主題的歌是我國流傳非常廣泛的民間歌曲,以十二個月為引子,將四季、歷史人物甚至是當地的逸聞趣事,用一個短小的曲調,配上十二段唱詞進行演唱或表演。在不是人人都有機會讀書的年代,這樣的“十二月”歌的演唱可以起到傳播知識甚至教化的作用,以下兩首不同地域的“十二月花”就代表著兩種不同的類型。

開漁節中的魚隊(象山)
十二月花
湖北應山
正月采花無花采,二月采花花正開,(哎呀荷嗨嗨)二月里采花花正開。
三月桃花紅似火,四月薔薇架上開,(哎呀荷嗨嗨)四月薔薇架上開。
五月石榴賽瑪瑙,六月荷花滿池開,(哎呀荷嗨嗨)六月荷花滿池開。
七月菱角撲水面,八月桂花香滿園,(哎呀嗬嗨嗨)八月桂花香滿園。
九月菊花做美酒,十月芍藥賽牡丹,(哎呀嗬嗨嗨)十月芍藥賽牡丹。
冬月雪花從天降,臘月蠟梅滿園香,(哎呀嗬嗨嗨)臘月蠟梅滿園香。
于七抗清十二月
山東棲霞
正月里來迎春花黃咔咔,清兵入關滅中華,燒殺搶掠似財狼,苛捐雜稅把人壓。
二月里來百草發,于七造反鋸齒牙,四鄉民眾齊響應,抗清救民勇氣大。
三月里來開柿子花,縣里清兵來鎮壓,于七領眾來抵抗,殺得清兵叫爹媽。
四月里來開梨花,順治皇帝派人查,查后發來了兵和馬,層層包圍鋸齒牙。
五月里來開石榴花,雙方交戰牙山下,聲聲戰鼓激人心,百姓為于七把汗擦。
六月里來開荷花,于七心中把計拿,殺出圍去轉暗下,來年再發兵和馬。
七月里來開葵花,暗藏于七兵和馬,這家仨來那家倆,清兵剿洗無辦法。
八月里來開喇叭花,于七愛民民愛他,一刀砍下孫降的頭,殺富濟貧人人夸。
九月里來開雞冠花,于七暗令兵和馬,重整的兵馬強又壯,大旗一展往福山發。
十月里來開菊花,于七兵馬聲勢大,一舉攻破寧海州,活捉文琪一刀殺。
十一月里來開梅花,康熙皇帝害了怕,調動了九省兵和馬,三帥要把于七拿。
十二月里來飄雪花,遍地清兵亂如麻,于七揮刀殺血路,奔赴嶗山顯神法。
湖北應山的《十二月花》唱的是一年之中每個月都開什么花,而山東棲霞的《于七抗清十二月》唱的是民族英雄的故事,表現手法和《十二月魚名》基本一致。
上述介紹的三首歌在標題上即已點明十二月的主題,而有的歌雖然標題上不出現“十二月”的字樣,但實際上還是按照上述“十二月”歌的手法表現歌曲的內容,如《孟姜女哭長城》。
孟姜女哭長城
正月里梅花正月正,家家戶戶點紅燈,
人家的丈夫都得團圓,孟姜女的丈夫去修長城。
二月里蘭草亂洋洋,燕子飛過到南墻,
燕兒窩修得端端正,對對雙雙造黃梁。
三月里桃花是清明,家家戶戶上墳塋,
人家的墳上挑著白紙,萬喜良的墳上冷冷清清。
四月里芍藥養蠶忙,孟姜女挎著籃兒去采桑,
桑籃兒掛在桑枝上,捋了一把淚來捋了一把桑。
五月里石榴似紅梅,孟姜女想夫淚傷悲,
人家的田中黃芽在,孟姜女的田中雜草成了堆。
六月里荷花熱難當,蚊蟲飛過咬孟姜,
用口咬奴千口血,別咬奴家丈夫萬喜良。
七月里鳳仙秋風涼,家家戶戶綴衣裳,
人家的丈夫都把夾衣換,孟姜女的丈夫還沒有夾衣裳。
八月里苜蓿艷梅開,燕子飛過捎書來,
閑人到說閑人的話,孟姜女的丈夫幾時回來。
九月里菊花是重陽,重陽燜酒菊花香,
滿滿的斟酒奴家我不用,孟姜女飲酒守著空房。
十月里芙蓉十月一,孟姜女在家中好慘凄,
人家的丈夫都把棉衣換,孟姜女的丈夫還沒有棉衣。
十一月里雪花亂飛起,孟姜女前去送棉衣,
烏鴉頭前領著路,哭到了長城十萬里。
十二月里水仙鬧嚷嚷,文武百官傳昏王,
秦始皇他愛孟姜女容顏長得好,祭起墳頭拜靈堂。
十三月里來閏月年,孟姜女假從下萬歲爺的姻緣,
拜罷靈堂橋頭路過,夜觀水景死在了海里邊。
這種“十二月”歌的形式使得孟姜女的故事在中華大地上婦孺皆知,在傳播故事的同時讓忠孝的思想得到了傳播,從而起到了教化的作用。
除了民間故事,常見的海洋動物也是歌曲的主要展現內容。螃蟹形狀怪異,一身的盔甲和橫行的行走方式令人產生了很多聯想。螃蟹富甲天下和八方招財的寓意深受人們的喜愛,民歌也對螃蟹有著特別的關照。相對來說,關于螃蟹的唱詞內容比較統一,而且也有一定的數量。下面來看三首浙東不同地域流行的有關螃蟹的歌。

六月六石浦廟會隊伍中的蟹蝦(象山)
4.民歌《十螃蟹》
譜例:2-7


螃蟹(舟山)
5.民歌《數螃蟹》
譜例:2-8

金華和遂昌的這兩首有關螃蟹的歌曲調是兩個相互關聯的變體,來自金華的《數螃蟹》旋律簡單,來自遂昌的《十螃蟹》旋律有一些變化,但我們很容易就能發現兩首歌的核心素材是一致的。這兩首螃蟹歌也可能是情歌,借螃蟹比喻生活中的現象,特別是那些無情無義的情郎哥。民間音樂的豐富性由此可見一斑,其正是采用這種變奏和加花的手法,使得一個短小和相對簡單的曲調,由于結構的長短和音高起伏的變化而產生出了一首新作品。
而來自被稱為“浮在海里”的嵊泗的民歌《一只毛蟹》,則與二者有著較大的差別。但由于這首螃蟹歌的音樂使用的是民間曲牌【八段錦調】,因此,在風格上它和前面的兩首民歌一樣保持了地域特色。此歌中第16和30兩個相同小節中休止符的應用非常有特色,并且這兩個樂句的重復在保持相同中有了變化:后一句以換尾的方式繼續發展,曲調在唱詞“好像王昭君”之后,用一個上行高八度的大跳手法引出襯詞句,并一氣呵成結束全曲。
6.民歌《一只毛蟹》
譜例:2-9


下面這首歌的名字叫《漁鼓》,細讀歌詞則可發現,它這是在和“花鼓”叫板。花鼓最負盛名的要數安徽的“鳳陽花鼓”,20世紀30年代百代和大中華唱片公司曾為“花鼓”這一民間藝術專門制作唱片,使其得到了更加廣泛的傳播。實際上花鼓不僅僅流行于安徽,浙江、江蘇、湖南、湖北、山東、山西、陜西等省多有類似的表演,也被稱為“花鼓子”“地花鼓”“打花鼓”等。花鼓的主要伴奏樂器是鼓,隨著流傳地域的改變,表演形式和伴奏樂器也有所增加,如增加了鑼、板等。相比較而言,花鼓在江浙一帶的農耕地區比較盛行,但漁家歌唱者通過對魚兒形狀的判斷、魚兒發聲的識別,唱出浸潤著濃郁海水咸味的漁家“花鼓”調。
7.民歌《漁鼓》
譜例:2-10


歌詞妙趣橫生,如:
鯧扁敲銅鑼,黃魚把鼓敲,箬鰨魚頭使勁尺板敲。
梅童吹嗩吶,海蛤巴彈琵琶,帶魚鰻絲吹呀格吹橫簫。
鯧扁魚的形狀又扁又圓,就像一面鑼。黃魚在海中會發出“咕咕”的聲音,就像是一面鼓。無鱗而且長得又長又扁的箬鰨魚,其形狀就像是一塊尺板。而梅童指的是那種嘴巴大而凸出的小黃魚,它的模樣就像是天天在吹嗩吶。有著橢圓形硬殼的海蛤,就像是等待人們去彈撥的琵琶。而細長的帶魚和鰻魚自然就被看作笛子和簫了。
由此可見,在這首民歌中不是魚能演花鼓,而是漁家人要讓魚兒奏花鼓。漁家人通過想象,將海中的魚與花鼓表演中的伴奏樂器一一對應,不僅有打擊樂器鼓、鑼、板,還有嗩吶、琵琶、笛子和簫這些樂器。若不是“集成”中對唱詞進行了解釋,實在是讓生活在陸地的人們無法理解。藝術來源于生活的說法,在此得到了進一步的證明。
二、說唱藝術部分
除民間歌曲外,浙東地區的說唱藝術中也有類似的關于魚的唱段,下面以“臺州道情”《唱魚名》和“寧波走書”《寧波海鮮》為例來看看民間是如何說唱“魚”的。
前文已述,說唱音樂即是一種說中帶唱、唱中帶說、有唱有說的藝術表演形式,“臺州道情”也是說唱音樂大家庭中的一分子。“道情”是中國漢族曲藝的一種說唱形式,它遍及我國的多個地區和省份,多以歷史故事、升仙化道、談古論今、勸人行善以及譴責邪惡為主要內容,其歷史可追溯到唐代的“道曲”。“道情”雖然在曲藝表演中不算大曲種,但由于其說唱方式具有靈活性和簡便性,特別是其敘事內容經常是以家庭和睦、尊老愛幼以及共享太平為主導的家長里短,因而深受社會的推崇。自清代以來“道情”形成了北有“陜北道情”“關中道情”“河湟道情”“太康道情”,南有“金華道情”“漁鼓道情”“溫州道情”“臺州道情”等多種流派。臺州民間對“道情”有著“聽了道情識人情,多聽道情曉事情”的贊譽,而《唱魚名》則是“臺州道情”中的一枝奇葩。下面我們就來看看臺州人是怎樣說唱魚名的。
1.臺州道情《唱魚名》
譜例:2-11

“臺州道情”演唱時講究少說多唱,在表演所唱主題之前,總是要先唱幾句,它似開場白,提醒人們演出就要開始,請觀眾安靜,這一部分被藝人們稱為“游頭”。這首《唱魚名》中前四句即是游頭:
各位干部老少男女同志們,
聽我要唱水產發展大魚名。
魚名恐怕語句唱錯,唱錯要批評,
共產黨發展漁業富國富民,大恩人。
游頭的唱詞,可以和演唱主體“正書”內容一致,如本例。但鑒于游頭是為了引起人們的注意,令場子安靜下來,因此,游頭的唱詞有時也可以與表演的主體“正書”有較大的差別。筆者在臺州道情傳承人梁友福之子梁智的表演中,看到了如下版本的《東海魚名》唱詞,此處的四句游頭則與后面的正書關系不大。
四句游頭:
山在西海在東,潮水翻漲路路通。
五湖四海交朋友,人老百歲都和同。
日落西山又轉東,勸人行善莫行兇。
光陰迅速快如箭,人老不能轉少年。
唱完四句游頭后,正書部分開始唱東海水產的大發展。
正書:
先朝有個龐貴士,六國財主有名聲。
推金入海變黃魚,觀音大士佛法靈。
三分魚秧拋在普陀巖下進,潮水翻漲帶神人,
王鱗州你做魚主坐龍廷,金港接見下來臨。
丁絲夏螺國泰平,金絲米魚大眼睛,大狼尾巴顯顯生硬鱗,三角鉆單單碰著海狗并娘魚,金絲漁名鯽魚來降凡,狀元魚、探花魚苦苦中。
紫怡馬膏花柱花鱗鱗,三鯽鯧魚其實憨,布進小網并大關,虎頭魚其實呆,吞天王黑心肝,東海潮蟹魚蝦都吃遍。
墨魚肚里黑良心,萬名百姓買去吃了笑盈盈。
駛船老大三八船,黃金解落是黃魚,平頭獵魚算直老先生,細嘴鯧魚吃味也好得猛。
灶師佛魚烏丁丁,海鯽魚本當白如銀,鰻魚頭大細尾巴,黃三園眼彈嘴里生起兩粒硬于砂。燈芯魚奇怪實奇怪,無骨無刺無鱗軟袋袋,出來東海劃球算你快,尾巴好像公子帽一頂。
瞎狗的當硬腳鉗,白蟹水下伏行游洞無處開,老巧尼姑來修道,尼姑蟹修道獨自勉。
和尚蟹光頭來,關爺老蟹來開臉,泥粒反仰凸嘴對沙算,望到渡頭,青園、毛園、紅腳、沙蟹、拉水貨、門聽、碰奇蟹、打洞無處開。
海子、海馬、海參銀,海豬翻江黑陣陣,海雞孔圓又圓,海泥仁、海番薯、光頭來、海渡青、海絲仙、海華超、海飯超、泥下都鉆遍。
魏魚放子總在三月天,半邊魚紅希希,紡車踏魚扁幾幾。

臺州道情表演 梁友富(傳承人,右一)、沈思友(中)、梁智(左一)
上述唱詞的確是令人費解,但是演唱者就是照著這個唱本唱的。演唱者給筆者的解釋是他們在借用海中魚兒的名字唱歷史。按照這個解釋推斷上述唱詞,可以看出《東海魚名》借用魚的名字在說唱歷史,說唱當地的英雄;說唱東海里的魚,即在唱自己的生活。原書目《東海魚名》要唱一百樣魚,現在通常只唱以上這一部分,似乎當今已沒人能將百樣魚名唱出來了。梁智正在父親和老一輩藝人的積極協助下著手將有著百樣魚名的《東海魚名》書目恢復起來,他們渴望得到政府方面的認可和支持。在每況愈下的說唱藝術中,《東海魚名》乃至整個“臺州道情”仍具有較強的生命力,但它需要被保護,需要有接班的年輕人。
《寧波海鮮》是近年來創作的一部“寧波走書”。“寧波走書”是用寧波方言演唱,主要流行于寧波、舟山和臺州的一種說唱藝術。據史料記載,“寧波走書”原名“蓮花文書”,早期發祥于光緒年間的上虞,是當地佃農勞作間歇、夏日納涼和冬日閑居之時用來自娛自樂的一種表演活動,表演時常常伴以竹板敲節奏。后來余姚熱愛說書的人成立了杭余社,其主要活動是大家在一起切磋說書技藝。杭余社成員許生傳率先使用月琴為其表演伴奏,受其啟發,其他成員也各自選擇擅長的樂器自彈自唱,隨后便有了“蓮花文書”的名稱。

“寧波走書”表演(沈健麗,省級傳承人,右)
從“蓮花文書”的發展歷史來看,其表演形式首先是一人自拉二胡或四胡的自唱,被稱為“坐唱”。后來逐漸有了專人伴奏的表演。一張半桌、兩把椅子即可撐起表演舞臺,說書人可以坐到半桌的后方,但其表演活動范圍僅限于說書人所坐周邊,被稱為“里走書”。后來隨著伴奏人員數量的增加,說書人坐到了半桌的側面,并增加了在舞臺上走動的表演動作,因此被稱為“外走書”。從此半桌一張、左為演唱、右為伴奏的“蓮花文書”在民間就有了“走書”的叫法。對于“走書”名稱的來源,有因“外走書”的表演中總是看見演員在臺上走來走去之說,也有因傳播的地方比較廣之說等,1965年“蓮花走書”由文化部門正式更名為“寧波走書”。
2006年出版的“寧波市民間文化搶救工程叢書”在收集到的200多部“寧波走書”書目的基礎上,以精品為指導思想編撰出了《寧波傳統曲藝作品精選·寧波走書卷》(以下簡稱《精選》)。盡管許多未被《精選》選中的作品可能會有不成熟等問題,但我們也不能忽視這些作品在演出市場中所表現出的生命力,《寧波海鮮》即是一例。下面我們來看看《寧波海鮮》中都說唱了哪些海鮮。

寧波海鮮(寧波)
2.寧波走書《寧波海鮮》
譜例:2-12


《寧波海鮮》不僅唱出了海鮮的種類,而且還道出了海鮮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