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工程教育

For the Needs of Industry: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應產業而生,因產業而長,隨產業而興——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工程教育實踐探索

|夏建國| |魏曉艷|

作者簡介:夏建國,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魏曉艷,上海工程技術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博士。

摘要】產業發展與變革對我國高等工程教育的發展與變革具有直接推動作用,我國必須舉辦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的現代高等工程教育,依托產業辦學成為我國舉辦高等工程教育的必然選擇。以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為例,我國地方高水平應用型大學依托產業舉辦高等工程教育的實踐探索呈現出了從“應產業而生”“因產業而長”到“隨產業而興”的整體實踐邏輯與階段性特征。這一因緣和合的過程,也內隱地反映了我國高等工程教育順應產業發展的關系嬗變以及服務產業發展戰略的歷史演進。

關鍵詞】產業;高等工程教育;工程應用型大學

近年來,我國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呼聲漸起,要求轉變高等工程教育的理念向路與實踐范式,強調產業在高等工程教育和應用型人才培養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為梳理產業與辦學關系,服務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高等工程教育,本文以上海工程技術大學舉辦高等工程教育的實踐探索為基礎,對我國高等工程教育與產業發展的關系嬗變和階段性特征做一回顧總結和實踐反思,對我國工程應用型大學進一步明確辦學方向,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服務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高等工程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一、依托產業辦學是高等工程教育的必然選擇

21世紀以來,以美國工程教育服務制造業回歸為代表,各國相繼掀起了高等工程教育回歸產業的熱潮。國內方面,以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等一批地方本科院校為代表,我國高等工程教育也積極探尋舉辦現代工程教育的先進理念、范式與經驗,在此過程中,依托產業辦學成為我國高等工程教育與高等院校辦學的高度共識與必然選擇。

(一)親產業性是高等工程教育的天然屬性

產業歷來是我國高等工程教育中的重要概念,作為生產同類或有密切替代關系產品、服務的企業集合,產業是一個動態概念并處于不斷的發展變化中。[1]可以說,親產業性是高等工程教育的天然屬性。首先,產業結構和技術結構與勞動力的需求結構和教育結構之間具有最為密切的相互制約關系,高等工程教育作為為制造業培養高層次應用型、開拓型人才的專業教育,直接反映著工業化社會經濟結構狀況與發展水平的需要。[2]其次,產業是高等工程教育職能的實現載體。工程應用型大學是根據產業需求分化出來的辦學類型,其教育職能也必須依托產業才能得以完整實現,主要包括依托產業培養工程應用人才,依托產業進行科學研究與科技研發和依托產業服務社會。以服務社會職能為例,隨著工業革命的進程,要求出現一批服務于地方和當地產業的高等教育機構,為產業發展提供科學技術知識和人才支持。于是,在科研、教學之后,大學的社會服務職能隨之出現。美國威斯康星思想和英國一批紅磚大學應運而生,提出高等教育服務社會與地方的辦學理念并發展成為高等教育的第三大職能,標志著大學超越象牙塔、走向社會并逐漸成為社會的知識中心。這是高等教育應產業而生的早期典范。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機構的分類與職能分工,我國工程應用型大學的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等各項職能也是面向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圍繞產業發展需求而廣泛展開的。充分履行各項教育職能,顯然有助于建立起和諧開放的“大學—產業”關系。相應地,產業的結構調整與優化升級也推動著這類大學的適應性發展。最后,從內涵要義看,高等工程教育是定位于培養應用型專門人才的教育類型。內涵決定路徑,高等工程教育的內涵與要義也決定了親產業性是高等工程教育的天然屬性。這一屬性決定了高等工程教育的辦學基因是產業,服務面向是行業企業,發展面向是適應并推動產業向前發展,依托產業辦學是高等工程教育的必然選擇。高等工程教育必須反映產業發展對工程科技人才的需求,高等工程教育職能的實現也需要企業的參與,必須通過產學合作、校企合作才能得以實現。

(二)產教融合是高等工程教育的基本模式

從世界各國高等工程教育的長期辦學經驗來看,產教融合是高等工程教育的基本模式,我國高等工程教育的發展史也充分印證了這一點。但是,關系本身就是一個復雜的、充滿變化的歷史性概念。從世界和我國高等工程教育的發展歷程來看,高等工程教育與產業的歷史關系并不一直是嚴絲合縫的,高等工程教育的親產業性質也不是天然穩固的。在“科學范式”占據我國高等工程教育主導范式的時期,高等工程教育的親產業屬性一度式微,高校熱衷于跟風傳統研究型大學的辦學取向,工程教育脫離產業需求辦學、人才培養不接地氣等弊病相繼浮現。20世紀90年代,產業人才需求倒逼工程教育轉變發展范式,麻省理工學院率先提出“回歸工程”理論,美國工程教育從“科學范式”走向“工程范式”,即面向全球化時代的工程實踐,將科學與技術、技術與非技術融為一體,強調工程教育的實踐性、綜合性和創新性。以“卓越計劃”為標志,我國高等工程教育范式也經歷了從“科學范式”到“工程范式”的回歸。高等工程教育從“科學范式”向“工程范式”的轉變,要求工程應用型大學依托產業辦學,強化高等工程教育的親產業屬性,以產教融合為基本模式,服務產業發展需要,舉辦與區域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的現代高等工程教育。高等工程教育在自身發展歷程中,歷史性地確立了將產教融合作為高等工程教育之基本模式的地位。現今,美國工業互聯網、德國工業4.0、中國制造2025……各國以新工業革命為背景展開了新的較量。新的發展背景下,我國高等工程教育也面臨并倡導三個回歸,即回歸教學、回歸工程和回歸產業。這要求工程應用型大學在具體辦學過程中將“服務產業發展”的理念嵌入工程教育的整個過程,將產業與專業、課程、教師和教學過程緊密關聯,深度融合。

(三)產業發展是我國高等工程教育發展的直接動力

產業發展是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物質承擔者。以主導產業群為載體、以經濟長波為形式,產業發展過程是一個內生提高的過程。[3]產業發展對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與發展具有直接推動作用。總體來說,我國工程教育與我國的工業化進程是相適應的[4],與產業發展變革互動共變是高等工程教育的基本邏輯,也是我國高等工程教育發展的歷史機遇與現實訴求。21世紀以來,我國產業結構經歷了顛覆性調整,產業發展發生著革命性的變化。為了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求,提高國家產業科技競爭力,我國適時提出新型工業化戰略,戰略新興產業發展成為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直接動力。當前,產業轉型升級進入關鍵階段,創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需求在一些領域非常迫切,也是我國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發展、培養創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重大戰略機遇期。[5]依托產業辦學、服務經濟發展成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對我國高等工程教育提出的客觀要求,只有與產業共生、共長和共興,才是地方本科院校實施工程教育的必然選擇。高等工程教育只有與產業建立起產學合作的生命共同體,才能真正實現產業與工程教育的利益共生、情感共鳴、價值共識、發展共贏和責任共擔。上海工程技術大學遵循工程教育適應產業發展的客觀規律,主動將辦學實踐融入上海、長三角與國家的產業發展需求,積極探索高等工程教育的理念與實踐,以“依托產業辦學,服務經濟發展”為辦學指導思想,進一步明確了學校辦學定位和發展目標,確立了科學合理的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觀,探索并不斷升級“三協同”工程教育模式,走出了一條“應產業而生,因產業而長,隨產業而興”的產教深度融合辦學道路。

二、因緣和合: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工程教育實踐探索

產業變革與發展對我國高等工程教育發展變革具有直接推動作用。隨著我國產業結構的深化調整,高等工程教育模式也幾經更迭。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是一所以工程技術為主,經濟管理、藝術設計等多學科相互滲透,以本科教育為主,研究生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高等學校。以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為例,我國地方高水平應用型大學依托產業發展舉辦高等工程教育的實踐探索,呈現出了從“應產業而生”“因產業而長”到“隨產業而興”的整體實踐邏輯與階段性特征。這一因緣和合的過程,也內隱地反映了我國高等工程教育順應產業發展的關系嬗變以及服務產業發展戰略的歷史演進。

(一)應產業而生——產業需求是興辦高等工程教育的事實基礎

產業需求是我國興辦高等工程教育的事實基礎,也是上海工程技術大學興辦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高等工程教育的事實基礎。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的前身是上海交通大學機電分校和華東紡織工學院分院,“本科教育”的高起點和“出身名門”的高站位,并沒有模糊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工科傳統”和“行業面向”的辦學定位。1985年,學校以產業需要為辦學前提,在全國范圍內率先提出了“依托工業辦學”的工程教育理念以及產學合作工程教育模式,采取高等院校、工業局、地區三結合聯合辦學的模式,創造“產學合作、工學交替”的真實育人環境,成為我國第一所實施產學合作的高校。2017年高等教育國際論壇上,上海工程技術大學“三結合”興辦工程教育的辦學歷史,也受到我國高等教育學創始人、著名高等教育家潘懋元先生的高度贊揚與肯定。

具體看來,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的“應產業而生”具有以下內涵實質:第一,產業需求“生”辦學定位。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定位于現代化工程應用型特色大學,定性在工程,定向在行業,定格在復合,定點在實踐,堅定走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辦學道路。第二,產業結構“生”辦學面向。上海工程技術大學依托上海現代產業,面向上海輻射全國,走出校園促發展,主動服務地區產業經濟建設。第三,產學合作“生”辦學模式。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在20世紀80年代根據自身辦學實踐得出結論,只有依靠產業辦學才是工程類高校的主要模式與出路。由此,在全國范圍內率先提出走“產教融合”之路,與加拿大滑鐵盧大學進行產學合作教育試點,奠定了學校的人才培養特色與基礎。在工程類院校辦學地位弱、籌措資源有限的社會經濟條件下,造就了“依托產業辦學,服務產業發展”的工程教育精神。這一工程教育精神與模式,與工程教育培養實用性人才和親產業人才的教育規律相輔相成,加強并穩固了我國高等工程教育的工程屬性和產教互動關系。

(二)因產業而長——產業發展與高等工程教育的互動與共變

伴隨著產業發展帶動工程教育在理念和實踐模式方面的不斷更新,工程教育逐漸適應了工程教育與產業發展互動共變的辦學模式,開始進一步關注產業發展對人才培養和技術服務的需求,依托產業辦學的定位也從“應對產業需求”逐漸轉變為“積極引導產業發展與變革”。同時,為了滿足產業對科學技術迅速膨脹的需要,服務于行業企業對科技研發和技術轉化的需求,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養層次也逐漸上移。20世紀90年代,面對產業發展新形勢,圍繞國家和上海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又一次大膽提出以學科群和專業群對接產業鏈和技術鏈,并進一步對接創新鏈和技術鏈。不斷完善具有學校特色的學科生態,打造制造工程、交通運輸工程等學科集群。與行業企業共建行業特色鮮明的工程應用型本科專業,探索實施工程教育模式改革,更新工程專業課程設置和課程內容。這一時期,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因產業而長”的主要任務是:第一,擴展辦學規模與層次;第二,完善人才培養體系;第三,豐富學科專業組織架構。學校在本科教育的辦學主體上,先后獲得4個一級學科碩士點、19個二級學科碩士點以及85個本專科專業,初步建立起了“高職—本科—碩士”貫通的人才培養體系,基本完成了學科群與產業鏈對接的學科專業組織架構。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因產業而長”的過程,完整而生動地折射出我國高等工程教育尋求與產業發展變革互動與共變的過程。

(三)隨產業而興——以“三協同”模式持續深化產學合作育人理念

21世紀以來,全球產業形勢瞬息萬變。為了更好地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新形勢,使學科專業結構更加緊密地對接戰略性新興產業,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在長期探索產學合作、共同育人的辦學基礎上,以產業需求為導向,探索形成并提出了“三協同”工程教育模式,與行業企業協同育人、協同辦學、協同創新。2009年,我國啟動了“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等工程教育逐步轉向注重培養學生的工程系統實踐與工程背景環境素質。[6]2010年,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成為“卓越計劃”首批試點高校,探索培養符合現代和新型產業需求的工程師和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同時,為了進一步深化校企合作關系,激發整體辦學活力,學校依托大企業集團合作共建學院和專業,形成了一批對接現代交通運輸等產業鏈的重點學科專業群和特色學科專業群,逐步實現了“以產業需求為導向,接軌上海現代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戰略目標。此外,為了滿足未來產業發展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學校設立“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在地方應用型本科中亦產生了積極影響。這一時期,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精準對接產業對人才的需要,著力于培養產業目前急需和未來需要的工程技術人才,初步建成了現代化工程應用型特色大學。學校辦學特色更加鮮明,學科專業布局更加緊密對接戰略性新興產業,學科專業結構更加合理,產學研戰略聯盟進一步拓展,人才培養質量顯著提升,在國內同類高校中形成了較強的影響力。上海工程技術大學“隨產業而興”的辦學過程也體現出新時期我國高等工程教育依托產業辦學、服務經濟發展的基本邏輯。

應產業而生,因產業而長,隨產業而興。上海工程大學以自身服務產業發展的工程教育實踐,歷史性地述寫了依托產業辦學是我國高等工程教育必須遵循的理念取向與實踐范式。今天,新工科建設已經成為我國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需求與未來趨勢。作為新工科建設地方高校組的牽頭院校之一,上海工程技術大學亦將勇立潮頭,走在舉辦中國特色高等工程教育的前列,承擔起地方高校更新工程教育理念、創新工程教育模式、深化產學合作關系和引領我國地方一流工程應用型大學建設的歷史責任與使命,將自身依托產業舉辦現代應用型特色高等工程教育的辦學實踐化為我國現代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支流。

三、我國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思考與啟示

以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的工程教育實踐探索歷程為典型案例,我國現代高等工程教育依托產業發展的實踐表明,卓越的工程教育應該具有以下幾點共同特征:

(一)以“中國特色”為價值取向,形塑現代工程教育理念

如何把握“中國特色”與“國際水平”是當下高等工程教育的一大難題。兩者又分別是我國高等工程教育的兩個發展洼地,無論中國特色還是國際水平都是未來我國高等工程教育重要的發展目標。因此,如何平衡與調和兩者是高等工程教育的重要議題,也是工程類院校發展過程中必須重視的戰略導向問題。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始終以“中國特色”為最重要的辦學價值取向,在辦學過程中秉持“八個堅持”: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著力舉辦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家和人民滿意的社會主義高等工程教育;堅持“依托產業辦學,服務經濟發展”的辦學宗旨;堅持“學科群專業鏈對接產業鏈”和“產學合作,工學交替”的辦學特色;堅持“協同育人、協同辦學、協同創新”的“三協同”辦學模式;堅持“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終身發展”的育人理念;堅持“把學校發展主動納入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及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大格局之中,立足上海,服務全國,輻射海外,促進學校可持續發展和特色發展”的發展理念;堅持“只爭朝夕、敢為人先、求真務實、開拓創新、追求卓越”的大學精神;堅持“勤業惟誠,厚學致用”的價值取向。另一方面,學校以“國際水平”為人才培養標準,以國際工程專業認證為抓手,不斷更新現代工程教育理念和工程專業課程設置等;通過國際合作,引進優質國際教育資源,培養熟悉國際規則、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人才。2016年,學校以“興辦服務產業發展需要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高等工程教育”為理念,進一步明確了自身辦學定位——以高水平現代化工程應用型特色大學為建設目標,堅持科學發展和特色發展,培養服務于產業轉型升級的工程技術人才。回顧工程教育的辦學歷史,領會工程教育的變革趨勢,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將與時俱進,順應產業發展趨勢,更新辦學定位與思路,創新現代工程教育理念,推動學校建設不斷發展。

(二)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完善多方協同育人機制

高等教育人力資源對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有明顯的促進作用。我國高等工程教育必須在緊密契合產業轉型發展需求的同時,為產業鏈的結構優化、層次升級提供知識、技術和人才支持。[7]對照普通高等學校分科學生數的發展趨勢我們發現,與產業發展演變相適應,工科學生在培養數量和培養層次上也呈現出快速發展的態勢。[8]工程教育呈現出注重培養工程倫理價值觀和多學科交叉融合培養創新性復合型工程人才等多重特征,產業結構調整與改革發展也對工程類人才培養提出了三點要求:首先是注重培養工程技術人才的創新創業能力;其次是注重培養其工程倫理、工程人才人文修養和思想政治水平;再次是注重培養跨學科復合型工程科技人才。上海工程技術大學通過與政府、行業、企業協同辦學,構筑起了靈活多元的工程教育共同體。以協同育人為目標,構筑產學合作教育模式,借助產學研戰略聯盟深化校企合作,產學合作教育逐步實現由“工學交替”向“工學交融”轉變,提升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以協同創新為手段,構建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平臺。與行業企業、事業等單位共同建設了10余個服務和研究開發中心或基地,積極銜接產業發展技術需求導向,搭建了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平臺;通過協同辦學,畢業生就業競爭力和社會認可度不斷提升,就業率和就業質量都在同類高校中處于較高水平。此外,還通過積極推進課程認證、創新課程體系、加強工程倫理教育以及國際交流與合作等措施,不斷尋求人才培養層次、類型、規模和規格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匹配。

(三)以產教深度融合為辦學導向,深化行業企業合作關系

工程應用型大學是應用型工程人才培養、知識生產和知識利用的綜合載體,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把戰略新興產業中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和關鍵技術難題作為科技攻關任務,圍繞產業科技需求和人才需求,建立起了產學合作的新機制。近年來,陸續建立的國家工程中心和技術轉移中心也成為提升產業科技服務能力、促進科學研究向生產力轉化的有效載體。內涵式發展背景下,上海工程技術大學除了重視高校與產業合作的廣度深度與力度之外,亦更加注重學校與產業合作的契合度。在產學合作過程中以“有所為,有所不為”為合作原則,選擇區域行業和產業內有影響力的大中型企業進行多年深入合作,磨合建立起了一套互動共贏、互惠共生的產學合作機制,產業合作具有穩定、深入和全面的特征。實踐證明,工程應用型高校只有將自身教學、科研與社會服務職能與區域和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深度融合,以產教深度融合為導向,深化行業企業合作,探索雙向融通的工程教育新機制,才能真正促進工程教育與社會經濟的一體化發展。

(四)以學科建設為強學基礎,強化工程教育發展生命力

依托產業發展與強化學科建設并不相悖。技術創新是產業發展的本源,學科水平則是高校辦學水平和綜合實力的最主要體現,優化學科專業結構、適應產業轉型升級則是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重要支撐。[9]當前,我國地方本科高校發展的瓶頸之一是學科意識相當單薄,學科思維還未真正發揮指導全校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功用,也由此帶來許多負面問題。因此,強化學科意識,按照學科意識和學科思想深化辦學是地方工程類高校的緊迫任務之一。地方工程類本科院校必須意識到學科是決定教學、科研等辦學水平的長遠基礎,學科水平是培育工程教育發展生命力的關鍵;打好學科基礎是孵化調整專業、以不變應產業之萬變的根本能力;以學科建設為基礎,培育工程教育發展生命力;以科學研究為技術孵化搖籃,培育產業合作能力,重視工程類學科建設。在依托產業辦學、服務產業發展的同時,不忘蓄積力量建設完整的學科體系,完善工程教育體系,夯實人才培養基礎。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將傳承國家重點大學深厚的學術底蘊和繼承依托工業企業辦學的優良傳統化為雙重優勢,在依托產業辦學之外,重視加強學科建設,堅持以學科養育專業,以學科服務產業。主要包括:鼓勵學科之間的競爭、協同、交叉、融合,促進“工科協同”“藝工交融”和“文理滲透”;優化學科學位點布局,著力打造優勢學科與特色學科,與有影響力的行業龍頭企業、科研院所共建專業碩士學位點和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不斷完善學科生態,學科群對接產業鏈,打造制造工程學科群、交通運輸工程學科群、管理與經濟學科群和信息智能工程學科群等八大學科群。從實踐效果來看,以學科優勢促進產教融合的整體進展非常顯著。

(五)以模式創新為興學手段,更新工程教育實踐理念

在“中國制造2025”背景下,工業革命席卷并不斷推倒重塑我國高等工程類院校的辦學觀念。新時期要求工程技術大學以現代性、特色性和應用性“三性”為關鍵詞,重新提煉辦學理念與定位,革新工程教育模式,引領工程教育變革。在“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觀念指導下,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率先一步與行業、企業共建應用型本科專業,探索實施CDIO工程教育模式,以國內外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為抓手更新工程專業課程設置和課程內容,用自身工程教育辦學經驗孵化升級探索出“產教深度融合教育”理念與實踐,探索工程教育新模式。在“中國制造2025”和“新工科”建設背景下,上海工程技術大學也將堅定致力于契合我國社會經濟深化轉型發展需求,以興辦具有中國特色的高等工程教育為目標,整合我國高等工程教育本土經驗,融合現代化國際高等工程教育方法,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高水平現代化高等工程教育理念與模式,為推動我國興辦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高等工程教育做出理論探索與實踐創新上的積極貢獻。

參考文獻

[1]胡建績.產業發展學[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8:1-2.

[2]張海英.試論中國工業結構調整與升級中的高等工程教育[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6(4):42-47.

[3]胡建績.產業發展學[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8:1-2.

[4]李志義.我國工程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J].中國高等教育,2012(20):30-34.

[5]吳愛華.建設工程教育強國 服務產業轉型發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3):17-20.

[6]朱泓,李志義.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與卓越工程師培養的探索與實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6):68-71.

[7]秦虹.職業教育專業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對接的探索——以天津職業院校與產業發展為例[J].教育科學,2013,29(5):76-81.

[8]金曉紅,王孫禺,孫宏芳.工程教育與產業結構——關于中國工程教育適應產業結構發展方向的探討[A].朱高峰,沈士團主編.21世紀的工程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48.

[9]楊林,陳書全,韓科技.新常態下高等教育學科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優化的協調性分析[J].教育發展研究,2015(21):45-51.

For the Needs of Industry: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

Xia Jianguo, Wei Xiaoyan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and revolution of industry plays a direct rol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China must be dedicated to modern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need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It has become the inevitable choice for Chinese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to rely on industry.Taking 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 as an example, the practice of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relying on industry in high-level local applied universities in China has presented the overall practical logic.and stage characteristics, i.e.emerging and growing from and flourishing with the industry.This process reflects the chang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industry and the historical evolulion of strategy of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serving industry development.

Key Words:Industry;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Engineering Applied University

主站蜘蛛池模板: 保康县| 长阳| 尉犁县| 龙南县| 凯里市| 囊谦县| SHOW| 庆城县| 邳州市| 普兰店市| 阳春市| 若尔盖县| 五指山市| 探索| 尉氏县| 交口县| 永仁县| 逊克县| 三穗县| 沧源| 德令哈市| 额敏县| 无极县| 固镇县| 沙河市| 临猗县| 东海县| 龙泉市| 扬中市| 乐平市| 兰西县| 陵水| 改则县| 叙永县| 常熟市| 礼泉县| 潞西市| 平潭县| 甘肃省| 万宁市| 来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