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學
- 戴文標
- 8607字
- 2020-08-14 12:25:56
1.1 什么叫經濟學
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精辟地指出:“經濟學理論并沒有提供一套立即可用的結論。它不是一種教條,只是一種方法、一種心靈的器官、一種思維的技巧,幫助擁有它的人得出正確的結論。”
1.1.1 經濟學產生的基礎
1.稀缺性
經濟學是一門研究經濟問題的科學。所謂經濟,最一般的解釋是節省。如某人買了一件商品,感覺既經濟又實惠。我們都知道,在這里,經濟是指他用較少的貨幣支出,買到了他所需要的東西。由于他口袋里的貨幣是有限的,也就是稀缺的,所以此人對買到既經濟又實惠的商品一定非常高興。如果他口袋里的貨幣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便宜也就沒有任何意義。顯然,在整個社會的經濟生活中,稀缺的不僅僅是貨幣,還有其他一系列的產品以及生產這些產品所用到的生產要素。所以,稀缺性可以看成我們在分析經濟學問題中所必須遵循的約束條件。而經濟學研究的就是在資源約束條件下,在人們的欲望無窮的前提下,如何做出最優化的選擇。
經濟學的研究基于一個最基本的事實,這就是資源的稀缺性。一個社會的稀缺性集中表現為滿足人們需要的物品和勞務不能滿足所有人的需要,因而是稀缺的。物品與勞務之所以稀缺,無非是以下兩個理由。
第一,人的欲望是無限的。與無限的欲望相比,任何物品與勞務都是稀缺的。根據物品滿足人的欲望的程度,經濟學把物品分為兩種:
(1)自由物品(free goods)。這種物品可以無限滿足人的需要,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假設在一個完全封閉的經濟體中,盛產蘋果,年產量可達50萬噸,而這一經濟體的居民只有500人,此時此刻,蘋果相對于這個小島的居民而言,就是一種自由物品。自由物品最主要的經濟特征是人們占有、使用或支配甚至消費它,不需要支付代價,即價格等于零(P=0)。顯然,對這種產品,經濟學并不感興趣,它并不是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2)經濟物品(economy goods)。這類物品不能完全滿足人的欲望,我們面臨的絕大多數物品屬于經濟物品。因此,人們占有、使用或消費它,就需要支付價格(P>0)。稀缺程度越高,價格越高,人們常說的“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形容的就是這類物品。
一種商品價格的高低,與這種商品對人的重要性并沒有直接的關系,對人來說,最重要的東西是空氣,但人們可以免費使用。對人來說,必不可少的是水,但水很便宜,而可有可無的有些商品,如裝飾品,卻非常昂貴。所以,價格是商品稀缺程度的函數。
第二,物品與勞務之所以稀缺,還因為生產這些物品與勞務的生產要素是稀缺的。經濟學所指的生產要素,包括資本、土地、勞動和企業家才能。由于這些要素都是稀缺的,所以它們都有價格。資本的價格為利息,土地的價格為地租,勞動的價格為工資,企業家才能的價格為利潤。與其他產品的價格不同,生產要素的價格不是其所有權的價格,而是其使用權的價格。如某企業支付一定的利息,取得了一筆貸款,這筆利息只是讓該企業取得了在一定的時間內使用這筆貸款的權利。到期后,該企業要還本付息。由于這些要素都是稀缺的,因此,它們不能無限地生產人們所要的東西,從而造成滿足人們需要的物品的稀缺。
當某一經濟主體(如國家、企業或者個人等)掌握了一定數量的資源后,就必須做出選擇(決策)。一個經濟主體的選擇一般包括三個層面上的內容。
第一,技術層面上的選擇。包括:(1)生產什么。生產電視還是生產電腦,生產蘋果還是生產橘子。(2)生產多少。它要回答的是生產多少臺電視機、多少臺電腦,用多少資源生產蘋果,用多少資源生產橘子。(3)怎樣生產。即用什么樣的方法來生產,如用勞動密集型的生產方法還是用資本密集型的生產方法,或者用技術密集型的生產方法。這一問題與經濟主體掌握的資源結構有關,如某一經濟單位掌握的勞動力資源非常豐富,選擇勞動密集型的生產方法就比較合理。怎樣生產也與生產方式、技術水平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甚至與從事經濟活動的觀念直接相關。在分工基礎上的交換,也可以看作是一種生產的方法,如造船或是買船。
第二,利益層面上的選擇,主要是分配上的選擇。這是指生產出來的產品和勞務用什么樣的方式分配給社會的各個成員。如把產品給最需要的人(按需分配),把產品給最先來的人(根據先來后到的原則,排隊),把產品給出價最高的人(在貨幣面前人人平等)等,都是在不同的體制下采用的分配原則。分配問題因為涉及利益(效率標準和價值標準),所以比技術層面上的選擇要敏感和復雜得多。
第三,制度層面上的選擇。包括:(1)誰來決策。如我們把經濟體制分為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計劃經濟以集中決策為主要特征,集中決策最大的優點是高效率,但其缺點是一旦決策失誤,損害全局;而市場經濟則以分散決策為主要特征,分散決策的優點是分散由決策失誤所帶來的風險,但缺點是對整體而言缺乏效率。(2)誰來選擇決策者。從制度經濟學的角度看,這一選擇更加重要。(3)制度安排的綜合運用。即法律機制、市場機制和社會規范的有效協作。
所以,選擇是一個經濟主體每時每刻都要做出的,從這個意義上說,經濟學是一門選擇的科學。
著名經濟學家薩繆爾森認為,經濟學是研究人與社會如何做出最終抉擇,在使用或者不使用貨幣的情況下,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生產性資源,以在現在或者將來生產產品,并把產品分配給社會的各個成員以供消費之用的學科。它分析改進資源配置形式可能付出的代價和可能產生的收益。
薩繆爾遜對經濟學內涵與外延的界定,被經濟學界廣泛接受,并已成為經濟學的經典定義。
2.機會成本
當具有多種用途的稀缺資源要求經濟主體做出選擇時,選擇也會產生成本。選擇的成本我們稱之為機會成本。機會成本是把一定資源用于生產某種產品時所放棄的另一產品的數量。它也是做出一次決策時所放棄的其他可供選擇的最好用途,是以同樣資源從事相對于前者來說為次優的事情所能獲致的利益,也可以說是為了從事某種事情所必須放棄的另一種事情的利益。買船的機會成本是自己造船,而自己造船的機會成本是買船。運用機會成本的概念,可以對一定資源的不同選擇所能達到的經濟收益進行比較,以便在使用這一資源時獲得盡可能大的收益。如那些已到了上大學年齡的運動員,如果不上大學而從事職業運動,那么他們所獲得的收入可能是上百萬元。他們認識到,他們上大學的機會成本極高,并往往認為,不值得花費這么高的成本來獲得上大學的收益。這一點兒也不奇怪。
理解機會成本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機會成本不同于實際成本,它不是在做出某項選擇時所支付的實際費用,而是一種觀念上的費用或損失。如投資的機會成本是把資本金存入銀行所取得的利息。有選擇就必須有放棄,因為資源是有限的,“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你選擇了一個就必須放棄另一個,因而機會成本是一種觀念上的成本。
第二,機會成本并不完全是由個人選擇所引起的,其他人的選擇也會給你帶來機會成本。同樣你的選擇也會給其他人帶來機會成本。如你在寢室里欣賞音樂的機會成本是放棄了安靜,但同時,其他人也因此不能享受安靜。這就是你給其他人所帶來的機會成本。外部性其實就是一個經濟主體給其他經濟主體帶來的機會成本。
第三,機會成本是經濟主體做出決策時所放棄的最好收益的那種選擇。
機會成本的概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我們平常在做的可行性分析實際上就是從機會成本的概念中直接引申出來的。再如我們平時所說的盈利和虧損也必須引入機會成本的概念,才能加以說明。假定A項目,投資100萬元,收益120萬元,收支相抵,盈余20萬元,從會計學的角度來說,這20萬元就是利潤。但當我們引入機會成本的概念時,還必須與其他選擇進行比較,如B項目的投資也是100萬元,收益121萬元,收支相抵,盈余21萬元。比較A、B兩項目,就會發現B項目更優。因此從機會成本的角度看,A項目仍然是虧損的。當然這是指A項目并沒有達到最大的產出,從而也沒有使資源達到最有效率的使用,因而A項目顯然不是最佳選擇。由于選擇無所不在,所以這種思想對決策者的決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關于機會成本,以下幾方面需要注意:(1)使用閑置的資源生產產品的機會成本等于零。(2)企業主自己管理企業的機會成本是他從事其他工作可能得到的工資薪金收入。(3)投資者利用自有資本進行投資的機會成本,等于把這筆資本存入銀行或者借給別人得到的利息。(4)把生產A產品,轉換成生產B產品的機會成本是生產A產品所帶來的利潤。(5)價格變化前買進的原材料,其機會成本應按變化后的價格來計算(即這批原材料在價格變動后出售所得到的收入)。(6)折舊的機會成本是該機器設備期初與期末可變賣價值之差。
【例1-1】 機會成本
如某投資者用100萬元去投資,年利潤率為20%,所以,一年產生20萬元的利潤(習慣上我們稱這為利潤)。但我們知道,這100萬元的資本還有其他用途,如存入銀行。假定銀行一年期的利率為5.14%,則這筆錢的年利息為5.14萬元。所以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這位投資者把這筆錢用于投資的利潤就為14.86萬元(20萬-5.14萬)。
因此,從事經濟活動的人必須有機會成本的概念。
3.生產可能性曲線
在技術不變的條件下,假定社會用一定數量的資源生產蘋果與橘子兩種產品,兩種產品的數量分別用x和y表示。我們發現,多生產一種產品,必定少生產另一種產品,如在一定數量的土地上進行生產,既可以生產蘋果,也可以生產橘子,增加蘋果的生產,必然要放棄一部分橘子的生產。反之亦然。表1-1列出了兩種產品假設的六種組合:
表1-1 蘋果與橘子的生產組合

根據表1-1,作圖1-1。圖1-1中的AF線表示技術不變的條件下,利用既定數量的資源,所能達到的兩種產品最大產量的組合,這就是生產可能性曲線。線上的各點都是能實現的最大產量的組合,B點表示經濟體系的一種選擇,即生產1個單位的蘋果和14個單位的橘子,E點表示4個單位的蘋果和5個單位的橘子。線內的一點如G點,表示這一產量能夠實現,但并不是最大產量的組合。如果實際產量僅為這一水平,表明經濟生活中稀缺的資源并沒有被充分利用,存在著失業,存在著資源的閑置與浪費。線外的一點H是現有資源條件下實現不了的產量,它表明資源是稀缺的。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技術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人們可以利用的資源增加,生產可能性曲線可以向外移動。生產可能性邊界向外移動表明經濟增長。

圖1-1 蘋果與橘子的生產可能性曲線
在既定資源下,為了增加一種產品的數量必須減少另一種產品的數量,增加的這種產品的數量與減少的另一種產品的數量之比被稱為邊際轉換率(MRT)。增加的蘋果產量與減少橘子產量之比即為橘子轉換成蘋果的邊際轉換率,可以寫作MRTxy。以Δx代表增加的蘋果產量,以Δy代表所減少的橘子產量,則,MRTxy=Δy/Δx(見表1-1)。MRTxy一般為負數,其絕對值表示機會成本。在表中,我們發現,MRTxy的絕對值在不斷地遞增。|MRTxy|遞增是因為資源的適用性。當開始用蘋果取代橘子時,適于生產蘋果的資源可以發揮更大的效率。但隨著蘋果增加,橘子減少,適于生產蘋果的資源越來越少。這樣,為了增加一定數量的蘋果,所需要減少的橘子就越來越多。MRTxy的變動趨勢也可以說明生產可能性曲線為什么是凹向原點的曲線(見圖1-1)。
1.1.2 人是理性的(經濟人假定)
經濟學所說的理性(rationality)是指經濟學家對人的行為的一種基本假定。其基本含義是:任何一個經濟主體都要在給定的條件下,存在一種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的利己主義傾向。正像亞當·斯密所說的:“給我所需要的東西,這樣,你也能得到好處。”這就是說,基于利己性,人們總是愿意并努力地去得到他們能夠得到的更多的好東西。人們在面臨各種選擇時,希望得到的凈利益最大化。理性的人又可以稱為經濟人。給定的條件是指人們在追求個人利益的時候所面臨的約束條件。這些條件主要是指法律規范和道德標準。這就是說,每個經濟主體在追求個人利益時,既要遵守社會的法律規范又要符合社會在長期的進步過程中建立起來的價值觀念和道德規范。
追求自己利益的行為不一定是自私的行為,雖然某人認為買兩套衣服是理性的行為,但他愿意為其父母過生日而放棄一套衣服也是合理的。因此,自利這一概念在經濟學中的含義,要比一般的用法廣得多,它包含了人們主觀的價值判斷。人們不僅會考慮自己的物質財富增加的好處,也會為他曾做過正當的事(如公益事業)而感到滿足。近年來在國外非常流行的行為經濟學,就是通過實驗的方法來檢驗人的行為是否是理性的。行為經濟學考慮兩個問題:一是有限理性的問題,二是通過實驗來檢驗理性假設什么情況下成立或不成立。
各種理性的經濟主體包括:理性的消費者、理性的企業、理性的要素所有者和理性的政府。
理性的消費者是指一個追求自己最大滿足(效用最大)的人。理性的消費者總會精心地購買他最想要得到的東西,而不是購買他認為吸引力較少的東西。當然,我們需要假定消費者的愛好是前后一致的,并且能夠計算。
理性的企業是指一個追求最大利潤并力圖使其所擁有的生產性資源得到最佳配置的經濟主體。如當他認為,預期收入的增加大于預期成本增加時,他才愿意積極地增加產出。
理性的要素所有者力圖使要素的報酬最大化,這一點和理性的企業相似。理性的資本所有者追求最高的利率,理性的土地所有者追求最多的租金收入,理性的勞動者追求最大的工資報酬率,理性的企業家追求最大限度地分享企業的利潤等。
經濟學家在分析理性政府的時候,主要有兩種假定。第一,政府是由有一定動機的人所組成的,他們也要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特別是當他們的行為指向一個為他們自己服務的目標的時候,如工作安全、收入、榮譽等。在選舉產生公務員的條件下,當選是第一大事,所以,他們就需要為其實施的政策進行解釋和辯護,并做一些維護選民利益的事情。第二,理性的政府是使社會福利最大化的政府,政府認為工業化過程中,為工業和城市提供資本是使社會福利最大化的行為,則政府就有可能用各種方法去讓農民為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服務,于是像“剪刀差”那樣的政策就會推行。所以對理性政府的分析需要根據不同的目標來判斷。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如果能采取某種行動,使至少一個人的福利增加而又不使另一個人的福利減少,那么政府的行為一定是理性的。
對經濟主體理性的假定能使經濟學家對人的經濟活動做出合理的分析和預測。如果沒有這一假定,經濟理論就無法存在。正是從這一角度,理性的經濟主體是經濟學產生和發展必不可少的條件。理性的人不僅是一種假定,它同時也是對人的行為的一種合乎邏輯的歸納。實際上,每個經濟主體在從事經濟活動的時候,都是理性的,即都在做自己最愿意做的事。反之,不理性的經濟主體也很難在競爭中生存和發展。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理性是適者生存的基本條件。
如果說,資源的稀缺性是經濟學分析的必要條件,那么,人是理性的假設則使經濟學的分析成為可能。
經濟人的思想,在亞當·斯密的《國富論》里有詳細的論述。作為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清楚地知道,只要政府管制較少的分權化市場經濟中的每一個參與者都謀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他們就能取得符合社會需要的結果。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精辟地指出:“我們期待得到晚餐,不是根據屠夫、釀酒商或面包師的仁慈,而是因為他們都關心自己的利益。我們要關注的不是他們的仁慈,而是他們對自己的愛;從來不用向他們說明我們需要什么,只要向他們說明什么是他們的利益所在?!?/p>
市場經濟的價格機制是一種最重要的協調機制,這一機制被亞當·斯密稱為“看不見的手”,存在利己主義傾向的經濟人,在這只無形的手的指揮下,都能按照對社會有利的方式進行決策:
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指出:每個人都力圖利用的他的資本,并實現最大的價值。一般說來,他并不企圖增進公共利益,也不知道要增進多少。他只考慮自己的安全、自己的所得。正是這樣,他被一只看不見的手所引導,實現著他并不打算實現的目標。通過追求他自己的利益,他經常增進社會利益,其效果比他真的想促成社會利益時反而更好。”
亞當·斯密的《國富論》里的這段話,給我們提供了兩條思路:其一,從短期的角度來看,給市場經濟帶來勃勃生機的是自由競爭的市場制度。由于“經濟人”有利己的一面,因此他會千方百計地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但在這個過程中,由于競爭的壓力,在一只看不見的手的操縱下,最終會實現稀缺資源的最優配置,社會福利會不斷增大。其二,從長期看,推動整個社會不斷向前進步的手段則來源于社會分工。亞當·斯密認為,當初人類產生分工是因為有相互交換的傾向。那么又是怎樣產生相互交換的傾向的呢?當一部分人擁有另一部分人所沒有的東西時,通過交換獲取所需要的東西,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方法。但解決這種問題的方法很多,也可以通過戰爭、掠奪的方法把別人的東西攫為己有,以滿足自己的利益。但在現實中,人們往往采取交換的方法,由此可見,在“經濟人”的內心,除了有利己的一面外,還有同情的一面。因為人們具有同情心,所以他們才會拿自己所剩的東西,與別人所剩的東西相交換,而不是通過其他非理性的方法來滿足自身的需要。因此,基于“經濟人”本性中的同情心而產生了交換意識,又基于人們的稟賦不同,人們自然會想到社會分工,而分工的產生,又大大提高了社會生產的效率,從而推動整個社會向前發展。
伯納德·曼德維爾在《蜜蜂的寓言》中,把人類比喻成一個巨大的蜂巢,把人比喻成這個蜂巢中的蜜蜂。最初,蜜蜂們——商人、律師、牧師、法官等等,都不擇手段地滿足自己的私欲和虛榮,整個蜜蜂社會充滿自私自利的敗行和惡習。但整個社會卻變成了天堂,窮人也過著好日子。之所以從惡行出發得到這種善的結果,是因為在這種以分工為基礎的社會中,每個人都通過自己的勞動來滿足自己的需要。
1.1.3 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
1.微觀經濟學
微觀經濟學通過對單個經濟主體的經濟行為的研究來說明現代經濟中市場機制的運行以及改善這種運行的途徑,其中心理論為“看不見的手”價格機制。
微觀經濟學對個體經濟單位的研究大致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分析單個經濟主體的經濟行為。消費者如何做出最優的消費決策以取得最大效用,單個生產者如何以最優的經濟決策取得最大利潤。第二層次:分析單個市場的價格和產量的形成。某一市場中消費者和生產者(需求和供給雙方)在追求自身的經濟利益的條件下,共同對市場產生作用。第三層次:把所有的市場看成是一個整體,并分析其價格和產量的形成,它們是在所有單個市場(如產品市場、勞動市場、資本市場)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微觀經濟學有兩個基本的假設條件,這兩個假設對微觀經濟分析尤為重要。第一,人是理性的,即任何從事經濟活動的人都力圖以最小的經濟代價去追求和獲取自身最大的經濟利益,正是這一假設使經濟學的分析成為可能。第二,在微觀經濟學中一般有經濟信息完全的假設,其含義為在市場上每一個從事經濟活動的個體都掌握了有關經濟活動充分的信息。當然,經濟學家也承認,上述兩個假設尤其是第二個假設未必完全符合事實,但現代經濟學的基本分析卻不能不依賴假設。這兩個假設有利于經濟學初學者從簡單的經濟分析入手,進而一步步走向復雜真實的經濟世界。
微觀經濟學的主要框架如下所示:
(1)消費者行為。在經濟學中,消費者是指能獨立做出消費決策的經濟單位。每一個消費者都具有雙重的身份:第一,是產品的需求者;第二,是生產要素的供給者。
(2)企業行為。企業又叫廠商,是指能獨立做出生產經營決策的經濟單位。與消費者一樣,其身份也是雙重的:第一,是產品的供給者;第二,是生產要素的需求者。
(3)消費者和生產者互相提供產品,互相提出需求,因而構成了經濟活動的兩個市場:產品市場和要素市場(見圖1-2)。在完全競爭的條件下,無論是產品市場,還是要素市場,單個消費者和單個廠商的經濟活動都表現為在市場競爭機制的作用下,各自追求自身的經濟利益最大化的行為,在這樣的條件下,如果沒有外界力量介入,經濟運行可以實現有效率的資源配置,即“帕累托最優”。而在這一過程中,價格是一個核心的杠桿,也是微觀經濟學的核心,同時,為克服“市場失靈”對資源配置的不利影響,微觀經濟學分析還包括微觀經濟政策。

圖1-2 兩大市場與經濟主體相互關系
2.宏觀經濟學
在20世紀30年代以前,傳統經濟理論注重研究市場中個體經濟單位的行為,認為完全競爭的市場經濟可以實現帕累托最優資源配置。即使出現市場失靈,也可借助于政府的微觀調節,最終使經濟達到有效狀態。然而在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發展卻帶有明顯的周期性,從1825年出現第一次經濟危機起,幾乎每隔10年左右,都要爆發生產過剩的危機,而且破壞性越來越大,特別是1929—1933年世界性的大蕭條。周期性的經濟蕭條不斷地出現,對自由競爭的經濟理論提出了挑戰,同時也孕育了宏觀經濟學,其代表人物是凱恩斯。凱恩斯在總結西方國家干預政策實踐的基礎上,于1936年發表了《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從理論上闡述了失業的原因與政府介入的重要性。
宏觀經濟學站在整個國民經濟的高度分析經濟問題,其核心理論是國民收入理論,理論結構框架如圖1-3所示;需要解決的問題是資源的充分利用、充分就業、通貨膨脹、經濟增長、經濟內外平衡;主要手段為政府干預,即宏觀經濟政策。

圖1-3 國民收入分析
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的區別,集中體現在研究方法上。
微觀經濟學對個體行為做了一些公理性的基本假設,然后通過嚴密的邏輯推導,揭示經濟主體的行為規律。其研究以演繹等邏輯方法為主。
宏觀經濟學在解釋經濟現象、揭示經濟規律時,主要依賴對可觀察的經濟變量之間的關系的研究,所以以歸納法為主要研究方法。宏觀經濟的微觀基礎日益受到重視,也就是將微觀主體的決策最優化與經濟總量變化的最優化相結合,來分析宏觀經濟變量的規律性變化。最常見的方法是動態遞歸的演繹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