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仿真綜合實訓
- 陳中放
- 4688字
- 2020-08-14 12:23:10
3.2 貨幣形態的歷史研究
以前金融學主要是研究貨幣或銀行,顯然跟不上金融業發展的步伐。下面我們從人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分析一下貨幣在不同階段所表現的不同形態。
貨幣隨著人類的進步、經濟的發展不斷產生不同的形態,以適應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發展。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其形態的不同對資金的放大作用是不同的。貨幣形態的發展可以大致分為下面五個階段。
3.2.1 實物貨幣
夏商周時期是中國實物貨幣發展起步的時期,這期間的實物貨幣主要由布帛、天然貝等來充當。在世界商品發展的歷史上,牲畜(牛、羊和狗等等),動物的牙齒及獸角、毛皮,貝殼,鹽巴,特殊的石塊,都曾經先后充當過這種“中間人”即貨幣的角色,最后由金屬尤其是金銀來充當。馬克思說:“金銀天然不是貨幣,但貨幣天然是金銀?!边@是金銀的自然屬性決定的。金銀具有體積小、價值大、容易分割、質量均勻、不會腐爛、久藏不壞等優點。
這一時期可以總結出實物貨幣的價值理論:
由于實物貨幣是從物物交換中分離出來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其價值與普通商品價值相等,即1=1。對貨幣的放大作用是貨幣的0次方,即100=1。
3.2.2 代用貨幣
代用貨幣是商品交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的發展,代替了之前的物物交換。代用貨幣包括金屬質地但不能等同其所代表的價值的貨幣(即被貶值的金屬貨幣)、紙幣等,其中比較完善的形式是紙幣。
代用貨幣產生的可能性在于,貨幣作為交換的媒介,只是交換的手段,而不是交換的目的。對于交易者來說,他們關心的并不是貨幣本身有無價值,而是它能否起到媒介作用。正如馬克思所說,貨幣處在流通領域中,“只是轉瞬即逝的要素。它馬上又會被別的商品代替。因此,在貨幣不斷轉手的過程中,單有貨幣的象征存在就夠了”。這就產生了由價值符號或代用貨幣代替真實貨幣的可能性。
這一貨幣發展階段出現了通貨膨脹理論:代用貨幣其自身價值比較小,所以有權者為了滿足需要,可以多發,代用貨幣的濫發使市場出現了通貨膨脹的現象。尤其20世紀以后,多國政府面對經濟發展和戰爭的迫切需求,都不按照黃金的儲備,越來越多地發行紙幣,造成了通貨膨脹。為了解決這一個問題,二戰后,世界銀行召集部分國家,形成了布雷頓森林體系并確立美元與黃金掛鉤。各國確認1944年1月美國規定的35美元一盎司的黃金官價,每一美元的含金量為0.888671克,各個國家可以按此向美國進行貨幣兌換。但是僅僅經過20多年,在金銀鑄幣流通的情況下,由于金銀采掘量有一定的限制,貨幣數量的增加趕不上流通對貨幣需要量的增長。由于美元的超額發放,美元迅速貶值,布雷頓森林體系迅速瓦解,1盎司黃金從最初的35美元翻到目前的1300美元左右,漲了30多倍。為了和以后的論述匹配,我們以十的幾何級數來論述。
代用貨幣對貨幣的放大作用是貨幣的1次方,即101=10,但同時風險也放大了數十倍。
3.2.3 信用貨幣
1973年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瓦解使得貨幣完全與貴金屬脫鉤,貨幣從可兌換的代用貨幣轉換成不兌現的信用貨幣。
信用貨幣是由國家法律規定的,強制流通不以任何貴金屬為基礎的、獨立發揮貨幣職能的貨幣。信用貨幣是隨著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與此同時,由于信用制度的適用范圍的擴大,貨幣作為支付手段的職能隨之擴大,從而為信用貨幣的產生提供了可能性。這樣,在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日益發展的基礎上,期票、銀行券、支票以及匯票等形式的信用貨幣,便直接從貨幣作為支付手段的職能中產生出來。信用貨幣是由銀行提供的信用流通工具,其本身價值遠遠低于其貨幣價值。
目前各國發行的貨幣,基本都屬于信用貨幣。信用貨幣由一國政府或金融管理當局發行,其發行量要求控制在經濟發展的需要之內。從理論上說,信用貨幣作為一般的交換媒介須有兩個條件:貨幣發行的立法保障和人們對此貨幣抱有信心。
在信用貨幣作為流通貨幣的條件下,鑒于其信用性特征,信用貨幣具有明顯的創造增量貨幣的功能。信用貨幣這種創造增量貨幣的功能,即貨幣供給乘數,用公式表示為:
貨幣供給乘數=1/法定準備率
而貨幣供給模型:
Ms=mB
式中,Ms為貨幣供給量;
m為貨幣乘數;
B為基礎貨幣。
信用創造是貨幣供給理論的基礎。信用貨幣時期,銀行通過發放貸款再創造出存款,通過信用創造貨幣,放大了貨幣的作用。假設法定準備金率是12.5%,那貨幣供給量就是1÷0.125=8。這樣通過國家的信用體系,又把貨幣放大了近十倍。信用貨幣對實物貨幣的放大作用是貨幣的2次方,即102=100,但同時風險也放大了百倍。
3.2.4 虛擬資本
虛擬資本是獨立于現實的資本運動之外,以有價證券的形式存在,能按期給持有者帶來一定收入的資本,如股票、債券、不動產抵押單等。虛擬資本是隨著股份制的出現而產生的,它在資金融通的基礎上成長,并成為資金融通的一個特殊的領域。
信用貨幣進入虛擬經濟領域,通過直接金融的一級市場(發行市場)投資于實體經濟和直接投資于二級金融市場(交易市場)的方式,放大了貨幣的作用。貨幣資金通過一級市場對企業進行直接投資,以股本的方式進入被投資企業。從短期來看,企業不需要支付銀行利息,因此這有利于那些處于起步階段的企業的發展。而從長期來看,隨著被投資企業的快速發展,那些通過投資入股形式實現使用價值的資金會以投資分紅的方式取得相應的投資回報。
有價證券可以在證券市場上進行買賣。它們的價格是按照利息資本化的原則決定的。例如,股票的價格就是由股息的多少和銀行利息率的高低來決定的。如股票面額為10元,年股息率為10%,每年可得股息1元,銀行年平均利息率為5%,那么,這張面額為10元的股票就可以賣20元(1元÷5%=20元)。
由此可見,股票價格與股息的多少成正比,與銀行利息率的高低成反比。此外,股票的價格還受到股票供求狀況的影響,因而它還會隨著產業周期的變動而變動。
虛擬資本市場價值的變動及其決定方法有其獨特的運動形式,其獨特的運動形式是:
它的市場價值是由證券的定期收益和利率決定的,不隨職能資本價值的變動而變動;
一般說來,它的市場價值與收益的多少成正比,與利率的高低成反比;
其價格波動,既決定于有價證券的供求,也決定于貨幣的供求。
中國證券市場是企業單方面融資的主要場所。上證指數3200點左右,二級市場平均股價在13元左右,按公司法規定原始股一股等于一元人民幣。這樣就有了13倍的擴張,企業通過上市融資,市值得到了十倍的提高,有個別的甚至有上百倍的提高。股份制的產生,形成了虛擬資本,又一次放大了貨幣作用,為實物貨幣的3次方,即103=1000。
3.2.5 金融衍生品
金融衍生品是以貨幣、債券、股票等傳統金融商品為基礎,以杠桿或信用交易為特征的金融工具。它既指一類特定的交易方式,也指由這種交易方式形成的一系列合約。
1848年,芝加哥期貨交易所成立,標志著真正現代意義上的金融衍生產品市場的開端。與金融衍生產品的發展路徑相符合的是,20世紀70年代,隨著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以美元為中心的固定匯率制徹底瓦解。浮動匯率制使得匯率和利率劇烈動蕩,金融衍生產品市場與金融衍生產品真正開始了蓬勃發展。1972年美國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率先推出英鎊等6種貨幣的期貨合約,1981年出現了貨幣互換、利率互換。1982年費城股票交易所推出了貨幣期權交易,此后基于匯率、利率的衍生產品相繼出現,并被作為避險保值的工具。此后的10年里,金融衍生產品市場得到了迅速發展,逐漸成長為國際金融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
2004年,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統計,國際金融市場上的各種金融衍生產品已從最初的幾種簡單形式發展到20000多種,由它們衍變出來的各種復雜的產品組合更是不計其數。從交易量的擴張速度來看,據統計,全球部分有組織的金融衍生產品生產的交易量平均每年遞增40%。除了交易所和場外市場直接進行的衍生品交易以外,其他較為特殊的衍生證券常常作為債券和股票發行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得到廣泛使用。
2010年2月20日,證監會宣布已正式批復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滬深300股指期貨合約。2013年8月30日,證監會宣布國債期貨9月6日上市交易。時隔18年,我國又重新推出了國債期貨,我國金融衍生產品市場正式鳴鑼開市。
對金融衍生工具含義的理解包含以下三點。
(1)金融衍生工具是從基礎金融工具衍生出來的。
所謂基礎金融工具主要包括:貨幣、外匯、利率(如債券、商業票據、存單等)以及股票等。在基礎金融工具的基礎上,借助各種衍生技術,可以設計出品種繁多、特性各異的金融衍生工具來,其主要價值也主要受基礎金融工具價值變動的影響。
(2)金融衍生工具是對未來的交易。
金融衍生工具是現實的金融基礎工具在未來可能產生結果的基礎上來進行的交易。這些基礎金融工具在未來某種條件下處置的權利和義務以契約形式存在。
(3)金融衍生工具具有杠桿效應。
金融衍生工具是通過預測基礎金融工具的市場行情走勢,以支付少量保證金簽訂遠期合約或互換不同金融商品的衍生交易合約。市場參與者以自身信用做擔保,利用少量資金就可以進行幾十倍金額的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具有以小博大的高杠桿效應。如果運用于套期保值,可在一定程度上分散和轉移風險;如果運用于投機,可能帶來數十倍于保證金的收益,也可能產生巨額的虧損。
金融期貨一般收取比較低的保證金。我國國債期貨保證金是3%,就是保證金收取比例較高的商品期貨也只收8%的保證金,那1/0.08=12.5倍,也就是一單位的貨幣可以操控12.5倍的資金量的商品。
金融衍生品在利率、證券、股票、外匯的基礎上,以杠桿性的信用交易為特征,以幾何倍數放大了貨幣的作用,為貨幣的4次方,即104=10000,同時也把風險放大了上萬倍。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各種資金形態的放大倍數是以幾何級數增長的,可以用圖1-3-1表示。

圖1-3-1 資金變異曲線
當然,資金形態的不斷變化,以十倍左右的幾何級數不斷放大,只是在極端的特殊情況下發生的。在現實生活中要實現這樣的放大倍數,只有對現實金融運作十分了解,能夠十分熟練地把金融工具運用到極致的高手,在各種條件配合下,才有可能。

3-1
目前各國都以信用貨幣取代了代用貨幣,二級形態基本上都取代了一級形態,有一部分國家沒有控制好,很容易造成通貨膨脹。如1997年俄羅斯的幣制改革,發行新盧布代替舊盧布,新版盧布與舊版盧布的兌換率是1000∶1。有些國家舊版與新版貨幣單位的兌換率甚至能達到10000∶1;尤其1948年8月19日,新中國成立前中國國民黨政府發布的《金圓券發行辦法》規定,金圓券1∶3000000比價兌換法幣。這時候的法幣與1937年發行時相比,其實物購買力已經上漲了2380萬倍。
但一般政局相對穩定的國家,代用貨幣都是相對穩定的,都在可以承受的溫和通貨膨脹的范圍之內。上文所說的美元與黃金比上漲30多倍,是多種因素造成的,只是一種抽象簡單的說法,不是簡單地就能說明美元通貨膨脹了30多倍。
其次,除了實用貨幣發展到代用貨幣之外,其他的資金形態不是全部都能夠逐級放大的。代用貨幣到信用貨幣的放大,只是能夠成為基礎貨幣的那一部分的放大;信用貨幣按照目前我們國家的規定是不能進入股票市場的,但在實際的金融活動中是很難被全部禁止的,所以只有比較小的部分參與。另外,股票發行在我國受到嚴格控制,并不是有資金想進入就能進入的;虛擬資本進入金融衍生品市場更是少量而漫長的一個過程,并且風險很大。金融衍生品市場由于風險大,它的平均回報率往往是很小甚至是負的,所以并不是所有的代用貨幣都能夠一起進來一級一級進行放大。
再次,按目前規定必須是現金去參與,去資本市場和金融衍生品市場,不能用貸款資金來進行風險投資和炒股(除了股權并購,并購是有并購過橋貸款的)。這樣就是表明二級形態的代用貨幣直接進入四級形態的資本市場,那不是一百倍放大,只有十倍放大;另外,進入金融衍生品市場,嚴格來說也只能用代用貨幣,即現金,而不能用貸款等,也就是說只能從二級形態的代用貨幣直接跳到五級形態的金融衍生品市場,這不是一千倍放大,而只是十倍放大。這樣就大大縮減了其放大的倍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