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服務的定義與服務業的分類

一、服務定義的變遷

從上一節對服務經濟思想史的回顧與介紹可以看出,古典經濟學家們更關心的是服務的特征,沒有對服務做概念性提煉。隨著古典經濟學的發展,服務與商品的概念界限越來越模糊。后來的新古典經濟學干脆認為,服務與商品的界限沒有任何理論意義。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服務經濟迅猛發展,引起世人的極大關注,對服務概念的理解也一改昔日的抽象化,而趨于多樣化和實用主義化。

對服務概念的準確定義是理解服務內涵、把握服務本質進而促進服務經濟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時至今日,服務在社會經濟生活中已經成為一個時髦的、使用頻率極高的詞匯,是社會各行業、各階層人士廣泛使用的一般性概念,更迫切需要對服務的內涵予以梳理和研究。

對于什么是服務,一些學者主張先給“物”下定義,而后將除“物”以外的其余部分(非物部分)都歸屬于“服務”。有些學者則認為服務含有“物”與“非物”部分,無法將“物”與“服務”截然分離。不同的觀點表達了對服務概念的不同理解和認識。尤其是,消費過程中“物”與“非物”的關系隨著消費過程的多元化和多級化而越來越復雜。“服務”一詞有多種所指:一指服務產品和服務活動;二指服務產業;三指服務經濟;從經濟開放的角度看,還涉及服務貿易。

(一)古典經濟學家關于服務的定義

古典經濟學家們更關心的是服務的特征。斯密指出,“(服務)既不能貯存,也不能進一步交易”;“生產與消費的同時性使從事的工作失去價值,(服務)很少留下什么痕跡和價值”;“易消失性是個現實問題,在其發揮職能的短時間內便消失”(亞當·斯密,1997:303-306)。

薩伊指出,“無形產品(即服務,編者注)是人類勞動的果實,同時又是資本的產物”;“醫生、公教人員、律師、法官的勞動所滿足的需要是這樣的重要,以致這些職業如果不存在,社會便不能存在”(薩伊,1997:127)。

穆勒指出,“服務即給予一種快樂,消除不便或痛苦,時間可長可短,但不會使人或物的性質得到永久性改善”;“勞動生產的不是物品而是效用”(穆勒,1977:62-63)。

與穆勒處于同一時代的巴斯夏在《和諧經濟論》中寫道:“服務必須含有轉讓的意思,因為服務不被人接受也就不可能提供,而且服務同樣包含努力的意思。”衡量服務有兩個尺度:“一是提供服務的人的努力和緊張程度;二是獲得服務的人擺脫的努力和緊張程度。”(巴斯夏,1995:76,160)由此可見,巴斯夏比薩伊走得更遠,他“邏輯性”地抹殺了商品和服務的界限。

馬克思指出:“服務這個名詞,一般地說,不過是指這種勞動所提供的特殊使用價值,就像其他一切商品也提供自己的特殊使用價值一樣;但是,這種勞動的特殊使用價值在這里取得了‘服務’這個特殊名稱,是因為勞動不是作為物,而是作為活動提供服務的。”馬克思肯定了服務是使用價值,是勞動產品,是社會財富,可以投入市場進行交換。其次指出了服務同其他商品的差別只是形式上的,商品具有實物的形式,而服務則體現為一種活動形式(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I),1972:435)

(二)現代服務經濟學家關于服務的定義

富克斯最早在其著作《服務經濟學》中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的美國服務經濟進行了經典性的研究。他指出:“服務就在生產的一剎那間消失,它是在消費者在場參與的情況下提供的,它是不能運輸、積累和貯存的,它缺少實質性(materiality)。”(Fuchs,1960)

希爾(Hill,1977:315-338)從服務的供給特點入手給出服務的定義。“服務是指人或隸屬于一定經濟單位的物在事先合意的前提下由于其他經濟單位的活動所發生的變化。”“服務的生產和消費同時進行,即消費者單位的變化和生產者單位的變化同時發生,這種變化是同一的。服務一旦生產出來必須由消費者獲得而不能儲存。”

瑞德爾在《服務引致的增長——服務部門在世界發展中的作用》一書中給出了服務的定義:“在服務為服務接受者帶來一種變化時,它是提供時間、地點和形態效用的經濟活動。服務是靠下列方式提供的:生產者對接受者有所動;接受者提供一部分勞動;和(或)接受者與生產者在相互作用中產生服務。”(Riddle,1986)可以看出,對時間、地點和形態效用的關注,標志著瑞德爾的定義超脫了將服務看作無形產品的傳統定義。

20世紀80年代中期,巴格瓦蒂(Bhagwatti,1984)及桑普森和斯內普(Sampson &Snape,1985/2010)相繼擴展了希爾的“服務”概念,他們把服務區分為兩類:一類是需要物理上接近的服務;另一類是不需要物理上接近的服務。以此為基礎,巴格瓦蒂將服務貿易的方式分為四種:①消費者和生產者都不移動的服務貿易;②消費者移動到生產者所在國進行的服務貿易;③生產者移動到消費者所在國進行的服務貿易;④消費者和生產者都移動到第三國進行的服務貿易。

《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詞典》中,佩蒂特(1987)對“服務”作了如下定義:“一種服務表示使用者的變形(在對服務的場合)或使用者的商品的變形(在服務涉及商品的場合),所以享用服務并不含有任何可以轉移的獲得物,只是改變經濟人或其商品的特征。”(引自約翰·伊特韋爾等,1996)佩蒂特還指出,新古典經濟學家(特別是馬歇爾)關于區分商品與服務無任何理論意義的見解并不令人滿意,服務與商品的差別對于經濟理論的一些核心命題,比如瓦爾拉斯(Walras)交易模型至關重要,所有這些命題卻難以擴展應用到服務方面。

上述討論總結見表1-2。

表1-2 經濟學意義上服務概念的演化

續表

資料來源:筆者整理。

二、服務業及其發展

當代服務業的構成很龐雜,既包括傳統“純勞動”型服務如家庭服務、餐飲、警察、保安等行業,也包括資金、設備和技術高度密集的服務如電信服務、航空服務等行業,還包括知識含量很高的研發、軟件、咨詢、創意等行業;既包括最具備完全競爭性質的商業零售、餐飲、演藝、商務服務等行業,也包括最具備自然壟斷性質的金融、電信和網絡設施等行業。服務業還包括大量超出經濟意義的行業,如教育、文化、衛生以及社會管理和政府部門等。這種狀況給理論研究帶來的一個突出困難是,反映服務業共性特征的普適分析框架不易構造,因此,在研究服務經濟一般理論問題和提出針對服務業總體發展的政策建議時,對此應有充分了解。

(一)服務業的概念

“服務業”的概念最早由英國經濟學家柯林·克拉克在1957年提出。在其出版的《經濟進步的條件》第三版中,他把國民經濟結構分為三大部門,即:第一大部門以農業為主,包括畜牧業等;第二大部門包括制造業、采礦業等;第三大部門是服務業,包括建筑業、運輸業、通信業、商業、金融業、專業化服務及個人生活服務、政府行政、律師事務和服務軍隊等。

此前國際理論界通常以“第三產業”來稱呼“服務業”。“第三產業”的概念源于西方經濟學,早在17世紀末,威廉·配第就闡述了有關第三產業的思想。此后,薩伊、西斯蒙第、李斯特、西尼爾以及馬克思等經濟學家從不同角度對第三產業進行了分析,在不同程度上揭示了第三產業經濟范疇所涉及的經濟規律。

然而,與“服務”概念類似,作為國際上通行的產業分類概念,“服務業”的定義仍沒有取得統一認識。對“服務業”的定義,國內外學者標準各有不同。有的學者將服務業直接理解為第三產業,即除工業、農業以外的所有其他產業的集合;有的學者把服務業定義為生產或提供各種服務的經濟部門或企業的集合。西方國家比較通行的服務業定義是“以產出無形產品(非實物產品)為主的產業”(卡爾·阿爾布瑞契特,讓·詹姆克,2004)。

(二)服務業的發展原因

現代經濟學家們對服務業的發展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觀點。富克斯認為,服務業發展的原因可以大致分為三個:第一,服務最終需求的增長;第二,服務中間需求的增長;第三,服務業人均產出增長較低。錢納里(Hollis B.Chenery)認為,產業結構變化的主要影響因素為需求因素、貿易因素和技術因素(Chenery,1960)。庫茲涅茨(Kuznets, 1966)認為,一些與經濟增長相關的非經濟因素也對產業結構的變動產生了影響,如城市化、社會生活方式等。具體來說,服務業發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

1.社會分工的不斷深化和技術的快速發展

服務業成為一個獨立的產業,是生產力不斷進步與社會分工不斷深化的必然結果。由于生產力的發展,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專業化水平逐漸提高,科技水平不斷進步,因此交易成本大大降低。作為理性的市場主體,工業企業從機會成本角度發現,社會服務比自我服務更節約成本,更能夠發揮企業自身的優勢,這就促使生產過程中大量的自我服務轉化為社會服務。如原先一些企業的“內置”服務部門,如財務會計、戰略方案、科技研發、交通運輸等,都出現了外部化趨勢,這種趨勢為服務業的不斷發展提供了可能。

同時,工業的快速發展從供給和需求兩方面為服務業創造了條件。從供給角度來說,工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使得商品得到大量的生產,也使得許多人從直接生產過程中分離出去,這就為服務業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物質基礎和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從需求角度來說,只有工業的快速發展、物質產品的豐富,社會生產才會對專業化生產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信息流、資金流、人才流、物流的技術要求與運作方式不斷專業化。這就導致這些部門不斷地從工業中分離出來,出現專門從事上述業務的服務行業。

2.市場的發育和社會需求的增加

一般而言,一個國家服務業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市場的發育狀況和市場化程度。市場的發育是服務業形成的源泉。市場化發育程度越高,服務業數量擴張和質量提高也就越快。從部分國家(地區)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來看,凡是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超過世界平均水平的國家(地區),市場化程度都是非常發達的,如美國、英國和中國香港特區等。

究其原因,主要有兩方面。

一方面是因為市場經濟在其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必然會推動服務業的發展。具體來講,一是市場經濟會導致大批從事服務業的獨立勞動者以及服務產品的生產區域的產生;二是完善的市場體系會對服務業產生巨大的需求;三是市場經濟會不斷涌現出新的服務行業,使服務業的門類越來越多。

第二個方面是因為市場的發育和市場體系的完善本身就是服務業的發展。歷史上最早的市場是商品市場,其基本內容就是物質產品的交換。但是隨著市場的不斷健全和完善,資金、技術和信息等生產要素也開始有了市場價格,并且比重不斷加大。隨著資本市場、科技市場、信息市場的發展,大量新興的服務業迅速出現,如保險業、科技服務業、信息咨詢業、物流業等,服務業的領域開始不斷拓寬。

除市場發育外,社會需求的增加也是服務業發展的重要原因。這里的需求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消費者對服務產品的最終需求,另一個是生產者對服務產品的中間需求。

首先來看消費者對服務產品的最終需求。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需求結構也發生了變化,個人消費逐漸轉向一些私人服務,如酒店、旅游、休閑等。人們在物質生活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后,便開始對物質以外的事物進行追求,特別是對自身發展的需求更為重視。因此為自身發展、為提高人的價值服務的各種行業應運而生,如個人形象設計服務、職業規劃和咨詢服務、各類專業技能培訓等。這些最終需求的增加不僅加速了服務業的發展,還擴大了服務業的領域。

再來看生產者對服務產品的中間需求。如前面所說,當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生產的專業化就會使得內部很多為生產服務的環節獨立出來,就會形成新型的為生產服務的行業。如在工業發展階段,不斷提高的對商品運輸的要求,使得物流、交通等原先企業內部的輔助服務獨立出來,并迅速擴張。此外還有生產設備維修安裝服務、軟件服務、信息咨詢服務等亦是如此。

隨著生產和生活需求的不斷變化,服務業儼然成為一個不斷發展的產業。生產在不斷地發展,生活水平在不斷地提高,新的需求就會不斷出現,新的服務行業也就會不斷產生,每一類服務行業的內容也會不斷充實。

3.城市化的發展

生產力的發展、收入的增長、購買力的提高以及各類需求的增長是服務業發展的基礎,而上述因素均與城市化水平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可以說,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對服務業的發展有著直接的影響。只有當一個城市的人口達到一定的數量,成為具有一定規模的城市后,服務業才能盈利,才能作為產業來經營。同時,服務業內部一些高附加值、為生產生活服務的新興行業的發展也往往是和較大城市規模聯系在一起的。

從服務業發展的現狀看,發達國家(地區)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遠高于欠發達國家(地區),城市明顯高于農村,其原因就是在欠發達國家(地區),人們對服務業的需求還很低,尤其在農村,大量服務與勞務都采取自給自足的方式。所以說,為生活服務的行業的發展必須有相對集中的密集人口,只有在人口集中的地區,這類行業才有發展的基礎。為生產服務的行業的發展離不開工業的發展,只有當工業發展到一定程度,才能派生出各類為工業服務的行業。綜觀世界各國,工業化往往是和城市化建設同步的。

服務業和城市化的發展是相互促進的。城市化建設必然帶動基礎設施、市政設施建設,帶來商業、金融業、交通業、通信業等行業的發展。此外,城市化進程中在解決就業的同時,也提高了人們的收入,從而奠定了服務業發展的物質基礎。可以說,城市化的發展對服務業起到了助推作用。另一方面,服務業的發展提高了城市現代化文明程度,提升了城市生活質量和城市人口質量,服務業的發展賦予了城市新的活力,同時,服務業的發展吸納了大量勞動力,反過來促進了城市化,成為城市化發展的后續動力。

(三)服務業的發展階段

服務業的發展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服務業各行業之間的變動非常劇烈,有些行業會迅速涌現,有些行業會快速衰敗,還有些行業則保持相對穩定。此時,服務業總體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也會發生變動。就世界各國服務業發展進程來看,服務業的發展大體呈現為三個發展階段。

1.服務業處于從屬地位階段,以傳統服務業為主

在服務業發展的第一階段,服務業在國民經濟構成中的地位十分低下,服務業發展基本不被重視,處于絕對的從屬地位。在這個階段,服務業僅僅是一個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消費品供給部門,是社會經濟正常運轉所需的一個必要環節。這時候的服務業是一個遠比工業、農業落后、松散的產業。這一個階段在服務業總體結構中占據主導地位的是一些個人服務和家庭服務的行業,如旅館業、飲食業、修理業、理發業、醫療衛生業等。其他一些服務業在這個時候或是很薄弱,或是尚未出現。

造成這些特點的原因主要有三點:

第一,是由當時的社會分工狀況所決定的。在這個階段,社會分工體系還不健全完善,工農業生產水平較低,服務業的發展沒有社會分工的推動力,服務業內部結構變化也沒有這一前提條件。

第二,是由當時人們的平均消費能力以及消費模式所決定的。這一時期,人均消費能力較低,不僅僅是服務業,對于其他工農業產品的消費能力也很低,一般只能維持基本需求。此外,這一時期的消費模式屬于溫飽型,大多數人沒有廣泛的服務商品需求,對服務商品的消費愿望不高,這就使得服務業的規模擴張不具備社會需求這一原動力。

第三,是與當時的商品經濟發展程度相適應的。一般來說,商品經濟愈發達,相關服務業也就愈發達;反之,商品經濟愈落后,相關服務業也就愈落后。此外,商品經濟的落后還會影響社會分工的細化。在這一階段,由于低下的商品經濟發展水平,服務業規模擴張和結構變動便缺少了一種外部推動力。

2.服務業與工業并駕齊驅階段,內部結構發生變化

進入工業社會后,服務業資金量開始顯著增加,服務業從業人員占社會總就業人員的比重也呈上升趨勢。尤其在工業化發展進入到中后期階段,服務業規模迅速擴張,吸納了大量從工業、農業轉移出的勞動力。這個時候,服務業不再是可有可無,而是深深地滲透到工業和農業中,服務業已經成為工業升級的重要力量與支撐。相應地,隨著服務業的迅猛發展,城市化進程明顯加快,城市功能進一步升級。在這個階段,服務業與工業并駕齊驅,共同推動經濟增長和城市化進程。

此時,服務業內部結構開始發生變化。這種變化不僅表現在服務業各行業在經濟領域中所處地位的變動上,表現在大中型服務企業在服務企業總量結構的變動上,還表現在服務業內部所有制結構發生的變動上。這一階段,服務業內部結構的變化空前激烈且持續時間較長。

從服務業內部行業看,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服務業側重發展的產業部門不同,各產業部門對服務業的貢獻和作用也不同。在工業化前期,服務業發展的重點是商業、交通運輸業、通信業等公共設施行業;步入工業化中期,重點行業轉變為金融業、保險業、流通業等;到了工業化后期,主導產業成為廣告、咨詢、策劃等生產性服務業,以及房地產、旅游、娛樂等個人服務業。

從服務業企業規模看,隨著大中型服務企業內部分工的復雜化、管理活動的程序化和制度化,以及從事管理活動人員的專職化,大中型企業在服務企業總量結構中所占比例逐步上升,已成為左右服務業經營趨勢和服務產業結構的主要力量。而且,大中型服務企業的組織形式也開始多樣化,出現了連鎖企業這種可以跨地區甚至跨行業經營的先進的企業組織形式。

3.服務業處于主導地位,新興服務業不斷涌現并壯大

綜觀世界經濟發展軌跡,我們可以看到,服務業在經濟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已經成為經濟增長的主導產業。在這個階段,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迅速上升,不僅超過工農業,而且超過它們的總和。服務業從業人員數占總就業人數的比例迅速增加,向服務業的投資也快速增長,服務業已經成為在國民經濟中有著重要地位的產業。

在這個階段,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知識經濟的出現,大量新興服務業迅速涌現并不斷壯大,成為在服務業中占有舉足輕重地位的行業,如通信服務、科學研發、教育培訓、現代物流業、會議展覽、健康產業等。此外,雖然大型服務企業在服務市場上依然占據著明顯的主導地位,但是中小微型服務企業的數量仍在迅速增加,滲透到社會消費的各個角落。

推動服務業進入第三個階段的主要因素有:第一,社會分工進一步細化。社會分工越細,越能提高效率和效益,節約成本,因而也就能產生更多新的服務行業為生產和生活服務。第二,消費結構發生迅速變化。消費結構的變化不僅推動服務業的規模快速擴大,還促使服務業的領域迅速擴張。第三,資金向服務業流入。大量資金流入服務業,不但促進了大型服務業企業的形成,還推動了新興服務業和過去相對薄弱的一些服務業的發展。

經濟學家們發現,在服務業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一個規律性的趨勢:服務業由“自產自銷”的“內在化”或“非市場化”向“外在化”或“市場化”演進。服務業這種“內在化”向“外在化”的演進趨勢是專業分工逐步細化、市場經濟逐步深化的必然結果。它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服務業的獨立化,擴大了服務業的規模和容量,促進了服務業的國際化進程。這些又反過來推動整個經濟向市場化方向發展,從而使市場經濟日趨深化、成熟。另外,這種演進趨勢除了其經濟影響外,還帶來了人們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的巨大變化。

三、服務業的分類

對服務分類方法的研究是重要的研究方向和基礎的研究領域之一,有效的服務分類方法不僅可以揭示服務業內部結構的變化,反映出不同服務業行業與整體經濟增長的關系及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還有利于制定科學的產業政策,便于服務管理人員進行行業管理。服務業的一大特點是包含了門類繁雜的服務部門和行業,在性質、功能、生產技術和經濟發展的關系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異。不同的研究者有著不同的服務理論觀點,因此產生了具有差異性的服務業分類結果。

國際上常見的服務業分類方法主要有聯合國統計署的國際標準產業分類(ISIC)、辛格曼分類法、《服務貿易總協定》(GATS)關于國際服務貿易的分類等,任何一種分類方法都有它的局限性與相對性。我國目前對服務業的分類主要依據GB/T 4754—2011《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標準進行。本書將多種服務業分類方法歸納為以下幾類。

(一)聯合國國際標準產業分類法

1948年,遵照聯合國統計委員會的指導,來自各國和地區的專家顧問組擬定了國際標準產業分類體系的草案,聽取各國和地區意見后形成了修改稿,即1948年ISIC初稿。在聯合國的推薦下,許多國家和地區以此為基礎設計了本國和地區的產業分類體系。1958年,ISIC進行了第一次修訂,成為ISIC 1.0版。為進一步反映世界經濟活動的最新變化,1968年、1990年、2002年又先后審查了ISIC的結構、類目定義以及分類的基本原則,相繼推出了修訂版ISIC 2.0、ISIC 3.0和ISIC 3.1, ISIC 3.1將服務業的類目分得更細。2006年,聯合國國際標準產業分類法進行了第四次修改,沿用至今的ISIC 4.0共21個門類、88個大類、238個中類和419個小類。涉及服務業的分類增加了信息和通信業、行政管理及相關支持服務、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藝術和娛樂、其他服務業等5個門類,反映了服務業發展及其在經濟活動中重要性增強的國際背景。

(二)布朗寧和辛格曼對服務業的分類

1975年,美國經濟學家布朗寧和辛格曼(Browning & Singelman,1975)在《服務社會的興起:美國勞動力的部門轉換的人口與社會特征》一書中,根據聯合國國際標準產業分類(ISIC),按照商品與服務的產品性質、功能,將商品產業和服務產業加以分類,如表1-3所示。盡管這種分類不是那么完善,但為后來西方學者所普遍接受的服務業四分法的提出奠定了基礎。

表1-3 商品產業與服務產業的分類

資料來源:筆者整理。

1978年,辛格曼在1975年分類的基礎上,對服務業重新進行了分類,將其分為分銷服務、生產者服務、消費者服務和社會服務四類。之后,西方學者將布朗寧和辛格曼的分類法進行綜合,提出了生產性服務業、分銷性服務業、消費性服務業和社會性服務業四分法。可以看出,這種分類方法的內容大體上與辛格曼的分類法相同,但在二級分類中存在細微差別。下面詳細介紹這種分類。

1.消費者服務業

消費者服務,即消費者在市場上購買的服務。從服務生產部門的產業分類角度看,消費者服務十分復雜,覆蓋個人生活的各個方面,而鑒別消費者服務的最有效辦法,是觀察個人和家庭的需求來源或支出方向。在某種意義上,消費者服務在服務生產活動的任何分類方法中都應占據中心地位,因為貨物和服務的消費是所有經濟活動的起點和終點,也是經濟福利的根本反映。

2.生產者服務

生產者服務,即生產者在市場上購買的被企業用作商品與其他服務的進一步生產的中間服務,典型的生產者服務又被稱為企業服務。生產者服務是圍繞企業生產進行的,它包括經營管理、計算機應用、會計、廣告和安保等,也包括一些相對獨立的產業服務,如金融業、保險業、房地產業、法律和咨詢業等。生產者服務的特征是被企業用作商品與其他服務的生產的投入。生產者服務的重要性在于它對勞動生產率和經濟增長效率的影響。在現代經濟中,科學技術對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起著關鍵的作用,它們在生產過程中大多通過生產者服務的投入而得到實際應用。生產者服務業集聚了日益增多的專家人才和科技精英,作為知識技術密集型服務的投入,推動生產向規模經濟和更高效率的方向發展。所以,生產者服務在服務業中被認為最具經濟增長動力的性質。

3.分銷服務業

分銷服務,即消費者和生產者為獲得商品或供應商品而必須購買的服務。分銷服務是一種連帶性的服務。這類服務的提供和需求都是由對商品的直接需求而派生出來的。按與有形商品供給的聯系緊密程度劃分,分銷服務可以分為“鎖住型”分銷服務和“自由型”分銷服務。“鎖住型”分銷服務是指不可能與商品生產的特定階段相分離,只能作為商品生產過程或其延伸階段的一部分,從而其價值或者其成本完全附著于有形商品價值,不能成為獨立的市場交易對象,如企業商品庫存的倉儲、搬運、分銷等。“自由型”分銷服務在性質上與“鎖住型”分銷服務一樣,與有形商品緊密聯系,但這種服務可以外在化為獨立的市場交易對象,比較典型的例子是運輸業、倉儲業、通信業等。

(三)羅斯托對服務業的分類

1970年,A.Katouzian(1970)依據羅斯托(Walt Whitman Rostow)經濟發展階段理論將服務業分為三類:新興服務業、補充性服務業和傳統服務業。新興服務業一般出現在工業化的后期,是指工業產品的大規模消費階段以后出現加速增長的服務業,如教育、醫療、娛樂、文化和公共服務等。補充性服務業是相對于制造業而言的,是中間投入服務業,它們的發展動力來自工業生產的中間需求,主要為工業生產和工業文明“服務”,這類服務業主要包括金融、交通、通信和商業,此外還有法律服務、行政性服務等。傳統服務業有兩層含義,其一是傳統的需求,其二是傳統的生產模式。這類服務通常是由最終需求帶動的,主要包括傳統的家庭與個人服務、商業等消費性服務。隨著經濟增長和服務業結構的升級,傳統服務業的重要性和地位逐漸降低。

(四)其他邏輯性分類方法

按技術含量可劃分為傳統服務業和現代服務業。這里的傳統服務業與按照經濟發展階段劃分的傳統服務業有所不同,它一般指歷史悠久、技術與文化含量低的服務業。現代服務業是相對于傳統服務業而言的,它是指適應現代人和現代城市發展需求,隨著信息技術和知識經濟的發展而產生,用現代化的新技術、新業態和新服務方式改造傳統服務業,創造需求,引導消費,向社會提供高附加值、高層次、知識型的生產服務和生活服務的服務業。世界貿易組織《服務貿易總協定》(GATS)的服務業分類標準界定了現代服務業的分類,即商業服務、電信服務、建筑及有關工程服務、教育服務、環境服務、金融服務、健康與社會服務、與旅游有關的服務、娛樂文化與體育服務等。

(五)中國統計實踐中的分類

2003年,根據《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 4754—2002),中國國家統計局印發了《國家統計局關于印發<三次產業劃分規定>的通知》(國統字〔2003〕14號)。該規定在國民經濟核算、各項統計調查及國家宏觀管理中得到廣泛應用。2012年,根據國家質檢總局和國家標準委頒布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 4754—2011),國家統計局再次對2003年《三次產業劃分規定》進行了修訂。在此次修訂《三次產業劃分規定》時,明確第三產業即為服務業。

我國國家統計局對三次產業的范圍劃分是:

第一產業是指農、林、牧、漁業。

第二產業是指采礦業,制造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建筑業。

第三產業是指除第一產業、第二產業以外的其他行業。第三產業包括:批發和零售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住宿和餐飲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金融業,房地產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教育,衛生和社會工作,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公共管理、社會保障和社會組織,國際組織,以及農、林、牧、漁業中的農、林、牧、漁服務業,采礦業中的開采輔助活動,制造業中的金屬制品、機械和設備修理業,詳見表1-4。

表1-4 《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中第三產業的分類

資料來源:李強.中國服務業統計與服務業發展[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4:13.

四、現代服務業

(一)現代服務業的界定

現代服務業,最早出現在1997年9月黨的十五大報告中。十五大報告概括了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產業結構轉換特征,認為這個階段“是由農業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勞動的農業國,逐步轉變為非農業人口占多數、包含現代農業和現代服務業的工業化國家的歷史階段”。這個論斷實質上可視為對經典的“配第—克拉克定理”(Petty-Clark theorem)進行了本土化改造。配第和克拉克經過大樣本觀察發現,隨著人均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勞動力將逐步由農業向工業,進而向服務業轉移,但配第和克拉克沒有指出勞動力在農業和服務業內部的分布變化。十五大報告通過引入現代農業和現代服務業的概念,將農業和服務業各自一分為二,進一步描述了工業化時期就業人口結構的演變特征。此后,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和十六大報告均提出要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提高服務業(主要包括增加值和就業人口)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

《現代服務業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國科發計〔2012〕70號)對現代服務業的定義是:“現代服務業:以現代科學技術特別是信息網絡技術為主要支撐,建立在新的商業模式、服務方式和管理方法基礎上的服務產業。它既包括隨著技術發展而產生的新興服務業態,也包括運用現代技術對傳統服務業的改造和提升。”它有別于商貿、住宿、餐飲、倉儲、交通運輸等傳統服務業,以金融保險業、信息傳輸和計算機軟件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研技術服務、文化體育和娛樂業、房地產業及居民社區服務業等為代表。

(二)現代服務業的特征

從產業性質看,產品具有無形態性、中間消耗性及經驗性,是現代服務業的三個重要產業特性;從企業戰略活動的方向看,隨著社會專業化分工的不斷深化和泛化,生產者服務逐步從企業價值鏈中分離出來,成為增值最大,也最具戰略性的高級環節;從產業的市場結構看,由于其供給多是“量體裁衣”式的“定制化”生產,因而差異性極強、替代性較差,產業競爭呈現出壟斷競爭的特征;從生產要素和產出性質看,由于其提供者是生產過程中的重要專家組,且多以人力資本、技術資本和知識資本為主要投入,因而其產出中包含密集的知識要素,可以說是生產者服務將日益專業化的知識技術導入了商品生產過程;從空間載體看,生產者服務具有高度的空間集聚特性,因而是調整城市功能及增強城市輻射功能的重要手段。

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本質上來自社會進步、經濟發展、社會分工的專業化等需求,具有智力要素密集度高、產出附加值高、資源消耗少、環境污染少等特點。現代服務業既包括新興服務業,也包括對傳統服務業的技術改造和升級,其本質是實現服務業的現代化。

現代服務業是隨著科學文化、信息技術和知識經濟的發展而產生的,用現代化的新技術、新業態和新服務方式改造傳統服務業,創造需求和引導消費,向社會提供高附加值、高層次、知識型的生產服務和生活服務的服務業。由于新科技、新業態和新服務方式的不斷發展,科學文化、信息技術和知識經濟的內涵與外延必將不斷革新與拓展,因而“現代服務業”定義本身是個動態發展的概念,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對現代服務業的理解既要突出現代科學技術、現代管理方法的作用,體現現代服務業的高技術性、高人力資本、高知識密集特征,同時,還要從產業關聯的角度理解它的產業關聯效應、外溢效應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和县| 布尔津县| 开远市| 翼城县| 泗洪县| 望城县| 吉林省| 郯城县| 筠连县| 呼和浩特市| 城步| 闽清县| 巴林右旗| 呼图壁县| 华坪县| 茂名市| 遵义市| 绥阳县| 吐鲁番市| 禄劝| 香港| 通许县| 仁怀市| 鄂伦春自治旗| 湖州市| 观塘区| 台中县| 金山区| 阳高县| 新宁县| 青龙| 清远市| 长子县| 济源市| 新建县| 岚皋县| 台山市| 元朗区| 永定县| 怀仁县| 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