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服務經濟基礎理論
內容提要
國內研究中,服務業長期被視為非生產性經濟活動,這種情況直至20世紀90年代才得以改觀,發展服務業得到了普遍的提倡。具體而言,服務業活動與制造業活動、服務業為主的經濟增長與制造業為主的經濟增長是有顯著差異的,因此,有必要對服務業經濟理論進行一番梳理和介紹,以期從根本上把握其不同。本章將概述服務經濟理論的發展過程。第一節是服務經濟思想史回顧,以時間順序為線索闡述各歷史時期的服務經濟觀點。第二節介紹服務的概念、服務業的發展與分類。第三節介紹服務與服務經濟的特點。第四節重點介紹服務業的勞動生產率問題。
學習目標
1.了解服務經濟及服務概念的歷史演變。
2.領會服務概念變遷的歷史背景和演化邏輯。
3.理解服務業及現代服務業的相關知識。
4.掌握服務與服務經濟的特點,深度理解服務業勞動生產率問題。
引導案例
隨著生產力的飛速發展,第一、第二產業對于生產性服務的要求越來越高,需要更加精細的分工才能滿足,于是咨詢、金融、法律、物流專業化等服務紛紛從制造業中分離出來,形成獨立的業界形態。與此同時,傳統制造商也給了自己“整體解決方案”提供者的新身份。制造商和服務商不斷融合、互為滲透,產業的界限越發模糊,產業融合成為全球性趨勢。
計算機鼻祖IBM 1993年開始轉型。當它發現硬件市場越來越難做、盈利空間越來越小時,用了十年時間向服務型企業轉型,為客戶提供整體解決方案。現在IBM接近60%的收入來自服務業務。
同樣的例子還有做復印機起家的富士施樂。著眼于數字化文件管理市場發展的趨勢,富士施樂將主營業務轉型為提供全面的文件處理解決方案,協助企業增進生產力并提高知識共享的能力。
美國通用汽車及旗下合資企業在華汽車銷量不斷創歷史新高,但從全球范圍來看,通用汽車公司最掙錢的業務不是車輛銷售,而是金融服務——通用汽車金融有限責任公司,它為購車提供貸款服務。同時,它旗下子公司Onstar也是汽車安全、信息服務的業界領導者。全球汽車行業40%的利潤來自整車和零部件的生產銷售,60%的利潤來自汽車服務。隨著市場發展,私家車越來越多,相關的服務需求量也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