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章 日本關于過失共同正犯的學說狀況

第一節 引言

共同犯罪之所以被稱為“絕望之章”,是因為從作為共同犯罪之基本性質的“共同性”開始,就出現了犯罪共同說與行為共同說的基本對立,關于犯罪共同說與行為共同說之對立的精簡總結,參見[日]中山研一:《口述刑法總論》(補訂第2版),成文堂2007年日文版,第289頁以下。在此延長線上,又衍生出許多理論的紛爭,從而形成一片混戰的局面。是否存在過失共同正犯之爭,就是從這一基本對立出發派生出來的。犯罪共同說認為,(廣義上的)共犯必須是在客觀上共同地實現由刑法事先規定的特定“犯罪”,在日本,犯罪共同說從以下兩個方向被主張著:第一,構成要件的定型性,例如,團藤重光認為,只要以構成要件的定型性為前提來闡述共犯問題,那么犯罪共同說就是當然的歸結;第二,共同意思主體說,例如,西原春夫認為,正是由于已經事先預定了共同意思主體所一致認定的某種“犯罪”,該犯罪的共同才成為共犯的本質。參見[日]西原春夫:《刑法總論》,成文堂1977年日文版,第325頁。并將該特定的犯罪限定于故意犯,從而否定了不具有相互意思了解的過失共犯和片面共犯;而行為共同說則認為,共犯不一定要共同實現故意犯罪才成立,只要各自的行為具有共同性即為足夠,從主觀主義的立場和客觀主義的立場出發,均可能導出支持行為共同說的結論。例如,日本學者牧野英一站在主觀主義的立場上認為,以于其行為有共同之認識為足,責任能力及犯意等之事情,各自評價之,其結果不特共犯者見各異之犯罪成立,有時其一人獨為犯罪不成立亦無所妨。參見[日]牧野英一:《日本刑法通義》,陳承澤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78頁。于是在特定的故意犯罪以外,還肯定了成立過失共犯以及片面共犯的可能性。

然而,機械地停留于犯罪共同說與行為共同說的爭論,對于過失共同正犯這一主題的推進并無多大意義。這是因為,隨著共犯理論與過失犯理論的發展,即使主張犯罪共同說,只要同時主張新過失論,也完全可能得出肯定過失共同正犯的結論。在這個意義上,犯罪共同說與行為共同說之間的對立走向緩和,而過失共同正犯肯定說與否定說的爭論也從其他視角出發進一步展開。

易言之,作為通說的過失共同正犯否定說并不是基于一貫的、同樣的理論基礎。因此,考察否定說背后的學說動向可以從反面認清過失共同正犯的實體。本著這樣的問題意識,本章主要考察當前日本刑法學界中關于過失共同正犯的主要觀點,追溯各種學說背后的理論根源,總結否定說的主要依據,并在此基礎上做批評性檢討。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彰化县| 漳平市| 宜兰县| 泾源县| 横峰县| 绥滨县| 溧阳市| 南岸区| 石渠县| 潢川县| 阳春市| 临汾市| 永兴县| 景泰县| 舟山市| 都江堰市| 随州市| 徐水县| 宜都市| 桂阳县| 朝阳县| 台东县| 福泉市| 新邵县| 灵石县| 寿光市| 竹山县| 巴彦淖尔市| 织金县| 开化县| 襄樊市| 筠连县| 门头沟区| 南涧| 冀州市| 辽阳市| 潍坊市| 玉林市| 罗平县| 阿坝县| 奉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