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篇 環境篇

第一章 宏觀經濟運行及特點

2017年,是黨的十九大召開之年,是全面實施“十三五”規劃重要之年,也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之年。面對世界經濟和貿易增速7年來最低、國際金融市場波動加劇、國內結構性問題突出、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復雜局面,全國上下砥礪前行,始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經濟發展呈現出增長與質量、結構、效益相得益彰的良好局面。

第一節 宏觀經濟運行特點本小節數據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2018.

2017年,我國國民經濟運行穩中有進、穩中向好、好于預期,經濟活力、動力和潛力不斷釋放,穩定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明顯增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重要進展,新舊動能轉換加快進行,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不斷提升,較為圓滿地完成了全年經濟發展主要目標任務。

一、國民經濟增速回升,產業結構持續優化

2017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GDP)827122億元,比上年增長6.9%,其中,經濟總量首次突破80萬億元大關,GDP增速是自2011年經濟增速下行以來的首次回升。全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59660元,比上年增長6.3%。詳見圖1-1。

圖1-1 2013—2017年國內生產總值及增長速度

2017年,全國第一產業增加值為6.5萬億元,同比增長3.9%;第二產業增加值為33.5萬億元,增長6.1%;第三產業增加值為42.7萬億元,增長8.0%。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快于第二產業,但第二產業占比回升,詳見圖1-2。

圖1-2 2013—2017年三次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

二、居民收入增速加快,消費價格溫和上漲

2017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74元,同比增長9.0%;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3%,增速比上年加快1.0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收入實現較快增長。按常住地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6396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3432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3%。

2017年,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1.6%,漲幅比上年回落0.4個百分點,其中各季度漲幅分別為0.9%、1.5%、1.6%和1.8%。從食品和非食品分類看,食品價格有所下降,非食品價格上漲較快。從消費品和服務分類看,消費品價格漲幅有所回落,服務價格漲幅明顯擴大。消費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全年最終消費支出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58.8%。2017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36.6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0.2%。鄉村消費品零售額增長繼續快于城鎮,全年鄉村消費品零售額同比增長11.8%,比城鎮高1.8個百分點。網上零售增勢強勁,線下消費持續回暖,全年全國網上零售額為7.18萬億元,同比增長32.2%。2017年居民消費價格月度漲跌幅度,2017年居民消費價格月度漲跌幅度詳見圖1-3。

圖1-3 2017年居民消費價格月度漲跌幅度

三、投資增長穩中略緩,進出口保持增長

2017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63.2萬億元,同比增長7.2%,增速比上年回落0.9個百分點。當前投資呈現以下幾個特征:一是高端制造業和裝備制造業投資較快增長,高耗能行業投資增長放緩。全年高技術制造業同比增長17.0%,高耗能制造業投資同比下降1.8%。二是民間投資增速回升,全年民間投資同比增長6%,比上年高2.8個百分點。三是基礎設施投資(不含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增速加快,全年為19.0%,比上年高1.6個百分點。

進出口較快增長,外貿結構優化。按人民幣計價,2017年進出口總額為27.8萬億元,同比增長14.2%。其中,出口15.3萬億元,增長10.8%;進口12.5萬億元,增長18.7%。進出口相抵,順差2.8萬億元,同比收窄14.2%。2017年,一般貿易進出口占進出口總額的比重為56.4%,比上年提高1.3個百分點;機電產品出口占出口總額的58.4%,為出口主力。

四、就業形勢基本穩定,行業需求持續拓展

2017年,全國就業人員77640萬人,其中城鎮就業人員42462萬人。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351萬人,比上年增加37萬人,城鎮新增就業持續增長(詳見圖1-4)。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90%,比上年末下降0.12個百分點。

圖1-4 2013—2017年城鎮新增就業人數

根據中國人力資源市場信息監測中心數據,2017年第四季度,勞動力市場需求略大于供給,求人倍率約為1.22%,比上年同期和上季度分別上升0.09%和0.06%。與上年同期相比,用人需求增加15.6萬人,求職人數減少17.3萬人。

五、財政收入增長較快,支出結構逐步優化

2017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72567億元,同比增長7.4%;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03330億元,同比增長7.7%;收支相抵,全國財政赤字為30763億元,比上年多2474億元。稅收收入較快增長,非稅收入下降。全年稅收收入14.4萬億元,同比增長10.7%;非稅收入2.8萬億元,同比下降6.9%。分稅種看,國內增值稅同比增長8%;國內消費稅同比增長0.1%,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分別同比增長11.3%、18.6%,進口貨物增值稅和消費稅同比增長24.9%,關稅同比增長15.1%,車輛購置稅同比增長22.7%,主體稅種多數增長較快。

從支出結構看,財政支出占比較高且增長較快的科目有節能環保支出、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城鄉社區支出,全年同比分別增長19.8%、16.0%和15.6%,支出結構逐步優化。

六、金融市場平穩運行,貨幣政策穩健中性

總體看,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取得了較好效果:銀行體系流動性中性適度,利率水平總體適度,人民幣對美元雙邊匯率彈性進一步增強,雙向浮動的特征更加顯著,人民幣匯率預期總體平穩。

2017年,全年社會融資規模增量19.4萬億元,比上年多1.6萬億元。年末全部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約169.3萬億元,比年初增加13.7萬億元;全部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約125.6萬億元,比年初增加13.6萬億元,詳見表1-1。全部金融機構人民幣消費貸款余額315194億元,增加64717億元。在有效抑制金融體系杠桿的同時,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均保持了平穩增長,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高質量發展營造中性適度的貨幣金融環境。

表1-1 2017年年末全部金融機構本外幣存貸款余額及其增長速度

第二節 浙江省經濟運行特點本小節數據來源:浙江省統計局,國家統計局浙江調查隊.2017年浙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浙江日報,2018-02-29(4).

2017年,浙江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按照“秉持浙江精神,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勇立潮頭”的要求,統籌改革、發展、民生各項工作,經濟社會實現持續健康發展。

一、浙江省經濟運行總體情況

整體經濟實力穩步提升。2017年,浙江省生產總值5176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7.8%,增速快于上年年報核實數0.2個百分點,快于全國(6.9%) 0.9個百分點。人均生產總值達92057元。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2017億元,增長2.8%;第二產業增加值22472億元,增長7.0%;第三產業增加值27279億元,增長8.8%。從其他主要經濟指標看,工業、農業、消費增速加快,投資結構優化,服務業、進出口、財政收支增速較快,用電量、貨運量、貸款、信心和景氣指數等先行指標繼續向好,詳見表1-2。

表1-2 2017年浙江省主要經濟指標圖表來源:《2017年浙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浙江省統計局

浙江省居民消費價格(CPI)基本穩定,房價同比回落。2017年,CPI比上年上漲2.1%,漲幅比上年擴大0.2個百分點。八大類消費品和服務項目價格均上漲,居住類漲幅為5.1%,居首位。房價同比漲幅回落,在全國70個大中城市中,杭州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同比下降0.6%,寧波、溫州、金華3城市價格同比漲幅分別為5.1%、6.7%和9.7%。

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動能優化。2017年,浙江省固定資產投資31126億元,比上年增長8.6%,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10.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4308億元,增速由一季度的8.9%、上半年的9.9%回升至全年的10.6%;進出口25604億元,增長15.3%,規模穩居全國第4位,增速居沿海省份首位。世界500強企業不斷落戶浙江,2017年新設世界500強投資企業34家,比上年增加13家。

金融市場運行穩中有進。2017年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余額10.7萬億元,增長7.8%;本外幣貸款余額9.0萬億元,增長10.3%,增速比上年提升3.3個百分點。年末金融機構不良貸款余額1478億元,比年初下降299億元,不良貸款率1.64%,比年初下降0.53個百分點。全年新增社會融資規模13331億元,同比多增5846億元。

財政收入穩步增長。2017年,財政總收入10300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803億元,比上年分別增長10.6%和10.3%。稅收收入4940億元,增長11.5%,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85.1%。

企業效益持續向好。2017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為4570億元,比上年增長16.6%,增速比上年提高0.5個百分點。38個行業大類中,29個行業利潤實現增長。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2017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046元,增長9.1%,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9%,實際增速比上年提高0.5個百分點。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倍差為2.054,低于上年的2.066。

二、浙江省經濟運行主要特點

(一)大力推動放管服改革,改善企業營商環境

改革成效顯著。浙江省政府以“四張清單一張網”改革為引領,讓老百姓“最多跑一次”,力求打造一體化網上政務服務體系,推進浙江省的模式創新,使得浙江成為審批快捷、管理方便、服務優質的省份之一。

堅持市場化道路,浙江省在冊市場主體達到593.4萬戶,境內外上市公司達到507家數據來源:浙江省統計信息網,中小企業經濟發展活躍,浙江成為最具發展活力的省份之一。

(二)轉型升級加速,產業結構優化

2017年,959家“僵尸企業”得到處置、1.3萬家落后產能的企業被淘汰、11.8萬家臟亂差小作坊得到整治,企業轉型升級加速。實體經濟蓬勃發展,企業境外并購拓展浙商轉型升級新路徑。八大萬億產業加快發展,農業提質增效,世界旅游聯盟總部落戶杭州,互聯網和實體經濟走向融合。中小企業轉型升級、規模企業積極上市、浙商回歸和“互聯網+”成效明顯,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經濟發展質量效益大幅提升。

(三)科技創新高地,高新人才集聚

落實“創新平臺、創新主體、創新人才”三大創新政策。浙江省研發經費由地區生產總值比例的2.05%提高到2.43%,新增授權發明專利10.3萬件,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技術發明一等獎取得歷史性突破。杭州成為全國“互聯網+”科技創新高地,阿里巴巴邁入世界一流企業,電子商務和移動支付邁向全球化。高新技術企業從5008家增加到11462家,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從5574家增加到40440家。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實施人才新政,大力引進創新人才,專業技術人員總計達530萬人。

(四)城鄉差異縮小,區域發展加速

建設城鄉平衡社會,推進新型城市化,堅持以人為本,提高農村城市化水平,促進大城市、中小城市、鎮、村協調發展,建設新農村。公共交通設施建設投入加大,新增高速公路535公里、高鐵824公里、城市軌道交通133公里、農村公路5016公里。都市主體地位進一步凸顯,山區和海島綠色發展步伐不斷加快,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縮小。

(五)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發展生態文明

浙江省生態環境改善顯著,實現優質水提升、劣質水下降,藍天提升、PM2.5下降,綠化提升、森林火災下降的明顯變化。“五水共治”初見成效,累計消除6500公里垃圾河、5100公里黑臭河,地表水Ⅲ類以上水質斷面比例從64.3%提高到82.4%數據來源:《2017年浙江省政府工作報告》。“五水共治”既擴投資又促轉型,既優環境更惠民生,獲得高度贊許。積極開展大氣污染治理,啟動實施工業廢氣清潔排放技術改造,全面淘汰黃標車,設區市PM2.5平均濃度從每立方米61微克下降到39微克。制定實施主要污染物排放財政收費制度、生態功能區縣市環境年金制度和覆蓋全省江河湖塘的河長制,努力建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省。

(六)國際影響力提升,城市形象良好

2017年,G20杭州峰會拉動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外向型經濟和國際化水平。同年,杭州成功申辦2022年亞運會。舟山江海聯運服務中心、中國(杭州、寧波)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中國(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等重大開放平臺先后獲批。寧波舟山港成為全球首個貨物吞吐量突破10億噸的港口,集裝箱吞吐量躍居全球第四,波音飛機項目落戶舟山,開通義新歐班列并實現常態化運行。境外投資總額連續多年位居全國前列,外貿出口占全國比重達到12.7%,實際利用外資824億美元。

(七)科教文衛全面發展,人民生活改善

各類教育加快發展,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8.2%。推動“雙下沉、兩提升”,實現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居民收入穩步提高,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33846元、15806元增加到51261元、24956元,連續多年位居全國各省(區)第一。基本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3913萬人、5252萬人,參保率分別達到88.6%和98%。人居條件大幅改善,城鄉居民人均居住面積分別超過40平方米和60平方米。低收入群眾生活切實保障,全省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平均分別達到每月739元和730元。

第三節 浙江省銀行業發展特點

浙江是全國經濟最發達的省份之一,浙江銀行業根據浙江經濟的“輕小集加、民營經濟、塊狀經濟、外向型經濟、浙江人經濟”特征,全力服務經濟發展,充分發揮銀行業對經濟發展的“血液循環系統”作用,形成了強大的內生動力。2017年,浙江銀行業加強金融監管,銀行業呈現出脫虛向實、結構優化、風險防控、提質增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服務實體經濟和普惠金融等整體發展態勢。

一、服務實體經濟,銀行資產結構持續優化

2017年,浙江省銀行業逐步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全年新增貸款8429億元,同比增長10.3%,非信貸資產較年初減少461億元,銀行業總資產增速下降為5.98%,維持在一個較低水平。2017年末,全省銀行業金融機構本外幣資產余額14.1萬億元,同比增長6.0%;銀行業金融機構本外幣負債余額13.6萬億元,同比增長5.3%,增速同比回落6.3個百分點。銀行業服務實體經濟,推動浙江經濟發展成效明顯。

二、風險防控,銀行資產質量穩中向好

2017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余額10.7萬億元,增長7.8%;本外幣貸款余額9.0萬億元,增長10.3%,增速比上年提升3.3個百分點。不良貸款持續“雙降”,資產質量穩中向好。截至2017年末,全省銀行業金融機構本外幣不良貸款余額1478億元,比年初減少299億元;不良貸款率1.6%,比年初下降0.5個百分點,不良貸款保持穩步下降態勢。2017年,全省銀行業開展全面風險排查,積極推進擔保鏈風險化解,全年處置不良貸款1851億元,不良貸款、關注類貸款和逾期貸款均呈現下降趨勢,風險防控取得一定成果。

三、提質增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

2017年末,全省重點建設表內外融資余額4084億元,戰略性新興產業貸款余額2517億元,同比增速超過20%。 2017年,浙江省累計處置959家“僵尸企業”、淘汰1.3萬家落后產能企業,支持優質企業、幫扶困難企業的同時,出清“僵尸企業”,增強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信貸支持,壓降“兩高一剩”貸款,逐步深化支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四、立足特色,金融服務地方實體經濟

2017年,浙江省銀行業機構強化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多家法人銀行引入戰略投資者,兩家民營銀行穩健發展特色業務,農合機構總體完成股改,農商銀行達到71家,3家非銀法人機構順利開業,溫州、臺州、湖州、衢州等地全國性金融試點改革穩步深化。浙江省金融支持重點項目穩投資,優化金融服務,穩妥有序去產能,多措并舉推動去杠桿,推動社會融資降成本,不斷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水平。

五、普惠金融,金融服務滿意度有效提升

2017年,浙江省銀行業積極推動普惠金融發展,著力打造智慧普惠、綠色普惠、精準普惠和共享普惠四大戰略。實施“互聯網+”智慧普惠,大力推進農村數字普惠金融體系建設,加大移動銀行、移動支付、移動社交、電子商務、微社區等的應用,積極開展銀政、銀校、銀醫、銀園、銀保等多層次合作;圍繞綠色普惠,大力引導農業產業轉型,突出農村生態保護和資源節約,促進普惠金融與農村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精準普惠,推行重點區域“一類一策”和重點群體“一戶一策”制度,開展精準對接服務;共享普惠,繼續加大普惠設施、渠道、科技等投入,使群眾獲得金融服務耗時更少、距離更短、成本更低。

第四節 浙江省互聯網金融發展特點

浙江省互聯網企業聚集,移動端交易量、客戶規模等指標均領先全國,憑借著實力雄厚的實體經濟基礎和活躍的民間借貸市場,推動了互聯網金融市場的蓬勃發展和持續壯大。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常態下,浙江省陸續出臺具有導向性和前瞻性的政策,著力打造互聯網金融高地。同時,在全國大范圍進行互聯網金融整治的環境下,浙江省在互聯網金融整治方面高度重視,加強風險防控,為互聯網金融的健康發展提供安全的環境。

一、浙江省互聯網金融發展優勢

浙江在推動互聯網金融發展上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和資源稟賦。近年來,隨著社會各領域對互聯網金融的需求不斷挖掘拓展,互聯網金融新興業務和行業形態不斷迸發出新活力,浙江省互聯網金融發展也走在了全國前列。

(一)實體經濟發達,民間資本活躍度高

浙江省是中國民營企業最活躍的省份之一,民營中小企業是浙江經濟結構的支柱,浙江民營企業不斷發展壯大,形成產業集群,表現為區域塊狀經濟結構,良好的經濟狀況為互聯網金融創新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浙江省小微企業眾多,潛在投融資需求大,有利于浙江互聯網金融企業創新發展。同時,互聯網金融與實體經濟能夠實現產融結合,發揮互聯網金融對中小企業的支持,有助于盤活浙江中小企業優質資產,挖掘更廣闊的市場前景。此外,實體經濟發達使得浙江省民間投資借貸活躍,居民生活水平整體較高,具有相對敏銳的投資與風險意識,居民投資和消費需求也進一步促進民間資金向中小企業配置,推動產融結合,促進互聯網產業金融創新發展。

(二)產業技術優勢,營造互聯網金融生態環境

互聯網金融起源于浙江省,“互聯網+”戰略已經成為浙江發展的核心戰略,浙江省致力于實現“互聯網+”創業創新、產業融合、益民服務、治理體系現代化、關鍵技術研發和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的突破發展,進一步建成智慧物流、云計算、大數據、互聯網金融創新和電子政務一體化的“互聯網+”示范區。浙江既具有優越的移動互聯網生態環境,又具有發達的云計算、大數據、電子商務等技術產業基礎,同時具有較多的征信與擔保企業為互聯網金融企業提供中介服務,浙江在新興產業的優勢條件和生態環境的優越地位有力地推動了互聯網金融的創新和發展,也在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中占得了先機。

(三)地方政策完善,加強互聯網金融整頓

浙江省政府相繼發布了“錢塘江金融港灣”、企業上市和并購重組“鳳凰行動”計劃等一系列促進互聯網金融創新發展的政策意見和措施,不斷完善配套政策支持,致力于將浙江打造成全國互聯網金融的新高地。此外,浙江省先后出臺了《浙江省促進互聯網金融持續健康發展暫行辦法》和《關于推進互聯網金融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并在全國范圍內率先進行互聯網金融專項整治,發布了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業務活動管理實施辦法,明確要求銀行資金存管屬地化原則,重塑了行業規范,促進浙江網絡借貸行業的健康發展。

(四)優質人才聚集,企業家精神突出

浙江省高等教育資源豐富,有助于互聯網金融相關人才培養,為企業輸入優秀的創新人員,并且企業可通過與高校開展合作,利用高校的科研優勢,為企業提供創新的智力支持。浙江企業家精神兼具勤奮務實的創業精神、勇于開拓的開放精神、敢于自我糾正的包容精神、捕捉市場優勢的思變精神和恪守承諾的誠信精神,這些鑄成了浙江的整體創業生態體系。浙江互聯網金融企業憑借強大的創新意識和能力,成為互聯網金融創新與發展的先鋒,而浙江企業家精神也為互聯網金融的創新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礎。

二、浙江省互聯網金融的模式創新

在“互聯網+”金融模式創新發展的大潮流之中,浙江省充分利用在地方政策、實體經濟、產業技術、人才資源等四個方面的獨特優勢,因勢利導大力發展互聯網金融,涌現了一批有全國影響力的互聯網金融公司,浙江省以省會杭州領先全國的互聯網技術,積極探索開展了一系列的模式創新和機制創新。

(一)互聯網金融創新結合地方特色

隨著電子商務、互聯網金融、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信息服務業的快速發展,浙江省擁有杭州玉皇山南基金小鎮、錢塘江金融港灣等特色小鎮、寧波海洋物流金融中心、舟山創新“互聯網+”港口物流金融、溫州民間金融試驗區等地域特色的金融規劃,大力發展供應鏈金融與電商貸款業務,充分發揮金融集聚區輻射帶動作用;此外,浙江的風險投資、天使投資和私募也逐漸引導企業邁入股權融資時代。截至2017年12月,浙江省在冊市場主體達到593.4萬戶,境內外上市公司達到507家數據來源:同花順數據。浙江省規模以上信息經濟核心產業中,1588家信息經濟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和利潤總額分別增長33.0%和21.8%,對信息經濟核心產業收入和利潤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58.0%和82.4%數據來源:浙江省統計信息網

(二)金融科技驅動服務升級

隨著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互聯網金融科技帶來的金融服務創新正有力地推進普惠金融的發展,改變傳統金融格局。事實上,普惠金融更適合于具有信息技術優勢的公司經營,金融科技公司與商業銀行融合發展趨勢將會持續加強。兩者“線上+線下”的融合,金融科技公司對于線上的客戶行為數據更具先發的掌握性和技術優勢,金融科技公司可以利用技術優勢將銀行原有的數據優化,助力其更好地發揮數據優勢。此外,AI技術的發展在基礎設施、技術能力、場景應用等方面已經具備了較好的條件。AI技術與金融的結合,將會給金融的內在動能、服務效率帶來革命性的改變,在AI技術的驅動下,商業銀行對各層級客戶的服務能力將會有大幅提升。

(三)消費金融規模持續擴大

2017年,浙江省各類互聯網公共服務類應用均實現用戶規模增長,在線教育、網上預約出租車、在線政務服務用戶規模均有所突破,多元化、移動化特征明顯。2017年,螞蟻金服的花唄放貸規模超9000億元,借唄放貸規模超5000億元。使用場景多是花唄在用戶體驗上的明顯優勢,借助支付寶打通支付場景,是消費金額規模得以不斷擴大的主要原因。隨著監管政策的逐步出臺,互聯網消費金融行業將迎來整改時期,無資質的機構將難以開展互聯網消費金融業務,不合規的開展方式將被剝離。消費金融行業也逐步趨向于業務合規開展,風控更加嚴格。

(四)小微金融發展勢頭良好

浙江省互聯網金融依托互聯網運營、大數據征信、程序化業務流程等方面優勢,促進了小微金融的快速發展。浙江省正處于由小微企業“大省”向小微企業“強省”發展的轉型期。2017年,全省啟動實施新一輪“小微企業三年成長計劃”(2018—2020年)。根據數據顯示,2017年,信息經濟、環保、金融業新設小微企業數漲幅最高,分別由2014年的11353家、1410家、4464家增至2017年的31266家、3483家、10621家,增速均超130%。依托互聯網金融優勢,浙江各類小微企業發展平臺建設,推動空間布局、管理方式不斷轉型優化,為全省小微金融提質增效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五)創新驅動與風險防范并重

浙江省互聯網金融的創新驅動與風險防范齊頭并進,隨著全國范圍內互聯網金融專項整治的深入推進,一攬子監管政策的陸續出臺敦促互聯網金融科技公司進行深刻的內省及戰略調整,將重心轉向風控與合規。截至2017年底,浙江省P2P網貸平臺累計停運400家數據來源:網貸之家,部分經營難以為繼的平臺理性退出,經營不規范的平臺繼續整改,那些重視合規經營、風控能力強、擁有優勢資源的機構則持續做大做強。在鼓勵互聯網金融創新驅動發展的同時,積極防范互聯網金融風險。

第五節 浙江省居民消費和支付特點

一、浙江省居民消費情況分析

2017年,浙江經濟繼續保持穩走向好的發展態勢,城鄉居民收入進一步提升,消費意愿明顯增強。2017年浙江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42046元,比上年增長9.1%,扣除價格因素增長6.9%。按常住地分,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51261元和24956元,增長8.5%和9.1%,扣除價格因素分別增長6.3%和7.0%數據來源:《2017年浙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詳見表1-3。

表1-3 2017年浙江省居民人均收支主要指標

2017年,浙江省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27079元,比上年增長6.1%,扣除價格因素增長3.9%;城鎮常住居民和農村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分別為31924和18093元,增長6.2%和4.2%,扣除價格因素分別增長4.0%和2.2%。

二、浙江省消費者信心指數分析

2017年,浙江省第4季度消費者信心指數(CCI)為126.0數據來源:《2017年浙江消費者信心指數運行情況分析》,比3季度上升4個點,連續七個季度保持升勢。其中,反映消費者對當前經濟生活評價的消費者滿意指數為126.0,比上季度上升6個點;反映消費者對未來經濟生活預期的消費者預期指數為131.8,比上季度上升7個點。從影響指數走勢的主要因素分析,四季度居民就業和收入信心繼續向好,網絡促銷帶動消費意愿提升,消費者對消費環境的信心持續增強。詳見圖1-5。

圖1-5 2013—2017年浙江省消費者信心指數走勢

三、浙江省居民支付特點分析

隨著互聯網技術在支付領域的發展,居民的支付方式有了更多的選擇。傳統的銀行卡支付由刷卡逐漸向揮卡轉變,同時基于現有的中國人民銀行和其他銀行系統機構的支付體系基礎設施,各第三方互聯網支付機構進行了多種支付方式的創新。居民支付方式具體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的特點和趨勢:一是移動支付方式深入人心;二是移動端二維碼支付占主導;三是多元化支付平臺不斷涌現。

(一)移動支付方式深入人心

截至2017年12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7.53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人群的占比由2016年的95.1%提升至97.5%,我國網絡購物用戶規模達到5.33億,較2016年增長14.3%,占網民總體的69.1%。這些數據為移動支付的普及與移動支付模式的推廣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浙江省范圍內的各大中小型城市,上到大型超市、餐飲店、酒店、娛樂場所等連鎖企業,下至水果店、小賣部、路邊小吃,基本已實現移動支付。以省會杭州為例,出租車、超市便利店,餐飲門店、美容美發、KTV、休閑娛樂等行業均支持移動支付,居民基本可以做到出門不帶現金。

(二)移動端二維碼支付占主導

隨著移動通信技術的高速發展,智能終端的不斷普及,以及金融IC卡的廣泛應用,移動二維碼支付目前已逐漸成為電子支付發展的新方向。如今,浙江省居民支付方式主要為移動支付,移動端則支持二維碼支付、聲波支付、NFC支付、遠程互聯網支付等更加多樣的支付方式,其中二維碼支付占主導。此外,移動支付安全技術也越來越可靠,在支付場景上,不僅能夠同時支持線上與O2O場景;在許多線下場景例如實體商店、外出交通等場所,都可以使用移動端進行選購支付;在電商推廣上,各大電商巨頭對于移動端的重視與推動,加速了消費者對于移動端使用習慣的養成,也直接促成了移動端使用率暴增,迅速成為市場領頭。

(三)多元化支付平臺不斷涌現

移動支付平臺目前呈現多元化的發展態勢,銀聯支付、微信支付、支付寶支付等。例如,銀行主導聚焦在手機銀行+NFC移動支付生態圈;第三方支付機構主導的則是電商、社交圈支付生態圈;銀聯主導依托線下的ATM、POS機等工具的場景化支付生態圈。在日常生活中,居民可以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支付方式,80后大多使用移動支付,逐漸養成出門不帶錢包和現金的習慣;60后大多使用傳統的銀行卡支付,對于移動支付還在逐漸接受中;老年人大多使用傳統的現金支付。移動支付的出現不僅使支付方式多元化,還在以無法想象的速度變革傳統的消費習慣,改變人們的生活。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浏阳市| 清丰县| 通江县| 芜湖县| 霞浦县| 平阴县| 东阿县| 涟源市| 通州市| 哈密市| 安宁市| 冕宁县| 当雄县| 安化县| 安徽省| 武清区| 岑巩县| 博客| 喀什市| 金沙县| 桂林市| 新闻| 贵南县| 饶平县| 西乌珠穆沁旗| 云南省| 常山县| 铜鼓县| 岚皋县| 淮安市| 龙川县| 墨脱县| 西林县| 芒康县| 达孜县| 内丘县| 临海市| 光山县| 周至县| 临西县| 镇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