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斷拓展的保護視野:西南地區線性文化遺產保護研究
- 吳曉秋
- 1050字
- 2021-04-07 17:38:20
第五節 本章小結
無論是遺產廊道、文化線路、文化景觀,還是線路遺產,所提供的統一參考識別標準和必要構成要素并不是最終定性的結果,它們有待更加深入細致的研究和積極拓展,因為世界遺產的保護通常處于動態的發展中,是一個不斷改進與完善的動態演進過程,當引入新理念、新方法、新學說時,或許會根據情況做出調適。這就給線性文化遺產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機遇和發展空間,它不僅吸納了遺產廊道和文化線路創新的遺產保護理念和思想精華,在注重線路的歷史文化意義,強調線路上的文化交流和對話,以及因此而帶來持續性社會影響的同時,一并注意到了文化景觀中線路賴以生存的、與之緊密相關的自然元素,同時它還兼容并蓄了遺產線路在視覺或空間上呈現連續的線狀形態,以及線狀遺跡、歷史路徑、遺產運河、文化走廊,甚至大遺址、非物質文化等遺產保護概念,其中雖有一定的重疊,卻不矛盾,它僅僅是在一種包容性更大的理念中,將這些范疇納入其中,使之形成一個聯合體系,提升其綜合價值的意義,形成起跨區域合作的整體保護思路。
目前,歐美一些國家對宗教、交通、商業等路線的保護理念和保護模式,特別是“文化線路”創新的科學觀點,為世界文化遺產提供一種多角度的更完整、更精確的保護視野。無論是歐洲的文化線路,還是美國的遺產廊道,歷經了甚至上百年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總結,已經能夠較好地處理以遺產保護促進社會穩定發展,以社會發展確保遺產得到有效保護的關系,尤其是將遺產保護與文化旅游緊密結合,促進地方社會、經濟、文化的協調發展方面積累了較為成熟的實踐經驗。
絲綢之路、中國大運河申遺工作的推進及成功,使線性文化遺產成為中國文化遺產保護中的熱門話題,各種研究成果相繼推出,跨國、跨區域的文化遺產保護論壇紛紛舉辦,大大促進了線性文化遺產概念在中國的傳播和影響。但是,研究大多還停留在線路概念、線路價值評估、線路的判別、線路管理等思考及建議等層面,尚缺乏可操作的保護與管理經驗,如區域聯動管理機制問題、遺產開發與旅游問題、保護規劃編制及保護技術問題、遺產保護宣傳與傳播問題等,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
西南地區蜀道、茶馬古道、川鹽古道、明代滇黔屯軍線路和紅軍長征西南之路的保護研究工作任重道遠,雖然云南、四川、貴州三省政府與學界的共同努力下,茶馬古道被列入國務院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并與蜀道計劃申遺,但這僅僅是西南地區線性文化遺產保護的第一步,如何引導人們用科學的態度去審視文化遺產,使西南地區線性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開發實踐逐步走向科學化和規范化,仍是當今各省區市政府相關部門和學界的重要命題。